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古诗文中明白的道理作文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是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常久,千里共蝉娟”。正因为它有耐人寻味的遐想我才喜欢它! 每每次读这首诗时,我都忘不了它的“照”“眠”“圆”“难”这几个字眼,都引起我深深的回忆。李白当年也不是举着酒杯,望着明月,思家思亲的痛苦也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当我读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把作者从对月亮的埋怨,责怪月亮故意捉弄人,实质是借月来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中秋佳节,明月是那么的圆,我望着明月。 把我的思念与祝福托付给明月带我传向远方的父母,如此之看,明月并不是没有优点,“何事常向别时圆”,叙述了为什么偏人们分离时圆呢?人们啊!你们只在痛苦,分离悲痛的心情下看到了明月圆,就对月亮埋怨,又根本只看到了明月的表面,“别时圆”也许是明月对下次团聚做预告呢?如果“别时圆”是人们分离时看到的景色,把分别的痛苦毫不会的算在了无辜的明月身上,让明月背负一个不雅的名称,如果离别时,明月是缺阴,那么人们岂不是说明月不近人情,我痛苦,“你”干嘛是缺一半,不就是在嘲笑我离别家人,孤身一人呢! 无论在么样的环镜下,人们都会责怪明月,明月不是很委屈!很无奈吗?离别并不是痛苦,离别也许是在预示着下次的团聚呢!把所有在心中的郁结抛开,把心胸开阔的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开启,用另一个方位去看待一件事物,必将有所启示。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水调歌头》,你们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是什么呢? 2.古文中的经典明白句子[惜时篇]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 ——萧绎 思念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 时间给勤奋者以荣誉,给懒汉以耻辱。 ——高士其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志向篇] 没有志向的人,就好比没有动力的船,只能随波逐流。 ——魏琼 有志者,事竟成。 ——范晔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诸葛亮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徐特立 爱祖国,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是朝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苏步青 人生是短暂的,在短暂的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对人类,对祖国和人民的贡献。 ——覃过振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知识学问篇] 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左宗棠 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 ——波尔克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列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孔子 [品格篇] 正义是美德的最高荣誉。 ——西塞罗 为善者流芳百世,为恶者遗臭万年。 ——程允升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着急。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冷静、沉着。——狄更斯 古诗名句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近乡情更法,不敢问来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格外明。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既来之,则安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观棋不语真君子。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强者心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 于患难见豪杰。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 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3.理解古诗题意有几种方法解读古诗,正如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看外在,也要看内涵.解读古诗,好比做任何一件事,要有始有终,还要选择值得的,去付出行动.解读古诗,就像与作者和所处的时代对话,诗人或直抒胸臆,或古风含蓄,都和他当时的情境有关,我们可以通过一首诗,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一本诗集,把握一个时代.解读古诗,最怕的就是断章取义,只寻访美词佳句,却忽略了古诗通篇的意义,也忽略了一首诗只是作者某一阶段某一瞬间的表达,不要因为某一句,就妄下论断.诗无达诂,名家翻译注解,不一定能够道出诗人原本的寓意,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让所有读者满意的程度,所以,诗似乎更适合独自品读,玩味,一时一处之景,也能因不同境遇的人,生出不同的感触,何况飘渺蕴藉的文字呢?说了这么多,要解读古诗,似乎无从下手,但是世事因果相随,既然诗人此刻作成此篇,定然有其缘由,所以,追本溯源即可,例如,因潦倒而生怀才不遇之感,因遭贬而作忧愤之诉,等等.理解了成诗背景,我们大体就可以领会古诗的大意.我还有一点建议,就是可以作本类文学中的比较文学,例如,把几个作家,相似的作品作对比,把同一个作家同类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选取某一角度,做对比,以此类推,以至无穷,能够对以往的注解和权威的观点,有新的见解,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论证充分,没准你也能成为学术大师.我这就是一个小小构想,怕见笑于方家,还是说归正题.以此类推,以我之拙见,总结了以下几点,权作参考,不免疏漏,望见谅.首先,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例如,作者,时代,生平,思想.然后,了解古诗的基础知识,例如,标题,字义,句读,主旨.接着,了解古诗的延伸知识,例如,风格,流派,影响,传承.仔细体会古诗的意境,意象,情感,韵律,艺术手法,艺术特色,炼字炼句等.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品味,感悟,升华.古诗可以如此学习,古文等等文学,皆可参照此路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可.。 4.古诗词的解释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5.有一些古诗句子不太明白.希望高点指点如题.诗如下:夜色明如许,嗟这时清朝重臣和珅被捕后,在狱中写的一首诗,诗的题目叫做《狱中对月》: 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和珅一生贪婪无度,死到临头才识破人生乃是一场梦,富贵荣华,生不带来,死不能带走;既然如此,几十年的苦心搜刮民脂民膏也是白费心机了。 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有的版本是“难挨暮”,也讲得通,但我觉得还是“难挨晓”更能写出和珅狱中惊恐痛苦,彻夜难眠,难盼天明的心情。 在牢狱的高墙之内,即便是春天来到人间,狱中的和珅难道还有活着出去的希望吗?所以即便有春,也等于无春。 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缧绁,读作雷泻,捆东西的绳索,这里代指监狱。这句是说,看到天空那个被众星所环绕着的月亮,更加不堪自己如今身陷牢狱的处境,不由得流下泪来。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对着狱中的景象,想起以前自己翻云覆雨,一手遮天的情景,真是昔为坐上宾,今为阶下囚啊,怎么会不伤心呢?都是因为以前自己太自负有才了,目空一切,忘乎所以,才误了自己,得了如此的下场啊! 。 6.诗词的趣事和从中明白了什么典故推敲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