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贡有好多盐井加起来有多长自贡以盛产井盐闻名,素有“盐都”之称。 自贡地区的井盐生产发端于东汉,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清末民初。近两千年来,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走过了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到因盐设市的道路。 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章帝时期(76一88),在今富顺、邓关地区,开凿成功一批盐井。其中一口位于今富顺县城西南,以其出盐最多;收获厚利,被名为“富世盐井”。 南北朝时期,在今贡井地区又凿成了以“大公井”为代表的一批盐井。随着盐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到北周武帝时(561~578),因富世盐井而置富世县,并在大公井所在地置公井镇。 富世县到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因避太宗讳改名富义县。宋代升为富义监,后因避宋太宗讳,改为富顺监。 元代曾升为富顺州。明代又降为富顺县,延至清代,建置未变。 明嘉靖十八年至三十三年(1539—1554),在距富顺县城西去九十里的荣溪本滨(即今自流井地区),以自流井为代表的一批盐井开凿成功,逐渐取代了因淡水渗溢而坍塌的富义、邓井等原主要盐井而成为富顺县新的盐业生产中心。公井镇到唐武德元年(618)改为公井县、由于两地盐业生产的繁荣,清雍正八年(1730),分设了富顺县自流井县丞署和荣县贡井县丞署。 分属富、荣二县的自流并、贡井,即是现今自贡市的自流井、贡井两区。由于相距不过10里,在盐业生产中逐渐联为一体,合称“富义厂"、“富荣厂”。 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淮盐难以上运,富荣盐场得以飞速发展,进入历史上井盐生产之鼎盛时期。同治九年(1870),年产井盐15万吨。 1914年以后,两地虽仍分属两县,但已“地方称自贡,盐场称富荣”了。自流并称东场或下厂,贡井称西场或上厂。 1928年和1932年,曾两度提出设市。1937年,抗战军兴,海盐停滞,川盐崛起,再度济楚,设市之需尤迫。 1938年经四川省批准成立自贡市政筹备处之后,至1939年9月1日,始将自流井和贡井正式从富顺、荣县划出,合并成立省辖的自贡市。自1949年12月5日以来,自贡一直是四川省直辖市之一。 随着盐业、化工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及城市经济实力的壮大,继1978年荣县划归自贡之后,1983年又将富顺县划人自贡市行政区划之内。至此,自贡市形成今天四区两县的规模。 二、描写自贡面貌的好句在中国历史上,因盐设镇、设限、设市的大约有一百个,而自贡是这一百个当中唯一的一个由小到大,走完了成为“盐都”的全过程。朋友们,那需要何等的坚定信念、何等的精神动力、何等的超凡智慧,又需要何等的艰辛付出啊! 是的,就是凭借着一种理念、一种精神,历代自贡人用自己超凡的智慧,同过艰辛的劳动,把自己的家乡建成为世界最早进行大规模工业性开采的井矿盐场,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的诞生地,人类机械顿钻凿井技术的发祥地。没有任何借鉴,没有任何参照,全凭自己去构想、去发明、去创造,就是这样,自贡人首先发明了一整套井盐生产技术,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 在这里,我读到了属于自贡的无数“唯一”、“世界最早”、“世界第一”、“首创发明”、“之父”等等标志性词语。而且,我似乎还听到了那井矿盐场的每一口盐井,每一架天车都开口讲出了相同的话语,他们都骄傲地告诉我们说:“我就是自贡灵魂,我就是自贡精神。”是的,从那里,我确实感悟到了首创发明,敢想敢做,做到第一,做到最好的自贡精神。 更让人感动,更让人崇敬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自贡所发挥的作用,自贡所彰显出的爱奉献、做到第一,做到最好的精神。大家知道,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江浙海盐生产地被日军占领,自贡盐场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出于国家战略上的需要,自贡市必须成立。实践证明1939年8月自贡市成立后,自贡盐业生产迅速发展。抗战八年间自贡盐场肩负着为全国三分之一人口供应食盐的任务,产盐最多,任务最艰巨、贡献最大。自贡的盐税收入占全川盐税收入的80%以上,盐税收入位居第一。有力地支撑着看着时期的经济。此外,1943、1944连续两年,在冯玉祥发起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中,自贡人献金为全国之最,人均献金为全国之首。这是多么让人深受感动,倍受鼓舞啊。 自贡另一熠熠生辉之处,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灯会”的自贡灯会。没有哪一个城市的灯展,像自贡灯会那样走过那么多地区,甚至走出国门;没有哪一个城市的灯展,像自贡灯会那样每到一地,便刮起炽热的灯会旋风;没有哪一个城市的灯展,像自贡灯会那样受到那么多中外观众的称赞好评。他们赞“瓦基瓦”、“盖了帽了”。 我们为首创发明,敢想敢做,做到第一,做到最好的自贡精神喝彩。今天我们为自贡精神喝彩,明天我们为践行弘扬自贡精神努力。历史上,自贡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喜,一个又一个奇迹,一个又一个第一。未来,会有更多的惊喜、奇迹、第一被自贡人创造出来!因为,在我们每一个自贡人深受,都会闪耀出自贡精神的光芒! 三、自贡有好多盐井加起来有多长自贡以盛产井盐闻名,素有“盐都”之称。自贡地区的井盐生产发端于东汉,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清末民初。近两千年来,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走过了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到因盐设市的道路。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章帝时期(76一88),在今富顺、邓关地区,开凿成功一批盐井。其中一口位于今富顺县城西南,以其出盐最多;收获厚利,被名为“富世盐井”。南北朝时期,在今贡井地区又凿成了以“大公井”为代表的一批盐井。随着盐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到北周武帝时(561~578),因富世盐井而置富世县,并在大公井所在地置公井镇。 富世县到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因避太宗讳改名富义县。宋代升为富义监,后因避宋太宗讳,改为富顺监。元代曾升为富顺州。明代又降为富顺县,延至清代,建置未变。明嘉靖十八年至三十三年(1539—1554),在距富顺县城西去九十里的荣溪本滨(即今自流井地区),以自流井为代表的一批盐井开凿成功,逐渐取代了因淡水渗溢而坍塌的富义、邓井等原主要盐井而成为富顺县新的盐业生产中心。公井镇到唐武德元年(618)改为公井县、由于两地盐业生产的繁荣,清雍正八年(1730),分设了富顺县自流井县丞署和荣县贡井县丞署。分属富、荣二县的自流并、贡井,即是现今自贡市的自流井、贡井两区。由于相距不过10里,在盐业生产中逐渐联为一体,合称“富义厂"、“富荣厂”。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淮盐难以上运,富荣盐场得以飞速发展,进入历史上井盐生产之鼎盛时期。同治九年(1870),年产井盐15万吨。1914年以后,两地虽仍分属两县,但已“地方称自贡,盐场称富荣”了。自流并称东场或下厂,贡井称西场或上厂。1928年和1932年,曾两度提出设市。1937年,抗战军兴,海盐停滞,川盐崛起,再度济楚,设市之需尤迫。1938年经四川省批准成立自贡市政筹备处之后,至1939年9月1日,始将自流井和贡井正式从富顺、荣县划出,合并成立省辖的自贡市。自1949年12月5日以来,自贡一直是四川省直辖市之一。随着盐业、化工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及城市经济实力的壮大,继1978年荣县划归自贡之后,1983年又将富顺县划人自贡市行政区划之内。至此,自贡市形成今天四区两县的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