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里有描写山西王家大院的散文民间“故宫”王家大院 文 / 格老 没去山西前,只知道乔家大院,没听说过王家大院。 不是我一人孤陋寡闻,与我同行的几位都是走南闯北的人,也没听说过王家大院。山西是个文化很厚重的地方,这我知道。 像佛教圣地五台山、黄河壶口瀑布、大同云岗石窟,还有太原的晋祠,洪洞的大槐树。炒得最热的是平遥古城,还有乔家大院。 实在不知道有王家大院,当地人说看了王家大院,其它民宅没什么看的。乔家大院开放早,又拍摄过几部电影电视,特别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扬名天下。 王家大院这几年才对外开放,名气不及乔家大院,值得一看。 对古建筑我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每到一地a,都要去看看,徘徊在古建筑里,看看那些年代久远的亭台楼阁,抚摸那些精雕细刻的门窗家俱,欣赏饱经岁月的字画,漫步在庭院花木之间,想象当年主人的生活情景,虽然时空久远,建筑这立体的雕塑、凝固的诗画给人的快感不是其它艺术形式所能替代的,它所包含的信息也远远超过文章字画,是历史可靠的证人。 周庄沈家大院代表江南水乡富豪庭院的小巧玲珑、富丽堂皇,沈家大院有五重,沈家后院有一个靠船码头可以直通沿街的小河,坐在码头边,你好象看到小船靠岸带起的水花,听到儿女欢快地扑向归来的亲人。西递村口那些高大的牌楼最能体现徽派建筑的特点,抚摸那下马桩,踩踏那上马石,你能感觉那些荣归故里的游子的难以抑制的欣喜,听到春风得意马蹄的吟唱。 在中山先生的故乡翠亨村,孙中山先生亲手设计了一栋小楼,中西合壁的南国建筑,中式的厅堂西式的门窗,中式的雕塑,庭院里的大树和水井,无不反射出时代和地域的特点。楼房坐东朝西,一反中国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生动地展现了孙中山面向世界的胸怀和叛逆性格。 好的建筑就是一本活的辞典,真实地记录下它诞生年代的生活。王家大院也不例外,虽然它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走进王家大院,你仿佛又回到那特定的年代。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灵石县城东边十二公里的静升村,一个不显山亮眼的黄土高坡边,车停在高家崖前的空地上,高家崖的门楼并不十分显赫,但走进大院,抬眼是逶迤向上伸展的建筑群,院连院,房挨房,气势宏大。导游介绍,在静升村所谓“九沟八堡十八巷”中,至少有“四沟六堡五巷”,基本是王姓人。 王家大院占地二十五万平方米,基本是王姓族人。现在对外开放的是高家涯和红门堡两个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联,建筑面积有4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123座,1118间房子,被誉为民间的“故宫”,中国第一民宅。 **任总理时很少题辞,在王家大院居然看到**的题辞,可见王家大院的魅力。 王家大院的建筑始于清康熙朝,沿续至乾隆嘉庆年间,历时上百年,其规模之宏大,不说空前绝后,在中国以至世界也是极少的。 王家大院并不是一代人建筑的,历经了五六代人,但建筑布局合理,沿两个中轴线展开,前院后庭,东西对称,千门万户,曲径通幽,各家各院,既自成一院,又有门户相通,体现了一个大家庭的气势。站在大院后山的城墙上,东眺绵山,西望汾河。 王家大院依山就势,层楼叠院,沿伸至山顶。房屋一色青砖灰瓦,屋顶山墙上都有造型精致的石雕,虽然没有皇家庭院的大红明黄,但那规模、气势还是深深震撼了我。 也引发了我的好奇与疑问。 王家大院这样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是谁筹建的?是谁设计的?谁又有才力和声望把一个家庭凝聚在一起达二三百年?王家大院又是如何败落的?历经近代的内乱与外国侵略者的入侵,王家大院保存如此完好,又是什么原因? 这些问题与一个匆匆而来悠悠而去的过客本来没有任何关糸,但文化也许是一种类似流感的东西,一旦传染上了,就很难治好。 著名的建筑学权威郑孝燮先生,耄耋之年七次考察王家大院,感叹不已,“国宝,人类宝,无价之宝;百来不厌,百看不厌。”这不仅是欣赏,而是痴迷了。 我辈没有专家学者的学识修养,但既然走进了王家大院,总想有所收获,有所启迪,不虚此行。 在王家大院中供奉了三位先人的塑像,居中的的王实,他靠做豆腐为生,在乡里口碑极好。 是静升王家的始祖,居今已有六百年。但王家的发达是明未清初的事,而大兴土木则是王家的第十四代王谦受兄弟五人。 王家虽然靠农耕起家,但真正发达靠的是经商和做官。在清代,王家出了9名举人,4名进士。 王家7品以上至2品的官员人43人。虽然不及红楼梦里贾府那样显赫,但在当地确是名门大户,只有这样的家族才有财力有资格修建王家大院。 当年晋商的成功专家总结了四条:一是有开拓精神,吃苦耐劳。二是讲究诚信。 三是团结合作,山西商人抱团。四是官商结合。 祁县的乔家是这样发达的,王家也不例外。光有银子也不一定能修造出好的建筑。 规则一个建筑群,在当代要一批专家学者的心血。像王家大院那样气势恢宏的建筑,必然有人规划,有人实施。 谁是王家大院的总设计师,没有记载,但据另星的记载,我想很可能是王谦受、王谦让,王谦和、王正居、王谦美兄弟五人。他们中有的在外经商,有的做官,有的在家经营,执掌家政。 他们有见识有才力,兄弟五人同胞手足,亲密无间,。 2.写王家大院的作文一大早,迎着习习秋风,爸爸开车拉我们全家(爸爸、妈妈、我、妹妹、爷爷、奶奶和我亲爱的三姨奶)去山西游玩,这次山西之行我们参观了平遥古城,王家大院,晋祠公园等,感想颇多,收获也颇多,这次是我们全家第二次来山西旅游。 我们第一站来到了位于灵石县静升村北端黄土丘上的王家大院。一进院子,我就被她古朴大气、精工雕造,独具匠心的建筑的所吸引。那院落座北面南,居高临下,视野极为开阔。 据介绍王家大院有东大院、西大院、孝义祠三部分,总面积达34450平方米,相当于祁县乔家大院的4倍,王家大院不仅是一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在王家大院随处都可以体会艺术的精湛。从屋檐、斗拱、照壁、兽吻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真是构思奇妙,造型逼真。从绘画、书法、诗文熔于一炉,姿态秀美,真是晋中民居中的一处奇葩。 我们游览完王家大院时夜色已深,回首遥望夜幕中的大院轮廓及那星星点点红灯笼,不禁让我思绪万千:一座古城,一座大院就能让人们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心中怎能不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和骄傲? 3.描写“山西风景”的诗句有哪些1,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出自唐代:李白《太原早秋》 白话文释义:秋色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 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话文释义: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3,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 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出自唐代: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白话文释义:来到北都太原之地岁月久长,为您的贵信义轻黄金深受感动。 豪华之筵青玉盘上盛放琼杯美食,使我既醉且饱暂无归心。时常出游来到城西弯曲之路,晋祠之旁流水长淌如同穆玉。 乘用划水鸣响箫鼓,微波荡漾如龙鳞闪闪万草碧绿。 4,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出自唐代:岑参《过燕支寄杜位》 白话文释义:燕支山西面的酒泉道上,北风刮起狂沙,卷起白草。 5,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出自唐代:畅当《登鹳雀楼》 白话文释义:鹳雀楼高高的在飞鸟之上,远离尘世间。 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笼罩着平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 4.有关游览王家大院的作文500字参观王家大院有感 上星期我去山西,参观游览了几处,感受最深的是王家大院,回京之后其印象还久久出现在眼前。 除了对王家大院的建筑群,看了之后感觉特别舒服,青砖青瓦高高的堂屋,工整大气,尤其是各种砖雕,不但工艺精湛,而且寓意深刻,几乎每一处都可以讲出一段故事。例如大门两边刻出两株竹子,根部是深扎石头之中,寓意根基扎实;中部竹竿挺直,寓意虚心求教、节节向上;顶部竹叶茂盛,寓意清平正廉。 我历来最喜欢竹子,去年出的文集即以竹子为封面底图,家中亦养了富贵竹,但是象这样解释竹子,并放在大门,更是使我感动。 王家大院的每户每室都有对联肠肌斑可职玖办雪暴磨和横匾,其内容充满了中国文化和道德,基本上围绕的主题都是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做学问。 即使涉及做官致富,也是教人要为官清廉,取富正道。例如有一横匾,上书“为善最乐”,我看了心中一震,原来这正是我老父临终给我们儿女的教诲:助人为乐,为善最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还有一匾,上书“学会吃亏”等等。 王家大院尽管是富户人家, 但是他们每户都这样做家教,使其鼎盛维持了相当长的年代,据说后来衰败也是缘于放松了教育,以至吸毒腐败盛行。 我参观之后触动很大,当今各类腐败是不是也与我们教育重文轻德有关,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都是如此。每一个做家长的都应认真自问,我们对儿女最大的期望,究竟是出人头地,还是正直为善?如果大家都以前者为目标,甚至不择手段,不惜踩着别人往上争,那么不怪国家民族堕落!我们自己就没有责任吗?。 5.写一篇王家大院最好的三大地方高家崖建筑群由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面积达19572平方米。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 司马院 司马院位于红门堡二甲西巷,是王氏十六世孙王寅德的宅院。该院落特点为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四座院落主题各异,分别为加官、进禄、增福、添寿。 孝义祠 是静升王氏家族五座祠堂中最小的一座,于1998年对外开放。位于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的南坡下临街处,为晋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孝义祠是在孝义坊的基础上扩建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上为旌表王氏十五世孙王梦鹏的孝行义举而下旨为其修建孝义坊,乾隆五十一年牌坊建成,后又于嘉庆元年扩建为孝义祠。祠堂坐北向南,分楼上楼下两院,总面积428平方米。院内一层有正窑三间,陈列静升王氏宗祠、王家坟茔模型以及记载王梦鹏一生孝行义举的立体雕塑,艺术价值极高。楼上正厅五间,为供奉祖先的牌位之地,前面有一座坐南朝北的戏台,歇山顶,四角挑檐,平面呈“凸”字型,有元代戏台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