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古诗及它的背景资料和写作目的还需要一些图片我急用,帮帮忙古诗词背景资料的类型及意义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诗词的阅读本质上讲就是"披文入情"的过程.阅读文本,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情境,学生必须与诗词作者、时代背景、艺术文化传统、现实事例等相联系,从而激发情感体验和生活感悟,做到迁知入文,移情入文,使学生获得与文本的“对话”.《相见欢》的课堂教学就说明了这一点.作者信息: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基础.“诗言志,歌咏言”,只有知人,才能识人,从而从出生的年代、家庭状况、身份地位、生平事迹、后世影响等诸方面来感知、体验、表现作者独特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认识.李煜的南唐后主,亡国之君,婉辞领袖的信息,无疑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有重要的意义.时代背景: 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核心.“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观时代现状,才情满于心.南唐灭而北宋生,被囚禁,离家思亲,郁郁寡欢生存于世的时代兴替的历史洪流之中,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就不难理解了.艺术文化传统: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特质.赏诗词需要借助想象,形象的感知意象,体验意境.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对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含蓄夸张;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感悟其诗情画意;古诗词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 这些艺术文化的传统教师应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加以训练.《相见欢》中老师的四首词和三首诗对“月”的讲解和“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理解,就对学生的常识积累和审美能力提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实材料: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深化.现实中重大的困难挫折我们应如何面对?是敢于面对,解决问题,还是一味的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利用生活中的活生生的实例来进一步引导和警戒. 总之,加强古诗词背景资料意义的认识,可以更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更好的基于文本,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实现“情感的交汇和精神的同构”。 2.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含义是哪些中心思想是哪些作者对这首古诗有怎样《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赏析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3.关于古诗及它的背景资料和写作目的古诗词背景资料的类型及意义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诗词的阅读本质上讲就是"披文入情"的过程。阅读文本,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情境,学生必须与诗词作者、时代背景、艺术文化传统、现实事例等相联系,从而激发情感体验和生活感悟,做到迁知入文,移情入文,使学生获得与文本的“对话”。《相见欢》的课堂教学就说明了这一点。 作者信息: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基础。“诗言志,歌咏言”,只有知人,才能识人,从而从出生的年代、家庭状况、身份地位、生平事迹、后世影响等诸方面来感知、体验、表现作者独特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认识。李煜的南唐后主,亡国之君,婉辞领袖的信息,无疑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有重要的意义。 时代背景: 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核心。“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观时代现状,才情满于心。南唐灭而北宋生,被囚禁,离家思亲,郁郁寡欢生存于世的时代兴替的历史洪流之中,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就不难理解了。 艺术文化传统: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特质。赏诗词需要借助想象,形象的感知意象,体验意境。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对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含蓄夸张;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感悟其诗情画意;古诗词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 这些艺术文化的传统教师应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加以训练。《相见欢》中老师的四首词和三首诗对“月”的讲解和“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理解,就对学生的常识积累和审美能力提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实材料:是古诗词背景材料的深化。现实中重大的困难挫折我们应如何面对?是敢于面对,解决问题,还是一味的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利用生活中的活生生的实例来进一步引导和警戒。 总之,加强古诗词背景资料意义的认识,可以更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更好的基于文本,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实现“情感的交汇和精神的同构”! 4.提到动物的诗句并说明作者的意图一、画鸡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二、鸡 [明]瞿宗吉 处宗窗下对谈高,五德声名五彩毛。 自是范张情义重,烹割何必用牛刀。 三、鸡 [唐]崔道融 买得晨鸡共鸡语,常时不用等闲鸣。 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 四、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五、啄木鸟 [唐]朱庆馀 叮叮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肯归。 终日与君除蠹害,无嗔无事不平飞。 六、鹭鸶 [唐]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七、寒雀 [宋]杨万里 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话晚晴。 特地作团喧杀我,忽然惊散寂无声。 八、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只辛苦为谁甜。 九、蜜蜂 无名氏 腰肢何纤纤,惯向花底潜。 勤劳成蜜后,辛苦为人甜。 十、河豚,鸭 《惠祟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遍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十一、黄鹂、白鹭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十二、黄狗、苍鹰…《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十三、蜻蜓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十四、鹅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十五、蝉 《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十六、马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瑙,快走踏清秋。 5.古诗解释韩翃《寒食》诗的妙讽倪修山 肖本昌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韩翃这首《寒食》诗与一些同类话题的诗相比,一枝独秀,其音节之谐、意象之美、韵味之丰等艺术与思想方面特色,历来为后人称道。 韩翃是中唐时期诗人,字君平,生卒年不详。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宝应元年(762),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署为幕中从事、检校金部员外郎。 后归京闲居十年,又入汴宋节度使幕任职。建中元年(780),德宗以其有诗名,擢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韩翃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成就突出,存诗较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高仲武评其诗:“韩员外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多士之选也。” (《中兴间气集》)徐献忠:“君平意气清华,才情俱秀,故发调警拔,节奏琅然,每一篇出,辄相传布,亦雅道之中兴也。”(《唐诗品》)然而,在韩翃的存诗中,《寒食》这首小小的绝句,其灿烂之光尤为夺目,诗人为之生色,“大历十才子”为之生色,唐代乃至中国诗歌为之生色。 《寒食》诗,按理解的深入,有三个境界:初读有味,再读生味,三读能玩味。初读有味单指诗的描写与叙述,花飞柳拂的皇城春天,烛明烟轻的宫廷生活,色彩明丽,动静和谐,寒食时节的醉人世界尽现眼前;再读生味则指这首诗引起人的思考:诗人难道只是要表现长安的明媚春光与宫廷生活吗?表现长安的风光与生活可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景入手,诗人又为什么偏偏要抓住寒食这个时节突出宫廷生活来写呢?顺着这些问题思考,这首诗的思想便会闪出光芒,诗的韵味便会见得醇厚;三读玩味最终指品鉴这首诗深藏不露妙讽,这第三个境界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这首诗的讽刺意味要从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又要从介子推说起。《左传》与《史记》都对介子推有介绍,明代冯梦龙与蔡元放著《东周列国志》对介子推有更细致的描述。 介子推是东周时期晋国一臣,晋公子重耳在与兄弟争夺嗣位过程中出奔,介子推以重耳为贤,与赵衰、狐偃、魏武子、司空季子等一行随从。过卫之境,重耳饥困难当,介子推自割大腿肉一块,做成肉汤献给重耳。 及重耳得秦穆公等相助将复国,渡河时教将随身携带的破旧用具一并丢弃,狐偃见重耳有喜新厌旧易忘患难之情,便以请去相要,介子推视狐偃言行,察其有邀功请赏贪图日后富贵之意,以之为羞,心存隐居之念。至重耳复国封侯行赏,跟随重耳历经十九年磨难的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背负老母悄然离去,隐于峰峦层叠的绵山之中,过着清苦的生活。 晋国安定,重耳想起介子推,命人寻绵山数日,介子推不出,有人焚林,意图逼出介子推,火息之后,介子推最终不出,子母相抱,死于枯柳之下。重耳以绵上为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时人缅怀介子推,因其死于火,每年至其遭火之日(清明前一日),门前插柳,不举火,吃冷食,这就是沿袭至今的寒食节。可见,介子推是大忠大孝、不求闻达、高洁守志之士,寒食节的原本意义正在于寄托对介子推的追思,对他高洁品行的缅怀。 从介子推与重耳的特殊关系看,寒食节更有一层君王对患难与共的部下追思。寒食是一个特殊的怀人节日,借此节日可寄托对高洁之士的情思,诉诸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宋代诗人顾雍说:“人间佳节唯寒食。”用意应在于此。 以门前插柳,不举火,吃冷食这些特殊的形式,是要表达人们对高洁之士的敬重与怀念。因而,寒食时节气氛应是凝重的,情绪应是哀伤的。 以寒食为主题的诗多宜基于这样的表现,如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可韩翃这首《寒食》诗,表现寒食时节却是另一种情景,它的景象清新灵动,它的情感欢快自得,百姓、五侯、君王都沉醉在赏花看柳的旖旎春光中,而对高洁之士的哀思荡然无存,这不能不说是对世情的讽刺。诗的描写由远而近,由泛指而具体,从皇城写到御花园,从御花园写到汉宫,目光聚焦在君王之上,讽刺矛头隐隐向君王而来。 诗人笔下的寒食节里,人们没有任何禁忌,皇宫里尤为突出。见不到宫人在门前插柳,见到的是御柳飘拂,见不到不举火,吃冷食的情景,见到的是烛明烟轻。 “日暮汉宫传蜡烛”一句,语意自然,一“传”字,生动地表现出蜡烛相继点明,烛光辉煌的汉宫夜晚,你可以想见到那歌台暖响,春光融融醉人的汉宫。夺取天下的君王只顾着自己的享受,弃置了寒食节的禁忌,弃置了寒食节的特殊意义,也就是说,他们早把当年患难与共的谋臣策士以死相助的猛将精兵忘得干干净净。 诗句以汉宫说事,使人想到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后,对原先生死与共的部下,不念旧情,不念旧功,稍有抵触,或杀或逐,“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尽写出刘邦对旧部的态度,他正是一个善于用人又忘恩负义的君王。至此,韩翃这首《寒食》诗对汉代君王的讽刺意味水落石出。 韩翃处在中唐时期,他描写寒食节的应是他所处时代的景象,因而,诗中写的。 6.几首古诗的赏析和解释山重水复”写地形的复杂,显示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说认为山西村坐落在花团锦簇之中,“柳暗花明”是山西村周围的环境;一说认为“柳暗花明”是比喻的说法,“柳暗”比喻路上的曲折,“花明”比喻终于找到了山西村。 练习说明一、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设题意图是养成背诵优秀古诗的良好习惯。其中的名句尤其要记住。当堂默写,检查背诵效果。 二、仔细体会这四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设题意图是考查学生对诗的思想和内容的理解程度。第1题设题重点在于对陶渊明思想的认识,第2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设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对诗中描写的景色作出有个性化的描述。答案不强求一致。 参考答案:1.这里的“愿”,除了可按课文注释理解外,也可引导学生广泛讨论。教师不妨把《归园田居》中另外四首诗介绍给学生,特别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进一步理解本诗。 2.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本题意在使学生深入品味这两句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四、试从这几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意在让学生充分调动联想与想像,以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建议一、要指导学生朗读这五首诗,要求能正确背诵、默写。 二、教学古诗,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作繁琐分析。 三、关于古诗教学的建议。 性情的涵养和想像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项目……涵养和培植必须有所凭借,而最好的凭借便是诗歌。……让他们(指学生)与古人的所思所感接触(那所思所感虽是古人的,可是历久常新,仍然使后人感到亲切),涵养和培植的收效自当更多。 ……一些不易了解的词语,当然要由教师先给讲明;其余的最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诗歌的意义和情趣往往在字句之外;单就字面解释,就同胡乱嚼橄榄一样,没有多大滋味;通过字句体会情趣,滋味才隽永。体会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第一,在于透彻地了解字句;第二,在于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推见诗人的经验。这两层功夫,小学生当然未必能够到家;但是必得让他们试着去做。体会得确切,经教师给他们评定,他们便有自己发现的愉快;体会得不对,经教师给他们纠正,他们的印象就比随意听讲深切得多。每首之后附有解说,是供给教师参考的。先让学生自己体会,然后教师与他们讨论,给他们指导,讨论和指导的方法大致如解说。我们并不希望教师按照解说,全部讲给学生听。学生体会出来了的,当然不必讲。他们说的话虽然与解说不同,意义却彼此一致,教师也可以不讲,不必拘泥于解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力;如果抓住精要之点,指点一两句话也许就足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每首讲授之后,最好让学生熟读。这与他们自己的体会和教师的指导有关;二者都做到了家,他们便尝到诗中的滋味,不待强迫,他们自然乐于熟读。熟读了的诗歌,在休闲时间复诵一回,像他们常常唱一回歌一样,对于他们心灵上的补益是无限量的。 (叶圣陶《小学生诗选·序》)有关资料一、《归园田居》赏析(徐克强) 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