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于“静海寺”或“郑和下西洋”的诗句郑和、王景弘的忠贞、机敏、干练,使他们历成祖、仁宗、宣宗三朝而庞信有加,权位日隆,屡负重任。宣德五年,明宣宗朱瞻基在郑和、王景弘第七次统舟师下西洋时,亲撰七言长诗两首分赠郑和、王景弘,褒奖其功绩,以壮行色。在赐郑和诗中,宣宗侧重赞扬郑和统兵作战的卓越指挥才能 :“或万有一敢拒逆,尔时麾兵试一击。丑类骈首歼锋镝,遂致天威震蛮貊。” 而在赐王景弘诗中,宣宗着重评价了他高超的航海技能:“昔时将命尔最忠,大船摩拽冯夷宫。驱役飞廉决鸿蒙,遍历岛屿凌巨谷共。”宣宗以九五之尊,亲撰两首三十一句七言长诗分别赐予臣下,此等优渥恩宠,在中华历史上确实罕见,圣眷之隆,可见一斑。 麻烦采纳,谢谢! 二、请教各位高手,有没有歌颂郑和下西洋的诗篇歌颂郑和下西洋的诗篇 一轮红日东方涌,约我黄人捧。 感生帝降天神种,今有亿万众。地球蹴踏六种动。 勇勇勇! 绵绵翼翼万里城,中有五岳撑。黄河滔滔流水声,能令海若惊。 东西禹步横庚庚。行行行! 怒搅海反喜山撼,万鬼同一胆。 弱肉磨牙争欲啖,四邻虎眈眈。今日死生求出险。 敢敢敢!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捍卫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如果没有强大的水师和人民的支持,郑成功是不可能收复台湾的。 这也说明17世纪我国船舰性能、航海技术的先进和发达。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三、描写郑和的句子郑和下西洋在海洋事业上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时年62岁,永远的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中,郑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航海,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人们关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层面,恐怕是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 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郑和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梁启超先生称赞:“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四、郑和下西洋大体上有如下几个方面:(1)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它是明朝政治、经济以及综合国力强盛的反映和标志。郑和七次下西洋,作为和平的使者,宣扬国家之间的和睦相处,以提高国家的威望和国家地位;同时也有“耀兵异域”,显示中国强大国力的一面。 结果,许多国家纷纷派人带着当地的特产,比如大象、犀牛、长颈鹿、狮子和宝石、珊瑚、胡椒以及香料等随郑和船队来到京城,要求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这都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像后来的欧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鉴于学生尚未学习到世界史,这里教师只做简单的提及便可。 (2)郑和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但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就是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它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使中国先进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识。 另外,以郑和下西洋为契机,更多的中国人来到南洋,为南洋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但是另一方面,也应该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倒是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 而且这种贸易,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因为输入的商品多为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奢侈品。同时也助长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革新。 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交易。按照明政府的旨意,贸易坚持的是“厚往薄来”的原则,即高价收购外来番货,而低价出售中国的货物,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深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 这种贸易产生的后果只能是给国内经济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贸易背后巨大的耗费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