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作品的名篇之一,是历来人们所公认的她的代表作。这首词,比较恰切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实际和艺术风格的某些特色。但就词的内容看,思想是消极的,悲观的,情调是低沉的,凄凉的。词中通过描写秋天景色的生活感受,抒发了作者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乱离、忧患的哀愁。虽然,作者写的是她个人的遭遇,但这遭遇是深深地植根于当时的现实土壤之中,因而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成功地表现了李清照晚年的精神面貌,是她晚年生活的一幅缩影。全词归结到“愁”字上,的确,“愁”字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一个核心,是支配着她的思想生活的。词中作者运用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物的描写和生活感受的叙述,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环境气氛及其内心世界。 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给人一种如临其境、若见其人的艺术魅力。表面看写得这样浅显,骨子里却是如此地深沉;感情的流露似乎淋漓尽致,但决不是一泻无余。而这,可说正是李清照的独到之处。 李清照的一切遭遇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联的。如果没有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就不会弄到她家破夫亡,使她随年过着流离、孤独的寡妇生活。从这一角度去看,不能说这首词没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出自李易安的哪首词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声声慢》词,就是李清照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总结前人研究.《声声慢》之美妙,大抵有四点:(一)迭字运用,创意出奇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二)叙写伤感,层次分明整阕词,总共可分三节九个层次.「寻寻觅觅」以下七组迭字是第一节.这一节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有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自「乍暖还寒时候」到「却是旧时相识」,是第二节.上节七组迭字,总言心情的悲伤;这一节承上申说可伤的情景,也分为三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第一层,写气候冷暖不定之可伤.「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第二层,言淡酒不敌晚风之可伤.「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雁声过耳之可伤,为第三层.换头三句,仍分三层,渲染可伤的情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懒摘黄花之可伤,为第一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日长难熬之可伤,为第二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雨滴梧桐的凄凉伤感,为第三层.从各种不同的层面,就悲伤心情作渲染挥洒,是借镜辞赋的写作手法.「以赋为词」,北宋词人周邦彦最为专擅;李清照亦长于写赋,故也能借镜赋法填词.至于末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则总结前面三节六层可伤之事.前文蓄势厚实,故此处总结顺理成章.上阕「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透过十月小阳春的冷暖无常,转写为忧愁伤神伤身.凸显结果,就可以省略原因,而且曲折有味.「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写她藉酒浇愁,而又忧愁难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透过北雁南飞,曲写家破夫亡、漂泊南方的悲苦.下阕「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的枯槁憔悴,愁损容颜,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愁苦已极,度日如。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寻寻觅觅”四字是用来反映心中如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无可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冷冷清清”,四字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 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2)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 自庚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 妙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出自哪里《声声慢·寻寻觅觅》,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白话译文:整天都在寻觅一切清冷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乍暖还寒的秋季最难以调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家中的后园中已开满了菊花,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静坐窗前独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淋沥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 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格律对照 此词的韵脚是“觅”“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韵部属十二锡,可“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通押。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 (说明: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加黑体字,表示韵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声声慢·寻寻觅觅 7.宋词——李清照的《声声慢》声声慢① 寻寻觅觅②,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③。乍暖还寒时候④,最难将息⑤。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⑦。 满地黄花堆积⑧,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⑨?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⑩?梧桐更兼细雨⑪,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⑫,怎一个愁字了得⑬。 翻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深秋骤然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有摘花的兴致。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样捱到天黑啊!细雨打在梧桐上,一直下到黄昏时分,绵绵细雨还是发出点点滴滴的声音。这种情形,一个愁字怎么能包容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