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是黄昏的窗棂适合什么年龄去读1.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2.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 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3.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包括花间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4.如果是欣赏宋词,要有境界,要有一定的格律声律知识,要稍稍懂得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学艺术上的事情等等。5.如果是学习宋词,可以从儿童开始,选择积极向上的一些内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写了一幅山村傍晚时分寂静寥落的生活画面(2分)。 小题1:词的下阕运用对比、用典,用昔日驰骋疆场和如今的憔悴疲惫对比;用诸葛亮挥羽扇整纶巾的典故(或用屈原《招魂》之典)(手法2分,说明1分)表现了作者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壮志难酬、功业难成;失魂落魄,满腹哀怨;抚今追昔,漂泊憔悴的情感。(答出其中任两点可得2分)其他说法符合词意亦可。 点评:本题是一道思想情感类和表现手法类常见的题目。答题的范围和指向十分清楚,词作中的形象也很鲜明,加之作者是我们很熟悉的大家,所以整体上难度不大。 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1)赏析句子,首先理解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其表达技巧及体现的情感.这两句写景,又体现了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的内容具体分析景和情的关系.也可从炼字炼句、意象意境等角度赏析.(2)分析主人公形象,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然后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体现的人物特点以及情感.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台上披襟”“极目平芜”“愁凝伫”.答案:(1)两句集中写景.柳丝飞舞飘荡,蛛网黏住了空中飘浮的游絮.词人借景抒情,以景显情,又以“柳丝”“飞絮”自喻,抒发了自己羁滞他乡的愁苦心情.(内容分析(1分)、手法(2分)、感情(2分),也可从炼字炼句、意象意境等角度赏析)(2)全词塑造了一个谪宦楚地、凝伫望归、愁苦郁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暮春时节,词人登台远望,“披襟”台上、“极目平芜”、长久“凝伫”,词人看到快风残雨、柳丝飞絮的凄凉景象,听到黄昏村落歌鼓之声,内心不禁产生凄苦的情绪.(内容概括(1分),手法分析(2分),形象概括3分)赏析:此词和《少年游》当系同时.清真从庐州教授转荆州,次年三十五岁.《少年游》词云:“南都石黛扫晴山,衣薄耐朝寒.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而今丽日明如洗,南陌煖雕鞍.旧赏园林,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龙沐勋《清真词叙论》称他“教授庐州,旋复流转荆州,佗傺无聊,稍捐绮思,词境亦渐由软媚而入于凄惋.例如《少年游》(荆州作)…看似清丽,而弦外多凄抑之音.”这里,实际上是清真词风在到荆州之后有了改变,从绮艳变为清丽.这首词表现得更为突出.词一起即有人物出现,“台上披襟”,当系作者自已.这时是“快风一瞬收残雨”,眼前风光就是如此.风而言“快”,雨而称“残”,一眨眼间换了景象,是快镜头.但是这一刹那间过后,触目是“柳丝轻举”,这是一般春景写法,而“蛛网黏飞絮”,则细致入微.春天晴空中常有游丝飘浮,柳絮则似飞舞雪花,这两件景物都是捉摸不定的,同样飘荡的,而 “蛛网黏飞絮”,两个飘荡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了.非细心人观察不到,非有心人不能知其别有怀抱.周邦彦曾叹息“荆江留滞最久”(《齐天乐》),这当然是借蛛网(也即游丝)、飞絮来隐喻己身之漂泊不定的.上片是起一句写动作,三句写景,景中皆有情.下片首句“极目平芜”,是承上片首句“台上披襟”而来,是纵目遥望,是真景,然后设想着春之归处,则是虚象,一实一虚,兴意无穷.但漂泊之人再也忍受不住了,点出“愁”字,而又呆呆地站着、望着,是“愁凝伫”.词意陡转,而笔力千钧.站着、望着还没有完,又加上听着,从愁到苦,是“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听歌本为作乐,而是闻楚声不乐而苦,是反衬写法.犹未完了,再添上一句“村落黄昏鼓”,这句写景物色声,是单纯写景吗?当然不是.村落本是静境,黄昏点明令人愁苦的时光,一“鼓”字,又是音响动人,当然更延续了“楚歌声苦”.这首词,有时明快,有时凝重,而意绪之翻腾,声情之转折,实具有沉郁顿挫之妙,周邦彦的词风当是以在荆州时为转折点的.。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阮郎归 梅词苏 轼 暗香浮动月黄“春”在句中指代梅花,(1分)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4分)2。 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 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她怅惘伤感。 (概括形象2分,具体分析4分。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试题分析:堂前的梅影在月下疏密动摇散发淡淡幽香。春风带着何种心思越过墙垣将这香气带到意中人的院中,可惜他却不解风情。 肌肤如雪,形貌貌如玉的女子。香腮上的铅粉却忘了涂抹均匀。 折下这梅花想寄给岭上的人儿,这江南的天却要暗了。 此文写相思,将梅影暗香做比,写出了相思的飘渺无尽,似有似无,同时让人魂牵梦萦。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目荔枝香近宋【答案】【小题1】① 描绘了一幅乱红飘落水中,随风而逝,在尽日的微寒中,黄昏时细雨当窗,一个人静静地观看燕子哺育乳燕(2分)的寂寞凄清的景象。 (1分)。②词中蕴含了词人踪迹无定,(羁旅漂泊)孤苦无依,寂寞闲愁(孤独寂寞,思家念亲)的感情。 (2分)(言之有理即酌情给分)【小题2】①衬托,下片用行舟待发、江浦又绿来衬托游子思归之情。②虚实结合:最后三句写的是对未来的展望,对未来的绵绵期冀,是虚景,与前句实景相结合。 ③化用典故,最后一句化用了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写出了倦客思归,对家园的向往之情。 (手法1分、分析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衬托”答成“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酌情给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形象中的意境,先通过上阕用四字格“寂寞凄清”概括出景象,再结合上阕罗列意象,具体阐释意境,残红、香雾、黄昏、细雨,再加上一个人观看两两相依燕子哺育乳燕,定向翻译。 根据意象的含义推断其中蕴含的感情,残红——踪迹无定,羁旅漂泊,孤苦无依;香雾、黄昏、细雨——寂寞闲愁,孤独寂寞;一个人观看两两相依燕子哺育乳燕——思家念亲。言之有理即酌情给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暮往朝来,心随片帆轻举。” 借景抒情,借归景,抒归情。或者是衬托,用归景,衬归情。 整个下阕虚实结合,前四句为眼前景,后三句为设想景。“共剪西窗蜜炬”明显是借典抒情,结合注解④,写出借的是什么典故,抒的是什么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菩萨蛮•宿水口南宋①景物描写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满分。每点都要结合内容解析。) 2。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孤独寂寞和思乡思亲之感。 (2分)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 (1分)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及由此产生的思乡之情。 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1分)【解析】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景物描写特点的题目,景物描写的特点一般从顺序、着眼点、手法等几方面着眼,顺序有高低、远近等,着眼点有绘形、绘声、绘色等,手法主要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等,此题上片“江水”“万山”“短亭”“酒旗”看应该是由远及近的顺序,再看“紫翠”“丹枫”又从色彩入手。 分析出这些答出效果,按顺序,应该加强诗歌的层次性,色彩着眼应该是构建一个色彩绚丽的画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情感的考核的题目,是个情感题要注意标题、注释和文中的关键词语,标题“宿水口”词中的“常客”“月黄昏”“寒灯“等词语可看出是一首表现羁旅行役之苦和思乡之情的诗歌,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进行具体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西江月•黄陵庙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小题1】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每点1分,共3分)【小题2】(2)达观、豪迈的胸怀;(1分)例如“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两句,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使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 (2分)(结合诗句分析时一定要作具体分析,不能架空得出结论,言之有理即可)【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首考核词的流派的题目,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代表人物分别为苏、辛柳、李。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情感的分析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诗歌的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①描绘了一幅凄美的景象。(1分)②乱红飘零水中,随风而逝,在尽日的微寒中,室内香雾萦绕。黄昏时面对细雨当窗,一个人在静静的观看燕子成双。(1分)③词中蕴含了词人踪迹无定,凄切思乡,孤苦无依的感情。(1分)(答出其中一个关键词,可得1分)(3分) 小题2:①衬托:下片先写行舟待发,江浦又绿来衬托游子思归。②虚实结合:前五句写实景,最后三句写虚景,写对未来的展望,对未来的绵绵期冀。③化用典故:最后一句化用了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句,写出了倦客思归,对家园的向往之情。(答对任何两点,可得4分)(4分) 小题1: 试题分析:依据北宋词人周邦彦的人生经历背景,再结合注释翻译上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思考。水中残红飘零,随风而去。夕阳西下,微寒中,心儿忧伤凄凄。淡雾飘浮吹进帘底,室内香雾萦绕。黄昏时细雨当窗,无聊孤寂的我正静静地观看燕子孵出雏燕。 小题2: 试题分析:下片前两句,词人站在江边,看到渐渐遍绿的江水,不由感慨时光轮回之快,心儿随帆飞向远方,这是对游子思归之情的“衬托”,当然也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后两句是词人的丰富想象为虚写,化用了晚唐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真是妙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