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代诗人张弼写的渡江的诗句赏析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译文: 徘徊在长江岸边,几番求渡却不得;江上风雨烟波一如旧时模样,而我这渡客却又添了新的愁绪。 夕阳易逝,岁月催人老,两岸的巍巍青山冷眼看着我一路向北,它自岿然不动也无所谓人世的岁月无情。 一个人在漫漫旅途中,难以承受对故乡的思念,我那经历了一路颠沛而破旧不堪的裘衣,似乎还沾染着京都的风尘。 旧日里一起游学论道的相投之人如今四散分离,都不止漂泊何处了,只剩我孤身一人对着沙鸥吟诗发愣,伤感着离别与孤寂。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第(2)问: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4)分清修辞,明辨技巧。(怎样写的?)(鉴赏——体悟佳妙)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修辞格:对偶、排比、反复、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互文、叠词。 表达技巧:赋、比、兴,渲染与烘托,对比与衬托,联想与想象,象征与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化抽象为具体,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寓情于景等。炼字也常常作为鉴赏的考查点。 在一首诗中,“表达技巧”的使用显得最丰富、最灵活;对于一首诗的理解,“表达技巧”常常最关键、最重要;高考中,“表达技巧”的考查“设点”最多、“考频”最高。考生如果对这些表达技巧不熟悉、不了解,就会出现答题障碍,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更谈不到上升到理论层面去鉴赏了。 所以只有明辨表达技巧才能体悟诗歌的佳妙,明辨表达技巧是能够进入鉴赏层面去欣赏古诗的保障。 2.渡汉江古诗是谁写的《渡汉江》,唐诗篇名,有三首:一首是五言排律,李百药的作品;一首是五言绝句,宋之问(一说李频)的作品;一首是七言律诗,元稹的作品。此三者以五绝《渡汉江》流传最为广泛,此诗收录于《唐诗三百首》中,是作者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 渡汉江 隋末唐初 李百药 东流既弥弥①,南纪信滔滔②。 水击沉碑岸③,波骇弄珠皋④。 含星映浅石⑤,浮盖下奔涛⑥。 樯乌转轻翼⑦,戏鸟落飞毛。 客心既多绪⑧,长歌且代劳⑨。 渡汉江 唐 宋之问 这首诗最为出名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 唐 元稹 嶓冢去年寻漾水, 襄阳今日渡江濆。 山遥远树才成点, 浦静沉碑欲辨文。 万里朝宗诚可羡, 百川流入渺难分。 鲵鲸归穴东溟溢, 又作波涛随伍员。 3.唐诗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 ①淮(huái):淮河。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秦:今陕西境内。 翻译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