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罢罢罢

1.温庭筠的 梳洗罢,题目是望江南还是忆江南

温庭筠:望江南(斜晖脉脉水悠悠)

梳流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州。

“望江怀远”,虽是唐宋词中习见的主题,但若就含蓄蕴藉而言,似应首推温庭筠此词。作者巧妙地选择“望江楼”作为抒情女主人公的活动空间,用江上景烘托和写照其心中境,从而曲折有致的表现了其盼归之切和用情之专。

首句揭出女主人公登楼盼归的时间:清晨,刚刚梳洗完毕,她便满怀希望地去等候那点点帆影。拳拳此念,不可不谓急切;依依此情,亦不可不谓执著。次句点染女主人公登楼盼归的情态。“独倚”二字,既使人想见她的孤单寂寞,也隐含“斯人独憔悴”之意。“望江楼”,分明是她怀远盼归的处所。所登既为望江楼,则其所盼必然是江上归棹。着一“望”字,女主人公的凭栏凝眸之态跃然纸上。有道是“独自莫凭栏”,因为栏外景色往往触发起心中愁思。而今,女主人公却甘冒其“险”,正见出其怀想之深,希望之烈——尽管归音杳然,她却仍固执地认为自己期待中的帆影今天会从天边飘来。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徒骋远目,希望成空。“过尽”两句便展示其由希望到失望的心灵历程:那驶过楼前的千片征帆,每一片都有可能是她意中人的归舟,因而她心中一次又一次地升腾起希望之火;然而,每一片都径直驶去,绝不稍留,这又使她内心的希望之火一次次熄灭。“过尽千帆皆不是”,在无数次“是”与“不是”的辩认过程中,女主人公曾多少回忧而复喜,喜而复忧,又曾多少回由希望的峰巅向失望的深渊坠落?如是循环,其心灵受到的摧伤自不待言。终于,连最后一点帆影也消失在遥远的天边,只有夕阳的余晖映照着默默无语而又悄焉含情的一江春水——这脉脉斜晖和悠悠江水,岂不正象征着女主人公的不尽情思,无穷怨望?这里,女主人公活动的空间固然一无变更,时间却已从清晨推移到傍晚,作者就在这不变的空间与变动的时间的交叉中,将女主人公眼中所见为“千帆”,心中所念只“一人”,所谓“天下人何限,慊慊独为汝”。这又暗示了她对爱情的既专且深。此正其含蓄蕴藉处。结句写女主人公将视线移向长满白苹的水中小洲,断肠情怀更难排遣。“肠断”二字,见出女主人公此时已由失望趋于绝望。今日若此,明日复将如何?作者留给我们的想象余地是多么宽广!

温庭筠多“密丽”之作,此词的风格却较为疏淡。作者一字不提及女主人公的容貌服饰,而纯用白描手法作心态、心绪描写,景物的构置也完全服从于映衬心态、烘托心绪的需要,因而与作者的其他词作,有着不同的况味。

梦江南(二首)·温庭筠

(一首)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此首叙飘泊之苦,开口即说出作意。“山月”以下三句,即从“天涯”两字上,写出天涯景色,在在堪恨,在在堪伤。而远韵悠然,令人讽诵不厌。

(二首)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上草下频)洲。

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唐代大原人.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2.宋词江梅引注释全文

这首词是睹梅怀人之作。作者在小序中说:“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南不得,因梦思以述志”。丙辰,是宋宁宗庆元二年,即1196年。梁溪,是指江苏无锡。淮南,是指安徽合肥。所以这是作者在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之冬,住在无锡梁溪张鉴的庄园里,正值园中腊梅绽放,他见梅而怀念远在安徽合肥的恋人,是借记梦而抒相思之作。

上片主要写结思成梦。“人间离别易多时”,开篇就写出“人间离别”的词作主题,从人生多离别的人生感喟引入。“见梅枝,多相思”,这句是写睹物思人,看到了梅枝,突然思念起他的恋人,相思之情,悄然而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作者的相思之苦。唐诗人卢仝《有所思》中也有“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的句子。此句和姜夔的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作者类似的心境。“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写两人欢会梦境,是写作者思而不见,就只能在梦中寻觅。两人在梦中相会,小窗之下,携手同游,十分惬意。这里词人相思的内容,梦见的内容都没有直接表露,是欲说还休,欲露还藏,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沈祖棻在《宋词赏析》中说:“相思在‘见梅枝’之后,似见花而怀人,然证之‘几度’一句,则固未尝一日忘也”。这不禁让人想起苏轼的《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都是写现实中不能相见,只能在梦中见面。“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是写另一种梦境,与前一种梦境形成对比。今夜伊人不曾入梦,毫无踪迹,作者只好在凄冷的庭院中独自徘徊,然最终还是一无所获,无限凄凉。“寒侵被,尚未知”作者太专注于在梦中寻找伊人,以致寒气侵入衾被,也感觉不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回到现实,更加表现了词人全身心的投入对恋人的追寻。两种梦境相比,前者能给予暂时的安慰,后者却带来无限的伤感。梦境,本来是虚无缥缈的,词人正是借此进一步诉说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下片是写醒后离思。“湿红恨墨浅封题”,这是写词人所思念的恋人,含泪给词人写信的情景。泪痕滴湿了香笺,满含离恨的墨迹已变得模糊不清。一个“浅”字,却恰好透露出离恨之深。晏几道的《思远人》中说:“泪弹不尽当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姜夔的这句就是化用其意。薄薄香笺,和泪写成,而无限伤心往事,尽在其中。“宝筝空,无雁飞”追忆恋人,古筝尤在,然人已在他乡,只有伊人当年弹奏的宝筝,徒然闲置。“无雁飞”有的解释说“雁”是指飞雁传信的意思,那这句是在说明通信困难,写好的信也无从传递,已经没有联系了。而有的解释“雁”是指古筝上的短柱。这句与“宝筝空”相连,还是在说词人与恋人相别离,宝筝犹在,只是再也无人弹奏。“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孤独无奈之中词人转向了对俊游旧地的揣想,“巷陌”依然而人事已非,大概只有枯树斜阳依旧,平添凄凉感伤之情。“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回想早时扁舟同游的约定,现在已经是很难实现了,这种凄苦的心境只好以低吟悲歌来抒发“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春草赋”是指淮南小山赋春草之作:“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是感叹游者不归,暮春来临,岁月悄然消逝。姜夔也是化用其句,倾尽了无尽了离思。最后两句,“漂零客,泪满衣”,总收全词,戛然而止。是既恨相见之难,兼以自叹飘泊,自伤身世,词人将对身世的感叹,离思的酸楚推到了极致。

纵观这首词,时空的不断转移是其重要特点。整首词梦境与现实,追忆过去与当下交织在一起。姜夔的这首恋情词注重的不是声色描写,也不是行动描写,而主要是反复倾诉一种难言的内心感受,以蕴藉深挚见长,可说是落落而多低徊不尽的风致。

3.宋词:《点绛唇》有何含义

点绛唇·蹴罢秋千》赏析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戋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赏析一】 此词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象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妙在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在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

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

“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

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

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赏析二】 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

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

《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

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

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和李煜《一斛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

同时,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

这和欧阳炯《贺明朝》中的:“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晃冲之《传言玉女?上元》中的“娇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说”,都有类似之处。

这和今天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姑娘以摆弄辫梢、手绢等,来掩饰她的害羞、紧张也是类似的。至于“回首”,那也和欧阳炯《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顾”,李珣《南乡子》中“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的“回顾”一样,虽然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以简单的回头看的动作,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活动的。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

这种思想感情,就其内容来说,远远超过了这一生活侧面的描写。 在李清照之前,虽然绝大多数词都是写妇女,但是,能够描绘出妇女的形象,并写出妇女的内心世界,而且有一定意义的却不多。

李清照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的确是一首写封建社会的少女(词人的自我写照)的好作品。它和李清照的著名词作《一翦梅》(“红藕香。

4.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访益上人兰若①严羽

(1)此题考查考生对古典诗歌炼字的理解和掌握.运用修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和“化被动为主动''是炼字中最常见的艺术效果.答题时不但要能够答出上面这些艺术效果或者类似的鉴赏术语,而且要能够结合诗句作出实际分析,只答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等而无分析,只得(2分).(2)格律诗讲究起承转合,环环相扣.这首诗一二两联运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并以此寄托自己的人生态度;颈联叙事,直写山中的畅游,表现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尾联常用来直接抒情,但是这首诗却用景语作结,含蓄蕴藉,回味无穷.答案:(1)“人”字化静为动,本来一条弯弯曲曲的静态的山路用一“人”字,就有了动态之美;采用拟人手法,赋山间小径以情味,绘出了路的曲折狭窄之状,表达作者对友人所居环境的欣赏.(答对一点即可)(2分)“生''字则化无形为有形,本来山中的寒冷是诗人的触觉感受,是无形的,但是此时犹如从白雪笼罩的群峰慢慢升腾而起,表现环境的静谧;化被动为主动,本来暮寒笼罩山峦,此处却让山峦生出暮寒,让诗歌饶有情味.(答对一点即可)(3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僧友隐迹山林、忘情俗世的恬淡生活的向往和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o(3分)诗歌一二两联表现僧友所居环境的清雅静谧,有力衬托出益上人操行清白、志趣高洁;颈联写在僧友陪伴下畅游山林的喜悦;最后一联以景结情,衬托出离别之时对朋友的不舍之情o(3分)参考译文:我独自一人去寻访益上人所住的庙宇,路上经过了一片洁净的沙滩.一条小径深入到松林中,积满了白雪,几座山峰,在落日中隐隐生寒.山僧高兴地迎接我到来,带着我在林中佛阁到处赏玩.吟罢诗歌我拂衣告别,身后传来断续的钟声,消逝在云端.赏析:严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的《沧浪诗话》,以禅论诗,特别强调含蓄有味,推崇盛唐山水诗的清趣.严羽的作品,虽然常常被人讥为眼高手低,但也时有佳作.这首《访益上人兰若》诗,就富有盛唐诗的风格及兴味.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说:“妙喜(自注:是径山名僧宗杲也)自谓参禅精子,仆亦自谓参诗精子.”这位批评家把自己对诗的领悟比作禅师参禅,确实说出了其理论的特色.所以《沧浪诗话•诗辨》就明确提出:“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在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江西诗派过于注重语言的技巧,追求理性的融铸,表现为构思上、修辞上的翻空出新,在严羽看来,不过是文字禅、公案禅,未入“第一义”.严羽希望能复归到唐人,尤其是王、孟诸人那种浑整圆融,思与境谐,神韵冲淡的诗禅倾向,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为此,他提出的方法是,既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又提倡对古人名作的“熟参”,通过反复玩味得其神,即所谓“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这与唐代皎然《诗式》中所说:“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正是相通的.简单地说,严羽是“以‘不说出来’为方法,想达到‘说不出来’的境界”(钱钟书《宋诗选注》).而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往往力图符合其理论.即如这篇作品.首联“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两句写诗人独自启程,去远寻自己尊敬的益上人的寺院.“独”字写出了诗人的超然洒脱.他独来独往,身心自由,别无牵挂,贵在适意.“寻”暗示了益上人的住处地处幽僻,很难找到,所以必须去“寻”.青莲,就是青色的莲花,它的叶子长而宽,青白分明,好像人的眼睛,所以常用来比喻佛的眼睛.青莲宇指寺院.“行过白沙滩”,暗示了可能走了比较远的路,可能还穿过了河流.“白沙滩”以少总多,代表走过的各种地形.颔联“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诗人走到松林之前,发现一条小路通入林中,远望群峰,寒气笼罩,散发着阵阵的寒意.“一径”说明人烟稀少,只有一径通幽.用一“入”字,说明路的窄小,在白雪覆盖的松林下,一条小路曲折蜿蜒,钻人其中.像一幅“寒山雪松图”,把雪松和小路的比例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在这样幽僻的地方,本来很少人来访.在这寒冷的冬天的傍晚,想必更是无人来访.今天诗人来到,山僧大喜,赶忙殷勤地带领客人参观自己的寺院.两个人一边游览,一边吟诗,沉浸在游览山林楼阁的惬意中.“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诗人乘兴而来,游兴已尽,潇洒的挥一挥衣袖,踏上返回的路.看来,诗人不执著于外境,也不执著于友情.他心无挂碍,辞行以后,心地一片空净澄明,不喜也不忧,只有身后的钟声在回响,时断时续,恍若飘出天外,恍若飘人心中,那么静穆、幽远.诗人踏雪而来,又尽兴而去,不吝情于去留之间.庙宇、沙滩、青松、山峰自在自然.诗歌无一句不在写景,而又无一句不在写诗人从容淡泊的胸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亦尽得禅之三昧.严羽称赞盛唐诗的妙处是“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这首诗的结尾余味悠长,正如那。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