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里的中国》中有哪些诗词,大家帮忙找出来,偶急求呀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风吹仙阕飘飘举,惊破霓裳羽衣舞 《兵车行》 曾经沧海难为水 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折戟沉沙铁未销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举酒还独倾 千里共婵娟 月是故乡明 床前明月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消愁愁更愁 千金散尽还复来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时征战几人回 柳咏--《雨霖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朝散发弄扁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涉及的诗很多啊,应该还没找全。我就能想到这些了…… 2.《唐诗里的中国》里有多少诗词啊 跪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风吹仙阕飘飘举,惊破霓裳羽衣舞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折戟沉沙铁未销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举酒还独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是故乡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时征战几人回 柳咏--《雨霖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朝散发弄扁舟。 3.“中国的唐诗宋词,对文学的运用已达到最高境界”的例子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 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 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 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 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一、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 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我们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差别的确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书的宋词部分,笔者也主要着眼于宋词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当然也是与唐诗的不同之处)来展开论述。 但在此绪论中,就像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性前必须先说明唐诗对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先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 4.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汉 什么1. 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2. 先秦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 《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 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3. 汉赋: 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4. 唐诗: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所作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5. 宋词: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6. 元曲: 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7. 明清小说: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元末明初,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记载的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 5.唐诗宋词中的哪些诗句体现了民俗文化唐诗宋词中关于元宵节的诗词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在唐诗宋词中有,欧阳修的那首著名的《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唐诗宋词中关于清明节的诗词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唐诗宋词中关于端午节的诗词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古代有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唐代的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宋代苏轼的《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唐诗宋词中关于七夕的诗词七夕,这以中华民族古老而又美丽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传说为题的浪漫节日。 古代的人们望着日月星辰编织着天上人间的旖旎风情。失去仰望习惯的今人们,未必再有心境叹那“倬彼云汉,昭回于天”,于是多年以后,那遥远的故事和那遥远的爱情,读来竟有点恍若隔世。 在我国传统的诗词、歌曲及民俗方面有着很多的反映。白居易的“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宋代的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二郎神》中的 “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唐诗宋词中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都是千古绝唱。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唐诗宋词中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重阳”又称“重九”。每逢重阳节,民间有上山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等活动。 这种习俗,在唐诗中有所反映。唐代诗人刘兼的《重阳感怀》诗中,有“戴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之句。 唐代诗人杜荀鹤《重阳日有作》诗,开头两句是:“一为重阳上高台,乱时谁见菊花开?”,结尾两句是:“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沉山且莫回。”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四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身处异乡的人,每逢佳节,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是人之常情。 唐诗宋词中关于冬至的诗词唐诗中有关冬至的诗不少,其内容也多限于天文律历,已看不出"进履袜"、作赤豆粥等这些民俗。如白居易《冬至夜》诗:"老去襟怀常落,病来发鬃转苍浪。 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最长。 今朝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说孟光。"是一首叹老思友的诗;韩偓的《冬至夜作》诗:冲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海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阴氛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也几乎不牵扯节庆的气氛。 唐诗宋词中关于除夕的诗词 除夕在十二月之末,是一年最后的一个节庆。一年将尽,明日即是元旦,故称 "除"。 "除"也有除旧布新的意思,辞去旧岁,迎来新的一年。《东京梦华录》记北宋汴京民俗:《是夜禁申爆竹山呼,声。 6.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什么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高峰。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中国人灵魂的咏叹,诗歌是中国人浪漫精神、文化气质的体现与象征。诗以唐冠,宋以词我,说明了唐诗宋词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作为浓缩了唐诗宋词精华的《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被奉为中华文化的传世经典而备受推崇。自书成以来,伟人英雄,歌以咏志;达官巨贾,诵以怡情;家家户户,诗书传家。凡中国文化影响的地方,都有《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的诵读声,而且还将伴着时代的风雨永远传诵。 唐诗,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将中国的诗歌成就推向历史的顶峰。这一时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开启唐诗盛象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即所谓的“初唐四杰”。处于初、盛唐之间,起着承前启后重要作用的诗人是陈子昂,他极力提倡“汉魏风骨”,对盛唐诗文豪放风气的形成起了重大影响。 到了开元、天宝盛唐时期,唐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景象。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我国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而且人才济济。贺知章、王昌龄、王之涣、崔颢、高适、岑参、孟浩然、王维等名家,都活跃在这一时期的诗坛上,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在创作方法和写作风格上,这一时期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景,边塞派、山水派、田园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各领风骚,争奇斗艳。 李白、杜甫的成就标志着唐诗的鼎盛,随后进入一个低潮。到了元和、长庆中唐年间,唐诗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这一时期的佼佼者是白居易、刘长韩愈、柳宗元、孟郊、贾岛、李贺等。 唐诗经过中唐的再度繁荣以后,到了晚唐,呈现出衰颓之势,但这一阶段也出现了两个重要诗人杜牧和李商隐。 唐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了今天,依然焕发着不灭的光辉,且历久弥香。 词是宋代文学的灵魂,它继承着晚唐五代词体初兴的机运,经许多天才作家的努力创作,发扬光大,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绩。 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前期小令,是北宋词坛的第一批报春花,紧接着伟大文学家柳永的慢词创作给宋词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柳永的词广泛吸取民间音律的优点,以白描的手法叙事抒情,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阶段。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与擅写恻艳之情的柳永不同,他的词以豪放著称。“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品。在苏轼以后,北宋词坛出现了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格律词派,一散一整,各有所长。北宋末期则出现了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她能于“苏豪”、“柳俗”和“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形成有名的“易安体”。 南宋词坛因为北方的沦陷、国家命运的改变,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以辛弃疾为代表,贯穿其词中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坚强信念。这样,苏轼所开创的豪放派被移植到爱国主义的沃壤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一时期,著名的词人还有陆游、文天祥、刘克庄等。 宋词,作为中华民族一座浩大的文学艺术殿堂,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宝藏。经和唐诗一起,成为滋养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药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