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讲

1.有哪些古诗是讲友情的

你好! 描写友情的古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

2.古诗讲的工对是什么意思

近体诗中使用得十分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

要想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个门类范围内的词语为对,对仗还 必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 词,虚词对虚词。 古代人把名词又分为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饮食、文学、鸟兽虫 鱼、草木、形体、人事、人伦等多种门 类。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 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仗就非常工整。诗 中的“一行”对“两个”,是数量结构对 数量结构,“白鹭”对“黄鹂”,是鸟类 名词相对,“青”对“翠”,是颜色名词 相对;“万”对“千”,是数词相对,这 些都是同类词为对,堪称工对中的典范。

3.古诗词演讲稿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南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满江红 岳飞 南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沁园春 文天祥 南宋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

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欻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

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沈,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

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一 万里晴空,壮丽山河,赤旗飘扬。

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江河歌唱,遍地流芳。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改革开放谱新章。

新中国,如世界巨龙,屹立东方。今朝如此辉煌,赖党政国策指方向。

忆峥嵘岁月,生灵涂炭;黎民多难,长夜茫茫。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换得新生红太阳。

当珍惜,永葆河山赤,地久天长。二 祖国啊,我为你自豪!当巍峨的华表,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当雄伟的天安门,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历史的耳畔,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是中国沧桑巨变的回响.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三 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那就是中国!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祖国颂》朗诵稿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美丽而宽广,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勤劳而坚强;奔腾不息的黄河是她的血脉,巍峨屹立的泰山是她的脊梁,这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国!1949年,一位伟人挥动着巨臂,一声宣告,驱散了神州五千年的阴霾;1978年,一位巨人以超人的胆识,审时度势,将尘封的国门向世界洞开!1997年,她迎来了紫荆花的清香,1999年,她又增添了水莲花的芬芳!走过世纪的风雨,万里长城像巨龙在云中穿梭,跨过岁月的长河,珠穆朗玛峰像雄鹰傲立世界最高坡。

我们的共和国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威武强大。美丽的祖国正在发生变化,因为缺少绿化祖国的花草树木!缺少舍己为人的精神。

现在,为了祖国的发达,我愿成为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我原来住在无边无际的海边的沙滩上,可是我想绿化祖国,出去见见世面,便随着一辆大卡车走了。时间如流水一般快,10年过去了。

我也变了、变成了一块普普通通的小青石。我和许多同伴们被带到了荒郊野外,由于勤劳的人民把我们这些小青石铺成了一条宽阔的大路!我终于看到了我们祖国的新面貌,发现祖国比十年前发达的很,我们的祖国又变回一万多年前。

我的身体两侧全是野花野草,树木们各个都精神抖擞,像一个个比美的小姑娘,又像调皮的小姑娘在激烈争吵问题…… 突然,一辆汽车从我身子上面穿到外地去,汽车“踩”在我的背上,我的心情放的更轻松了,因为我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大贡献。我使人民运输方便,使人民可以不走泥泞的小路,从城市到农村也不用翻山越岭了。

我望着那远去的汽车,可以充分的想象的出我们的祖国发达:那汽车已经和十年前完全不同,十年前的汽车吐黑烟,污染环境,破坏大气层;而现在的汽车不出烟,而且还可以保护环境!小青石,你是我的榜样,我要学习你的精神。因为你的精神可以使别人恢复自信的能力,学习好,为祖国增光出力啊!★三句半★ 祖 国 颂 甲:神州大地新气象,乙:各行各业都兴旺,丙:全球目光聚中国,丁:好风光 甲:农民生活大改观,乙:丰衣足食有存款,丙:如今农村和城市,丁:一样欢 甲:柏油路上宽又平,乙:交通方便畅无阻,丙:塔河明珠发射塔,丁:好威武 甲:中国发展快又快,乙:美国也不敢懈怠,丙:各国总统来拜访,丁:齐称赞 甲:中国是个大国家,乙:13亿人民热爱她,丙:谁不说咱家乡好,丁:都来夸 甲:56个民族56朵花,乙:56个民族是一家,丙:各族人民跟党走,丁:爱国家 甲:如今农村新面貌,乙:全靠党的好领导,丙:全国人民热爱党,丁:拥护她 甲:党的政策真英明,乙:一心想着咱农民,丙:土地承包到各户,丁:快努力 甲:合作医疗实在好,乙:农民治病国家保,丙:身体健康有保障,丁:确实好 甲:党的政策真是好,乙:学生读书免费了,丙:“两免一补”国家给,丁:心头爽 甲:农村税。

4.关于古诗,好诗我们语文老师要我们自己找古诗,讲古诗,每个人都讲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换应酿老春。

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1]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李白 这首五绝是李白在宣城,为悼念一位善于酿酒的老师傅而写的。事本寻常,诗也只寥寥数语,但因为它以朴拙的语言,表达了真挚动人的感情,一直为后人所爱读。

纪叟离开人世间,引起诗人深深的惋惜和怀念。诗人痴情地想象这位酿酒老人死后的生活。

既然生前他能为我李白酿出老春名酒,那么如今在黄泉之下,还会施展他的拿手绝招,继续酿造香醇的美酒吧!这看去是诗人一种荒诞可笑的假想,然而却说得那么认真、悲切,使读者在感情上容易接受,觉得这一奇想是合乎人情的。 接着,诗人又沿着这条思路想得更深一层:纪叟纵然在黄泉里仍操旧业,但生死殊途,叫我李白如何能喝得到他的酒呢?想到这里,诗人更为悲切,为了表达这种强烈的伤感之情,采用设问句式,故作痴语问道:「老师傅!你已经去到漫漫长夜般的幽冥世界中去了,而我李白还活在人世上,你酿了老春好酒,又将卖给谁呢?」照这两句诗的含意,似乎纪叟原是专为李白酿酒而活着,并且他酿的酒也只有李白赏识。

这种想法显然更是不合乎情理的痴呆想法,但更能表明诗人平时与纪叟感情的深厚,彼此是难得的知音,现在死生分离,是多么悲痛啊! 沽酒与酿酒是李白与纪叟生前最平常的接触,然而,这看似平常的小事,却是最令人难忘,最易引起伤感。诗人善于抓住这一点,并赋予浪漫主义的色彩加以渲染,感情真挚自然,十分感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全文如下: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 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 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注释】: [1]万乘:指唐玄宗。

[2]买臣:汉朝会稽太守朱买臣,早年不得志,被妻子看不起。 [3]秦:指长安。

这是李白得到唐玄宗召入京的诏书,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时写下的诗篇,当时诗人已42岁。 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天宝元年(742),李白已四十二岁,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

他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派丰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这不仅点明了归家的时间是秋熟季节,而且,白酒新熟,黄鸡啄黍,显示一种欢快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兴高采烈的情绪,为下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接着,诗人摄取了几个似乎是特写的「镜头」,进一步渲染欢愉之情。

李白素爱饮酒,这时更是酒兴勃然,一进家门就「呼童烹鸡酌白酒」,神情飞扬,颇有欢庆奉诏之意。 显然,诗人的情绪感染了家人,「儿女嬉笑牵人衣」,此情此态真切动人。

饮酒似还不足以表现兴奋之情,继而又「高歌取醉欲**,起舞落日争光辉」,一边痛饮,一边高歌,表达快慰之情。酒酣兴浓,起身舞剑,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

这样,通过儿女嬉笑,开怀痛饮,高歌起舞几个典型场景,把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 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这里诗人用了跌宕的表现手法,用「苦不早」反衬诗人的欢乐心情,同时,在喜悦之时,又有「苦不早」之感,正是诗人曲折复杂的心情的真实反映。

正因为恨不在更早的时候见到皇帝,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跨马扬鞭巴不得一下跑完遥远的路程。 「苦不早」和「著鞭跨马」表现出诗人的满怀希望和急切之情。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诗从「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晚年得志的朱买臣。

据《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常常担柴走路时还念书。他的妻子嫌他贫贱,离开了他。

后来朱买臣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了会稽太守。诗中的「会稽愚妇」,就是指朱买臣的妻子。

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而自比朱买臣,以为象朱买臣一样,西去长安就可青云直上了。真是得意之态溢于言表! 诗情经过一层层推演,至此,感情的波澜涌向高潮。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因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特色。

诗善于在叙事中抒情。诗人描写从归家到离家,有头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陈其事的赋体,而又兼采比兴,既有正面的描写,而又间之以烘托。

诗人匠心独运,不是一条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里,有曲折,有起伏,一层层把感情推向顶点。犹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酝蓄得更为强烈,最后喷发而出。

全诗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现得真挚而又鲜明。 。

5.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和普通版的区别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是“给孩子系列”第三部《给孩子的古诗词》的进阶版。古典诗词大家、九十三岁的叶嘉莹先生,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领会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动和召唤,花费近一年时间,亲自为孩子选编、讲解、吟诵218首经典古诗词,推出《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书中根据诗词内容精心选配52幅中国古典绘画作品,并附有二维码,扫描即可聆听叶嘉莹先生逐首吟诵及讲解全书所有古诗词。

叶嘉莹先生为218首古诗词所作的讲解,包括作者生平的介绍、具体诗句的解释、单字的发音,以及诗词内涵的解读。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之外,文字浅白易懂、亲切自然,蕴含叶嘉莹先生对古典诗词的真诚热爱,以其独一无二的方式展现了古典诗词中生生不已、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

叶嘉莹先生亲自朗读、吟诵并讲解古诗词的音频尤为珍贵,聆听叶嘉莹先生纯正的古音吟诵,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独有的美感特质,掌握古典诗词的情意,伴随着声音,结合书本的阅读,领悟古典诗词中的那一份感动。

书中所选52幅中国古典绘画作品,与诗词意境相配,每一幅皆使用局部画面,呈现画面中最意趣盎然的细节,给读者欣赏中国古典绘画的另一种独特视角,与诗词、讲解、吟诵一起,引领读者真正走进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审美与精神世界。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是叶嘉莹先生为孩子们准备的一份心灵厚礼,文字、声音、画面融为一体,在诗教的传承中,带领读者们重返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源头。

6.如何给孩子讲古诗词

步骤/方法教孩子吟诵诗歌入情悟境。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感情的吟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 还可以更好地使学生领会诗的音乐美。

出声诵读,要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这种有规律的反复形成的节奏,产生了整齐划一的音乐美感。

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便会使静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融为一体,使学生身临其境,与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步入诗的意境。当然,出声诵读要和低声慢吟结合起来。

注重整合提升感悟。教学中,选取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进行整合,既能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又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是同一主题作品的整合。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有不少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

二是同一作者作品的整合。这样教学,既可以增强学生对作者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比如学习陆游的经典古诗《示儿》,就可以带动学生学习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学习古诗固然是要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与作者对话,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应鼓励学生在与人对话、演讲、写作文中恰当引用古诗词。

如开展综合实践课,假想有一名沉湎网吧的少年,让学生用古诗词对他进行规劝,“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诗句就自然而然地被学生运用。 尤其要引导在作文中引用或择用,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文采和说服力。

诗歌是充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闲情、乡情、友情、爱国情是诗人反复吟叹歌咏的主题。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能以情感点燃情感,实现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定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古诗词。

7.求一篇诗歌讲解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绝】 类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此为组诗之六。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读这首绝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时时”、“恰恰”为叠字,既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么?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为人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