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初唐诗文变革

1.唐朝诗歌发展史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 、晚唐等4个阶段。

1、初唐诗歌。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

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

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

2、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

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 、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 3、中唐诗歌。

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

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

4、晚唐诗歌。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

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

扩展资料 唐诗的形式风格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2.“初唐四杰”提出了哪些诗歌革新主张

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表现力。

1 、“四杰”对诗歌创作题材领域的开拓“四杰”活跃于高宗、武周朝,与当时的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选官制度由贞观时期的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垄断到武则天时广招寒族地主入仕的变化,彻底改变了诗人队伍由宫廷文人一统天下的格局,下层知识分子纷纷走进诗人队伍。

所以,唐初从太宗朝到高宗、武周朝的变化在整个文化领域里的影响,实质上就是文人队伍在阶级结构上的变化。“四杰”能使诗歌创作题材“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是由他们的阶级出身决定的。

纵观“四杰”之前诗歌创作题材的发展,我们不难寻绎出他们和前代诗歌的渊源关系。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四杰”对诗歌创作题材的开拓,只是相对于六朝以来,特别是太宗朝在诗坛上占主导地位的宫体诗而言的。

实际上,“四杰”所能涉及的题材,都可在前代诗歌中找到根据。但是,“四杰”毕竟做出了符合他们时代发展要求的变革,他们在题材领域的继承和开拓,是以大量的创作实践为支撑的,这就为“盛唐之音”的到来,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广阔天地。

刘开扬先生把“四杰”的诗歌创作题材划分为“抒情诗”、“写景诗”、“咏物诗”(《唐诗论文集》),杨柳、骆祥发先生把骆宾王诗的创作题材划分为“抒情诗”、“边塞诗”、“景物诗”,“其他方面题材作品”(包括“咏史怀古诗”、“艳情诗”、“吊唁诗”)(《骆宾王评传》第十二章)。2 、“四杰”对“宏博”的美学追求所谓“宏博”,是指文学作品里所表现出的恢宏博大的感情基调。

杨炯在《王勃集序》中,指责了“龙朔初载”、“争构纤微,竟为雕刻”的文风,这种文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显系齐梁余绪。而称赞王勃的创作“以兹伟鉴,取其雄伯,壮而不虚,刚而能润。”

使得“词林增峻”,“反诸宏博,君之力焉”,“诚壮思之雄宗也”。3 、“四杰”恢复了对文学抒情功能的重视抒情功能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宫廷文人们由于深受形式主义文风的毒害,加上他们生活环境和视野的局限,自然无法创作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的文学作品。文学的抒情功能在他们手里不可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四杰”,特别是王勃、骆宾王则在他们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中恢复了对文学抒情功能的重视,这也构成他们文学革新实绩的一个重要方面。4 、“四杰”坚持了文质并重的文学思想对于齐梁一味地讲究词藻、要求声律以及堆积典实的弊病,“四杰”虽然在理论上给予了矫枉过正的抨击,但在创作实践中,他们并未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基本上遵循了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于继承中有创新,使这次文学革新的步伐能够得以稳妥地向前迈进。

在“四杰”的诗歌里,讲究词藻、声律,隶事用典,都是为了表达诗歌的主题思想服务的,而不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华丽。在这里,词藻、声律、典故都处于从属地位,它们只是表现的手段,而不是所要表现的主体内容,这是“四杰”诗在构思方面和齐梁诗的本质不同。

齐梁形式主义诗风的畸形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诗人本末倒置地把词藻、声律和隶事用典作为表现的主体,没有比兴寄托,“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四杰”正是在这一点上看准了齐梁诗弊的症结所在,把“兴寄”、“风骨”等重要素质注入到诗歌创作之中,并使之居于主导地位,这样,就使得内容和形式,“质”和“文”的关系较之齐梁起了质的变化,这一变化必然促进形成因素朝着有利于文风改革的方向发展变化。

“四杰”诗的遣词造句多继承和沿袭齐梁,有些甚至套用成句,但是,就诗的整体效果来看,“四杰”诗远胜齐梁。因为齐梁有好句无好诗,而“四杰”继承、沿袭,甚至套用这些好句,用来为自己所要表现的充实刚健的思想内容服务,从而达到了“文质彬彬”、“藻耀而高翔”的艺术境界。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可以说是这种继承的典型例证。诗人在对齐梁歌行体继承的同时,发挥了他们善于作赋的特点,使本来就冗长的这一诗体更见其长,并在辞藻的华靡、章法的铺陈、字句的雕琢、描写的细腻方面较之齐梁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他们诗中所表现的那种恢宏的气势、博大的感情力量,却是齐梁的同体诗作无法比拟的。

在对偶诗句的运用、声韵格律的讲求以及隶事用典等方面,“四杰”的诗也表现了于继承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特点。前引各诗俱可看出其继承与发展之所在,兹不赘述。

3.初唐诗歌成就初唐四杰、陈子昂等初唐诗人对盛唐诗歌的成就 爱问知识

您好! 初唐诗歌创作起到了前承汉魏后启盛唐的历史作用,代表了当时诗风变革的方向。

(1),努力开拓诗歌的境界,题才内容突破了宫体,"由宫廷走到了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譬如说,五言律诗在宫廷诗人手里,多用于酬唱和咏物,而到了"四杰"的时代,则成为他们言志抒怀,写景抒情,伤怀赠别的抒情手段。

像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诗写书生投笔从戎,赴边参战,表现出自己向往边塞,为国立功的豪情。首联写烽火报警,引起对入侵之敌愤恨之情,一个"自"字反映出"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境界。

颔联写大军出征,描写出直捣敌巢的气势,展示出诗人的站斗激情和必胜的信念。颈联写艰苦的战斗生活和高昂的士气:大雪弥漫使得战旗上的图案也黯然失色,风声怒吼,夹杂在填然的战鼓声中,气氛悲壮激烈。

尾联直抒志向,回应开头。这是初唐很有气魄的一首边塞诗。

卢,骆擅长七言歌行,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就是一首沿用宫体而突破宫体的诗歌, 在题材上由宫廷走到了市井,在内容上由赞美享乐变为批判荒淫。全诗长达十八句,首先铺写长安从豪门贵族到市井倡家豪奢,追逐享乐的生活,接着写长安上层社会中的争权夺利,相互倾扎,最后慨世道之变迁而伤一己之淹滞。

宫廷诗人应制咏物时颂美为主的写诗倾向,至此完全转向了独抒怀抱,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意义。 (2),重视抒怀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 因此在诗歌创作中追求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的开启了新的诗风。 如果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后半段("别有豪华称将相"至"飞来飞去袭衣裾")其思想感情亦不限于个人遭际命运而进入到沧海桑田,历史人生变迁的思索之中,短暂无常的主题 在这里是温和的,带有普遍意义;不是正式的政治批评,但也表现了宫廷世界的幻灭,从而使诗的抒情深化,带有更强的思想力量,所以闻一多先生说:"在它的背面有着厚积的力量支撑着,这力量,前人谓之'气势',其实就是感情,所以卢,骆的到来,能使人们麻痹了百余年的心灵复活。

"(《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 "四杰"的五言律诗,也显示出一种非常自负的豪杰之气和慷慨情怀,这主要反映在羁旅送别诗和边塞诗中。

"四杰"的送别诗,于送别之外有一种昂扬的报复和气概。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

与君临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写送别友人,但一反传统送别诗所表现黯然消魂的情绪,虽然意识到羁旅的苦辛和离别的孤独,但表现的却只有真挚的友情和共勉,心境明朗,境界开阔,有一种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慨。

特别是颈联,饱含友谊,蕴涵哲理,为一篇之警策,千古之名句。 (3),"四杰"的诗歌创作,使五言律渐趋成熟并初步定型,七言歌行(七古)更为完美。

王,杨专攻五律,他们的作品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词采的工丽和韵调的流转。卢,骆长于歌行,他们的优秀作品,不仅实现了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走到了市井的转变,而且表现出壮大的气势和力量。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4.谁能简述唐朝诗歌的发展史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隋唐五代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而历时近三百年的唐代,则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坛上百花齐放,文学成就辉煌灿烂。其中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 、晚唐4个阶段。

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的影响下,宫廷文臣以及帝王后妃在诗坛上非常活跃,形成了阵营庞大的诗人群体。但大多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

只有魏徵、王绩和诗僧王梵志等少数人能够清新脱俗,不被世风束缚。一直到后来的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

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后来的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

同时代的沈佺期、宋之问以及被称为文章四友的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其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以律诗著称。

他与沈佺期、宋之问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盛唐诗歌 盛唐诗歌在前人的努力下,进一步走向辉煌。

开元、天宝年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 、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在盛唐诗中占有很大比重。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

与前朝相比,山水田园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

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以丰富的内容、题材,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盛唐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特征。

杜甫的诗则是反映社会真实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河。 中唐诗歌 中唐诗歌由于国家的衰落也变得不景气。

此时期最为杰出的应数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此外,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

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 。

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则以奇险峭刻见长。

但各有特色,韩诗气豪,孟诗思深,李诗幽丽,贾诗清苦。除此之外,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荡。

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晚唐诗歌 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被称为“小李杜”是对他们最好的褒奖。

其诗声情流美,但伤时忧国 ,哀怨深沉,有种没落之感。温庭筠才思清绮,但格调不高。

此后诗家多是效法前人,艺术上无重大突破。较有名的诗人有皮日休 、陆龟蒙、罗隐、韩偓等人。

唐代诗歌的发展纷繁复杂,此篇只是浅显谈谈。辉煌的唐代诗歌还有很多值得研究与探索的地方。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辉煌灿烂的诗歌文化将会永远在历史中熠熠生辉。

5.古代文学唐朝诗风革新的作用及成就

作用唐代诗**新运动以其鲜明的文学理论和丰富的诗文创作,在初唐时彻底清除了齐梁余风之后,即进入盛唐诗文创作的繁盛时期,紧接着的两次意义重大的诗**新运动更是开创了中唐文学的新局面,也影响着晚唐乃至后世诗文的发展,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成就一 、初唐:“四杰”拒齐梁诗风,子昂创“兴寄风骨” 唐代诗**新运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初唐(从高祖武德元年至玄宗先天年间),这是盛唐诗歌大繁荣的预备阶段,诗人们渐渐走出南宋齐梁绮艳之风和梁陈宫廷之风。王、杨、卢、洛四杰一登场就对这种华靡之风加以批判,主张诗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指出诗歌应有“刚健”和“骨气”。

到陈子昂步入诗坛,开风气之先,让唐代文学从理论和创作上彻底摒弃了齐梁余风,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正如刘克庄所言:“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

独陈拾遗高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太白、韦、柳继出,皆自子昂发之。”(《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八,清嘉庆刻本)①高度评价了陈子昂对唐代诗坛做出的贡献。

二 、盛唐:诗歌创作大繁荣,不因理论尤“运动” 唐代诗**新运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盛唐(从玄宗开元年间至太宗大历初年),这是诗歌的大辉煌大繁荣时期。诗歌创作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达到了风骨声律兼优的唯美境界。

这个时期涌现了大批诗中高手,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王孟、高岑、韦应物、刘长卿、王昌龄等等,真是不尽长江滚滚来。诗歌创作空前繁荣而诗歌理论却颇为沉寂,理论的发展似乎明显滞后于创作实践。

然而盛唐诗人作为唐代文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文章创作也是百川中的一支。他们不同于理论家,而他们的鲜明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个性色彩,却将深深地影响到后世的理论和作品创作。

故而他们的文章创作同理论家的创作一样,对唐代的诗**新运动起有促进作用。 三、中唐:“元白韩柳”齐上阵,“乐府古文”新运动 唐代诗**新运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中唐(从代宗大历年间至穆宗长庆年间),这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这个阶段的前期由于社会的动乱和王朝的衰微,诗人们失去了开阔乐观的精神风貌,诗歌也出现了“气骨顿衰”的不争气象,就是号称大历十才子的诗人们,也出现了一种渐入雕饰,追求丽词的倾向,有种颓废的味道。到了中唐后期,诗人们的精神重新振作了起来,唐诗出现了“新变”,各种风格流派争奇斗艳,显示出大活跃的景象。

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经由元白诗派新乐府诗歌理论的带动和韩柳古**新运动的力推,唐代的诗文创作再次出现了大繁荣的局面。 四、晚唐:诗虽衰有小“李杜”,文渐末出新“词体” 唐代诗**新运动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即晚唐(从懿宗咸通初年到唐王朝灭亡)。

中唐诗文高潮到唐穆宗长庆时期逐渐低落,在国运衰微的影响下,晚唐诗歌面貌再次发生变化,由盛唐的雄健壮丽,转而为哀婉凄艳。晚唐诗人以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三人为代表,尽管为晚唐诗增添一份新的色彩,却也难以抵挡唐诗衰微的洪流。

6.唐朝诗歌发展史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 、晚唐等4个阶段。

1、初唐诗歌。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

2、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 、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

3、中唐诗歌。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

4、晚唐诗歌。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

扩展资料

唐诗的形式风格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7.初唐百年诗歌在发展中存在哪些新变因素

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

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

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

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

“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

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

8.初唐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是从齐梁余风到盛唐气象的一个过渡,它在风骨、声律、意境等诸多方面为盛唐诗歌高峰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一个时代的文学必定要沾染一个时代的气息,统一的大唐王朝斩新的气象必然要反应到唐代诗歌中来。于是在初唐的后五十年,诗风发生了转变,这表现在诗风、题材、体裁等几个方面。从诗风上看,诗歌逐渐摆脱了齐梁浮艳淫靡的习气,显示出一种清新刚健的风骨;从内容上看,诗歌已经突破了六朝诗歌狭窄的题材领域,开始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从体裁上看,律诗的形式基本确立,七言歌行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初唐四杰即唐代高宗到武后时期的四位职小而才高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应该说声律和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的。唐代蓬勃昂扬的时代气息,卓尔不群的才华名声使四杰都满怀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抱负,而卑微的官职和地位却使他们怀才莫展、坎壈失意。四杰对以上官体为代表的这些在他们的诗歌里,表现为题材的开拓,四杰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的开拓同时带来了一种严肃的思想,一种豪放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风格。四杰的诗歌也因而成为初唐诗歌中风骨凝练的佳作。陈子昂的创作成就:《感遇诗》三十八首是陈子昂的代表作,他的《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其二《燕昭王》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两首诗也是初唐咏史怀古诗的重要作品。

初唐也是诗歌体裁发展的重要时期,“永明体”在此发展而为律诗,而对律诗作出最大贡献的是沈佺期和宋之问。所谓“永明体”是在南朝齐永明年间开始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当时著名的诗人沈约把根据汉字的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了八种应该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称为“八病”。这种声律规则和对偶互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诗体。因为这种新诗体是在永明年间开创的,因此称为永明体。

永明体为律诗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武后时期的重要宫廷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在永明体的基础上,把四声二元化没,即把四声归纳为平仄两种。还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完成了从律句到律篇的过渡。从而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诗体,也就是律诗。在律诗定型的过程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宋,是他们最后完成了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因此律诗最初被称为“沈宋体”。律诗的定型对诗歌发展意义非凡,它推动唐诗走向高潮。

初唐诗人在意境开拓上也功不可没,他们开始摆脱六朝浮华浓艳的风气,致力于浑然天成的诗歌意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其中翘楚。它用乐府吴声旧曲,写游子思妇的旧题,却被盛赞为“以孤篇压倒全唐”,其原因就在于新意境的开拓。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