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歌行和古诗“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代表作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编辑本段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居易的《长恨歌》竟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车行》 有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讲究就很困难了。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汉代乐府诗 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汉书 艺文志》记: 「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赵,代之讴, 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亦可以观风俗, 知薄厚云」.汉武帝采诗, 除为考察民隐外, 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 以供娱乐.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两者区别:歌行体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统称"歌行体".<;唐音审体>;谓:"歌行本出自乐 府,然指事咏物。形式较自由".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行",有"乐曲"的意思. 它们当然属于古体诗.因为古诗从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2.李白七言歌行诗歌有哪些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青莲居士谪仙人。 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 金粟如来是后身。酬崔侍御严陵不从万乘游。 归卧空山钓碧流。自是客星辞帝座。 元非太白醉扬州。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日落沙明天倒开。 波摇石动水潆洄。轻舟泛月寻溪转。 疑是山隐雪后来。其二水作青龙盘石堤。 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 何啻风流到剡溪。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一洞庭西望楚江分。 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 不知何处吊湘君。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 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 将船买酒白云边。其三洛阳才子谪湘川。 元礼同舟月下仙。记得长安还欲笑。 不知何处是西天。其四洞庭湖西秋月辉。 潇湘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白苎。 不知霜露入秋衣。其五帝子潇湘去不还。 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 丹青画出是君山。 东鲁门泛舟 其二水作青龙盘石堤。 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 何啻风流到剡溪。 3.七言古诗和七言歌行有何有何区别七言古诗和七言歌行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二者渊源不同。七言歌行源于古乐府,汉魏乐府中的《长歌行》、《短歌行》、《燕歌行》、《齐歌行》、《艳 歌行》、《怨歌行》、《伤歌行》、《悲歌行》、《鞠歌行》、《棹歌行》可视为唐代 歌行之祖。 而七古则是七律产生之后别立的诗体。其次,二者体式特征不同。 七言古诗句脚多用三平调、句中不避孤平; 七言歌行初期在体式格调上与七古相似,因歌行要适宜歌唱而着意追求声韵和谐,渐渐出现律化的现象。最后,二者文学风貌不同,七言古诗端正浑厚、庄重典雅,七言歌行则宛转流动、纵横多姿。 4.急需古诗,乐府诗,歌行的区别与联系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 “行”就是歌行体的一种,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汉代乐府诗 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汉书 艺文志》记: 「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赵,代之讴, 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亦可以观风俗, 知薄厚云」.汉武帝采诗, 除为考察民隐外, 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 以供娱乐.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两者区别:歌行体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统称"歌行体".谓:"歌行本出自乐 府,然指事咏物。形式较自由".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行",有"乐曲"的意思. 它们当然属于古体诗.因为古体诗从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乐府诗: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得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后来就叫“乐府诗”,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歌行体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统称"歌行体".谓:"歌行本出自乐 府,然指事咏物。形式较自由".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行",有"乐曲"的意思. 5.什么是歌行体古诗歌行体属于古体诗,排律属于格律诗,二者是不同的概念。唐代以后,诗歌分两大类;古体诗和格律诗(今体诗、近体诗)。 (一)、古体诗。也叫古风,它是继承汉魏六朝的诗体。每首句数不拘,有五言(五古)、七言(七古)、杂言等形式。因为汉魏时有许多乐府诗,唐时有人仿效乐府诗的体式写过不少“乐府”诗和“古风”,其实就是古体诗。又因为,汉乐府诗里有许多带“歌”和“行”的题目,如《东门行》《孤儿行》《妇病行》《悲歌》《古八变歌》《艳歌》等,唐人仿此体式写的诗也很多。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这类诗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在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方面都比较自由,有的诗中间还可以换韵。所以说,歌行体不属于排律诗。 (二)今体诗。是唐代才定型的一种诗体,唐代以后律诗和绝句通称今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都有一定的格局。所以也叫格律诗。今体诗主要有两种。 1、律诗。因格律严密,故名。以八句四韵为定格,中间两联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分五言(五律)、七言(七律)两体,凡一首诗超过十句的,就叫排律。所以说,排律句数虽多,仍然是今体诗里的律诗,他不是古诗,和歌行体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2、绝句,也叫“断句”“截句”“绝诗”。像是从律诗中“截”下来的四句,故名。它的平仄、押韵都有一定要求。也主要有五言、七言两种。 6.十首气势豪迈的古诗词千古绝唱定风波?三月七日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满江红?写怀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宋】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7.为什么五言古诗没有歌行,而七言尽是歌行,没有古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 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古体诗的字数和诗行: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诗行,也不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 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 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 所以,七言股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 另有一类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拟古体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