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沈祖芬

1.唐宋词读后感

1.风亦起,心亦凉。

我以词人的步伐,留下串串足印在《宋词》的世界里,我甘做一只鸟儿,去飞翔。今宵秋波澹澹,昨夜春雨绵绵。

暮时点滴欲坠,朝间片片无奈舟。失去,惘然,憔悴损?无奈又如何。

蓦然回首,十余载又怎能与之相提并论,“三十功名尘与土”,那样的豪迈。轻推窗台,拣尽寒枝,寂寞沙洲。

渺渺无望的未来,融入淡淡的伤。雨里来去,潮涨潮汐,《宋词》留下的——不变的深邃,永恒的唯美。

历史的尘埃,你饱经风霜地走来,从此明白何以谓之“精炼”。也发觉自己实在渺小。

书籍是后备,或后卫,抑或是后盾,是支撑着前进的梦幻翼羽。迈着词人的步伐。

我哪来词人的胸怀?殊不知,陆游的“寂寞开无主”,涵盖多少辛酸;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抒发了多少离愁;苏东坡的“生死两茫茫”,饱尝了多少煎熬。而我,此刻便越发渺小。

只是沙粒,一念间便会被吹走,一念间又会被吹回。只是云朵,由水滴凝聚而成,又化作水滴纷纷而至。

造就词人的必须是内涵。我期待,去掀开帐幔,去挽起窗帘,继续读书,致使自己充实。

2.《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其中:渭城,《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57年11月出版)》在七言绝句里的乐府中说,“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县县东”。

浥,《新华字典》说,“浥,沾湿”。阳关,《汉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说:“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通往西域的大道”;《唐诗三百首详析》说,“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党河之西”。

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没有什么不了解的了。 渭城,是古代的地名,阳关,也是古代的地名。

除了两个问题以外,这唐诗是我们都读得懂的诗歌。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县县东;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党河之西。

提醒爱好格律诗朋友注意,咸阳,在长安(今西安)之西,渭城在咸阳县县东,所以渭城应该在咸阳和西安之间;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其间距离甚远。我的兰州朋友告诉我,从上海到甘肃省的距离,等于从甘肃省全境由东到西(至阳关)的距离。

这有什么问题?就是从渭城到阳关十分遥远,为什么西出阳关就没有故人了呢?是因为阳关在当时唐朝的地盘,一路上有驿站(可以休息的宾馆);西出阳关,进入西域,是出国了,是藩国(对唐称臣的国家)的地盘,就没有那么舒服了,所以“西出阳关无故人”。 刘老说:“唐代势力极盛的时候,西面的边疆远远伸到远远的亚细亚西部,长安和西域的交通是频繁的。

那时……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都设在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当官人商贾他们离开长安西上的时候,人们就在当时首都的郊区的渭河旁做一番话别,当然也来点酒。

可以想象,当时的渭城是十分繁华热闹的,宾馆酒楼侍陪歌妓,人来人往,柳树成荫,酒业十分发达,搬运工人众多,小贩当街摆卖,美女迎面走来。望着这喧闹的城市,想着长途跋涉到了阳关,还要从那里过关西出到西域,实在对比强烈,感想颇多。

客主难免写点诗文,或表示安慰,或表示怀念,或表示赠别,也输出了比如“君住长江尾”的男女相思幽情。 刘老说:“在唐朝,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

所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迭歌之。……一部《全唐诗》里,这类的赠别作品数量委实不容易统计。

但是为什么王维这四句能够独擅一代之名呢?……这样的情景(我们前面说的——山头老生注),在渭水河边不知重复过多少次。到了诗人手里,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

山头老生认为,我们当代格律诗应该写出我们当代高中生能读懂的诗歌,这里包括我们用平水韵和我们用新华字典韵写作的朋友。这首诗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是一个在唐玄宗开元九年中进士(公元722年,距今1281年,还是个画家,苏东坡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王维写的格律诗。

我们古人(距今1281年中了进士的诗人)从前写的直白格律诗,却“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到我们现在还能读懂,我们现在的格律诗难道要让我们高中生都读不懂吗?真不可思议! 刘老说:“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这里的“意”,是意境,也是诗人的境界。

“辞意兼美”,不是故作玄虚,不是比如把我们中学课本里已经知道的,现代格律诗先锋的梁启超先生说成是“梁任公”的风雅。梁启超先生说:“余虽不能诗,然好论诗。

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余尝戏名辞章家为‘鹦鹉名士’,自觉过于尖刻)占尽矣,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伦布、马赛郎然后可。

犹欧洲之地力已尽,生产过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美洲——山头老生注)及太平洋沿岸也。欲为诗界之哥伦布、马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摘自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梁启超诗词全注》)就是当代格律诗的境界。也许,“境界”,是诗人的思想修养:“意境”,也是诗人。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浣溪沙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

试题答案:小题1:①:淡淡的忧愁。

(1分)②: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词语表现出来的。(1分);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来的。

(1分)小题2:它的奇,表现在:①“飞花”和“梦”本不相似,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2分)②,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2分)。

3.浣溪沙秦观为什么被选入50首最凄美的宋词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北宋秦观词作,曾被誉为《淮海词》中小令的压卷之作,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上阕写阴冷的春天早晨,独上小楼,空房内画屏竖立,显得格外清幽。下阕所写眼前景物,待慢慢挂起窗帘,观落花轻飘,细雨蒙蒙,触目伤情。作者用“轻描淡写”的笔法,融情入景,明写景,实写人的愁怨,其构思之精巧,意境之优美,犹如一件精致小巧的艺术品。全词意境怅静悠闲,色调轻浅幽渺,含蓄有味。

暮春三月,人在小楼。一早起来,阴霾不开,轻寒恻恻。"节过清明冷似秋",对这种天气,畏寒不出的词人十分厌恶,不禁诅咒了一声"无赖"。回头看看室内,画屏上一幅《淡烟流水图》,迷蒙淡远,撩人意绪,于是一丝春愁油然而生。他定睛望了望窗外:落花随着微风,自在飘舞,宛如梦幻;纤细的小雨,无边无际,好似愁丝。"飞花"和"梦"、"丝雨"和"愁",一具体、一抽象,原本邈不相涉,但词人却发现它们之间有"轻"与"细"的特点,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把“飞花”比作“梦”,把“雨丝”比作“愁”,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飞花轻盈、细雨蒙蒙的特点,新奇传神,空灵缥缈,妙不可言。无怪乎沈祖芬称之为"奇喻"。这首诗表达了词人伤感忧愁的思想感情。

4.叶嘉莹讲诗词讲得怎么样

这么说吧,叶嘉莹讲诗词在深度上其实是不及沈祖芬和周振甫缪钺俞平伯等人,更比不上唐圭璋夏承焘龙榆生。

你要是专业的,还是应当看这些人的,业余的话可以看叶嘉莹的。但是她也有自己的特点。

一是因为她长期国外讲学的背景,将西方理论和中国诗词结合的比较多。二是她的讲解很有女性特质,偏于感性,对诗词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和深厚的感情,表达能力也不错。

作品有:《迦陵论词丛稿》《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迦陵论诗丛稿》《从中西诗论的结合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评赏》《求是学刊》1985年第5-6期《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唐宋词十七讲》《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岳麓书社 1990.7《诗馨篇》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10《阮籍咏怀诗讲录》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7《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古典诗词讲演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汉魏六朝诗讲录》河北教育出版社 《清词丛论》《我的诗词道路》河北教育出版社 《唐宋词名家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叶嘉莹说词》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迦陵著作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中国书店 2001~《名家品诗坊, 唐五代词》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陶渊明的饮酒诗》台北:桂冠《多面折射的光影 叶嘉莹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南宋名家词讲录》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叶嘉莹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叶嘉莹说中晚唐诗》中华书局2008年1月版《人间词话七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版 。

5.潘岳的诗歌中,表现他对追求功名的诗歌有哪些

诗经选译》(余冠英) 《诗经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傅庚生 北京出版社2003) 《新评唐诗三百首》(陈婉俊补注 黄雨评说) 《诗境浅说》(俞陛云 北京出版社2003) 《唐宋词欣赏》(夏承焘 北京出版社2002) 《宋词赏析》(沈祖芬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文学简史》(林庚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我中学时大约也喜欢过一回我国的古诗词,但由于资质鲁钝,记忆力又奇差,能张口背诵的总归极少。

大学时胡乱翻过几本外国的小说哲学美学之类的书,虽有获益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工作后感觉作为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学经典总该有至少是皮毛的掌握,于是希望有这样一个本子,能囊括至今还很有活力的诗词,且注解要既详细又简洁,让人信服,读起来所花的时间又不需要多。

也不把人当作待喷涂的白纸,接受强加的自以为是的煽情的说教。一时没有找到合意的,就自己把一些自认为很好的诗词做了简单的笔记,放到这里,请大家的火眼金睛照一照,给予修改增删,好让我自己在记得读它们的时候有更多美好的回忆,给儿子读的时候心里更有把握。

忘了哪里看到过的一句话:“宁露丑,不藏拙”,这样才能得到高人对症下药的指点,呵呵。 我这个人比较简单,不喜欢太阴柔缠绵的东西,因此选择的时候比较阳刚的诗作更多些。

长篇的比较麻烦,又占地方,也基本没选。希望我所选的是那些语言仍然有活力、意象鲜明、构思不俗,有情趣,意境美,或描摹了各地的名山胜水,或表现了对生命的探究、对社会的关注的作品。

很多诗如果只其中一、二句特出,也就不选了。 虽然参考的还算是名家的本子,不少注疏仍有分歧,何况“诗无达诂”。

以前看过一遍《中国小学史》,忘得差不多了。在看到注释中有意见相左处,便利用一点可怜的印象,外加查工具书,来确定一个自认为更正确的见解。

不能确定便存“一说”。 每首诗后面都记了几句题解之类的话。

有些是自己理解感受的结果,有些是前人的认识。他们写得好的,我只是老老实实地照抄,就不加引号注明出处了,出处都在上边的书目里。

反正是作为诵读笔记,针对像我这样需要普及的人的。 提示简单些可能更少束缚,有利于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而且也能节省因终日学习和工作而奔忙的宝贵时间。

前面就提到本人资质鲁钝,虽然翻过几本书,所获却少。小时候缺乏营养,长大了再补的确是事倍功半。

热切期盼大家给予捧场鼓励。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