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首意境美的古诗,要长作者:张若虚朝代:唐体裁:乐府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赏析: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 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 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 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 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 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 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朦胧的月光,如清溪之流水。如薄薄之纤纱,笼住静静的春江、春花、春夜。 还有在月楼上盼君归来的多情思妇。迷蒙的情怀,隐约的物象。 情景交融,景中流情,情中寓景,浑然一体不可拆分。这一切皆如柔柔的小夜曲,浮于春江之上,如雅雅荷香飘于流水之间。 含蓄婉转而不拘泥;轻润细腻如思妇之心,心欲静而思不止。富于清幽恬雅,隽永和谐的意境。 全诗以月光为神魂。月色赋予春夜灵气,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态连为一体。 成为诗中诗,画中画,顶峰上的顶峰,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月光与江潮同升,江潮浩瀚,月色恬谧。 月光浮于春江之上,滟滟粼粼,闪耀不已,如思妇跳动的心。 孤月皎皎悬空,流光似飞霜,心底积蓄了一丝凉意,思更甚,愁更浓,一声叹息,一抹惆怅。 人生苦短,却代代无穷;江月永恒却,年年重复。君呀!胡不归?如白云远去的游子哟!可曾知妇在月楼上徘徊。 桃花依旧,可人面在何处?春江中孤月下,帆影漂泊,江边闺楼中思妇凭阑瘦。 鸳鸯成纹已作枕,泪湿烛边春衫袖。 月光入帘,卷不开,拂不去。浓浓相思难以排遣,挥之不去,拂之不竭,“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春光随水渐东去。 君之归途呀!茫茫千万里。盼眼望断流云,君,胡不归?“不知乘月几人回”,君呀!乘月归来吧!妇已望尽天涯路。 残月、冷辉满江树;江风移,枝依依,堤上影离离。银河浩瀚,牛郎织女能相望,可我与你相隔千里,飞鸿难连。 看此情,此境怎能不教人流泪。本诗没有露骨的相思之句,未著粉黛,自有腴恣,月光神魂统领幽思。 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多变,可谓神来之笔。 月下流着憧憬与悲伤,一种少年初识愁滋味的憧憬与悲伤,“独上高楼,楼上有人愁”而非为赋新词强愁。 尽管忧思通篇,但全诗仍旧轻盈如山涧之流水;虽有叹息,但总淡淡如江边之月色。意境漠漠如花林薄霭,隐现轮廓尽是朦胧之美。 哀而不伤,更有无声胜有声之功效。半遮半掩,轻云蔽日,蕴味无穷,给人想象的空间,给读者心灵驰骋的天地。 然后方知,饰娇容,看影碎,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江月澹无情,落落不想人,花意亦孤行,水光为之吸。 2.怎样分析古诗的意境美什么叫“意境”呢?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的密不可分,也就是我们欣赏一首诗,看它怎样写景,看它怎样通过写景来把思想感情融会其中,这是古代诗歌创作意境的一种艺术追求。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所呈现出来那种美的形态,是反复的,是多方面的,它是以多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说,大家读诗,体会意境美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意境美就是一种意境或者那种美的感受就是一种感受,不是这样的,其实意境美是非常丰富的,我把它概括为八个方面。第一种意境叫“雄奇阔大”;第二种叫“旷放开朗”;第三种叫“苍凉悲壮”;第四种叫“深邃沉郁”。这四种类型有个共同点,就是表现了一种“阳刚之美”。此外还有四种,第一种叫做“浓艳瑰丽”;第二种叫做“淡泊静谧”;第三种叫做“清新素雅”;第四种叫做“凄冷寒凉”。这四种大体上集中表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阴柔之美”。所以诗歌这种意境美,给我们的感受,无非是“阳刚美”,无非是“阴柔美”。那么“阳刚美”一种类型就是“雄奇阔大”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诗词往往在写景的时候,雄奇壮美,气势雄浑,抒情则奔腾震荡,磅礴千钧,语言方面它往往是渲染夸张,惊心破胆。第二种叫做“旷放开朗”,这种意境一般特征是这样的,写景往往是脱尘拔俗,虚实相生,抒情的时候往往是旷大开朗,舒缓绵长,在语言方面一般就是健朗明快,奇谲俊逸。第三种叫做“苍凉悲壮”,这种意境美一般的特征是,在写景色方面,往往是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抒情方面往往是豪纵雄健,慷慨悲凉,在语言方面往往是古朴遒劲,刚正惨烈。第四种就是“深邃沉郁”,这类诗词,它一般的特点是,内容上深蓄积厚,感情深沉,曲回郁结,在语言上往往是不事雕琢,绝少夸张,长于以情事动人。 上面我们讲了四种。我们读了这些诗以后,在我们眼前,往往会产生一种它所表现的形象,有的像崇山峻崖,横绝太空;有的像大河横前,波涛汹涌;有的像迅雷疾电,走云连风;有的像大风卷水,林木衰摧;有的像壮士拂剑,浩然弥哀;有的像倒酒既尽,仗藜行歌;有的好像是行吟泽畔,饮恨吞声。总而言之,这些形象,都给我们一种美感。一般说来,这种美感是激扬振奋的,是奔放热情的,是深沉坚实的,是劲健悲慨的。这四种,我们说属于“阳刚之美”。 关于“阴柔美”,我也概括有四种类型:第一种叫“浓艳瑰丽”,这类诗词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酒边花下,盛装美人;它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往往是浓抹彩绘,刻意雕琢;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往往是金碧辉煌,浓艳绝人。第二种叫做“淡泊静谧”,这类诗词的意境,往往它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飘逸情绪。第三种叫做“清新素雅”,这类的诗词一般说来,作者所描写的也大多是大自然的景物,青山绿水,芳草鲜花,比较素淡。或者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它的表现手法往往是细致纤丽的、清奇婉转的,好像是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第四种是“凄冷寒凉”,这类诗词,它所表现的情事环境大多是哀伤凄冷的,如愀如悲,如泣如诉,往往以凄婉楚恻来打动人心。读这类诗词,它可以引发人们的畏惧和悲悯,用一种悲剧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 3.王维诗歌的意境美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关键字: 王维 山水田园诗 意境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正文 : 王维(701-762),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其父官居汾州司马,故徙家于蒲(今山西永济县),遂为蒲州人。 母亲崔氏,是个虔诚的禅宗弟子,这对王维日后接受禅学思想有着较深的影响。王维多才多艺,于音乐、绘画方面造诣尤深。 王维跟许多唐代诗人一样年轻气盛,积极进取,颇有政治抱负。受张九龄提携出仕,后因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政局出现很大变动,王维思想也因此出现很大转折。 他从此“无可无不可”“万事不关心”,亦官亦隐,逍遥度日。隐居在蓝田辋川别墅,常与友人弹琴赋诗,萧吟终日。 后来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入兵长安迫其接受伪职。当时,王维在被囚禁的菩提寺中作诗抒发对帝京沦陷的悲痛和对唐王朝的思念。 唐军收复长安和洛阳以后,王维虽因接受伪职被论罪,但因上述的诗以及他弟弟的平叛之功,所以不久就得到赦免,而且官职升迁,最后官至尚书右丞。 但晚年的王维,早已无意于仕途,退朝之后,常以礼佛为事。 上元二年(761),卒于蓝田辋川别业,年六十一岁。 王维的创作与其心路历程相应,以开元末天宝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他思想自豪自信、乐观进取,创作中关心现实抨击黑暗,表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这个时期主要创作边塞诗和游侠诗,如《少年行》、《老将成》等。 这些诗笔力雄健,风格豪放。 王维后期因政治挫折,生活上半官半隐,王维又是从小生活在一个宗教气氛浓郁的家庭里。 所以他思想中又表现出遁世、隐居、万事不关心的消极面,“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正是他这种心态。 这一时期他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田园诗歌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不仅在唐代诗坛上盛誉空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个评语主要是针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山水田园诗最大的价值,在于他对山水艺术美的创造。为了取得“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王维调动了他作为画家、音乐家、诗人的一切艺术手段,善于发现并把握那些特定的客观景物,艺术再现并创造独特的意境。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体现了浓郁的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 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描写自然山水和农村风光的幽美以及隐居生活中的情怀。 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这首诗可看出王维擅长借景物创造意境。 寻常的风景寻常的人物一经王维的简笔勾勒,便具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山村秋天的黄昏,空明澄净、清新纯美:一阵秋雨过后,空气格外清爽,月光透过松枝,斑斑点点洒落地上,山泉叮咚作响,水底沙石历历可见。 翠绿的竹林里忽然传来清脆的笑声,原来是浣纱的姑娘要回家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打鱼的人们晚归了。 作者遣词用语不着意经营却构成这样一幅清新而宁静、生机盎然又祥和优美的山居秋暝图。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对仗工整又不留痕迹,原原本本经王维一写仿佛散发出精神的魅力。 王维如何作到仅以白描手法,不用词藻雕饰,就描写出了环境的优美,秋光的可爱呢?因为作者通过精心取景和别具匠心的安排,刻划景物既能形神俱似,整首诗又能浑然一体,使画面既生动活泼,又有动有静,才具有了完整融合的境界。 沈德潜说此诗“佳处不在语言”(《唐诗别裁》),正言其妙在有意境。 先让我们来看看何为“诗的意境”吧,“诗的意境”又称“诗境” 是诗人在反映生活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要素,进行高度的集中和概括,形成的饱含思想感情,极富感染力的具体境界。 诗的意境是诗的灵魂所在,也是诗人“情动与中而形于外”自然宣泄,是感染读者共鸣的关键。由于篇幅所限,诗总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故而诗的语言要求简炼而生动,要在廖廖数字中包孕深刻的感情,以达到“以约总博,寓万里与尺幅间”的艺术效果。 明确提出“意境”说的是王国维,他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王国维以“意境”来衡量一切文学作品艺术的高下,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迄今为止,这仍然是评价文学尤其是抒情作品的一条重要标准。 根据这条的标准我们再来读读王维的诗: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秋夜独坐》)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这几首诗描写的地点和时间并不相同:有古木参天的野径,有乱石丛中的小溪,有寂寥无人的深涧,有万籁俱寂的空山;有雨夜,有白昼,有日照,有月出。 但它们都与尘世迥然不同,既没有人事的纷扰,也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山水、木石、花草、虫鸟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在这个境界里,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和平,月出竟会惊动。 4.求古诗..意境要美..《叶落洞庭》 平镜如水帆顷离,多愁雨谋万物生。 白塔高耸云苍立,天地星象沦布晨。 潮起潮落初日升,万江瀚水奔流分。 帝国古都云沧起,星尊白薇亘古恒。 初雪翻飞雨未濛,跋涉千里夙夜珍。 回挽狂澜万般情,叶舞翩翩秋影红。 紫轩染渲古方平,笙齐意韵暗许生。 炎湛碧国阔天别,伴香熏身雅致风。 淡语惊破梦中人,墨颜青眉聚清魂。 木行匹翔灿丽晴,浩荡离意别心存。 烛曳灯火万家芯,断崖天延几多棱。 靳琰素谋趣由生,长剑劈天震乾坤。 千古万代覆寰吟,涩萧空笛覆诸轮。 湍急延缓皆为空,型钱兵马御前横。 姽婳意潜笑初现,点滴枝畔馨芳绽。 风云怒起江湖乱,杉矾野外唯瞳木。 星辰万象宿命启,新界寒冬聚奇冷。 秋瑟结别至如今,奈何万朝泪笑分。 难悟万逝曾去者,用心良苦为何图。 萌见天地宇翼齐,蒙落风鸣言如璞。 光荧缠绕纯新情,独珍叶默默属护。 之舞秋碟流光翼,盈轩怒放涅茧缚。 涓涓流溪清如镜,人安神寂万物苏。 恩怨忽时金华逝,腾跃卓有余烟续。 洒脱别拘阳光重,叶落洞庭来秋居。 5.意境美一点的古诗王维的啊,王维号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大多意境很好,举几首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青玉案〉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6.古代诗词 意境美的句子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汉 ;卓文君〈白头吟〉 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稹〈离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 ;刘禹锡《竹枝词》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李商隐〈无题〉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赠别〉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杜秋娘〈金缕衣〉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李白《清平调之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桐》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李煜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李煜 《更漏子 金雀钗》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朱淑真〈山查子〉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司马光〈西江月〉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玉楼春〉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生〈千秋岁〉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虞美人〉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云案*元夕〉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秦观〈鹊桥〉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元徐再思《蟾宫曲*春情》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清;史清《溪佚题》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黄増《集杭州俗语诗》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曹雪芹《红楼梦》 相思树下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民国;梁启超 几次细思量 情愿相思苦! 胡适〈生查子〉 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宋;欧杨修《玉楼春》 哎!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7.意境好的唐诗 写出意境为你推荐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绝对有意境。 原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意境与赏析: 《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