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普通话的诗歌楼主问“古人读诗和我们现代普通话读出来的诗听上去是不是不同?”除地方方言不做讨论之外,专拿汉语音系统来说,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大约生成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开始算起,3100多年来汉语音系的变化是不同的。 “是不是每个朝代发音都有区别?”可以说有变化是真,但也不是每个朝代都有一个鲜明的变化。 从诗歌及其他韵文的用韵标准,可以看出,我国古人读诗的音韵变化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 唐以前为第一时期。从《诗经》起,到汉代为一小节,此时的诗歌基本上模仿古韵。 汉代用韵较宽,“古韵”和“口语”韵都可以压。六朝时代为第二小节,出现了《声类》《韵集》《韵略》一类书供人们作诗时的参考;隋朝时,《切韵》问世,如果没有后来唐朝的科举制,来抬举它,也会遭到《声类》等书同一的命运,当然被人弃之。 唐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为第二时期。在此时期中,除了词曲及俗文学之外,韵文的押韵,必须依照韵书,不能专以口语为标准。 出现了《唐韵》的206韵或有人归纳成112韵。宋代《唐韵》改称《广韵》,实际上只剩下了108韵。 到了元末,又改成了106韵。这就是普通所谓的“诗韵”。 五四运动以后至今为第三期。在此时期中,完全依照口语而押韵。 举个例子说明音韵变化: 《唐·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 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 可见古往今来诗韵的变化有,但不是变得十分可怕。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今有些年轻人作古诗非得找个《广韵》《唐韵》不可,实属没有必要。 以上所论音韵,是我个人学习古诗的一点体会,完全按照王力老先生的《汉语律诗学》的观点摘抄过来。 如果那位网友对此感兴趣,可点击我的名字“鹦鹉大哥”到“”的“共享资料”里下载王力的《诗词格律》一至四章。 那里讲得比这里好多了。 2.有关青春的诗歌,方言版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啊,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我的血/流得很快,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著名诗人为我们年轻人写的诗歌值得欣赏。请采纳 3.与鸟有关的话诗句翠碧鸟 【唐】韩偓 天长水远网罗稀,保得重重翠碧衣。 挟弹小儿多害物,劝君莫近市朝飞。 桐花鸟 【唐】可朋 五色毛衣比凤雏,深花丛里只如无。 美人买得偏怜惜,移向金钗重几铢。 咏鸟 【唐】李义府 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闻百舌鸟 【唐】梁锽 百舌闻他郡,间关媚物华。敛形藏一叶,分响出千花。 坐爱时褰幌,行藏或驻车。不须应独感,三载已辞家。 浴浪鸟 【唐】卢照邻 独舞依磐石,群飞动轻浪。 奋迅碧沙前,长怀白云上。 赋百舌鸟 【唐】严郾 此禽轻巧少同伦,我听长疑舌满身。 星未没河先报晓,柳犹粘雪便迎春。 频嫌海燕巢难定,却讶林莺语不真。 莫倚春风便多事,玉楼还有晏眠人。 听百舌鸟 【唐】王维 上兰门外草萋萋,未央宫中花里栖。 亦有相随过御苑,不知若个向金堤。 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 万户千门应觉晓,建章何必听鸣鸡。 闻春鸟 【唐】韦庄 云晴春鸟满江村,还似长安旧日闻。 红杏花前应笑我,我今憔悴亦羞君。 百舌鸟二首 【唐】无则 千愁万恨过花时,似向春风怨别离。 若使众禽俱解语,一生怀抱有谁知。 长截邻鸡叫五更,数般名字百般声。 饶伊摇舌先知晓,也待青天明即鸣。 水鸟 【唐】吴融 烟为行止水为家,两两三三睡暖沙。 为谢离鸾兼别鹄,如何禁得向天涯。 【山鸟】唐郑谷 惊飞失势粉墙高,好个声音好羽毛。 小婢不须催柘弹,且从枝上吃樱桃。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孤雁(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可自疑。 卜算子 苏 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