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鉴赏婉约

1.宋词赏析

词体进入晚唐五代以后,经文士的改造与加工而渐趋成熟,又经“花间鼻祖”温庭筠的创造和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的强化,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住的文本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

婉约与豪放在这时已经出现分流的端倪。〈花间〉诸人除偶有山川羁旅之作外,皆流连光景,词风柔婉,为词奠定了婉约的基调。南唐以李煜为代表,国破前亦多靡靡之音,国破后则杂家国之恨、身世之感,渐有金石之音。 (家国之恨、身世之感、金石之音,这其实就是豪放派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李煜北掳后的一些作品,已开豪放派之先河。王国维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某些词,已的确让我们听到了豪放的声音。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浪淘沙〉“往事只堪哀”,等等。

进入北宋后,柔婉之词风占主流。晏、欧、秦、柳诸人,可作为婉约一派的代表。而大文豪带有大英雄气的苏轼,自然不甘受此柔靡之风约束。他不仅拓宽了词的领域,扩展了词的体裁,也改变了词的风格。于是,他就成为北宋乃至后来豪放词派的杰出的代表。苏轼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词的可读性胜于可歌性;周邦彦则注重词的协律可歌,情感的抒发有所节制而力避豪迈,对词的艺术的追求重于对词的意境的开拓。其后的南宋词,就是沿着这两种方向分别发展。

到了南宋,由于国破家亡的社会背景,许多词人以笔为刀枪、以词为号角,尽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辛派词人把豪放词风推到了极致。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李清照在〈论词〉一文中简述了词的发展史,批评了苏轼等人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第一次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提出了对词体豪放与婉约风格问题的思考。

徐师曾(字伯鲁,明嘉靖时人),在《文体明辨序说》中也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婉约与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美的两种基本倾向,有助于理解宋词的艺术风格。

2.有内涵 比较有名的婉约诗词推荐

1.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空空荡荡无主张,冷冷清清好凄凉,悲悲惨惨好心伤。一时觉暖一时觉凉,身子如何得休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

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不认当年旧同乡。

菊花委地尽枯黄,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守着窗前挨时光,守着窗前挨时光,盼不到天黑好挹怏。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

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 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涎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

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清香溢满双袖。

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3.浣溪沙 [宋]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滚滚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带着一丝寒意,独自登上小楼,清晨的阴凉,令人厌烦,仿佛已是深秋。

回望画屏,淡淡烟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窗外,花儿自由自在地轻轻飞舞,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漫无边际地飘洒着,就像愁绪飞扬。

再看那缀着珠宝的帘子正随意悬挂在小小银钩之上。 4.思帝乡·春日游 [唐] 韦庄 云髻坠,凤钗垂。

髻坠钗垂无力,枕函欹。 翡翠屏深月落,漏依依。

说尽人间天上,两心知。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田问小路上,谁家少年,如此风流?若能将身嫁与,誓死到白头,纵被无情弃,也不羞。 5.南乡子·乘彩舫 [宋] 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乘着五彩画舫,经过莲花池塘,船歌悠扬,惊醒安睡的鸳鸯。

满身香气的少女只顾依偎着同伴嫣然倩笑,这些少女个个姿态美好,她们在娇笑中折起荷叶遮挡夕阳。 6.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

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7.青玉案·元夕 宋 ·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8.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 ·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9.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 ·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

可终究难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

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

3.宋词赏析

词体进入晚唐五代以后,经文士的改造与加工而渐趋成熟,又经“花间鼻祖”温庭筠的创造和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的强化,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住的文本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

婉约与豪放在这时已经出现分流的端倪。〈花间〉诸人除偶有山川羁旅之作外,皆流连光景,词风柔婉,为词奠定了婉约的基调。

南唐以李煜为代表,国破前亦多靡靡之音,国破后则杂家国之恨、身世之感,渐有金石之音。 (家国之恨、身世之感、金石之音,这其实就是豪放派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李煜北掳后的一些作品,已开豪放派之先河。

王国维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某些词,已的确让我们听到了豪放的声音。

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浪淘沙〉“往事只堪哀”,等等。 进入北宋后,柔婉之词风占主流。

晏、欧、秦、柳诸人,可作为婉约一派的代表。而大文豪带有大英雄气的苏轼,自然不甘受此柔靡之风约束。

他不仅拓宽了词的领域,扩展了词的体裁,也改变了词的风格。于是,他就成为北宋乃至后来豪放词派的杰出的代表。

苏轼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词的可读性胜于可歌性;周邦彦则注重词的协律可歌,情感的抒发有所节制而力避豪迈,对词的艺术的追求重于对词的意境的开拓。其后的南宋词,就是沿着这两种方向分别发展。

到了南宋,由于国破家亡的社会背景,许多词人以笔为刀枪、以词为号角,尽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辛派词人把豪放词风推到了极致。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李清照在〈论词〉一文中简述了词的发展史,批评了苏轼等人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第一次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提出了对词体豪放与婉约风格问题的思考。

徐师曾(字伯鲁,明嘉靖时人),在《文体明辨序说》中也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

婉约与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美的两种基本倾向,有助于理解宋词的艺术风格。

4.求宋词鉴赏论文

二月东风吹客袂。

苏小门前,杨柳如腰细。蝴蝶识人游冶地,旧曾来处花开未?几夜湖山生梦寐。

评泊寻芳,只怕春寒里。今岁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溅裙水。

【鉴赏】: 李商隐作有一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想思一寸灰”(《无题》)。

这是写他早春时的一段恋情:时令适至惊蛰,帘外东风细雨,耳畔阵阵轻雷,诗人心头的“春情”(艳情)随着大好春光的即将重返而油然萌生;但是他又马上告诫自己:“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今日之相思越是如花一样争发,那么他日的痛苦与忏悔就越象香灰那样积得深厚。这后两句诗实是一种“反说”,从中不难见其热恋之情的炽烈,以及与它所同时交织着的万般痛楚。

同李商隐这位唐代著名诗人《无题》诗一样,史达祖的这首《蝶恋花》词,也是写他悄然而来的艳遇。当然,跟李诗相比,这首词缺了一些悲剧性的色彩,而增加了一些浓浓的令人心驰神往的韵味。

这首词是首先从作者重返杭州城时的心情落笔,而逐步展开的。 “二月东风吹客袂”,是写时值二月而身从客地归来。

其中“吹客袂”三字,就生动地描绘了他回转杭城时“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形象,也暗点了他“近乡情更怯”的兴奋和迷惘的心情。“苏小门前,杨柳如腰细”,迎接他的,正是“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平桥”(温庭筠《杨柳枝》)的初春景象。

而在“苏小”两字后面,便又悄悄地潜藏着作者内心的一段“艳事”。果然,“柳如腰细”句就象白居易《杨柳枝》“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所写的那样,“呼之欲出”地隐嵌着一个“倩影”——当然她并没有真正出现而只是存在于作者意念之中,因而这里用了一个“如”字。

但词人此来,却又实是“奔”她而来,所以他就循着旧日的路径继续向前走去,企图早早寻觅到她的影踪。你看,虽然时隔好久,但那多情的蝴蝶却还认得昔日我与她一起游玩的地方,它们正翩翩飞入柳陌深处去呢。

不过,写到此处,作者的词笔陡然来了个大转变,“旧曾来处花开未”?此句表面是说自己此行来得太早,或许当年共游处的丛花至今未开,因而她尚未践约在此相候;其实也是写他害怕“不见伊人”的担忧心理,不过用一问句更显得婉约缠绵。而事实上,联系下文看,则他此行确实是“扑”了一个“空”,所以又马上折入下阕:“几夜湖山生梦寐”。

这从行文用笔上言,是一种“逆提反接”。它首先把时针“反拨”到以前的岁月中去:在没有回来之前,自己的梦境中就曾多少次出现过与她一起作湖山冶游的“镜头”!这里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其中的“生”字。

这个“生”字不光是单纯的“产生”、“生成”之意,而且还包含有“创造”、“想象”之意在内。也就是说,多少个夜晚,我都在努力把这次重逢于西子湖畔的聚会,想象得更缠绵、更热烈一些,因而所生的梦境也就越发美好、越发温馨。

但以上这些又仅仅是“梦寐”而已,因此下文就反接以“评泊寻芳,只怕春寒里”。眼前所遇,既然只是花未开、人不见的春寒景象,那又何能来“评泊寻芳”(意即谓:在万花丛中评论哪朵花最美,在游女如云的人群中评论哪位倩女最美),又何能来重践“花前月下”的旧约?这里用了一个“只怕”,虽属心理估测之辞,然却又是“实写”,——同上文“花开未”的问句一样,它就使感情的表达更显得委婉有致。

词情至此,就暂告一个段落,即由开头归来时的亢奋迫切而结之于扑空后的惆怅,由开头蝶嬉杨柳的欣慰高兴而结之于情人不见的寂寞。前几夜的好梦,归来时风吹衣袂的欢快,蝴蝶领路时的盼望,所有这些就全部都被眼前的“春寒”景象所“冲掉”!但是且慢,就在作者只能“死心”的当口,词笔却又陡转,推出了“绝处逢生”的新境界来:在这无可奈何的现实环境中,词人却还有自己的“法宝”,——于是他那无法压抑的热情,立刻就展开着“想象”的翅膀,更加高涨地飞腾起来:“今岁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溅裙水”,这真是妙不可言的佳句!我们知道,清明节本是一个踏青游春的佳日,其时杭城市民“寻芳讨胜,极意纵游,……无日不在春风鼓舞中”(《武林旧事》卷三);而上巳日又“倾都禊饮踏青”(《梦粱录》卷二)。

今年,则清明恰逢上巳,其游冶禊饮之盛况更将空前。所以作者遥想,今日暂未得见的伊人,到时必将出现在“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行列中间(到时就必能重践旧日的盟约)。

所以,尽管现在还是新春二月,但自己的心思早已飞到了她那令他神魂颠倒的石榴裙边去了!拿一句成语来讲,这一种想象真有点儿“匪夷所思”。它的奇特表现在下列两方面:第一,它不直接去写“三月三日天气新”的西湖春景,也不直接描绘“绣罗衣裳照暮春”的丽人倩影(以上两句为杜甫《丽人行》诗句),而是用了一个“溅裙水”的意象把这两者概括在一起写,这就显得既“经济”,又“香艳”(请想象一下:一群丽人佳娘正在湖滨掬水嬉戏,溅得绣裙上水痕点点,这是一幅多么优美艳丽的“仕女嬉水图”),确是作者的一个“发明”。

第二,它说。

5.求10篇唐诗宋词的鉴赏文章

长恨歌 七言古诗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 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 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子弟白发新, 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 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 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 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 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 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 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注解】: 1.汉皇:指唐明皇。

2.御宇:上帝治理天下。 3.“姊妹”句:姊妹指杨贵妃受宠后,其姊妹三人皆封夫人。

4.渔阳鼙鼓:指安禄山在渔阳起兵叛乱。 5.薄:临近、靠近。

6.信:任凭。 7.碧落:道家称天空为碧落。

8.青娥:年轻美貌的女子。 9.玉扃(jiong1):门闩。

10.迤(yi3)逦(li3)开:一路敞开。 11.阑干:纵横。

12.“昭阳”两句:意谓和玄宗的恩爱已成为过去,永远断绝了。在蓬莱宫中却要长久度过寂寞的岁月。

13.钿(dian4)合:镶金花的合子。 14.“此恨”句:玄宗和杨贵妃生死离别的遗恨,永无绝期。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歌颂爱情的长篇叙事诗,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 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 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 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又鸟)犬升天。

并反复渲染玄宗之 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 ”的内因。

形象地暗示唐玄宗迷色误国,是这悲剧的根源。“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 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 死”是爱情悲剧的形成。

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 思。

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临邛道士鸿都客” 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诗人采用浪漫主义手法, 忽而天上,忽而人间,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 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深化“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 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令人低回沉思。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 。

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 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

6.求宋词婉约我要找一些文风婉约的宋词,著者不限

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天生慧质,才思敏捷,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学氛围的熏陶,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远大的人生理想。

她性格活泼,多情善感,热爱生活,尤钟爱大自然的山水花卉,创作了不少发现自然美、体悟自然万物生命真谛的名篇佳句。下面采撷数句,让我们一起品味。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三句出自李清照的小令词《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起句“尝记”的“尝”,是“曾经”的意思, 说明此词非当时当地所作。 据研究李清照的专家陈祖美先生考证,这是清照结婚前后居汴京时,追忆她在故乡(今山东章丘县明水)的往事而写成的。

词中的“溪亭”,在作者故乡附近、历城北二里的莲子湖上。“不知归路”,意为“不知归去”。

“藕花”,荷花。“争渡”,夺路急归。

有人解为“竞渡”、“怎渡”,均未切原意。 全篇说:我曾经记得游览莲子湖,在溪亭观景饮酒,沉醉于游兴之中,直到日暮黄昏,仍乐而忘返。

当傍晚兴尽驾船回归时,却误入荷花深密之处。我们猛划木桨,奋力抢渡,惊醒了眠宿在沙滩上的群群鸥鹭。

李清照这首词仅有三十二个字,篇幅短小,所写也不过是一次郊游,但却同她的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起,被称誉为清照早期词中两颗耀眼的明珠,并且是宋代小令词的千古绝唱。 原因在于作者采用她最擅长的白描手段,以自然优美的语言,真切生动地描述她在少女时代一次十分有趣的郊游,把溪亭醉饮、游兴沉酣、乐而忘返,到兴尽回舟、误入花丛、划桨抢渡、惊起鸥鹭的情景,曲折跌宕地表现出来,其中“误入”、“争渡”、“惊起”三个场面,尤富于戏剧性。

通篇既有散文行云流水之致,又有诗歌语言的精练和飞跃。节奏灵活多变,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而最感染人心的是,在字里行间跳跃着年轻女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一颗诗心。 “惊起一滩鸥鹭”是全篇的警句,因为作者只用六个字就画出一幅动感强烈、色彩缤纷的画面。

“惊起”二字,活现沙滩上的鸥鹭被抢渡的击桨声和少女们的笑喊声惊骇,扑楞楞拍翅飞起的美妙景象,也反衬出莲子湖上野景的幽静迷人。在艳红荷花、碧绿莲叶、黄褐的沙滩以及夕照金霞的衬托中,这些惊飞的鸥鹭的白色翅膀更加鲜明耀眼!作为前景的人和船,占据画面中心和上方的鸥鹭,以及沙滩、湖面和天空,构成了有层次的立体的画幅。

大自然和人们生活中的许多美妙景象,往往是人们在不经意中突然发现的。那也就是说,美多在一瞬间,而李清照最善于捕捉这一瞬间。

一滩鸥鹭突然惊起,满天乱飞,这瞬间的美妙景象被她敏感地发现并捕捉住了,她把这美妙的一瞬贮存在她的诗心中,在回忆追记这次旅游时,这美妙的景象立即浮现于她的眼前,她再用精准的白描手法传达出来。 于是这“一瞬间”便有了艺术的生命,成为永恒。

如果这一瞬间只是表现客观大自然的美而不同时传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那也不可能感动人心。李清照的“惊起一滩鸥鹭”,不仅速写出瞬间的美妙景色,而且表露了她又惊又喜的感情和天真活泼的个性。

我们品读这三句词,仿佛看见她在鸥鹭惊起的一霎间,不由自主地放下了手中木桨,目不暇给地喜看这突然呈现的景象,仿佛听到她高声欢呼,甚至能想象她拍手赞叹的情态动作。 正是因为这句诗洋溢着女词人突然发现自然美景时惊喜、激动、赞赏、沉醉的感情,才能使读者深受感染,并引起强烈的心灵共鸣。

早在李清照写这首《如梦令》之前,五代词人李?就写了一首《渔歌子》,此词直咏调名本意,在描写渔父划舟捕鱼的劳动生活情景中展现江南水乡春天景色。 清代李调元甚至认为李?此词“不减(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也”(《雨村词话》卷一)。

李?《渔歌子》的结拍是:“下长汀,临浅渡,惊起一行沙鹭。”结句同李清照的“惊起一滩鸥鹭”景象、句式、字数几乎相同。

为什么李清照的《如梦令》及其结拍句千古传诵,而李?的《渔歌子》及其煞尾句却罕有人赏识?我们分析个中原因,除了清照词叙事写景生动逼真,流畅自然,曲折多变,情趣洋溢之外,还因为在结拍句之前,李清照依照《如梦令》词调的叠句格律,写了“争渡,争渡”这两个不完整的短句,口气宛然,声情并急,我们读着“争渡,争渡”,好像听到清照和女伴们急促划桨奋力向前的呼喊声和木桨击水的声音,好像看见她焦灼、急切的神情意态。 这“争渡,争渡”的重叠句,直接导引了鸥鹭惊飞,使这三句一气呵成,把瞬时的动作、声响、神情、景色紧密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首乐曲的高潮乐段。

而李?的“惊起一行沙鹭”由于缺少“争渡”的叠句,就显得节奏平淡,表现不出瞬间突发的情景之美。再说,“一行沙鹭”与“一滩鸥鹭”相比,水鸟种类、数量既少,也未能表现出水鸟从眠宿沙滩上到突然受惊飞起的动态,“一行”的意象也单调、纤细,并明显带着袭用杜甫《绝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缺陷,自然就远逊于李清照词的结尾了。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这两句出自李清照的《双调忆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