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长命锁的诗句

一、有关“长命锁”的一切

【长命锁】 也叫“寄名锁”。

它是明清时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按照迷信的说法,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所以许多儿童从出生不久起,就挂上了这种饰物,一直挂到成年。 新生儿满百日或周岁举行的仪式中最为流行的是挂长命锁。

锁是一种起封闭作用的器具,门、箱等一旦上锁,就只有用钥匙才能打开。把锁的用处加以夸张引申,便可用来锁住无形的事物。

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也被称之为“长命缕”。也有叫“长生缕”、“续命缕”、“延年缕”、“五色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名称的。

关于佩长命缕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岁时广记》以及《留青日札》等书的记载。

在汉代。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

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

不仅用于端午,还用于夏至。在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加之瘟疫。

灾荒不断,广大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到了宋代,这种风俗,继续存在。

不仅流行在民间,还传入宫廷,除妇女儿童之外,男子也可佩之。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在长春殿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

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珠儿结”、“彩线结”,可见其形制已较复杂〉除丝绳、彩线外,还穿有珍珠等物,在当时京都等地的街市上还有不少店铺和市贩,专门以销售这种饰物为生。到了明代,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儿童,并成为一种儿童颈饰。

一般多用于小儿满周岁时,百索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了长命锁。 【制作长命锁的材料】 一般多用金银宝玉,其造型多被做成锁状,在锁上錾有“长命富贵”、“福寿万年”等吉祥文字,也有将它做成如意头状,上面錾刻着寿桃、蝙蝠、金鱼或莲花等吉祥图案的。

清代人天花才子的小说《快心编》中就叙及这种饰物:有一个姓石的人家,四十岁时生得一子,夫妇俩“恐他难得长养”,特地将一块玉锁挂在儿子颈间,以后这块玉锁就一直佩在他身边,一直伴随到他长大成人。书中形容这块玉锁,被“琢得精巧绝伦,缕着双鱼戏水,暖润滑泽。”

汉族小儿胸前挂的避邪饰物,流行全国各地。多为银制的,呈古锁状。

上镌刻有“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字样。锁片用长丝带穿系,戴于小儿脖颈上。

病弱和独生子女佩戴的较多,有避祸驱邪、祝愿长命的含意。 寄名锁虽然与长命锁同物异名,但意义稍有不同。

有些父母在小儿出生后,担心孩子夭殇,特选择多子女的人作孩子的寄父、寄母,以求庇护。寄名之后,即将锁型饰物挂在孩子项间。

也有寄名于诸神及僧尼的,以借助神灵的力量来驱除妖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身上就戴着这种寄名锁。小说第3回写宝玉出场:“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

《金瓶梅词话》中说到一种名叫“银脖项符牌儿”的饰物,其实也是“寄名锁”的别称。书中说道:“这个是他师父与娘娘寄名的紫线琐。

又是这个银项符牌儿,上面打的八个字,带着且是好看,背面坠着他的名字。” 系挂锁的绳索,繁简不一。

普通的只是用一根红色丝带;复杂的则用金银打制成链条;也有的将珍珠宝石做成串饰,然后再系于锁上的。近人徐坷《清稗类钞》中叙及一件“项圈锁”就很典型:“嘉庆时,扬州玉肆有项圈锁一,式作海棠四瓣,当项一瓣,弯长七寸,瓣稍各镶猫睛宝石一。

掩钩搭可脱卸,当胸一瓣,弯长六寸,瓣梢各镶红宝石一粒,掩机钮可叠,左右两瓣各长五寸,皆凿金为榆梅,俯仰以衔东珠,两花蒂相接之处,间以鼓钉金环,东珠凡三十六粒,每粒重七分,各为一节,节节可转,为白玉环者九,环上属圈,下属锁,锁横径四寸,式似海棠,翡地周翠,刻翠为水藻,刻翡为捧洗美人妆,其背镌乾隆戊申造赏第三妾院侍姬第四司盥十六字,锁下垂东珠九鎏,鎏各九珠,蓝宝石为坠脚,长可当脐。”据说这是一位尼姑寄售的,尼姑在年轻时曾经为一权贵之家的女子作婢女,锁上所刻的美人即为该贵族之家的小姐。

不料这个权贵后来潦倒,婢女赎身后,带着这件宝物脱籍归乡,削发为尼。有人对这件项圈锁作了估价,其值“累万”——即值银万两。

堪称是项饰中的上品了。 在中国古代,缨络有时也被当作项圈或长命锁的代称。

《红楼梦》中就有这方面的例子。如书中第八回,写贾宝玉硬缠着薛宝钗,一定要看她挂在颈项上的金锁,宝钗被他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錾上了,所以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儿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灿的璎珞摘了下来。

缨络又作“璎珞”,或称“华鬘”据说本是印度的一种古老首饰。梵语称之为“积由罗”。

在当地,不论男女,都喜欢将花朵穿连起来作为头饰,或挂于颈间,垂于胸前。这种类似花环的颈饰,有时还被挂在佛像身上。

随着佛教的传入,这一装饰习俗也传到了中国,我在国佛教艺术形象(如壁画、雕。

二、妈妈过寿,想找一些有关祝寿的诗句我妈六十岁生日,辛辛苦苦一生

祝寿词有那些 由于逢寿必祝,祝诗祝联难免多且滥,所以有词家道出其中难处:“难莫难于寿词,倘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

纵观许多祝寿的诗词联话,都离不开什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旧话,所以即使多得车载斗量也难以流传。 宋代祝寿诗词最多,辛稼轩有一词谐戏欢愉被人称道,这是祝他本家一亲戚八十寿,其词道: “更休说,便是个,住世观音菩萨。

甚今年,容貌八十,见底道,才十八。莫道寿星香烛,莫祝灵椿龟鹤。

只消得,把笔轻轻去,十字上,添一撇。” 在十字上添一撇,成了千岁,这种祝寿词确实比干巴巴地祝寿要强许多。

在祝寿上难免有借机谄谀献媚者,据《东望阁随笔》中记,南宋奸臣贾似道,曾祝寿谢太后和宋度宗,因为二人的生日仅差一天,其笺上写道: 圣母神子,万寿无疆,复万寿无疆; 昨日今朝,一佛出世,又一佛出世。 所以有人评论说,“文人慧业,此登峰极矣。

”寿诗有一些本不是经心之作,却流传下来。有一村校书年70,买一妾才30岁,正巧苏东坡杖藜经过,老校书乞为寿诗,苏东坡戏为诗, “侍者方当而立岁,先生已是古稀年”。

以而立对古稀,工整而巧。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他60岁生日时题写一副自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

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

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

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观此联不愧是大手笔,舒适闲逸之态跃然纸上。 上联言只要够吃够花、身体灵便就心满意足了;下联说不想成仙长寿,只有自在不虚度,眼下一日顶两日,已是活了一百多岁了。

在寿联上,人们绞尽脑汁使得词章工巧,构思奇特,清代彭文勤祝乾隆八十大寿,在位五十五年的寿联可以称“最”了,其上下联以“五”和“八”为对,可谓对得天衣无缝: “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事修,五福备,五世同堂,五色斑斓辉彩服; 鹤算八旬逢八月,祝万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登,八音从律,八方缥缈奏丹墀。 ” 乾隆逢八秩大寿,联以“八”为词,那么百岁老人也常以“世上难逢百岁人”为题祝寿。

清代一些老人百岁寿诞,岳麓书院主讲王文清送一寿联: “人生不满公今满; 世上难逢我独逢。” 在祝寿的词诗联语中,也有不少是带有讽刺意味的。

民国初年,有一位县太爷搜刮地皮,百姓怨声载道。 这一年逢县太爷生日,要全县绅商送寿礼,一秀才代绅商写寿联道: “大老爷做生,哪管它高粱、玉麦、黄豆、白花,刮尽地皮收贺礼; 小百姓该死,已吃尽苦蕨、葛藤、树皮、青草,求天开眼救微躯。”

据传闻,某奸臣为其母做寿,请人当场书写寿联,只见那人开始写道:“这个婆娘不是人”,满座见之哗然,寿星见之欲发作,只见那人从容写道:“王母娘娘下凡尘”;其下联是:“养个儿子是盗贼,偷来蟠桃奉至亲。 ”此联可谓“骂人不吐核”,让人有苦说不出。

寿诗寿词寿联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时下老年人是很重视自己的生日的,逢寿诞之日以吃为主的多,但祝寿的诗词曲联已是很罕见的了 下面的可参考: 龙耀七旬新纪跨,寿山诗海任飞腾。

龙年贺祖龙,寿比泰山松。 李桃枝叶茂,诗坛不老翁。

七十阳春岂等闲,几多辛苦化甘甜。 曾经沧海横流渡,亦赖家庭内助贤。

连日凝神新墨劲,五更着意旧诗鲜。 如今但祝朝朝舞,当信人生二百年。

金沙峭岸一株松,干劲枝遒塑祖龙。 桃李盛时甘寂寞,雪霜多后竞青葱。

根深更爱阳春雨,叶茂犹怜翠谷风。 师表才情堪敬仰,古稀不愧焕神容。

南山信步好逍遥,杖国而今又杖朝 诗苑丰收夸老将,政坛竞秀领风骚 阳春白雪抒怀抱,明月清泉尚节操 汝向期颐跨劲足,我来祝福奉蟠桃。 参考资料: 。

三、写出有关牛郎织女的诗句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寻看。”

四、金发晶长命锁的水晶语是什么

金发晶:是一种权威水晶,极具权势象征,因为它的气场能量极强,除了能辟邪外,还可可增强人体生物气场,增加胆识,实为进取心强烈,期望做大事者不可缺少的开运宝石。

金发晶被认为能招财聚气. 正财偏财都招,磁场特强!(其中所含的发晶矿物元素是呈针状的,也因这些针状矿物元素增加了原有水晶的振荡频率,因此其磁场是水晶中之最。) 金发晶的功能:代表刚毅、果断,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能量。

佩带能提升胆识,增加果断能力。同时发晶可助优柔寡断的人较有魄力,是想要有担当和期望做大事业者不可缺少的水晶!。

五、元三子五的长命锁

五子三元又叫五子登科典故出自三字经.经曰:窦燕山,有异方,教五子,名俱扬.体现了父母望子成龙,登科及第的,为国之栋梁的美好愿望.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五子登科又象征及第封侯,时下新版“五子登科”中“五子”则指代“妻子、儿子、房子、票子、车子”的理想生活。

十年寒窗,正是为了“一举成名天下知”,出将如相,平步青云。金玉满堂中,五个嬉戏的天真幼童,或跨坐巨鲤、或执箫弄曲、或手擎荷叶……仪态各异,栩栩如生。

中国有句俗语:莫欺少年郎,五子登科之相恰如其分地喻示出收藏者大富大贵的灿烂前程

五子三元 你的锁多为清朝的,具体还得需要专家鉴定

“五子三元”一词包含“五子登科”和“连中三元”两个典故。

五子登科典故出自《三字经》,经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宋史·窦仪传》记载: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其家教甚严,建书房40间,买书数千卷,聘请文行之士为师受业。四方有志学者自至。5个儿子聪颖早慧,文行并优,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先后登科及第,时人赞为“窦氏五龙”。长子仪,字可象,五代后晋天福六年举进士。后汉时,官至礼部员外郎。后周时,官至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北宋时,任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北宋建隆三年奉命主撰《建隆重订刑统》(即《宋刑统》)三十卷、《建隆编敕》四卷。北宋乾德四年秋病逝,宋太祖赠仪右仆射。次子俨,字望之,后晋天福六年举进士,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各朝,屡任史官。后晋时,定朝会乐章、二舞及鼓吹十二案。后周初,修后晋高祖,少帝和后汉高祖《三朝实录》。后周显德四年,俨上疏陈“礼、乐、刑、政、劝农、经武”治国六纲之言,周世宗纳之。北宋建隆元年,任礼部侍郎,奉旨撰定祠祀乐章、宗庙谥号。俨一生著有《周正乐》一二○卷,文集七○卷。三子侃,文行并优,后晋天福六年举进士,在后周官至起居郎。四子偁,字曰章,为人刚直不阿。后汉乾祜二年举进士。宋太平兴国五年,拜为兵部郎中,力主“休兵牧马,以徐图之”,阻拦宋太祖北征,被采纳,授予枢密直学士,后充职左谏议大夫,任参知政事。太平兴国七年秋卒。宋太宗亲临吊唁,赠工部尚书。五子僖,在北宋任左补阕,为官清廉,名扬城内。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连中三元”典故源于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制度经过长期演变和改革,逐步固定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的形式。乡试由各省主持的考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殿元”。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自然是“连中三元”了。据统计,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实行的1300年中,连中三元的只有17人。清代长洲人钱柴,在乾隆年间连获乡、会、殿试第一名,乾隆爱才,亲赋“三元诗”纪瑞致贺,“连中三元”一语由此而来。

六、以介绍长命锁写作文

灯光下,她抚摸着项上的一个银光闪闪的东西。

这是个长命锁,上面有四个大字:长命百岁,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她注视着它,仿佛看到了爷爷在对她微笑。

她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工作,从小就是爷爷照顾着她。这个长命锁是体弱多病的她一岁的时候,爷爷在那个贫穷的年代,跑遍全城的银匠铺,精心挑选后送给她的。

爷爷十分迷信鬼神之说,这点她是很清楚的。因为,从她记事起,就总听见爷爷说:“这儿风水不好。”

“这会遭天谴的。”“今天是大凶之日,不要出门。”

“别去,你会触怒天尊的。”``````哦,爷爷还在卧房里摆了一张桌子。

桌子上摆放着一尊观音像,像与站着的爷爷差不多高,像前有一个香炉,爷爷每天晚上都要在香炉里烧一柱香,样子很恭敬。她很喜欢这把锁,当小朋友们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她项上的长命锁时,她总是很自豪地让他们一一欣赏。

毕竟她此时只是一个孩子。她记得有一次她生病了,还在发高烧,浑身像散了架似的躺在床上。

她看到爷爷在一旁照顾着她。爷爷的眼睛暗而无光,眉头紧锁着。

忽然,他似乎想到了什么,眼睛一亮,接着摘下她项上的长命锁,放在菩萨像的面前,然后竟跪在地上,说:“求菩萨保佑孩子平安无事。”说罢,磕了三个头。

之后他又拿起长命锁,把它戴在她的项上。她看到长命锁上长命百岁这四个字十分清晰。

她渐渐长大了,当同学们看见她的长命锁嘲笑她多大了还带这个玩意时,她感到了丢人现眼。回家后,她立即对爷爷大声嚷嚷:“长命锁我再也不戴了,大家都笑我。”

爷爷愣了一下,缓缓地说:“长命锁会保佑你长命百岁,不能摘!”她尽管不愿意再戴它,但还是听了爷爷的话。她不愿意让爷爷伤心,只是小心地把长命锁放在衣领里,不被别人看见。

爷爷早在几年前就去世了,她也日渐地成熟,她终于明白,那长命锁不仅包含着神明的祝福,更包含着爷爷对她无限的爱。灯光下,这个长命锁。

七、搜集关于描写战场的诗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好山好水看不足, 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亭》)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南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八、关与花的诗句

多谢黄鹂旧友,相逐落花飞。

芳草连天远,愁杀斜晖。 秦苑落花零露湿, 灞陵新酒拨醅浓。

青莲虽不见,千古落花雨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落花疑怅望,归燕自裴回。 不似京华侠少年,清歌妙舞落花前。

满地落花增感慨,故家乔木已萧条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落花无限雪,残鬓几多丝。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置酒烧枯叶,披书坐落花。 要相逢。

恰相逢。画舫朱帘脉脉中。

霎时烟霭重。 怨东风。

笑东风。落花飞絮两无踪。

分付与眉峰。 别有空阶寂寥事,绿苔狼藉落花频。

绣林红岸落花钿,故去新来感自然 处处落花春寂寂, 时时中酒病恹恹。 绿叶青阴啼鸟下,游丝飞絮落花余。

落花朝满岸,明月夜披林 落花满春水,疏柳映新塘 坐觉诸天近,空香送落花。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

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

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标题】:落花 【年代】:唐 【作者】:黄滔 【体裁】:五古 【内容】:-------------------- 落花辞高树,最是愁人处。

一一旋成泥,日暮有风雨。 不如沙上蓬,根断随长风。

飘然与道俱,无情任西东。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