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酬唱

1.名词解释“元白唱和”

是这个吗

元白唱和

| [>]

中唐诗人间的交往唱和之风,早在贞元年间即已初露端倪。当时应进士举者“多务朋游,驰逐声名”(《旧唐书·高郢传》),形成了“侈于游宴”的“长安风俗”(李肇《国史补》卷下)。而文人游宴多要作诗唱和,有时即使不游宴,也要以诗唱酬,或联络感情,或展示才学。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当首推一代文宗权德舆及其领导的文人集团。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历任要职,并做过两年宰相,兼有政声和文名,“贞元、元和间为缙绅羽仪”(《新唐书》本传)。在他现存的三百八十多首诗中,不乏清新可诵、近似盛唐之音的佳什,但其后期诗歌,大都是与聚集在他周围的一批台阁诗人酬唱应答、在体式技巧上竞异求新之作,诸如《奉和李给事省中书情寄刘苗崔三曹长因呈许陈二阁老》、《酬崔舍人阁老冬至日宿值省中奉简两掖阁老并见示》等等,从冗长的标题即可看出诗人们的交往概况。这些诗的内容并不充实,艺术性也不强,却对贞元末年的诗坛风尚颇有影响。到了元和年间,又出现了比一般唱和更进一步的以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来唱和的形式,而元稹和白居易便是这种形式的创始者。

元稹、白居易在相识之初,即有酬唱作品,此后他们分别被贬,一在通州,一在江州,虽路途遥遥,仍频繁寄诗,酬唱不绝。所谓“通江唱和”,也就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元、白此期的唱和诗多长篇排律,次韵相酬,短则五六十句,长则数百句,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如白居易有《东南行一百韵》寄元稹,元稹即作《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回赠。这种次韵诗的创作难度是很大的,既要严守原诗之韵,又要自抒怀抱,还要写上数百句,搞得不好,就会顾此失彼;但才力大者,则可借此争奇斗胜,施展才情。诚如元稹在《上令狐相公诗启》中所言:“居易雅能为诗,就中爱驱驾文字,穷极声韵,或为千言,或为五百言律诗,以相投寄。小生自审不能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词,名为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耳。”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锻炼了诗人的智慧、技巧,丰富了诗歌的种类,另一方面也因过于重视形式技巧,诗人的真情实感反被冲淡乃至淹没。相比之下,倒是二人那些寄怀酬答的短篇小诗来得更为真挚耐读,清新有味。如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知君暗泊西江岸,读我闲诗欲到明。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

元、白这类以次韵酬唱为主的短篇长章在当时流传颇广,以至“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这里的“元和诗”,实即元稹在其他场合提到的“元和体”。“元和体”除了上述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外,还包括元、白那些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其中包括元稹的艳体诗。

中唐诗人的交往、唱和真正形成高潮,是在元和之后的长庆至开成年间。这一时期,由于党争激烈、政局动荡,不少当年曾积极参与政治的文人纷纷退出政坛,东都洛阳便成了他们的闲散之地,而白居易乃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时而与刘禹锡、裴度等人“为文章、把酒,穷昼夜相欢,不问人间事”(《新唐书·裴度传》),时而与远近诗友庚答酬唱,就中与刘禹锡、令狐楚、崔玄亮等人的唱和尤多,诗的内容则以叙写闲情雅趣、思念问候为主,很少再有昔日的政治热情了。此外,刘禹锡与令狐楚、崔玄亮、李德裕也频频唱酬,一时间蔚为风气。仅以此期编成的酬唱集来看,就有刘、白的《刘白唱和集》,白、刘、裴的《汝洛集》,刘与令狐楚的《彭阳唱和集》,与李德裕的《吴蜀集》,等等,这里需要一提的是令狐楚和崔玄亮。令狐楚(766~837),曾任宰相,长庆以后,历任节度使之职,存诗五十馀首。崔玄亮与白居易同为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曾历任监察御史、州刺史等。存诗二首。现录二人唱和诗各一首,以见一斑。令狐楚《春思寄梦得乐天》:

花满中庭酒满樽,平明独坐到黄昏。春来诗思偏何处?飞过函关入鼎门。

崔玄亮《和白乐天》:病馀归到洛阳头,拭目开眉见白侯。凤诏恐君今岁去,龙门欠我旧时游。几人樽下同歌咏,数盏灯前共献酬。相对忆刘刘在远,寒宵耿耿梦长洲。

段承校

【摘要】:元白唱和诗继承了和意唱和的传统,也开创了和韵唱和的新天地。次韵唱和主要是元白在贬谪地的遥相唱和。将赠答诗的内容特征和分题拈韵联句的形式特征融合改造成次韵唱和诗,开启了诗人间相互异地唱和的新的形制规范,打破了传统唱和诗的时空条件的诸多限制,为文人艺术化交往确立了新的范式,这便是元白次韵唱和的诗史意义。

2.唐诗繁荣的原因

1)社会因素

唐代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前, 国势强大, 经济富裕, 朝廷百官宴游, 多唱诗互和, 以为谈佐之乐。而国家的统一, 南北交通无阻, 文人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 激发诗情。诗歌的酬唱流传, 蔚成一时的风气。至於安史之乱后, 藩镇之祸继起, 唐室中衰, 加以外患日极, 以致诗人大多饱历离乱, 为其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 及刺激文学创作的灵感, 郁结之情, 正可用诗歌来抒发, 也促成唐诗的兴安。

(2)政治因素/ 君主提倡

唐代几个有权力的皇帝, 不仅都爱好音乐, 并大加提倡。高宗、武后, 好乐章, 常自制新词, 编为乐府。到了玄宗, 此风更盛。他自己是诗人、乐师兼优伶, 爱好文艺, 附庸风雅, 对於文艺的发展, 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另外唐代以诗取士, 於是诗歌一门, 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捷径, 对加强诗歌技巧的训练和诗歌的普及, 有重要的作用。

(3)诗体的进化/ 文学本身的发展

从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建安、正始和两晋的诗歌创作, 以至南北朝声律说的提出和应用, 都为唐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七言古诗及律体、绝句的新诗体, 在六朝时代, 才开始形成, 格式音律初具规模。到了唐代, 社会生活日益复杂, 诗人的思想感情丰富, 在诗歌创作上, 新的内容, 要求新的形式, 唐代诗人正好运用新兴的形式来表情达意, 使这些新体诗在形式、声律、辞藻各方面都趋於成熟。

(4)思想、文化的活跃/ 其他艺术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唐诗在发展时显然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唐代的音乐、雕塑、舞蹈、绘画等, 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外来的影响, 对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有积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如王维的山水诗, 号称「诗中有画」, 显然受到山水画的影响。至於李颀、岑参、杜甫等人描写音乐、舞蹈、绘画的诗歌, 可以看出当时作家勇於接受新鲜事物的时代精神。

(5)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

诗歌在唐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得到空前的提高, 如向达官名流谒求进用、送人出使也用诗。自帝王、贵族、文士、官僚, 以致道士、歌妓, 均有佳作, 此当与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有关。

3.古诗 扬州慢 全诗是什么

扬州慢

开放分类: 文学、诗词、扬州慢

词牌名。南宋姜夔自制曲。双调,九十八字,押平声韵。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①名都,竹西②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③,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④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⑤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⑥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⑦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⑧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②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 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人杜牧 ,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⑥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⑦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⑧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作者简介]

姜夔( 1155— 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仕,往来于湘、鄂、皖、苏、浙之间,与范成大、杨万里诸人相酬唱。精通音律,常作自度曲。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词》。

4.韩孟、元白诗风有何不同,两派在诗歌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韩孟是指韩愈和孟郊,元白是指元稹和白居易。

1、风格不同:

韩孟诗派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

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

2、语言不同:

韩孟诗派的语言不仅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元白诗派在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

3、创作理念不同:

韩孟诗派主动从禅宗及佛教思想与艺术中吸收合理成分,把“心”当作诗歌创作的源泉。常把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与自己虚构的世界融合在一起,其诗想像离奇怪诞,往往使人感到虚实不定,跳跃怪奇,不可确解。

元白诗派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

韩孟诗派的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元白诗派的出现是中唐文化向世俗化转型的证明。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元白诗派

百度百科-韩孟诗派

5.唐诗繁荣的原因

从文学角度分析:

唐诗繁荣的原因:(社会渊源、思想渊源、文学渊源)

(一)外因

1)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天下太平

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和文化政策上的兼收并蓄,有利于人们的思想活跃。• 唐代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物质环境;2)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门阀制度的打破,庶族地主开始崛起于政坛,士庶于是渐趋合流

唐代确立科举取士制度,为广大地主分子进入仕途打开了大门

阶级关系的变动使得唐以前封建社会中积累起来的许多矛盾,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解,唐代文学以寒士为主体,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力量。

3)思想解放、南北汇合、中外交流。

儒、释、道三教并重,任侠之风炽盛,这四股思潮相互融和,互为表里,合成了有唐一代社会思想的基本框架;

唐以前北方文学雄浑悲壮,南方文学秀丽阴柔,入唐以后,将南北风格糅合在一起。

中外各民族的交往,沟通了异域的艺术风貌;

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于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涛,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

4)帝王的提倡• 朝野上下,人工篇什。唐朝皇帝均会作诗,且常和群臣唱和;经常举办的赛诗活动,促进了诗歌技巧的讲求;唐皇对诗人重视且宽容,文境松弛,无因人废诗之行为;“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帝王不仅亲自阅卷,而且微行访贤,收受行卷。

(二)内因

5)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

唐人所承受的文学遗产是相当丰厚的。从《诗经》到齐梁,诗歌在形式上日臻完备,艺术上日趋成熟。特别是齐梁时期,诗歌的词汇日渐丰富,音节日渐和谐,诗人开始注意平仄的协调、对偶的工整。齐梁的新体诗开始具备了律诗的雏形。诗歌发展至唐代,已经具备了繁荣的条件。唐代诗人学习并发展了齐梁诗人的技巧,但改革了内容。唐代诗人对传统文学的态度上,我们可以借用杜甫诗中的两句话来概括,“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6.韩孟诗派的意义影响

从“不平则鸣”到裁物象、觑天巧、补造化,到明确提出雄奇怪异的审美理想,韩孟诗派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

它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在反对传统、锐意创新的路子上,韩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取得了应有的成就。

他以宏大的胆气驾驭诗篇,赋予诗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超现实色彩;他雕镂词句,尚险求奇,营造出大量他所独有的险怪意象;他以文入诗、以议论入诗,开一代诗风,这些无不展示出他在中唐诗坛所具有的独特地位。清人叶燮《原诗》说得好:“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事实上,韩愈的“崛起”及其对唐诗的“大变”,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而且对后世尤其是宋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破坏传统的同时也必须建立新的规范,这种规范,韩愈在诗中并非没有建立,但相比起他的散文来还有欠完备。

如用词造句刻意求新致使语意晦涩,对诗材的不加简择导致意象过于丑陋怪诞,大量使用散文化句式和哲理性议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形象美。如此种种,既对后世的诗歌创作造成不良影响,也曾引起后人的议论的指责。

对于一位诗坛的改革者和新诗风的开创者来说,这恐怕是难以避免的。

7.唐诗兴盛的现象和标志

唐诗发展创作的过程就是不断推陈出新,重大的变革和成就产生于陈子昂和李商隐时代,以李、杜最为突出。唐诗兴盛的现象和标志是按不同阶段发展变化的:

1、开元前五六十年,初唐四杰扩展了诗歌题材,充实了诗歌的内容,以陈子昂的《感遇》为标志开创了五言古诗的新面貌;

2、开元之初到安禄山之乱前夕,诗歌发展呈跃进之势,显著变化是七言歌行,代表人物李白,他的歌行打破初唐整齐骈偶的拘束,杂用古文和《楚辞》的句法,开创了崭新的诗体;更有田园、山水派,王维、孟浩然;

3、安史之乱前夕到大历初,诗坛的光芒都在杜甫身上,创新了诗歌的形式和题材,将律诗发展到完全成熟阶段

4、贞元中到大和初,诗坛又开始活跃,代表人白居易、元稹,诗歌题材扩大了社会诗的内容,用诗歌写故事是新风气

5、大和初到大中初,以李商隐、杜牧最为杰出,成为唐诗灿烂的晚霞。

个人心得,仅供参考。

8.比较韩孟诗派与元白诗派

这个前人已经有比较,语出《瓯北诗话》卷四:“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其实举几个例子就很好说明了,元白诗派是追求通俗,据传白居易写诗,诗成后要念给老太太听,听不懂就改,听懂了就不改了。再者元白的诗多倾向于生活纪实,所以他们的口号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而韩孟诗派他们就有点不走寻常路了,韩愈跟孟郊的推敲故事广为流传,可为他们诗派的一个典范,这个诗派有个特点就是反复推敲,用词新颖,陈腔滥调他们不喜欢,认为不雅,所以他们的口号是:力求“陈言之务去”。

他们都生活在同一个王朝,唐朝。却都不走老路子,是的,走别人走过的路没意思嘛。他们都要搞创新,但是理念又不同,观察,切入点也不同,所以造成了分歧。韩孟诗派喜欢挑战,简单的他们不来,标新立异是也。元白诗派呢,因为生活的时代已经比较混乱,所以更加关注社会生活,人民疾苦,则比较务实,不作无病之呻吟。相同的都是创新。

下面是这两个诗派的简介:

“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