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四声

1.古诗中格律四声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他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著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著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麽字归甚麽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著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汚,平声,形容词,汚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於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於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关於诗是种类,问题是相当重复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法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1].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一)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於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於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於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於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2],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

2.古代诗词所说四声有哪四声

??古典诗词,按其起源、体式、语言、结构等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诗、词、曲三大类。

??从格律上,诗又可划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

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 ??古体诗按其每句的字数可以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有些书籍把杂言诗并不单列,而是划归到七言古诗中。所谓杂言诗就是每句的字数不定,可以任意自由发挥。

杂言诗多以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为主,偶然也用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所谓四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七言诗每句都是七个字,其它类推。

四言诗在唐以后就比较少见了,唐以后的诗多以五言或七言为主,六言诗、杂言诗也有一些,但不是很多。五言古体诗又简称为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为七古。

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体诗人们一般习惯称它们为绝句(古绝)。 ??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及以后有一些人写了一些入律的古风,虽然这些作品平仄大致符合近体诗的规定,但由于或用韵或粘对或对仗等方面并不符合近体诗要求,因此也只当是古体诗看待。

??近体诗是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所谓近体诗或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其实就现在来说已经既不“今”也不“近”了,只是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继续沿用这个名称而已。

唐之后模仿这种近体诗体式所写的诗,也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从句子的字数上来说,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无论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都有偶数的句子构成。 ??四句构成的近体诗也称绝句。

为了与古绝有所区分,人们又习惯称它为律绝。律绝,对于每句用字的平仄有相对严格的规定,用韵也比之古绝严谨。

由于近体绝句类似于截取了律诗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称之为截句。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又简称为五绝,四句二十字;七言绝句又简称为七绝,四句二十八字。

??每首由八句构成的近体诗称为律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十六字。

五律和七律,不仅每句有严格的平仄、用韵要求,而且还对句子的对仗有一定要求。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长律,也叫排律。

排律与五、七言律诗一样,不仅有平仄、用韵等严格要求,而且对粘对、对仗等也有严格规定。排律的句数也只能是偶数。

??还有一种六句的律诗,古人称为小律。由于作品比较少,就不多说了。

现在,对于小律的诗,一般情况下被划归入律的古风了。 ??律诗每两句(一韵,首句入韵时不算)称为一联。

五律和七律的第一联(一、二两句)称为首联;第二联(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三联(五、六两句)叫做颈联,也称腹联;第四联(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律诗,除了声韵、字数等方面以外,一般还要求必须有对仗。

五律和七律的对仗,一般都是用在颔联和颈联。首联也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首联用了对仗,一般情况下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

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若颔联不对而只是首、颈两联对仗的,有一个雅号叫做“偷春格”。

律诗的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因为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尾联用对仗的例子也是有的。 ??格律严谨的律诗,通常对仗一般不会少于两联,但也有些古人的作品只有一联对仗,这种情况大多都是把对仗用在颈联。

??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 ??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即既可以首联对尾联不对,也可以尾联对而首联不对,还可以两联都对或都不对,总之没有严格的限定。

??古体诗对于对仗也没有严格的限定,对仗的形式也比近体诗自由,可以不用考虑平仄相对。 ??词、曲中有时也用对仗,但词曲就对仗一般没有严格规定。

然而因为某些词牌的有些句子(如《满江红》上下片的各两个七字句)很容易形成对仗,词人们就在这些地方使用对仗以提高作品的整齐和美感,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惯例。习惯归习惯,惯例归惯例,总之不是硬性规定,所以在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看写词人的喜好和安排了。

个人看法:虽然是惯例,但若能对仗还是尽量使用对仗,以增加整齐的美感。 ??词,一般认为是起源于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从乐词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特殊诗歌形式,又有诗余、长短句、乐府(注意与汉乐府的区别)、曲子、曲子词、雅词等多种称呼。

词是一种合乐的文学,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诗又有所不同。由于这种体裁在形式上“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是倚谱填词,因此写词一般不称为“作词”而是说“填词”或“倚声”。

尽管最早的诗也是合乐的,但那是先有诗而后配乐,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另外,每首词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曲调名称,以相互区别,这种以示区分的曲调名称人们就叫它为“词牌”。

每个词牌代表着不同的曲调。

3.古体诗的四声有何要求

古体诗中,对四声没有严格要求,对平仄也没有任何规定。

唐代以前,诗歌没有关于平仄的明确规则。唐宋以后,古体诗的平仄也是完全自由的, 很多诗人在写作古体诗时,刻意避免律句,想尽可能地将古体诗与律诗区别 开来,以显风格高古。

让诗作呈现高古风格的具体做法是多用拗句,从两个方面来看古体诗中的拗句:1。 看句尾三字。

常见拗句有以下四种三字尾:甲:平平平。此句式被称为“三平调”,是古体诗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此诗中,第二句 句尾“巢南枝”三字皆为平声。乙:平仄平。

丙:IXJXJX。丁: JX平厌。

2。 看全句平仄。

拗句的平仄是相因的,而不是交替的。或二、四字都 仄;或二、四字都平。

七字句中,四、六字都仄或都平。试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中,“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狐裘不暖锦衾薄”三句均是“三平调”。 其中“北风卷地白草折”,“千树万树梨花开”,“散人珠 帘湿罗幕“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五句平仄相因。

而“千 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符合上述两种情况。虽然古体诗对四声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是优秀的古体诗非刻意为之,也能够自然而然地符合汉语声调的节律之美。

以写作古体诗为名,违背汉语声 调的节律之美,或刻意与律诗形式相区别,都是不足取的。

4.怎样诵读古诗词和四声五度标记法

“五度标记法”

五度标记法是用五度竖标来标记调值相对音高的一种方法。画一条竖线,分作四格五度,表示声调的相对音高, 并在坚线的左测画一条线,表示音高升降变化的形式。 根据这条线的形式,制成五度标凋符号,有时也采用两位或三位数字表示。

表示相对音高,通常的做法是用“五度标记法”。先用一根竖线作为比较线,分别为四格,分别表示“高、半高、中、半低、低”五度,依次用“5、4、3、2、1”来代表。然后在比较线的左边用曲线或直线表示音节的音高变化形式和升降幅度。用五度标记法来标记普通话的四声如书所示:

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音节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一般来说,有几种调值就可以归纳为几个调类。普通话有四种不同的调值,所以也就有四种不同的调类。

普通话共有四个声调,为简洁起见,可以放在一个表里来说明。

如表1--5所示:

调类 调 值 例字 标调示例

阴平 55 高 gao[kau55]

阳平 35 麻 ma[ma35]

上声 214 考 kao[k'au214]

去声 51 字 zi[ts'51]

阴平调高而平,即由5度到5度,调值为55。因此阴平调又叫高平调或55调或第一声。

阳平调由中到高,即由3度升到5度,是个高升的调子,调值为35。因此阳平调又叫高升调或35调或第二声。

上声调由半低音先降到低音再升到半高音,即从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是先降后升的调子,调值214。因此上声调又叫降升调或214调或第三声。

去声调由高音降到低音,即由5度降到1度,是个全降的调子,调值为51。因此去声调又叫全降调或51调或第四声。

普通话的四个调类是从古汉语的声调系统演变来的。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也就是有四个调类,后来又以声母清浊的不同为条件发生了分化,凡是古清音声母的字的声高为阴调,古浊音声母的字为阳调,这样演变为四声八类,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演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共“四声”。

5.谁可以告诉我如何区分诗词里的四声,要详细的,谢谢

古典诗词,按其起源、体式、语言、结构等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诗、词、曲三大类。

从格律上,诗又可划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

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 古体诗按其每句的字数可以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有些书籍把杂言诗并不单列,而是划归到七言古诗中。所谓杂言诗就是每句的字数不定,可以任意自由发挥。

杂言诗多以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为主,偶然也用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所谓四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七言诗每句都是七个字,其它类推。

四言诗在唐以后就比较少见了,唐以后的诗多以五言或七言为主,六言诗、杂言诗也有一些,但不是很多。五言古体诗又简称为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为七古。

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体诗人们一般习惯称它们为绝句(古绝)。 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及以后有一些人写了一些入律的古风,虽然这些作品平仄大致符合近体诗的规定,但由于或用韵或粘对或对仗等方面并不符合近体诗要求,因此也只当是古体诗看待。

近体诗是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所谓近体诗或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其实就现在来说已经既不“今”也不“近”了,只是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继续沿用这个名称而已。

唐之后模仿这种近体诗体式所写的诗,也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从句子的字数上来说,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无论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都有偶数的句子构成。 四句构成的近体诗也称绝句。

为了与古绝有所区分,人们又习惯称它为律绝。律绝,对于每句用字的平仄有相对严格的规定,用韵也比之古绝严谨。

由于近体绝句类似于截取了律诗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称之为截句。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又简称为五绝,四句二十字;七言绝句又简称为七绝,四句二十八字。

每首由八句构成的近体诗称为律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十六字。

五律和七律,不仅每句有严格的平仄、用韵要求,而且还对句子的对仗有一定要求。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长律,也叫排律。

排律与五、七言律诗一样,不仅有平仄、用韵等严格要求,而且对粘对、对仗等也有严格规定。排律的句数也只能是偶数。

还有一种六句的律诗,古人称为小律。由于作品比较少,就不多说了。

现在,对于小律的诗,一般情况下被划归入律的古风了。 律诗每两句(一韵,首句入韵时不算)称为一联。

五律和七律的第一联(一、二两句)称为首联;第二联(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三联(五、六两句)叫做颈联,也称腹联;第四联(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律诗,除了声韵、字数等方面以外,一般还要求必须有对仗。

五律和七律的对仗,一般都是用在颔联和颈联。首联也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首联用了对仗,一般情况下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

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若颔联不对而只是首、颈两联对仗的,有一个雅号叫做“偷春格”。

律诗的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因为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尾联用对仗的例子也是有的。 格律严谨的律诗,通常对仗一般不会少于两联,但也有些古人的作品只有一联对仗,这种情况大多都是把对仗用在颈联。

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 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即既可以首联对尾联不对,也可以尾联对而首联不对,还可以两联都对或都不对,总之没有严格的限定。

古体诗对于对仗也没有严格的限定,对仗的形式也比近体诗自由,可以不用考虑平仄相对。 词、曲中有时也用对仗,但词曲就对仗一般没有严格规定。

然而因为某些词牌的有些句子(如《满江红》上下片的各两个七字句)很容易形成对仗,词人们就在这些地方使用对仗以提高作品的整齐和美感,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惯例。习惯归习惯,惯例归惯例,总之不是硬性规定,所以在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看写词人的喜好和安排了。

个人看法:虽然是惯例,但若能对仗还是尽量使用对仗,以增加整齐的美感。 词,一般认为是起源于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从乐词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特殊诗歌形式,又有诗余、长短句、乐府(注意与汉乐府的区别)、曲子、曲子词、雅词等多种称呼。

词是一种合乐的文学,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诗又有所不同。由于这种体裁在形式上“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是倚谱填词,因此写词一般不称为“作词”而是说“填词”或“倚声”。

尽管最早的诗也是合乐的,但那是先有诗而后配乐,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另外,每首词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曲调名称,以相互区别,这种以示区分的曲调名称人们就叫它为“词牌”。

每个词牌代表着不同的曲调,不同曲调的词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有了。

6.古诗中格律四声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他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著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著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

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

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麽字归甚麽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

在今天还保存著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

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

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

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汚,平声,形容词,汚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

“望”、“叹”,“看”都属於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

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於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关於诗是种类,问题是相当重复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

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

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法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1]。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一)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於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

由於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於盛唐。

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

都有许多讲究。由於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

7.谁可以告诉我如何区分诗词里的四声

简单的说,一、二声字是平声,三、四声字是仄声。入声字是仄声。古诗所讲平仄是声调问题。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宋末)汉字字音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四声”。古诗所讲的“平仄”就是针对这古“四声”而归类的:四类声调归并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平声本身为一大类,仍称“平声”,或简称“平”;上、去、入声又合归为一大类,统称“仄声”,或简称“仄”。两大类简称“平仄”。

古“平声”的字,声音高而平且长,从头至尾保持一致,不升不降;“仄声”的字读音不平,或升或降,或拐弯,或短促(如入声字)。平仄声的字在诗词中按一定的规律中交替使用,可使句子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吟诵时在声音上给人以美感。

但是,语音发展到现代普通话,“四声”已经有所变化,古“平声”分化成为现在的阴平、阳平(第一、第二声),古“上声、去声”仍然是现在的上声、去声(第三、第四声),而古“入声”字则完全瓦解,分散混入了现在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字中。由于古“入声”属于仄声,所以现在读古诗词,不能把普通话读为阴平、阳平(第一、第二声)的字一概当作平声,因为它们中间混杂有古入声字。

现在辨别古诗字音的“平仄”声所要做的事,就是如何用我们现在的语音去辨别每个字的读音属于古代的平声还是仄声。大家总是简单地以为第一第二声是“平”,第三第四声是“仄”,其实这是不全面的。正确的辨认方法应该是:

一、用现在普通话念字,如果是上声、去声(即第三、第四声)的,都是仄声。

二、用现在普通话念字,如果是阴平、阳平(即第一、第二声)的,其中鼻韵母的字(an、ian、uan、üan、ang、iang、uang、in、en、un、ün、eng、ong、iong)一定是平声。第一、第二声中非鼻韵母的字多数是平声,但有部分是仄声(即古入声字),如“鸭、接、耷、八、逼、拔、达、笛、白、食、直、吉、合”等。

三、从上述第二点看,比较麻烦的是要在现在的第一、第二声非鼻韵母的字中辨别古入声字。辨别入声字可用如下一些方法:

1.阳平(第二声)字,只要不是鼻韵母(如上所述),则凡声母是 b、d、g、zh、z、j 的,是古入声字。如“拔、勃、得、笛、国、格、着、浊、杂、足、节、及”等。

2.记住一些做声符的古入声字,如“甲、白、直、吉、合”等,凡是以这些字作声旁的字,也是入声字,如“鸭、押、匣、钾、呷、伯、泊、帛、柏、植、值、殖、洁、结、桔、佶、黠、颉、盒、拾、阁、蛤、颌”等等,因此也属于仄声,尽管现在普通话读作阳平。

3.也可以根据现在保留入声的方言来辨认,如粤语、客家话、吴语等,用这些方言来念,较短促而且尾巴不能拉长的便是,但要经过一定了解才能掌握。

4.只要把现在普通话阴平、阳平中的古入声字辨认出来(作仄声处理),其余的阴平、阳平字都是平声字。用上述的方法已经可以把混在现代普通话阴平、阳平字中的绝大部分古入声字剔出去了。如果还不放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查韵书,如《广韵》《集韵》《诗韵》《词韵》等,这些韵书都分别把平、上、去、入的字归类排列的。

8.诗词中的四声指的是什么

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汉语语音有声调上的差别。

不论 在现代还是在古代,汉语语音都有四种声调,称为“四声”。普通话的四声为:第一声,即阴平声,如冰,第二声,即阳平声,如辽,第三声,即上声, 如举,第四声,即去声,如玉。

古代汉语 的四声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别,平声包括普 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声,上声即第三声, 但是,古代汉语中的一部分上声字,按照 今天的读法已变成了去声字,去声即第四 声,古代汉语中的一小部分去声字,按照 今天的读法已变成了上声字,古代汉语的 人声字读音非常短促,普通话中已经不存 古今字音声调关系表 在这个声调,原来读作人声的字,现在已 变为普通话中的第四声。 四声在词中的运用,经历了很长一段发展时间。

唐五代的词只分平仄, 而没有四声。词从民间传人文人手中之后,渐渐发展到温庭筠时平仄区分逐渐 严格,到晏殊时渐辨去声,结句最严,到柳永时分上、去声,于人声更加严 谨,到周邦彦时用四声,变化丰富,四声的用法逐渐趋于精密。

到了南宋,杨 泽民、陈允平等人学习周邦彦词的四声,但是过分拘泥,生出许多弊病。到南 宋末年,张枢、杨缵等人提倡辨五音,分阴阳。

其实,词调中只有一小部分须严守四声,一般通行的词调,如《贺新 郎》、《水调歌头》等则并不要求。有的词不必整首都区分四声,只有几处仄 声须分上声、去声,如《摸鱼儿》、《齐天乐》、《木兰花慢》等调。

词中严 守四声的位置并不固定,最多出现在结尾处。晏殊、周邦彦、吴文英等人的 词,都在结句严守四声。

除结句之外,词中的“拗句”有时也须严守四声。 平、上、去、人四声在具体运用上各不相同,有的有特殊用法,有的则可互相 替代。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