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多少首古诗词是描绘古郡五原的描绘古郡五原的诗如下: 李白的《千里思》 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 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 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 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 李白的一首新乐府辞《塞上曲》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张敬忠的《边词》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李益的《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文同的《五原行》 云萧萧兮草摇摇,风吹黄沙空寂寞。胡儿满窟卧寒日,卓旗系马人一匹。夜来烽火连篝起,银鹘呼兵捷如鬼。齐集弓刀上陇行,犬噪狐嗥绕空垒。羌人钞暴为常事,见敌不争收若雨。自高声势叙边功,岁岁年年皆一同。将军玩寇五原上,朝廷不知但推赏。 褚嗣宗的《随边使过五原》 偶逐星车犯虏尘,故乡常恐到无因。 五原西去阳关废,日漫平沙不见人。 贾至的《出塞曲》 万里平沙一聚尘,南飞羽檄北来人。 传道五原烽火急,单于昨夜寇新秦。 陶翰的《出萧关怀古》 驱马击长剑,行役至萧关。 悠悠五原上,永眺关河前。 北虏三十万,此中常控弦。 秦城亘宇宙,汉帝理旌旃。 刁斗鸣不息,羽书日夜传。 五军计莫就,三策议空全。 大漠横万里,萧条绝人烟。 孤城当瀚海,落日照祁连。 怆矣苦寒奏,怀哉式微篇。 更悲秦楼月,夜夜出胡天。 以上供参考。 2.赞美巴彦淖尔的诗句历史人物笔下的巴彦淖尔1河套糜米,饭之美者先秦-吕不韦饭之美者,玄山之禾。 不周之栗,阳山之糜。注:阳山也叫陶山,即今天之狼山。 2、赵武灵王修高阙塞记汉-司马迁选自《史记-匈奴列传》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3、秦始皇开发河套汉-司马迁选自《史记-始皇本纪》三十二年,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至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徒谪实之。 三十六年,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注:高阙今狼山、陶山今狼山、北假中包括今部分河套地区。 4、汉武帝开发河套汉-班固选自《汉书-武帝纪》元朔二年,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汉武帝遣将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 遂西至符离,获首虏千极。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元狩四年冬,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 初算缗钱。元封二年,汉武帝行自泰山,复巡海上,至碣石。 自辽西历北边九原。归于甘泉。 元封三年,遣光禄徐自为筑五原塞外列城,西北至卢朐,游击将军韩说兵屯之。天汉元年,发谪戍屯五原。 5、水经注汉-桑钦撰 后魏-郦道元注去北城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战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以北过朔方临戎县西。 河水东北迳三封县故城东,汉武帝元狩三年置。《十三州志》曰:在临戎县西一百三十里。 河水又北迳临戎县故城西。元朔(五)年立,旧朔方郡治,王莽之所谓推武也。 河水又北,有枝渠东出,谓之铜口,东迳沃野故城南。汉武帝元狩三年立,王莽之绥武也。 枝渠东注以溉田,所谓智通在我矣。河水 以北,屈而为南河出焉。 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汉武帝元朔二年,开朔方郡治,又有西部都尉治,有道,自县西北出鸡鹿塞。 王莽更郡曰沟搜,县曰极武。其水 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一百二十里,故《地理志》曰:屠申泽在县东,即是泽也。 阚 谓之浑泽矣。屈从县北流。 ……。6、这地方真美呵!元-成吉思汗选自《蒙古黄金史》这地方真美呵!国破家亡之日,可在这里谋求复兴,和平兴旺之世,可在这里定居发展;饥饿的梅花鹿,可在这里生息繁衍,耄耋老人,可在这里颐养天年。 注: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率领骑兵亲征西夏,经过现今的乌拉山西山嘴,远眺一望无垠草木茂盛的河套平原时,写下了这首先赞美河套平原的美丽诗句。也正是这一年,伟大的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下。 塞上曲唐-李白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千里思唐-李白李陵没胡沙,苏武远汉家。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 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 边词唐-张敬忠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只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唐-李益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时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塞下曲唐-李益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3.古诗《边闯》全文是什么原文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注释 1、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2、旧来:自古以来。 3、未挂丝:指柳树还未吐绿挂丝译文 五原这地方的春天从来都到得很迟,每年到了二月,光秃秃的垂杨还没有吐叶挂丝。 到如今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才隐约可闻,想那长安城却已是姹紫嫣红开过,花落水流红了。创作背景 张敬忠是初唐一位不大出名的诗人,《全唐诗》仅录存其诗二首。 据《新唐书·张仁愿传》记载,中宗神龙三年(707),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曾奏用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这首《边词》,大约就是他在朔方军幕任职时的作品。 赏析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 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 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 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 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 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 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 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 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辽阔与壮美;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刀光剑影、烽火烟尘;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春天毕竟要降临。“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对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这样沉重的叹息。 刘永济说:“此边词而不言边塞之苦。但用对比手法将河畔与长安两两相形而意在言外,且语意和平,可想见唐初国力之盛”(《唐人绝句精华》)。 这是深解诗味的精到评论。沈德潜评道:“不须用意。” (《唐诗别裁》)说的也正是此诗于不经意中见诗人气度与时代风神的特点。如果我们把这首诗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对照起来读,便不难发现它们的声息相通之处:尽管都写了边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 在这一点上,《边词》可以说是开盛唐风气之先的。 这首诗散起对结,结联又用一意贯串、似对非对的流水对,是典型的“初唐标格”。 这种格式,对于表现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局限,但却特别适合表现安恬愉悦、明朗乐观的思想感情。诗的风调轻爽流利,意致自然流动,音律和婉安恬,与它所表现的感情和谐统一,让人感到作者是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对待“春色旧来迟”、“垂杨未挂丝”的景象。 特别是三四两句,在“河畔冰开日”与“长安花落时”的工整对仗之前,分别用“即今”、“便是”这样轻松流易的词语勾连呼应,构成了一种顾盼自如的风神格调。“治世之音安以乐”(《毛诗序》),这首诗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证。 不妨说,它是初唐标格与盛唐气象的结合。 4.怎样写古诗文赏析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张敬忠是初唐一位不大出名的诗人,《全唐诗》仅录存其诗二首。据《新唐书·张仁愿传》记载,中宗神龙三年(707),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曾奏用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这首《边词》,大约就是他在朔方军幕任职时的作品。'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辽阔与壮美;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刀光剑影、烽火烟尘;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春天毕竟要降临。“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对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这样沉重的叹息。刘永济说:“此边词而不言边塞之苦。但用对比手法将河畔与长安两两相形而意在言外,且语意和平,可想见唐初国力之盛”(《唐人绝句精华》)。这是深解诗味的精到评论。沈德潜评道:“不须用意。”(《唐诗别裁》)说的也正是此诗于不经意中见诗人气度与时代风神的特点。如果我们把这首诗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对照起来读,便不难发现它们的声息相通之处:尽管都写了边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在这一点上,《边词》可以说是开盛唐风气之先的。' 这首诗散起对结,结联又用一意贯串、似对非对的流水对,是典型的“初唐标格”。这种格式,对于表现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局限,但却特别适合表现安恬愉悦、明朗乐观的思想感情。诗的风调轻爽流利,意致自然流动,音律和婉安恬,与它所表现的感情和谐统一,让人感到作者是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对待“春色旧来迟”、“垂杨未挂丝”的景象。特别是三四两句,在“河畔' 冰开日”与“长安花落时”的工整对仗之前,分别用“即今”、“便是”这样轻松流易的词语勾连呼应,构成了一种顾盼自如的风神格调。“治世之音安以乐”(《毛诗序》),这首诗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证。不妨说,它是初唐标格与盛唐气象的结合。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