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函谷关的诗句咏史诗·函谷关 年代:唐 作者:胡曾 体裁:七绝 类别:怀古 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来。 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 :函谷关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 体裁:七律 函谷关 至人□□识仙风,瑞霭丹光远郁葱。灵迹才辞周柱下, 祥氛已入函关中。不从紫气台端候,何得青华观里逢。 欲访乘牛求宝箓,愿随鹤驾遍瑶空 函谷关 何去西牛寻老聃,关楼南望起东山。 垂披发髻看多少,道德五千君又还。 年代:唐 作者:岑参 作品: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 君不见函谷关,崩城毁壁至今在。树根草蔓遮古道, 空谷千年长不改。寂寞无人空旧山,圣朝无外不须关。 白马公孙何处去,青牛老人更不还。苍苔白骨空满地, 月与古时长相似。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 故人方乘使者车,吾知郭丹却不如。请君时忆关外客, 行到关西多致书。 2.有关函谷关的诗句咏史诗·函谷关年代:唐 作者:胡曾 体裁:七绝 类别:怀古 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来。 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函谷关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 体裁:七律 函谷关至人□□识仙风,瑞霭丹光远郁葱。灵迹才辞周柱下,祥氛已入函关中。 不从紫气台端候,何得青华观里逢。欲访乘牛求宝箓,愿随鹤驾遍瑶空函谷关何去西牛寻老聃,关楼南望起东山。 垂披发髻看多少,道德五千君又还。年代:唐作者:岑参作品: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君不见函谷关,崩城毁壁至今在。 树根草蔓遮古道,空谷千年长不改。寂寞无人空旧山,圣朝无外不须关。 白马公孙何处去,青牛老人更不还。苍苔白骨空满地,月与古时长相似。 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故人方乘使者车,吾知郭丹却不如。 请君时忆关外客,行到关西多致书。 3.函谷关 诗词《函谷关》——唐·岑参君不见函谷关,崩城毁壁至今在。 树根草蔓遮古道,空谷千年长不改。寂寞无人空旧山,圣朝无外不须关。 白马公孙何处去,青牛老人更不还。苍苔白骨空满地,月与古时长相似。 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故人方乘使者车,吾知郭丹却不如。 请君时忆关外客,行到关西多致书。《函谷关》——唐·胡宿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 望气竟能知老子,弃繻何不识终童。谩持白马先生论,未抵鸣鸡下客功。 符命已归如掌地,一丸曾误隗王东。《函谷关》——唐·汪遵脱祸东奔壮气摧,马如飞电毂如雷。 当时若不听弹铗,那得关门半夜开。《函谷关》——唐·宋之问至人□□识仙风,瑞霭丹光远郁葱。 灵迹才辞周柱下,祥氛已入函关中。不从紫气台端候,何得青华观里逢。 欲访乘牛求宝箓,愿随鹤驾遍瑶空。《过函谷关》——唐·宋之问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 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从成拒秦帝,策决问苏君。 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晓过函谷关》——唐·李涉因韩为赵两游秦,十月冰霜渡孟津。 纵使鸡鸣遇关吏,不知余也是何人。《咏史诗·函谷关》——唐·胡曾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来。 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过函谷关》——唐·杨齐哲地险崤函北,途经分陕东。 逶迤众山尽,荒凉古塞空。河光流晓日,树影散朝风。 圣德今无外,何处是关中。《经函谷关》——唐·韦应物洪河绝山根,单轨出其侧。 万古为要枢,往来何时息。秦皇既恃险,海内被吞食。 及嗣同覆颠,咽喉莫能塞。炎灵讵西驾,娄子非经国。 徒欲扼诸侯,不知恢至德。圣朝及天宝,豺虎起东北。 下沉战死魂,上结穷冤色。古今虽共守,成败良可识。 藩屏无俊贤,金汤独何力。驰车一登眺,感慨中自恻。 4.唐朝诗词中是如何记载函谷关的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县境内。 因 为其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所以名为函谷 关。根据《元和郡县志•陕州》载,于汉 元鼎三年(前114年)函谷关移至今河南新 安县境内,距离旧址300里远。 函谷关东临绝涧,西据高原,北塞 黄河,南接秦岭,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 的雄关要塞之一。 函谷关始建于春秋战 国时期,是西达长安,东去洛阳的咽喉, 素有“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 战场”、“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 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周 慎靓王三年(前318年),楚怀王发 动六国军队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 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秦始皇六年(前241年),赵、楚、卫等五国军队进攻秦,“至函谷,皆 败走”。 “刘邦守关拒项羽”,“安 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 战”,1944年我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发生于此。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亊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经济、文 化交流的要地。 关于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鸡鸣狗盗”、“老子过关”、“紫 气东来”、“唐玄宗改元”、“公孙白马”等历史故事和传说。相传,这里是 我国伟大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德经》的地方,道家文化的发祥地。 司马迁、唐太宗、唐玄宗、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福士临 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百余篇。 唐诗中提及“函谷关”的诗句有胡宿《函谷 关》:“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 岑参《函谷关》:“君不见函谷 关,崩城毁壁至今在。”胡曾《咏史诗•函谷关》:“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 马出秦来。” 胡宿《函谷关》:“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 ” 函谷关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家养生园、道圣宫、瞻紫楼、藏经楼、鸡 鸣台、蜡像馆、碑林、关楼、博物馆、函关古道等二十多处。 5.函谷关的导游词要怎么写呢各位朋友,三门峡游览的最后一站是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 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距离三门峡市区45公里。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始建于西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建制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原关楼在楚汉相争时,被楚霸王项羽手下的大将黥布一把火给烧了。 后来曾多次修复,又多次被毁于战争的硝烟之中。现在的关楼是1992年由灵宝灵化集团投资修建的。 它承袭了秦汉的建筑风格,上部城楼都是本质结构。东门城楼因其两主楼顶端各饰有一只丹凤,故俗称"丹凤楼",也有人叫她"双凤楼"。 这里的函谷关,习惯上被称作"秦函谷关"。 它东临弘农绝涧,西拒衡岭高原,南依巍巍秦岭,北接滔滔黄河。 函关古道全长15华里,是古代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路,易守难攻,被喻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还有人用"一泥丸而东封函谷"来形容它的战略地位。函谷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间曾有16次大战役在这里发生,不少战役可以说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在过去,有人说:谁拥有了函谷关,谁就拥有了战争的主动权。 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0年),楚、赵、魏、燕、韩五国合纵攻秦。 秦军依据函谷关天险,开关迎敌,使五国军队"流血漂橹",大败而归。公元前206年,项羽、刘邦约定,先入关者为王。 刘邦选择秦国兵力较弱的线路进攻,从陕西的商洛经武关提前进入关中。 而项羽自恃兵力强大,一路走大道,等他攻打到函谷关时,听说刘邦已入关中,大怒,命大将黥布强行攻关,并把关楼烧毁,上演了千古绝唱"鸿门宴"。 安史之乱时,唐军主帅哥舒翰被迫放弃守城计划,与叛军会战于函谷关西原地区,惨遭失败。1944年,侵华日军在函古关遇到了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部的有力抗击,被歼灭2000余人,遭受重创。 1986年,作为战争的佐证战国时期守城兵士的武器库--竖井式箭库被发现。箭库深11米,直径0.9米,箭为铁杆、铜簇,每30枚为一束,现均已锈迹斑斑。 在函谷关右侧,就是被称作"道家之源"的太初宫。太初宫是为了纪念老子当年在此著写五千言《道德经》而修建的。 所谓太初在道教中指天地最初形成的元气或最初形成的状态。 据史书记载,当年函谷关关令尹喜善观天象,精通易经。 一天,尹喜登上一个土台,发现东方有一团紫气升起,知道有圣人要从函谷关经过,于是沐浴更衣,静静等候。不久果然有一位皓首长髯的老者,骑着青牛,从东方徐徐而来。 他就是周朝的柱下史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因为看到周室衰微,朝政废弛,便决定经函谷关到西域隐居。尹喜盛情款待了老子,恳请其著书立说,老子很高兴的接受了尹喜的挽留,著就了彪炳后世的五千言《道德经》。 "紫气东来"的成语就源于此。后人为了纪念此事而修建了瞻紫楼,又叫望气台。 6.函谷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函谷亦作“ 凾谷 ” 。 函谷关是战国时秦国所建,位于今河南灵宝东北。当时,东方六国曾数次联合攻打秦国,秦军都凭藉险要的函谷关,成功抵御六国联军的进攻,使他们大败而回。西汉初,刘邦就因为函谷关的险要,决定在关中的长安建都。潼关与函谷关之间,是一条狭小的通道,长140里,蜿蜒山间,深险如函,因此称为函谷。函谷的东头,叫做函谷关,西头,便是潼关。 战国时,关中的秦国是处在进攻地位的。控制了函谷关,秦国的东进之路就被封闭。防御时,守住潼关或守住函谷关,效果相同,都能切断东面来敌进犯长安之通道。潼关离长安较近,补给方便,容易防守。东汉以后,潼关取代了函谷关。 老子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他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三国魏曹植 《又赠丁仪王粲》诗:“从军度 凾谷 ,驱马过 西京 。” 唐李白 《古风》诗之三:“收兵铸金人, 函谷 正东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