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中唐诗人群

1.这段话有人能帮我翻译吗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poet group is the rise of Yu Guangxuan poetry, light body with a group of poets.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poet group formation and modern cul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context, is weakened and "Western learning spreading to the East" in the late Tang poetry is crowd the rise of social background, the city flourished, as Gwen Li Zhifeng spread and provide the material guarantee.In the modern society bred in Song everybody at the same time, also with Ye Yanlan and a number of other bright-colored and poet.The modern emphasis on "poetic origin" poetic atmosphere, is will Fan Yi et al in late Tang Poetry Faction important reason.

2.唐诗对国人的影响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年以来,传诵不已,代代承传,它不仅被文人传唱,供在文学艺术的殿堂上,也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至今仍然鲜活而生机盎然。

今天父母给孩子教的第一首诗,大多是李白的《静夜思》,听着那稚嫩的声音吟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不由会心一笑,想起自己的童年。大型文艺活动唐诗也是一道保留节日,濮存新诵读的《将进酒》令人荡气回肠,据白居易《琵琶行》改编的琵琶独奏清新秀丽。

流行歌曲也大量借鉴唐诗的原素,据张继的《枫桥夜泊》编写的流行歌曲,我很喜欢,“月落乌啼不改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仍是当年的夜晚”。与朋友边喝酒边听歌,沉浸在那风花雪月、关山大漠、大江东去、枫林晚秋、野舟横渡的意境中,是一种享受。

而旅游休闲,每每看到眼前的美景,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唐诗,登高就会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观雪就会吟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望瀑布就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诗几乎为所有的景色都题写了绝妙的解说,像李白登黄颧楼说的,眼前有景题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

影响了我们的创作情绪。 连人的情感也每每陷在唐诗的情臼中,唐诗常常侵入了我的潜意识。

得意时会吟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孤独时会想到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悌下”。

过年过节时,“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念故乡亲人时恨不得“只愿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年青时喜欢唐诗是为了表示自己有文化,有品味。

读书人不会几首唐诗那是没面子的,因为唐诗太普及了,影响太大了。随着阅历的增长,对唐诗的理解有了新的感受,感觉唐诗不仅是文学艺术,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唐朝人的生存形态,一种激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博大精神,唐诗的魅力无穷,原因何在,古往今来,专家学者有许多专著在探讨,在解读,我的阅读感觉是,唐诗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史,诗中有魂。

诗中有画 苏东坡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不足为奇。

在唐朝的诗人中,不仅是王维,还有许多诗人都能画画,或者有着画家观察生活裁剪素材的本领,他们大量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作就是一幅幅秀丽多姿的风景画,令人品味欣赏。 庐山的瀑布有几十处之多,李白到底描绘的是那一处呢?一般认同是香炉峰,我觉得描写的是秀峰的瀑布,秀峰我去过多次,瀑布位于庐山南郊星子县境,从山下爬坡约半个小时,远远望到一处瀑布挂在近山顶的绝壁上,大多时候烟雾潦绕,太阳出来金光灿灿,一般人只感到瀑布的雄伟壮观,而李白却把瀑布比作银河,何其形象,妙不可言。

天门山位于安徽和县,我年轻时曾与团员们一起去天门山游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

站在天门山上,李白描绘的景色一览无余,两山夹江,碧水东流,孤帆远去,清新自然,无一句评说,但诗中的愉悦,景中的秀丽融会交合,情景交融,沁人肺腑。 王维的《山居秋暝》则表现了山林的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画面丰富多彩,明月、青松、岩石、溪流、竹林、莲花,使人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处境,不由感叹大自然造物主的博大、和谐、永恒。

杜牧的《山行》,描写秋天的山景无人可及,“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种景色在江南的山林几乎随处可见,但经诗人一提炼,霜叶红于二月花,成了千古名句,秋天赏红叶成了人游人的节日,茅盾还用作小说的题目。

唐诗人不仅是画家,也是高明的摄影师,像柳宗元的《冬雪》与其说是幅画,更像幅摄影照片,“千山鸟飞绝,万迹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空旷寂静的冰雪世界里,一个穿着蓑笠的人在垂钓,我看过明人据诗画的画,画面冷艳、超脱,冷酷,但于冰雪之中又给人一种希望,一种寄托。 杜甫写成都草堂前的春景的《绝句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像是四幅图片,颜色有“黄”“翠”“白”“青”,镜头有近中远景,黄鹂在柳树中啾鸣是特写,白鹭飞上青天是中景,窗户嵌套的西岭雪景则是远景,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则带些想象,有蒙茏色彩了。

唐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关山大漠,戈壁草原,三山五岳,长江黄河,春花秋月,小桥流水,楼台亭阁,都溶入了诗人的人生感受和艺术创造,令后人难以超越。 诗中有情 有人说,愤怒出诗人;有人说,悲伤出诗人;道理都对,诗人有情感,诗人要有生命的激情。

好的诗歌都是抒发出真挚的情感,来感染读者的,唐诗中的情感像窖藏的美酒淳香醉人。 以我之见,情有大情小情之分。

所谓大情是忧国忧民之情,悲天悯人之情。所谓小情是儿女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情。

无论是大情和小情,在唐诗中都有精致的作品。 杜甫是忧国忧民最典型的代表,“至君尧舜上,每饭不忘君。”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

3.一些唐诗明白如话,为什么总能让人觉得意蕴无穷

一些唐诗明白如话,为什么总能让人觉得意蕴无穷呢?题主的逻辑似是:大白话般的诗,和意蕴无穷是相对的?

其实未必啦。

实际上,中国古人认为质朴简单少修饰而有意蕴,反而是功力体现呢。

而且意蕴和辞藻,其实没有必然关系。

汉时,比如《古诗十九首》,大多是大白话。

看看这些句子: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包括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包括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都是明白如话,但有味道吧?

因为诗歌,最早其实都不太重视修饰。《诗经》那些思无邪的句子,细看都是聊天一般,但文约意广。

所谓炼字炼句,真正的大宗师是曹植。但对他的态度,有个反复。

钟嵘认为曹植“起调多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精心炼字(“惊风飘白日”,“朱华冒绿池”),对句工整(“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音调谐协(“孤魂翔故城,灵柩寄京师”),结语深远(“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曹植是有意识在修饰,所以钟嵘要说曹植的出现,是“譬人伦之有周孔”了。

但后来的时代,却有点返朴归真,觉得陶渊明这样少修饰的好。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比如清朝王夫之就认为,从返朴归真的角度,曹丕的《燕歌行》极好,但钟嵘认为“率皆鄙质如偶语”,太粗鄙啦,不好。

说以上这些,只是想证明:

好的诗歌,意蕴和辞藻未必成正比。比如《古诗十九首》,比如陶渊明,比如曹丕《燕歌行》,都是质朴而有意蕴的好诗。所谓辞藻和意蕴成正比,讲究词采华茂,是钟嵘时期的看法,后来就不流行了。

所以,大白话和意蕴,没有必然联系啦。

说回题主说的几句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简单勾勒情景,画面感、声音和情境都有了。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同样是情境描述,如画。

都很质朴,其意蕴好在哪儿呢?

画面感,通感。

搬我另一个问题的答案了。如何写出画面感强烈的文字?从哪些方面入手锻炼?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马致远

虽然是元曲,但这就是典型。明白如画。看手段:没有叙述,没有评论,十一个名词的物象陈列,就勾勒出来了。

中国古诗里,素来有此传统:物象陈列,勾勒画境。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因为他擅长这么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没有多余叙述和评论,精确描绘景象。

这是中国诗歌的重要手法:

少议论,少抽象,多用具象名词,把能够作为符号的意象,大量陈列。

不信,看温庭筠最著名的这首《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从头到尾,都是绵密的意象陈列,颜色和图案的交叠。运用形容词时,着重色彩、质感、其他可以诉诸感受的事物。

小结下:

中国诗歌这种符号美学、意象排列、制造画面感而提升意蕴的手法,中国人自己身处其中,可能会不敏感,但对西方人很有启示。埃兹拉-庞德就喜欢翻译中国诗。而他著名的《地铁站台》,其实就是运用中国古诗手法: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也是叙述画面、渲染画面感,如此而已。

所以中国诗书画不分家,就是这个道理。中国诗歌本身就是美学教育,其意蕴往往来自画面和唤起的感受,所以大家很喜欢讨论以情入景之类的,是体验,是感受,而与辞藻没有必然关系。

4.歌词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歌名是什么

《传奇》

作词:刘兵

作曲:李健

演唱:李健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

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

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

宁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

扩展资料:

《传奇》于2003年上线。歌曲时长04:18。收录在李健2003年9月发行的专辑《似水流年》中。一上线就收到了广泛的关注,收获了众多的喜爱。

《传奇》是电视剧《李春天的春天》的片头曲及片尾曲,2010年,王菲凭借该歌曲登上201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2005年,该曲获得中国金唱片奖。2006年,该曲获得“2006香港新城国语力颁奖礼”新城国语力歌曲的奖项。2007年,该歌曲获得第十四届东方风云榜十大金曲奖。2007年,该歌曲获得雪碧中国原创音乐流行榜内地金曲奖。2010年,该歌曲荣获由中央电视台和MTV音乐电视台联合主办的音乐盛典“年度最受欢迎金曲”。

《传奇》有众多的翻唱版本,截止2019年1月,凤凰传奇、唐诗、完玛三智等都进行过翻唱。

5.唐诗的分类

◎ 唐诗的体裁和类别 唐诗主要可分为律诗、绝句、古诗三大类。

律诗、绝句、古诗 又各分为五言、七言。如在格律上区分,可分为古体和近体两类。

古体诗用字不讲平仄,句数多寡无定(但须偶数句),押韵可通可转,不受束缚自由地抒写。 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用字讲平仄,句数有一定,讲究用韵,讲求对仗,有一定的规律。

格律的基础在字调的平仄;字调有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是仄声。

因格律很严,故称律诗。 ◎律诗:是四联八句, 五言的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的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一、二句为『首联』、『头联』或『起联』,三、四句为『颔联』或『前联』, 五、六句为『颈联』或『后联』,七、八句为『尾联』、『末联』或『结联』。 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同韵。

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也称『长律』。

它是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每首句数不限。每句用字平仄有一定,双句末字须押韵。

◎对仗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

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特点,是1.字数要相同。

2.句法要相同(词性要相对)。3.平仄要相反。

◎押韵: 1.开始的第一句与第二句可以连接用韵,其余都只限隔句用韵,亦即偶数句用韵。 2.律诗、排律限平声韵,绝句以平声韵为主,五言绝句则有采仄声韵者。

3.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4.不可以有重复的韵脚。

5.绝句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绝句亦有少数押仄声韵的例子。 6.律诗中间四句必须两两成对,第一句起韵,二、四、六、八句 韵(首句不起韵,次句起韵的就算变格)。

排律亦同,只有首尾两联可以不对,其余则排排对偶。 7.诗的平起、仄起以第一句第二个字为准。

◎唐诗的分期:唐代 (618 -- 907) 的诗主要可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初唐 (618 -- 712): 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主要的诗人有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沉佺期、宋之问、陈子昂。

2.盛唐 (712 -- 675): 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当时优秀诗人如群星丽天,还出现两位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

除李、杜外,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也是杰出诗人。 3.中唐 (766 -- 835): 中唐的诗歌,不过是盛唐的延续。

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 4.晚唐 (836 -- 906): 晚唐时期是唐诗从盛转入衰微的时代,多数的诗人以摹仿前人为能事,气度不足,艺术成就不高。

主要诗人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诗(词)有所谓「诗眼」,《中国文学史初稿》说:「诗眼的所在,即在诗句中以一字为工巧的,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中的垂和涌字,便是诗眼。

」凡是「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它能使整句诗显得气势非凡,韵味无穷。杜诗中这种情形的用字很多,如「身轻一鸟过」,这是句描写一位骁将鞭马向阵前飞驰而去的情形,「过」字不但用得轻快,而且表现出一种神气活现的气概。

◎重阳节的起源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名暮节、登高节、老人节、重九、茱萸、菊花节。

它的命名由来是这样的:古人将数字也分阴阳,而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月日并阳,所以称为「重阳」。

◎ 重阳节的传说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著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

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谁知他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有一天,他忽炙看见面前站著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忽然飞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

就这样,桓景跟著白鸽,终於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

到了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的对他说:「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 费长房就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

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就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

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带著全村老小登上 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 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著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著斩杀瘟魔。

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忽然抬头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聚,它便冲至 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吓得不敢上前。

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出宝剑,和瘟魔斗了几个 回合,瘟魔斗他不过,转身就跑。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著寒光,一眨眼就把 瘟魔钉。

6.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