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里的平仄是什么意思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2.谁来解释下宋词中的中平仄就以你说的《菩萨蛮》这一词牌来给你简单讲讲格律的知识。 菩萨蛮 李白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中仄仄平平(韵),中平平仄平(韵)。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中仄仄平平(韵),中平平仄平(韵)。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平仄是声调的概念。对于初学者,简单来说,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一声和二声属于“平声”,三声和四声属于“仄声”;而词谱中出现的“中”字,则代表该处用字可以不计较读音,用任何声调的字都没有问题。你按照我前面所说的对应一下这首李白的《菩萨蛮》,会发现基本如此。 但是,你同样也会发现一点问题,就是按照咱们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读,“织”字和“急”字都是二声,应该算做平声,但为什么在词中却算做仄声呢?这就是我刚才强调“对于初学者”几个字的原因所在了。固然“一声二声属于平声,三声四声属于仄声”这一评判标准简单好用,但却不免出现失误,这是由于古代汉语的语音体系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体系不完全相同而导致的,其中带来困难最大的就是古代汉语中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及大部分北方方言中消失了。入声在古代属于仄声的一部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却已经不再做为一类独立的声调,而是分散到了一二三四这四个音调中,其中派入一声和二声的部分,通过刚才的标准就不能识别出来了。这首词里的“织”和“急”字就是古入声字,所以它们不是平声,而是仄声。除此之外,韵脚处的“碧”和“立”字也是入声,只不过因为“碧”和“立”现在的读音还属于仄声,所以不影响我们判断罢了。 对于入声字来说,操北方方言口音的人恐怕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分辨方法(不存在有普遍的规律,部分字有一些规律,但也并不简单,前面别的朋友贴的东西里提到了一些),而对于东南地区的人和山西人来讲,可能要简单一些,这一类字的发音在这些方言中会显得比其他字更为短促有力一些。当然,正确区分平仄最好的方式还是使用古代的韵书,韵书不仅规范了平仄,也规范了用韵。一般而言,写诗使用《平水韵》,填词使用将《平水韵》归并简化而成的《词林正韵》(/view/880497.htm?fr=ala0_1_1)。 有不少知识一句两句说不清楚,而你也确实想要详细一些的回答,但是我不愿意贴别人的东西。有些文章一大长串下来,可能讲得还没有我清楚。总之要系统地学习诗词格律,只看一篇东西就完全了解那是不可能的,就我上面写给你的东西而言,也只着重说了平仄,用韵基本等于没说。关键还是在于你自己多读书,只靠自己的努力,很多东西就可以解决了。我可以推荐你先看一看王力的一本小册子,叫《诗词格律》(/poetry/gelu/gelu00.htm),也许会带领你入门。 3.宋词里的平仄是什么意思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4.【在宋词中“韵”“部”各指什么(虚心求教,最近胡乱的看书看到关韵律 亦作“韵律”. 1.声韵和节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旧唐书·元稹传》:“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 叶圣陶 《游了三个湖》:“听湖波拍岸,挺单调,可是有韵律.” 2.指某些物体运动的均匀的节律.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五:“她的肩背有韵律地波动着.” 诗词创作要重视艺术性,并重几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韵律”,要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在这些方面,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详见有《诗品》、《词品》、《曲品》等.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古韵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叫一个韵部.例如,宋代吴棫(约1100~1154)把古韵分为9部,郑庠把古韵分为6部.后来也推广到先秦典籍中没有用来押韵的字上去,如段玉裁把古韵分为17部.清初古韵学兴盛,这个词也有人用来指《切韵》系统韵书的“韵”.如《广韵》有206韵,段玉裁说:“是书依陆氏法言二百六部之旧.”这里说的“部”就等于平常说的韵,“二百六部”就是206韵 记得采纳啊。 5.诗词中的平仄是什么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传统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编辑本段普通话中的平仄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编辑本段粤语九声概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粤语九声声调表: 声调位置 字例 字例 字例 1)阴平声 因 分 诗 2)阴上声 忍 粉 史 3)阴去声 印 训 试 4)阳平声 人 焚 时 5)阳上声 引 愤 市 6)阳去声 刃 份 事 7)阴入声 壹 忽 ~(失) 8)中入声 ~(噎) ~ 屑 9)阳入声 日 佛 蚀 (~)表示有音无字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编辑本段四声与平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 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 例。 6.怎样看出诗词中的平仄诗词中平仄乃至格律的知识是比较复杂的,一下子讲不完,这里给你讲解几个比较常见的点,也有助于你辨别诗词的平仄。 平仄的识别。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时的通用汉语虽然每个时期语音都不一样,但基本上有平、上、去、入四声。 其中,平对应今天的阴平、阳平,也就是一声二声。除此之外都是仄声。 今天入声在普通话中已消失,只存在于少数方言当中。也就是说,今天的三四声都可以大致认作仄声。 当然,由于古代字音和现代有较大差异,所以,要仔细区别平仄还应考查字的古音。平仄的格式。 五言句有四种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七言句有四种: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些句式可以对应组合成不同的绝句或者是律诗。平仄的规则。 第一讲求平仄相对,即同一联上下句同样位置上的字音要平仄相对;第二讲求平仄相粘,即前一联的下句和后一联的上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平仄要相同;第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每句中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规定,一三五字则不必。原因可能是因为汉语言两字一重读的音步。 这只是诗歌格律知识中比较基础的几点,但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的平仄辨别。我国古代诗词艺术博大精深,纷繁驳杂又融会贯通,要更详细了解这方面知识可以去看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关于诗歌格律的确立发展可以参看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