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暗香姜夔

1.姜夔《暗香》的意思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花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樽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 枝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南宋词人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一生从未做过官,江湖游士,“清客”。早年随 父宦居湖北汉阳,青年少年时代在汉阳渡过。

以后浪迹湖州、杭州、合肥、金陵等地。他 在南宋时,名气特别大,30岁时,在湖州结识老诗人萧德藻,萧把自己兄弟的女儿嫁给了 姜夔。

姜夔因此居住在湖州变山白石洞,后来接识了大诗人杨万里。杨万里很欣赏姜夔的 诗词,并寄以希望,后经杨万里举荐,认识了范成大,辛弃疾也深服其长短句。

姜夔身无 官职,以诗词游说于士大夫中。在汉阳时他依靠他姐姐,在苏州时依靠范成大,在杭州时 依靠张监。

他的个性和生活特点最符合清客特点,范成大曾说姜夔“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 雅士”。姜夔无论是诗、词都好,且精通音乐,他向朝庭献了大量音乐方面的文献资料, 如《大乐仪》。

姜夔的词集中在《白石道人歌曲》,其中有80余篇留传下来。他的词在南 宋声望极高,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清.朱彝尊在《词宗》称:“词在南宋始极其工,姜尧 章氏最为杰出”。姜词与周邦彦齐名,人称“周姜”。

姜夔词的主要特点是:清空、骚雅。清空是意境,骚雅是笔调。

南宋张炎在《词源》称“ 词要清空,不要自视,。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这首《暗香》便是一个 有力的佐证。 词上片写月中赏梅。

词人从回忆往日赏梅开头,凭空升出一番意绪,时间、意象重叠。“月色”,着重色调与 氛围的感受。

从声音上看,“月色”是入声字,发音轻涩,幽约,这种轻约的声音在月光 的冷色调里就能造成一种幽冷的范围(古诗中“月色”几乎都有一种冷的意味)。“月色 ”是回忆中的,是经过时间冷却了的,更有意蕴,更幽冷,且多了一层朦胧。

“旧时”把 人带入一种对往事的回忆中去,同时也隐约地含有一种今昔的对比,同时也见出“月色依 旧,人事已非”的感慨。 “算几番照我,梅花吹笛”。

写月下赏梅,重点写一种意态,用一个“照”字将“月色、梅、我”构成一个立体境界,使人想起词优雅闲远的意态。“月、梅、笛、人”都不是巧 合,而是词人着意的选择安排,带有词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格追求。

这种笔法即是一种骚雅 笔法。“吹笛”也只有在月下、梅边,才别有风味。

古典诗词中,“月色、吹笛”成为怀 乡怀人的一种典型环境,梅边“吹笛”与赏梅有关,词人在梅花边吹咏梅之曲,梅、月、笛声和谐统一。“算几番”,“几番”说明月下赏梅吹笛不止一次,可见赏梅吹笛兴趣之 高。

“算”有一种对往事的回忆,带有“往事如烟”的感慨。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续写赏梅清兴。前一句是词人一个人,这句是词人与情 人一起赏梅。

“玉人”使人联想到皎洁、优雅、轻灵、姣小,玉人与月色相联,意境和谐 。“唤起”见出词人兴趣之高,也有人解释为:笛声引起玉人与词人共赏冬天的清寒,一 般人不会起来,雅情明显。

“清寒”与“冷月”构成幽冷的意境。“与”,“共”之义, 清兴之外,还多一种味外味,即韵味和情味。

以上五句是回忆当年赏梅雅兴。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由回忆转入现时,以“何逊”自比(何逊也酷爱梅 花)。“而今”照应“旧时”,我渐老了,年轻时咏梅的才情、赏梅的意兴都没有了,对 梅的兴趣减少了,感受迟钝了。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是词人对眼前梅花的感受。

以前词人对梅的感受强烈 ,而今对梅的花期淡漠了,只有当梅香龚来,才感到梅花开了。“但怪得”表面是惊讶梅 的开放,更深的意思是:而今我老了,梅花何苦送香来,让我生惆怅。

梅花的冷香引起诗 人的情思,平静的心骚动起来。“疏花”,梅花疏淡,意态淡雅,梅花快凋落了,词人将 梅与竹相连,用竹的雅洁衬托梅花。

“瑶席”指雅洁的卧室,“香冷”,移觉手法,恰好 地道出了梅香的特点,“香与冷”,词人同时感受到,写出了梅花暗香浮动、冷郁的特点 。“冷”与“清寒”照应,又多一层幽冷意味。

“香冷入瑶席”与“唤起玉人,不管清寒 与攀摘”相比,可见,词人不仅仅是老了,关键在于玉人不在,暗含了对玉人的思念。 词下片写雪中赏梅。

“江国正寂寂”。“正寂寂”指环境幽清,“寂寂”连用,强调环境的幽静。

“正”字又 见出作者的一种感受,夜间下雪时特有的静,环境的幽静,也写出了词人心境的空寞,梅 花也该开放了。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折一枝梅花寄给情人,表达思念,但雪深无法办到。“叹” 字见出词人的惋惜,无法表达则借酒消愁。

“翠樽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写词人与梅花都在怀念玉人。

“翠樽易泣”,感情脆弱 ,“红萼”则更深沉,“翠樽、红萼”,色彩本明丽,但在凄冷的环境中,却构成了一种 冷艳的凄美。 “长记曾携手处,千枝压,西湖寒碧”。

插叙当年雪中赏梅的情景,“携手赏梅”更显出 两人情意深浓,情趣高雅。“压”,可解为花多、雪大,千枝花被雪。

2.姜夔的暗香诗意

暗香是引用宋朝山园小梅的名句疏影横枝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作者林 对梅极是痴情,一生未娶,只与梅做伴,说要娶梅为妻。

此诗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咏梅怀人之作。字字句句写梅花的特点,实际写作者和情人当时共赏梅花之景的往事,并以梅花做情人的象征,以抒怀念之情,同时又感伤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悲欢离合。

用梅花高洁比情人,既写情人得清姿玉质,又表明词人清高的襟怀,收到咏物而不止于物、言情而不拘于情的效果。

与疏影一向被认为是姜词的代表作。

3.暗香 姜夔 译文

暗香[姜夔]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译文

辛亥年冬天,我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居士要求我创作新曲,于是我创作了这两首词曲。石湖居士吟赏不已,教乐工歌妓练习演唱,音调节律悦耳婉转。于是将其命名为《暗香》、《疏影》。昔日皎洁的月色,曾经多少次映照着我,对着梅花吹得玉笛声韵谐和。笛声唤起了美丽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顾清冷寒瑟。而今我像何逊已渐渐衰老,往日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全都已经忘记。但是令我惊异,竹林外稀疏的梅花,谒将清冷的幽香散入华丽的宴席。江南水乡,正是一片静寂。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叹路途遥遥,夜晚一声积雪又遮断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洒下伤心的泪滴,面对着红梅默默无语。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记忆。总记得曾经携手游赏之地,千株梅林压满了绽放的红梅,西湖上泛着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林压满了绽放的红梅,西湖上泛着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林压满了飘离,被风吹得凋落无余,何时才能重见梅花的幽丽?

4.姜夔的暗香诗意

《暗香》、《疏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咏物词,曾被誉为姜夔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关于这两首词的题旨,过去有许多说法,但都难以指实。实际上,这两首词只不过是借物咏怀、即景言情的抒情诗,写的是作者所见所感,寄寓个人身世飘零和昔盛今衰的慨叹。

古代咏梅的诗词很多。但是,正如张炎在《词源》中所说:"诗之赋梅,唯和靖(林逋)一联(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已,世非无诗,无能与之齐驱耳。

词之赋梅,唯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张炎对林逋的《山园小梅》和姜夔《暗香》、《疏影》的评价是很高的。

姜夔这两首词并不一定有什么重大社会价值,但它却能从现实的官感中引起诗兴,摘林逋著名诗句为词牌名,适当地提炼和化用某些与梅花有关的典故,并由此生发开去,立意超拔,另创新机,构思绵密,错综回环。而且能自度新曲,叮当成韵,铸词造句,意到语工,丽而不淫,雅而不涩,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对这两首词扬之太高固然不当,抑之太下,恐亦非是。 《暗香》一词,以梅花为线索,通过回忆对比,抒写作者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

全词可分为六层。上片,开篇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五句为第一层,从月下梅边吹笛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那时,作者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赠,赋诗言情,境界何等幽雅,生活何等美满!对未来充满了希望?quot;何逊而今渐老"两句,笔锋陡转,境界突变,作者年华已逝,诗情锐减,面对红梅,再雉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的词笔了。正如作者所说:"才因老尽,秀句君休觅" (《蓦山溪》)。

与上五句相比,境界何等衰飒。这是第二层。

从"但怪得"至上片结尾为第三层。这两句点题,写花木无知,多情依旧,把清冷的幽香照例送入词人的室内,浸透着周围的一切, 尽管你"忘却春风词笔",却仍免不了撩起深长的情思,引起词人的诗兴。

下片承此申写身世之感。从"江国"到"红萼无言耿相忆"是第四层,感情曲折细腻而又富于变化。

换头,叙写独处异乡,空前冷清寂寞,内心情感波澜起伏:先是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山遥,风雪隔阻,难以寄到;次想借酒浇愁,但面对盈盈翠盏,反而是"酒未到,先成泪";最后,作者想从窗外红梅身上来寻求寄托并据以排遣胸中的别恨,然而引起的却是更加使人难以忘情的回忆。些少六句,三致意焉。

"长忆曾携手处"两句,是第五层,其中"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的名句,境界幽美,词语精工,冷峻之中透露出热烈的气氛。这是前句"忆"字的具体发挥。

这两句说明词人最难忘情的是西湖孤山的红梅,它傲雪迎霜,幽香袭人,压倒了凛冽的冬寒,似乎带来了春天的信息。当?quot;携手共游",何等惬意!词脉发展至此,终于形成高潮。

结尾两句又是一层,词笔顿时跌落,终于又出现了万花纷谢的肃杀景象。"何时见得"一句埋伏下许多情思,引起无限悬念。

这首词构思绵密,自出机抒。词的创作虽与林逋《山园小梅》有关,但其境界却远远超林逋的诗作,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也不相类。

林诗"曲尽梅之体态"(见司马光《温公诗话》),陆词借梅比喻诗人的品德,姜夔这首词却织进了个人身世盛衰之感。但写法上却"不即不离",看上去,似咏梅而实际并非咏梅,非咏梅而又句句与梅密切相关。

正如张炎《词源》所说?quot;所咏了然在目,且不留滞于物。"姜夔词的"清空"也正表现在这里。

其次是,对比 照应,似纵旋收。作者本来以梅花为线索来抒写个人身世之感,但他善于把今昔盛衰之情捏在一起,在对比中交替进行,给人以强烈印象。

如第一层写的是昔盛,第二层便接写今衰;第五层写昔盛,六层又以今衰作结。这二者形成强烈对照,境况十分鲜明。

再次是,抒情写意,曲折尽致。这是一首抒情词,侧重于叙写词人激烈起伏的内心活动。

以第四层为例,短短六句,却有三次转折,感情上的波澜回荡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是音节谐婉,字句精工。

《暗香》、《疏影》与《扬州慢》一样,前无古人,纯属自创。这两首词经过歌伎演唱的实际检验,作者自认为"音节谐婉"。

当时曲谱,今已不传,但读起来仍能琅琅上口,叮当成韵。如前所说,作者是很注意研辞炼句的。

这首词,词句秀美,用字精工,"冷"、"压"的准确鲜明,虚字的恰当适度,都有益于诗意的增强。

5.姜夔《暗香》的思想内容(赏析)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淡远蕴藉的笔墨描画出烟霭深沉的旅行,而这“韵最娇”的“新词”便是《暗香》《疏影》二首。沈祖棻云,“《暗香》《疏影》虽同时所作,然前者多写身世之感,后者则属兴亡之悲,用意小别,而其托物言志则同。”

小诗流露出的才子词人姜夔于音乐中的那丝陶醉与忧郁,使人不禁想去赏析这首“读之使人神观飞跃”的《暗香》,走进笛里梅花,走进姜夔的清刚幽冷之境。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月光清美,梅花溢香,这位词人吹的想必是笛曲《梅花落》了。笛韵悠然,当时的词人之心可是恬淡安闲,怡然自适,或是心有幽怀,黯然神伤,还是柔情蜜意,“相看好处却无言”?资人遐想,含有韵味。

“算几番照我”,回忆并勾勒往事。“几番”约言其多,不止一次。

唯“当时只道是寻常”,才有今日的追忆与幽思。“算”字送出一种回忆往事的凝神静思的状态,而这种回忆从根本上是缘于内心生发的感情,这是一种怀旧的情绪,于是引起下句对往事的追述。

“唤起玉人”句,在月下、梅边、笛里复加一“玉人”,则美人梅花互衬,俨然有春日里“人面桃花相映红”之美。著一“唤”字则静中有动,静止的美丽图景变得立体而鲜活,出现了情趣。

“不管清寒与攀摘”,冒着清寒,攀折梅花,则内心感情之热烈可知。这里清而不凄,清而非冷,清寒而不刺骨。

“清”本是极普通的字,作者信笔写来,则天气之清寒,月色之清美,梅花之清香,都可融而为一,这里似乎凝含着往日的幸福之感与甜蜜之情。回视起句清空,它既可能是在“玉人”身旁的“吹笛”,也可能是孤身一人,因思念而吹笛,更可能是兼而有之,以“几番”二字囊括。

和次句意脉似断非断,似连非连。这三个分句以寻常的字眼包蕴了广阔的时空,构造了悠远的意境,暗含了凄婉的感情,可谓很有笔力的开篇。

下句笔锋陡转,以何逊自比,而着意在于“渐老”的衰飒。“而今”和开篇“旧时”相对,扩大了时间的厚重感。

这里不仅有对往日恋人的怀念,还含有对逝去的美好岁月、青春风华的怀念和惋惜,正与“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的嗟悼悲慨暗合。说“忘却春风词笔”,却隐约含有往事不胜悲的意味,正如那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伤心人,欲寄彩笺却又说“无尺素”一样。

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低徊如斯,哀婉如斯,“春风词笔”如何忘却?否则,“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何以入眼,又何以“怪”之?此句又转入现时,竹外疏花萧瑟,冷香吹入瑶席,引人幽思,勾起回忆。正是“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梅花与人两相思。

这里见花思人,生出“怪得”之心,必是至深之情。“疏”“冷”烘托凄凉,“瑶席”反衬哀苦,用字可见匠心。

6.古诗《暗香》

《暗香 》

仙吕宫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命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南宋绍熙二年(1191)冬天,姜夔在大雪中到苏州探访老诗人范成大。范家有花圃,深院寂寂,有玉梅几树。姜夔在这里写成《暗香》》《疏影》两首赞赏梅花之作。词学家历来对这两首词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多数人认为是姜夔怀念情人之作,这个说法比较合理。姜夔关于他的爱情故事的叙述,总是隐隐约约,语意闪烁,但那个人的影子却常常出现在姜夔的作品中。姜夔在这两首词里巧妙的运用一些和梅花有关的历史典故,并参酌或凝缩一些著名作品佳句,从不同角度来描写梅花的特色,从而寄托自己对情人的怀念。他觉得梅花是情人的象征情人是梅花的化身,这种感觉在两首词中表现的比较清楚。清代学者刘煕载认为姜次的特点是幽韵冷香。在姜夔心目中梅花可能就有幽韵冷香的气质。如借用刘煕载的语言来分析这两首诗,也可以说《暗香》着重写清冷的气质,《疏影》着重写幽静的气质。

上阙说:“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一开头就指出词人旧梦重温的沉重心情。旧梦带来的也许是一点欣慰,但更多的却是悲伤。“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可见姜夔和美人一起攀摘梅花,是在深夜寒气袭人的时候,而冷月、梅花更加重了清寒的气氛。但这样相聚的日子并不太长,姜夔就和情人分离了,各自东西从此造成姜夔的终生遗憾。“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南朝梁诗人何逊有《咏春风诗》:“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粉,琴上响余声。”又有《咏早梅诗》:“街道当路发,映雪拟寒开。”“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他善于描写景物,刻画离情别绪。姜夔自比为何逊,但由于年老且终日忧郁,赏梅的兴致本来已经淡薄了,完全忘记了赞赏春风寒梅的生花笔。大概词人也怕因赏梅而勾起使人痛苦的往事的回忆吧。“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无奈竹林外边稀疏的花朵,却偏偏把芬芳的寒意送入优雅的坐席,触动了词人消沉的心情,而本来希望忘记的往事又涌上心头。

下阙说:“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江国,指江南水乡。雪下的正紧一片沉寂。这是草木刚刚萌动、只有梅花开放的季节。词人希望折一只寄到远方,但夜雪又开始聚积,令人叹息。这只是词人的想象,当时折梅远寄的事情是没有的,但反映了词人的寂寞和怀念远人的深切感情。“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翠尊,指翡翠酒杯。红萼,指红梅花。对着酒杯,忍不住留下眼泪,红梅花默默无言,也浸沉在心情沉重的怀念中。当年和情人离别的情景,这时又出现在词人的回忆中。“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宋代杭州西湖的孤山上有一片梅林,梅花盛开时,笼罩着寒凉碧绿的湖水。碧波荡漾,好像华山摇动,要倾压下来。“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梅花瓣一片一片的吹落了,言外之意是和情人终于分离了。姜夔《隔梅溪令》词说:“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任凭小船向孤山下边去寻觅情人的倩影,但到那里只听到翠玉鸟的鸣啼,不见人影。触景伤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和情人携手赏梅。 ( 阴法鲁 )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