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读宋词的答案18.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迁徙.( ) (2)脉.络( ) (3)徘.徊( ) (4)惬.意( ) 19. 作者为什么说3本书的书页的卷角和破损是“青春和时光留下的纪念”? 20. 作者认为胡云翼先生的《宋词选》与其他的宋词选本相比,有哪些特点? 21. 作者少年时在上学路上背诵宋词,为什么觉得路“短了许多,也轻快了许多”? 22. 作者少年时认为“柳永的词多少有些啰嗦直白,周邦彦的词又太文绉绉,有些雕琢”,而喜欢辛弃疾的阳刚之气,喜欢秦观的阴柔之美。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23. 你怎样理解作者认为古人对秦观的评价“有些过”? 24. 作者为什么说“那种词句和心境合二为一的情景,大概只有在初中二年级读书时才会拥有”? 25. 作者读罢辛弃疾的《八声甘州》一词的最后一句“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仿佛觉得那寒冷的斜风细雨就扑打在自己的窗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你在读诗词时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26. 作者说“人长大的过程中,得到一些东西也必然要失去一些东西”,作者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27. 苏轼在词中问“天”,问“月”,对月思人,并借月亮的“阴晴圆缺”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借月光的皎洁明亮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月光”的句子?请至少写出六句,并与同桌交流19. 通过书页的卷角和破损,可以看到作者少年时代对这本书的反复阅读。 20. 前言论述宋词发展的脉络清晰,评价得当;对词家介绍文字不多,却学问精深;有很多史料价值。 21. 沉醉于宋词的优美意境之中。 22. 可以从“读书应有自己的见地”的角度谈。 23.“唯少游一人而已”一句说得绝对化,辞情相称的人,不会只是秦观一人,还有其他的诗人。 24. 少年时代是充满想象、充满梦幻的年代,对于词的理解,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25. 感受到词中的意境,仿佛身处其中。 26. 得到的是,有了世事沧桑,人生阅历,对辛弃疾的心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失去的是,不再有少年时读诗时的那种梦幻了。 2.《少读宋词》(肖复兴)30多年前,5元钱买三本书,还能剩下钱。那时,我上初中二年级,偷了家里的5元钱,跑到了新华书店,买了三本书。回到家里,挨了爸爸的一顿打。大概那是生平第一次挨打。我牢牢地记住了那滋味,30多年过去了,许多书在岁月的迁徒中丢失了,这三本书却一直保存着。书的封面和里面的书页已经卷角或破损,那是青春和时光留下的纪念。 这三本书中,有一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宋词选》,胡云翼先生选注。因为在买书之前,我刚刚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到胡先生在三十年代写过的散文,一看他不仅写散文,还选注宋词,便买下了这本书。小孩子买书,问题凭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 我很喜欢这本《宋词选》,即使30多年过去了,以后我见过其他宋词的选本,我依然认为这本选本最有特点。虽然,在当时时代大的背景下,里面的前言和注解有一些硬贴上去的政治色彩,但总体上选择得精当,前言论述宋词发展的脉络清晰,评价得当。每位词家前面的介绍,文字不多,却学问精深,有很多史料价值。那时,我每天晚上读这本书上的一首宋词,然后抄在一张纸条上。第二天早上上学时带在衣袋里,在路上背诵。我好长时间上学是走路,要走半个小时到学校,这半个小时足够把这首宋词背下来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黄延坚《虞美人》),“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秦观《望海潮》),“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多少美妙无比的宋词,都是在这上学的路上背诵下来的。有这些宋词相伴。那些个日子真是惬意得很,一张张秒满宋词的小纸条揣在我的衣袋里,沉醉在悠悠宋朝的春风秋雨落花流水之中,上学一路,身旁闪过车水马龙喧嚣的街景,便都熟视无睹,或都幻作宋代的勾栏瓦舍。半个小时的路,一下子显得短了许多,也轻快了许多。 “少年不识愁滋味”。那时,我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对于宋词,我喜欢辛弃疾,喜欢秦观,喜欢辛弃疾的阳刚之气, 我喜欢秦观的阴柔之美,秦观的《鹊桥仙》和《踏莎行》用精美的意象和朴素的词句传达了人类共同拥有的感情,那时我背得滚瓜烂熟,“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即使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 辛弃疾的许多词句更令我心怦然而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杆,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跑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流”……不用说,喜欢辛弃疾的这些词,染上了我初中二年级学生心中向往和想象的色彩,和辛弃疾一起登上建康赏心亭、赣州造口壁、京口北固楼,以及带湖他的那轩窗临水、小舟行钓、春可观梅,秋可餐菊的稼轩新居。那种词句和心境合二为一的情景,大概只有在初中二年级读书时才会拥有,那些妙不可言的词句才刻在青春的轨迹上,到现在也难以磨灭。 相比之下,我最喜欢辛弃疾的《八声甘州》一词,是辛弃疾夜读《李广传》的感慨,那里融有太多辛弃疾自身的心迹和心声。李广抗击匈奴战功卓著,却不仅未被封侯,反倒被罢免职务,被迫自杀。这与辛弃疾抗金大志未遂而落职赋闲回家的境遇一样,词便写得感情浓重,苍老沉郁:“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当时也不知看懂看不懂,只清晰记得读罢这首词让我心里怅然许久,尤其是最后一句“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仿佛那寒冷的斜风细雨也扑打在我窗前。其实,当时以一个少年的心情触摸老年的心事,自然难免雾中看花;世事沧桑,人生况味,只有到今天方才领悟一点点。领悟到这点点,但已经很难再有读书时那种身同感受般的境界和那种风雨扑窗的情景,以及遥望历史追寻词章的梦幻了。这是没办法的事,人长大的过程中,得到一些什么也必然要失去一些什么,就像狗熊掰棒子,不可能把所有的棒子都抱在怀里。 3.《少年读》许冬林阅读答案文章内容: ①回眸处,是一段葱绿葱绿的时光,潭水一样宁静,青草一样蓬勃。那是一段悠长的少年时光,沉湎于阅读的时光。 ②唐诗,宋词。《红楼梦》,《简·爱》。席慕蓉,三毛。是那些美妙的书香将我的少年岁月浸染,浸染得有了与众不同的意味。每每回忆,内心充满感激。感激岁月年华,感激文字。 ③犹记当年读宋词。读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得眼前水雾迷蒙,心儿无着无落的,一时间也忧伤惆怅不已。那个少年的人呀,也化作了一片薄薄的素白的落花,在晚风里,在流水上,到了远方。后来又读苏轼,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去看外婆家门前的浑浊江水,全然又是另一种景致!那么多樯橹灰飞烟灭的往事,都在江水之上演绎。从此,我看到的长江,不再只是空间上的长江,更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长江,是飘散着酒香墨香的长江。它苍茫,雄浑,深邃,风雅,我摇曳激荡。 ④大雪天,读《红楼梦》,真的是拥炉夜读啊。记得老师曾偶然说过,中国人不读《红楼梦》,都算不得中国人。寒假一开始,就借了《红楼梦》回来。晚上,母亲早给准备了个手炉,是那种红陶的手炉,里面盛了碎碎的炭。手搭在手炉的拎手上,书也搁在上面,一夜夜地翻阅,连书也添了木炭火的香。就着那一炉温暖,一个寒假,读一本《红楼梦》。读到黛玉焚稿,然后病死,一时悲痛不已,手炉也不要了,只歪在枕边无声大哭,泪湿枕巾。窗外寒风萧萧,只觉得满世界苍凉空旷孤独,再读不下去了。一部《红楼梦》,写到黛玉之死,就可以收尾了,再不必写了。那时这样以为。换夜再继续读,又读到宝玉出家,茫茫的大雪,雪影里一个人,在船头躬身拜别父亲。这一回,倒没落泪,可是心上却是闷闷沉痛好久。是岁末,窗外也是大雪,月光下,一白到天际。回头体味文字里弥漫的那种辽阔无涯的哀伤,和空寂,仿佛没懂,又似乎懂得了。 ⑤后来,又抄席慕蓉的诗歌在小本子上,一首又一首。书依然是借来的,《七里香》《无怨的青春》,好几大本诗集,抄得满心欢喜又沉醉,哪里嫌累!然后,自己的枕头底下便多了个湖蓝封面的本子,那里面有我写的诗歌,席慕蓉体的诗歌。偶尔借给体己的女同学看,她也给我看她写的诗。我们像两只幸福的老鼠,偷偷分享各自的文学青果。在被窝里,打手电筒读三毛。撒哈拉沙漠在哪里呀?荷西是个大胡子的男人,真的很有魅力吗?长大后,我们也一道远走天涯吧!那时,我们两只文学的小老鼠已在密谋大计。内心有小甜蜜,嘴巴上不好意思说,其实心里都想到那远走天涯的队伍里,一定会添加新成员,他是我们各自的荷西。他要不要也是大胡子呢?再想想,再瞧瞧…… ⑥如今,回头想这些读书的琐碎细节,深感文字的魅力,一个人在一本书里活了几辈子,大悲大恸大欢喜,小忧小愁小甜蜜。就这样长大了,内心丰富了。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沧海桑田;窗外阳光刺进来,啊,世上已千年。 ⑦是啊,世上已千年。每每看到现在的孩子有那么丰富的课外读物,我总禁不住心底苍老地一叹。当我在一所中学自编的校本教材《文海撷英》里,又看到了那些喜欢的文字时,忽然有一种血液倒流的激动,仿佛回到青涩年少。“唐诗四季”,“魏晋风度”,豪放派词,婉约派词,《红楼梦》《简·爱》……看到这些自己一直喜欢的文字,仿佛在单调无聊的长路行走中,看到一处深谷碧潭,看到一丛篱下白菊,看到春水涣涣处云生,看到青草离离处鸟飞。 阅读题目: 1.选文第①段中加着重号的“时光”指什么时候? 2.选文中“我”读李清照和苏轼时心境有何不同? 3.选文第④段中加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作者在第⑤段写“我”与“体己的女同学”密谋与“各自的荷西”远走天涯有何作用? 5.选文结尾段加波浪线的句子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名句? 参考答案: 1.少年时沉湎于阅读的时光。 2.读李清照忧伤惆怅,读苏轼摇曳激荡。 3.夸张;强调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4.生动地表现出年少的我们读书 的痴迷以及三毛的作品对我们的巨大影响。 5.示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4.青少年应少读古典文学我觉得楼主是不是个人特别讨厌文言文啊 其实吧,你说什么古典文学害人 那我就试问你,什么不害你,你现在吃菜都不干净呢,那怎么不选择不吃饭啊 还记得鲁迅的,你要接受古典文学,然后加以筛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精华与糟粕之间的那一部分,你可以留作警戒之类的。 无庸质疑它其中包含的那些博大精深的哲学,人文。 等 几千年来的历史,总是有一些好的东西 无可否认的是现在所谓的"80后/90后"他们的创造力,他们从出生就明白自己做为一个人的能力与利益,他们比任何一代都清楚的明白着自己的个人价值,但并不以为着他们就是绝对的完美。 人无完人,你要不断的进度,就要提升自身的一些东西,而那些东西不是你所能从动漫/玩游戏/看明星报道中得来的。 就像现在的什么>遍布很多的地方,很多的人在做那些非主流的东西,每个人都做着参杂着暴力,血腥,颓废,空旷,迷茫。 然后高举着"非主流"的旗帜 非主流是一种个性的解放,但,它应该是完全自我的!而不是很多的人都自以为是的模仿个性 你要先了解一样东西,再对他进行批判,才有权对他进行批判 你在不了解他的情况下对他夸夸其谈,那是近乎愚昧无知的 我没有什么别的意思,望楼主见谅,我说话就是这样。 偶本身做为一个90年的小孩,说这些好象有些大言不惭 但是,我相信,年轻并不代表无知。 5.求2首字数少的现代诗阅读题及答案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①诗中说有一句话既是“祸”,又是“火”。说它是“祸”,是指这句话具有很大的________。说它是“火”是指这句话具有很大的________。 ②对上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火山”具有表面“平静”而内蕴巨大能量,一旦条件成熟便会轰然喷发的特点,在诗中比喻人民的伟大力量。 B.诗中的“你”代表游离于人民之外,甚至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 C.“着魔”的意思是“迷恋某种事物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诗中说“突然着了魔”是指突然有一天变得失去理智。 D.这首诗格式整齐中有变化,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具有音节美和对称美。 赏析何其芳的《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1、本诗描绘了几幅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赏析下列诗句: (1)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2)“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3)“收起青鳊鱼的乌桕叶的影子” (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澈了” (5)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6)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3、请就本诗语言和内容特点,对诗歌进行总体评价: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4、我们学过的描绘秋天景色的诗歌作品不少,请写出两句描绘秋天景色的诗句。 参考答案: 1、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2、答案: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3、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