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宋词选》在线阅读

1.当代大学生必看书籍有哪些啊

1 《语言问题》 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 链接 2 《语言与文化》 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 链接 3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 链接 4 《修辞学发凡》 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 链接 5 《汉语方言概要》 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 链接 6 《马氏文通》 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 链接 7 《汉语音韵》 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 链接 8 《训诂简论》 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 链接 9 《中国语言学史》 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 链接 10 《中国文字学》 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 链接 11 《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 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 链接 12 《普通语言学教程》 (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 链接 13 《语言论》 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 链接 14 《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 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 链接 15 《应用语言学》 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 链接 16 《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 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 链接 17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著,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 链接 18 《**论文艺》 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 链接 19 《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 链接 20 《文心雕龙选译》 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 链接 21 《诗学》 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 链接 22 《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 章安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链接 23 《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 蒋孔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4 《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 链接 25 《文学理论》 (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 链接 26 《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 链接 27 《诗经选》 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 链接 28 《楚辞选》 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 链接 29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 链接 30 《孟子译注》 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 链接 31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 链接 32 《乐府诗选》 余冠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 链接 33 《史记选》 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 链接 34 《陶渊明集》 逮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 链接 35 《李白诗选》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 链接 36 《杜甫诗选》 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 链接 37 《李商隐选集》 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 链接 38 《唐宋八大家文选》 牛宝彤选,1984 √ 链接 39 《唐人小说》 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 链接 40 《唐诗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 链接 41 《唐宋词选》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 链接 42 《宋诗选注》 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 链接 43 《苏轼选集》 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 链接 44 《元人杂剧选》 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版 √ 链接 45 《辛弃疾词选》 **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 链接 46 《西厢记》 王实甫著,辽宁教育出版1997年版 √ 链接 47 《三国演义》 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 链接 48 《水浒传》 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 链接 49 《西游记》 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 链接 50 《今古奇观》 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 链接 51 《牡丹亭》 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 链接 52 《聊斋志异选》 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 链接 53 《儒林外史》 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 链接 54 《红楼梦》 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 链接 55 《长生殿》 洪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 链接 56 《桃花扇》 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 链接 57 《老残游记》 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 链接 58 《鲁迅小说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 链接 59 《野草》 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 链接 60 《女神》 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 链接 61 《郁达夫小说集》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 链接 62 《新月诗选》 陈梦家编,上海书店复印1985年 √ 链接 63 《子夜》 茅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 链接 64 《家》 巴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 链接 65 《沈从文小说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 链接 66 《骆驼祥子》 老舍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 链接 67 《曹禺选集》 曹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 链接 68 《艾青诗选》 艾青著。

2.日出江花红胜火这里的花指的是什么意思小说

江边的花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中“江花”的解释,著名学者唐圭璋等编著《唐宋词选注》说的是实际生长的春花,徐育民、赵慧文《历代名家词赏析》对本句的解释则是,“江边带着晨露的红花是那样鲜艳,这时,朝阳把光辉涂在江花上,那花真是“红胜火”了.我个人同意将“江花”解释为“江边的花”,这里的“江”不过是指明了一个处所,正如“待到山花烂漫时”中的“山花”一样.我不认为“江花”应该解释为“浪花”或者“水花”,这种过于随意的解释是很危险的,我们还未看到“江花”的类似解释.只从字面去望文生义的办法并不可取.如果“水花是红色的”,那么春天的江水怎么又变蓝了呢?。

3.有没有好看的书高干文、古代言情、虐恋情深、穿越的都行只要是经典

《梦落芳华》作者:也顾偕 《帝王妻》 《云中歌》作者:桐华 《九州.华胥引》作者:唐七公子 内容简介 华胥一引,乱世成殇。

琴弦震响于九州列国之上,无声惊动。 这是一个发生在乱世的故事。

城破之日,卫国公主叶蓁以身殉国, 依靠鲛珠死而复生。 当她弹起华胥调,便生死人肉白骨,探入梦境与回忆。

幻术构成的曲谱里,尽是人世的辛酸与苦涩。 而她与亡她国家的陈国世子一次一次于幻境中相遇,身份两重,缘也两重。

清平华胥调,能不能让每个人追回旧日的思念,不再悲伤?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作者:唐七公子 内容简介: 远古众神凋零,现今只存了龙族、凤族、九尾白狐一族还留了些后人。 狐帝白止膝下得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

这唯一的一个女儿长得颇好,却是个炮灰命。活到十四万岁的高龄,笼统不过遇得五朵桃花。

一朵碍于异族不能通婚,那思慕尚处于萌芽期,便被该桃花的爹娘终结了。 一朵误以为她是个男儿身,纠结于这段断袖情,待出现个跟她长得相似的女子,立刻便跟着人跑了。

一朵是他爹娘亲自做主给她定的亲,待到他们家走一趟,却看上了她的婢女,两人私奔了。 一朵在心底里暗恋她暗恋了万儿八千年不敢表白,待鼓起勇气来表白时,她前未婚夫的爹娘为了补偿她,又与她重新结了一门亲。

前头四朵桃花有三朵都是烂桃花,唯一算得上好的一朵,却又是个才打骨苞儿的。 这五朵桃花中的最后一朵,是她命中注定的夫君,九重天上的太子夜华。

恩怨纠葛如浮云过,她遗憾没在最好的年华里遇上他。 穿越 《醉玲珑》 《步步惊心》 《凤囚凰》 《歌尽桃花》 《与君歌》作者:天下无病 《美人劫》梦三生 《美人殇》 《笑倾三国》 《四人行必有我夫》 《谁把流年暗偷换》作者:也顾偕 虐恋 《七十七夜》 作者:甲虫花花 《似爱而非》 作者:橙子雨 《雨鸟》 作者:阿夸 《欺骗》 作者:林仑 《陌生人》 作者:林仑 《温暖的弦》 作者:安宁 《与狼共枕》 作者:叶落无心 《与狼共吻》 作者:叶落无心 《恶质少东》 作者:月凌情 《夜凝夕》 作者:飞烟 《落花人独立》 作者:夜泊残月 《束缚》 作者:柠檬火焰 《爱与不爱》 作者:天空 《不是不爱你》 作者:回首无风 《不能动》 作者:风弄 。

4.声声慢是怎么做到情景交融的答得好,加到100谁答了就给谁

了解一篇文章需要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环境,从而了解他是怀着怎样的心境去写的文章。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

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 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

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

清照无儿无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 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

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

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

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

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

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

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

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

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

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

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

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 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

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 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

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 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 ”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

5.《词选》的作者是谁

《词选》是词总集。

作者是清代张惠言。张惠言(1761 年一1802年),字皋文,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

少时精于经学。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

张惠言擅长古文,与恽敬同为"阳湖古文派”的领袖,又是常州词派的开创者,是清词后七家之一。 著有《茗柯文集》、《茗柯词》等。

《词选》编于嘉庆二年(1797 ),选录了唐、五代、宋词四十四家,一百一十六首。但是柳永、吴文英的词却没有入选,当时的人认为选录的词比较偏而且极其严格。

清初,自朱彝尊推崇姜夔、张炎以来,词作开始偏重格律形式,题材狭窄,内容也空虚无物。 编者认为“可谓安蔽乖方,迷不知门户”,为了整肃“浙派”词风的弊端,强调词要有比兴寄托,在词作的内容上要注意其现实意义,并要求词的地位应该"与诗赋之流同类而风诵”(《词选》序)。

此选本充分 地体现了这个主张,所选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张孝祥、王沂孙等人的词,对当时词坛和以后词风的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书中所附的解说,也有独到的见解,然而对某些词的评说未免有穿凿附会之嫌。

例如,对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说成是“感士不遇”,并认为下片“照花前后镜” 四句,即"《离骚》初服之意”;认为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闺中既以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寤5也”。 皆主观毫无根据地叙说。

编者又以《说文》“意内而言外谓之词”来解说“曲子词”,也不够妥当。所选词也偶有失考,如把张炎的《绿意》列为无名氏作品,即沿袭了《词综》的失误。

张氏《词选》问世后,其外孙董毅复编《续词选》三卷,续选五十二家,词一百二十二首,其中姜夔七首,张炎二十三首,而且都偏重格律形式,违背了张氏的初衷。 《词选》有清道光重刊本,《续词选》有道光刊本。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