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文赏析方法】一我认为是这样的(我自己就是这样写) 1.可以先将整首诗完整地翻译下来 2.把每句的描写内容及所表思想写下来 3.对古诗中个别字进行炼字(所谓炼字,就是将古诗中个别用地特别准确的,特别能反映主旨的,或特别生动形象地揭示思想意境的具体地赏析出来) 4.联系以上你所做的,疏通整首诗的成功之处以及值得借鉴的地方 5.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赏析完整首诗的感受以及获得的启示 这就是我赏析古诗的方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啦~!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2.古诗赏析方法在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古诗文的鉴赏有这样两个要求: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以至做题时很遗憾地丢掉了应该得到的分数。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同学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 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关于积累,同学们要在平时多下功夫;关于技巧我就以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第16题为例谈几点。 此题就是考察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考查文化素养和底蕴的题目。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解析: 一、每一首诗词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所以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这些是鉴赏古诗词首先须考虑的问题,有的还可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初读原诗,注意作者戴复古下有注释,为南宋后期诗人,由此可以联想当时的背景,南宋非常懦弱,偏安一隅。戴复古就生于"吾国日以小,边疆风正寒"、"人以廉称少,官从辟奏多"的靡靡不振的南宋。 其父戴敏愿山野吟诗而终身布衣不仕,名重当时。戴复古自晓事起便"遂笃意古律"。 笃意古律,在台州海边一隅肯定缺少视角纵深,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复古先生咬咬牙,离开了"吾家老茅屋,破漏尚可住"的故乡,迈开沉重的脚步,开始了他遥遥无期的漂泊旅程,一走就是50年。 戴复古的漂泊,从他第一步起就充满深深的忧愁。面对"麦麦少朝充食,松明夜当灯,老妪逢人哭,吾儿死谢陵"的同胞,诗人激动了!诗人愤怒了!诗人流泪了!是汉子要拍案而起,是匹夫要高歌直前!带上这份冲动,诗人无法掷投梭标,无法谋略救国,且以他泣国哀民的诗文呵护疮痍的山河,一抒心中之豪情,一吐胸头之块垒。 二、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中国古代的诗歌表达相对含蓄,往往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品味出诗歌中所抒发的情。 所以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分析诗歌的情与景也是鉴赏诗歌的关键。诗歌中的情往往是隐含在各种描写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这就要求我们目的性很明确得去从各个角度剖析诗歌的各种技巧。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这首《江阴浮远堂》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就是"愁"。"万里愁"是诗人登浮远堂的感喟。 "愁"本是无形之物;"万里"是虚指的数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在这里诗人借助江、山来烘托表现这种深愁,于是使原来抽象的情感,显得十分形象、真切,直贯诗末。 上联写江,是近瞰。诗人将"大江流"与"万里愁"并提,既是望江水生愁,于江水寄愁,也是借江水喻愁。 长江万里,愁亦万里;江流不尽,愁也无尽;无"大江流",何言"万里愁"?下联点山,是远望。"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作者登上江阴浮远堂后,眺望而产生了山河破碎的感受,因无山遮隔,致使中原沦陷之地,尽在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愁之感。 借山寄愁,一反常人之法,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以不见所思为恨;却以无山遮掩为愁,以满目凄凉为恨,这就不能不望了。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 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实际上是对"愁"的进一步解释,因此这一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是借山寄愁的一种非常含蓄的表达。 三、注意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回答古诗鉴赏题,一般字数不会太多,但答题的内容要重点明确,顺序合理,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如果语无伦次,用语模糊,即使理解对了,也可能丢分。 关于用语准确,表达到位,我建议大家掌握一些常用的名词术语: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 3.鉴赏古诗词的关键时间、地点、事件是关键.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4.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哪些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 《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释义: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释义:不知墙外究竟是哪一家),扣“邻家”。 “疑是碧桃千树花”(释义: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 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 如唐代:赵嘏《江楼旧感》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释义: 我独自一人来到这江边的高楼,我思绪纷然好像有满腹的忧愁。 我看见月光就像是水一般流淌,流淌的水又像是天空茫茫悠悠。我还记得我们曾经一同来望月,而如今同来的你们又在哪勾留?要知道这江楼水光相接的风景,和去年所见一样幽美一样轻柔。 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 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 再如唐代:李白《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释义: 一片平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有如穿织,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 暮色已经映入高楼,有人独在楼上心中泛起阵阵烦愁。她在玉梯上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鸟儿飞回栖宿多么匆急。 什么地方是你回来的路程?一个个长亭接连一个个短亭。 “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 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 第四句明示主旨。 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释义: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释义: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等。 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 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释义: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月上柳梢头”(释义: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释义: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 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 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释义: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 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释义: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点溪荷叶”(释义:点缀在溪上的嫩荷)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 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释义:蜀僧怀抱着绿绮琴,来自遥远的峨眉山。 为我随意挥手一弹,如同听到万壑松声)”。 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释义: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 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 “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释义:传说丰山有九口钟,霜降时发出声音)”。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 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释义: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 “唯见长江天际流”(释义: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 “山围故国周遭在”(释义: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释义: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空有姑苏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