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灞河的美句美文《灞桥风雪图》年代: 宋 作者: 释居简 桥滑驴僵噤不嘶,诗穷弗死反穷诗。 华山出是吟疆土,更欲烦君写倒骑。《雪景四画·灞桥骑驴》年代: 宋 作者: 姚勉 飘飘风中雪,沥沥桥下水。 雪寒换清骨,水浅漱尘耳。诗情散天壤,妙处乃在此。 得句欲似谁,岸梅是知己。《灞桥待李将军》年代: 唐 作者: 长孙无忌 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 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 故人云雨散,满目山川多。行车无停轨,流景同迅波。 前欢渐成昔,感叹益劳歌。诗词《沁园春灞桥》沁园春 陆游 粉破梅梢,绿动萱丛,春意已深。 渐珠帘低卷,筇枝微步,冰开跃鲤,林暖鸣禽。荔子扶疏,竹枝哀怨,浊酒一尊和泪斟。 凭栏久,叹山川冉冉,岁月駸駸。当时岂料如今。 漫一事无成霜鬓侵。看故人强半,沙堤黄阁,鱼悬带玉,貂映蝉金。 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 关于灞桥飞雪的诗句 应该是“灞柳飞雪”吧。人们在 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象冬日雪花飞扬(来自百度百科),遂有此名。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鸣鞭落日禁城东,渭水清烟灞上风。都旁柳阴回首望,春天楼阁五云中。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清丝扫路尘。柳永《少年行》:“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翠楚宫腰。” 朱集义关中八景(诗画)中》,题“灞柳风雪”云:“古桥石板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 韦应物《东郊》:“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李白 灞桥送别诗 灞陵行送别 作者:李白 原文: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灞桥折柳相送的诗 唐代,折柳送客之风最盛,当时长安东有灞水,两岸多柳,灞水之上灞桥, 是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唐人送客至此,都折柳而别。 裴说《柳》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曲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罗隐《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由这些诗中可见,当年长安灞桥折柳送别盛况可窥一斑。杜甫 灞河诗句 折柳赠别始于汉朝,亦是我国流传甚久的送别习俗。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在都城长安东门外有座灞桥,灞河两岸柳树成行,被世人称之为灞桥柳,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送别离长安东行的亲友故旧,多在灞桥停步告别。 这里的岸柳排排,柔丝荡荡,送行者取“柳”和“留”的谐音,折柳赠别,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 到了隋、唐时期,折柳赠别更为盛行,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记述这种习俗。隋朝的《送别》诗这样写道:“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对折柳赠别之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灞桥不知送别了多少离别情,日久天长,灞桥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 犹酣新丰酒,尚带灞桥柳是谁的诗 是“犹酣新丰酒,尚带灞陵雨”吧,出自韦应物《相和歌辞·相逢行》《相和歌辞·相逢行》唐 韦应物 二十登汉朝,英声迈今古。适从东方来,又欲谒明主。 犹酣新丰酒,尚带灞陵雨。邂逅两相逢,别来问寒暑。 宁知白日晚,暂向花间语。忽闻长乐钟,走马东西去。 2.描写灞河柳树的四句诗句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1]杨花漫漫搅天飞。 [2]柳条折尽花飞尽,[3]借问行人归不归。【出处】:中华诗词-隋-隋无名氏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出处】:中华诗词-唐五代-贺知章【杨柳歌】 河边杨柳百丈枝,别有长条踠地垂。 河水冲激根株危,倏忽河中风浪吹。可怜巢里凤凰儿,无故当年生别离。 流槎一去上天池,织女支机当见随。谁言从来荫数国,直用东南一小枝。 昔日公子出南皮,何处相寻玄武陂。骏马翩翩西北驰,左右弯弧仰月支。 连钱障泥渡水骑,白玉手板落盘螭。君言丈夫无意气,试问燕山那得碑。 凤凰新管萧史吹,朱鸟春窗玉女窥。衔云酒杯赤玛瑙,照日食螺紫琉璃。 百年霜露奄离披,一旦功名不可为。定是怀王作计误,无事翻复用张仪。 不如饮酒高阳池,日暮归时倒接离。[1]武昌城下谁见移,官渡营前那可知。 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欲与梅花留一曲,共将长笛管中吹。 【出处】:中华诗词-南北朝-庾信【章台柳】 寄柳氏章台柳,章台柳,[1]往日依依今在否?[2]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出处】:中华诗词-唐五代-韩翃【柳】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1]千丝万絮惹春风。[2]【出处】:中华诗词-唐五代-郑谷【咏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1]【出处】:中华诗词-唐五代-唐彦谦江边柳】 嫋嫋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出处】:中华诗词-唐五代-雍裕之【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出处】:中华诗词-北宋-曾巩。 3.描写灞河和的柳树的诗句有哪些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1] 杨花漫漫搅天飞.[2] 柳条折尽花飞尽,[3] 借问行人归不归. 【出处】: 中华诗词-隋-隋无名氏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贺知章 【杨柳歌】 河边杨柳百丈枝,别有长条踠地垂. 河水冲激根株危,倏忽河中风浪吹. 可怜巢里凤凰儿,无故当年生别离. 流槎一去上天池,织女支机当见随. 谁言从来荫数国,直用东南一小枝. 昔日公子出南皮,何处相寻玄武陂. 骏马翩翩西北驰,左右弯弧仰月支. 连钱障泥渡水骑,白玉手板落盘螭. 君言丈夫无意气,试问燕山那得碑. 凤凰新管萧史吹,朱鸟春窗玉女窥. 衔云酒杯赤玛瑙,照日食螺紫琉璃. 百年霜露奄离披,一旦功名不可为. 定是怀王作计误,无事翻复用张仪. 不如饮酒高阳池,日暮归时倒接离.[1] 武昌城下谁见移,官渡营前那可知. 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 欲与梅花留一曲,共将长笛管中吹. 【出处】: 中华诗词-南北朝-庾信 【章台柳】 寄柳氏 章台柳,章台柳,[1] 往日依依今在否?[2] 纵使长条似旧垂, 也应攀折他人手.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韩翃 4.灞河古诗词名句1、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⑤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2、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3、戴叔伦《赋得长亭柳》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4、刘禹锡《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5、周德华《杨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6、李白 《劳劳亭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7、罗隐《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5.描写灞河的美句美文《灞桥风雪图》年代: 宋 作者: 释居简桥滑驴僵噤不嘶,诗穷弗死反穷诗。 华山出是吟疆土,更欲烦君写倒骑。《雪景四画·灞桥骑驴》年代: 宋 作者: 姚勉飘飘风中雪,沥沥桥下水。 雪寒换清骨,水浅漱尘耳。诗情散天壤,妙处乃在此。 得句欲似谁,岸梅是知己。《灞桥待李将军》年代: 唐 作者: 长孙无忌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 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 故人云雨散,满目山川多。行车无停轨,流景同迅波。 前欢渐成昔,感叹益劳歌。诗词《沁园春灞桥》沁园春陆游粉破梅梢,绿动萱丛,春意已深。 渐珠帘低卷,筇枝微步,冰开跃鲤,林暖鸣禽。荔子扶疏,竹枝哀怨,浊酒一尊和泪斟。 凭栏久,叹山川冉冉,岁月駸駸。当时岂料如今。 漫一事无成霜鬓侵。看故人强半,沙堤黄阁,鱼悬带玉,貂映蝉金。 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 关于灞桥飞雪的诗句应该是“灞柳飞雪”吧。人们在 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象冬日雪花飞扬(来自百度百科),遂有此名。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鸣鞭落日禁城东,渭水清烟灞上风。都旁柳阴回首望,春天楼阁五云中。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清丝扫路尘。柳永《少年行》:“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翠楚宫腰。”朱集义关中八景(诗画)中》,题“灞柳风雪”云:“古桥石板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 韦应物《东郊》:“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李白 灞桥送别诗灞陵行送别作者:李白原文: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灞桥折柳相送的诗唐代,折柳送客之风最盛,当时长安东有灞水,两岸多柳,灞水之上灞桥, 是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唐人送客至此,都折柳而别。 裴说《柳》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曲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罗隐《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由这些诗中可见,当年长安灞桥折柳送别盛况可窥一斑。杜甫 灞河诗句折柳赠别始于汉朝,亦是我国流传甚久的送别习俗。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在都城长安东门外有座灞桥,灞河两岸柳树成行,被世人称之为灞桥柳,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送别离长安东行的亲友故旧,多在灞桥停步告别。 这里的岸柳排排,柔丝荡荡,送行者取“柳”和“留”的谐音,折柳赠别,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 到了隋、唐时期,折柳赠别更为盛行,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记述这种习俗。隋朝的《送别》诗这样写道:“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对折柳赠别之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灞桥不知送别了多少离别情,日久天长,灞桥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 犹酣新丰酒,尚带灞桥柳是谁的诗是“犹酣新丰酒,尚带灞陵雨”吧,出自韦应物《相和歌辞·相逢行》《相和歌辞·相逢行》唐 韦应物二十登汉朝,英声迈今古。适从东方来,又欲谒明主。 犹酣新丰酒,尚带灞陵雨。邂逅两相逢,别来问寒暑。 宁知白日晚,暂向花间语。忽闻长乐钟,走马东西去。 6.有哪些描写灞河柳树的诗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1]杨花漫漫搅天飞。 [2]柳条折尽花飞尽,[3]借问行人归不归。【出处】:中华诗词-隋-隋无名氏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出处】:中华诗词-唐五代-贺知章【杨柳歌】 河边杨柳百丈枝,别有长条踠地垂。 河水冲激根株危,倏忽河中风浪吹。可怜巢里凤凰儿,无故当年生别离。 流槎一去上天池,织女支机当见随。谁言从来荫数国,直用东南一小枝。 昔日公子出南皮,何处相寻玄武陂。骏马翩翩西北驰,左右弯弧仰月支。 连钱障泥渡水骑,白玉手板落盘螭。君言丈夫无意气,试问燕山那得碑。 凤凰新管萧史吹,朱鸟春窗玉女窥。衔云酒杯赤玛瑙,照日食螺紫琉璃。 百年霜露奄离披,一旦功名不可为。定是怀王作计误,无事翻复用张仪。 不如饮酒高阳池,日暮归时倒接离。[1]武昌城下谁见移,官渡营前那可知。 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欲与梅花留一曲,共将长笛管中吹。 【出处】:中华诗词-南北朝-庾信【章台柳】 寄柳氏章台柳,章台柳,[1]往日依依今在否?[2]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出处】:中华诗词-唐五代-韩翃【柳】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1]千丝万絮惹春风。[2]【出处】:中华诗词-唐五代-郑谷【咏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1]【出处】:中华诗词-唐五代-唐彦谦江边柳】 嫋嫋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出处】:中华诗词-唐五代-雍裕之【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出处】:中华诗词-北宋-曾巩咏柳诗 柳树属于杨柳科,品种繁多,据知有三千多种,遍布世界各地。 我国的柳树品种也多达五十余种,尤以垂柳、河柳、旱柳、杞柳、黄花柳、长叶柳居多。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很喜欢柳树。 人们借助抒情媒介,通过感情渲泄,以柳入诗,写下了不知多少美妙动人的诗篇。 《诗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咏柳的诗。 诗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诗借助柳絮依依,寄托怀往之情。很著名的咏柳诗当推古唐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了: 碧玉装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条。 不知细叶谁栽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用丝条细带比喻柳条,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别出心裁地呕歌了迷人的春天。 在春风吹拂之下,柳树抽芽长叶,正是细如剪刀的春风,“裁”出万条碧绿的柳条,装扮出这绿意盎然的春天。 白居易的《杨柳枝》则将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 诗道: 依依袅袅复青春,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观察柳絮形状很细致,他的《池上絮》堪称鞭辟入里之作: 池上无风有落晖, 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 湿却无穹不得归。 这里,杨花即柳絮。夕阳胡畔柳絮满天,杨花飘落水面,被水浸湿再也不能飞起来。 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绘,体现出陶醉于旖旎的大自然风光的情趣。 唐代诗人吴融有一首《杨花》则又有另番滋味: 不斗浓华不占红, 自飞晴野雪朦朦。 百花长恨风吹落, 唯有杨花独爱风。 诗表的是对杨花的肯定。 杨花虽然没有百花艳冶的颜色,但是却有着百花所没有的个性。它不惧怕风吹雨打,反而凭借风力,在空中像雪花似的自由自在飞舞,别具一格。 清代周志蕙有一首《柳》诗云: 岁岁逢春春可怜, 争禁三起又三眠。 丝丝愁绪随风乱, 濯濯丰姿著雨妍。 古渡欲牵游子棹, 离亭留赠旅人鞭。 一声长笛河槁晚, 回首苍茫几树烟。 这首诗虽然题名为“柳”,却抒发了游子的离情。岸边长长的柳条仿佛舍不得游子远去,要牵住即将启程的船。 柳树被人格化了。暮色苍茫中,船上的游子也频频回首眺望河边如烟的垂柳,好象在向亲人作别。 我国古代与柳有关的掌故就更多了,这里仅举一例。清代西征大将军左宗棠斩驴的故事和后人的颂诗,至今仍在西北地区广为传颂。 清朝同治年间,俄国军队霸占北疆领土,朝廷派左宗棠为大将军,西征抗敌。同治五年(1866年),左军挥师入甘,但见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 左即传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树迎候,否则,无论巡抚、县令,提头来见。”军令如山倒,很快地,大军明天到哪,树就先天栽到了哪。 左率军一路厮杀到北疆。返回时,沿途已是“千里陇原,柳絮娜娜”。 在凯旋途中,左宗棠见一些树皮剥落,以致枯死。左下车细看,发现一棵树下系着一头驴子,它正在啃柳树的皮,左宗棠当即火冒三丈,下令侍卫,将驴牵到酒泉城内鼓楼下,然后击鼓传令,集合军民、官吏前来听令受训。 左站在鼓楼上,下令当众斩杀驴子,并宣布,若有人胆敢破坏柳树,与驴同罪,格斩勿论。人们心胆俱惊,谁也不敢再伤一棵柳树,几年以后,柳树成荫。 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左大将军植树爱柳的功劳,就将左公西征时所栽的柳树起名为“左公柳”,甘肃巡抚杨昌浚,还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以赞颂此项功德。诗云: 大将西征人未还, 湘湖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柳树柳诗,令人感叹。 咏。 7.杜甫 灞河诗句折柳赠别始于汉朝,亦是我国流传甚久的送别习俗。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在都城长安东门外有座灞桥,灞河两岸柳树成行,被世人称之为灞桥柳,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送别离长安东行的亲友故旧,多在灞桥停步告别。 这里的岸柳排排,柔丝荡荡,送行者取“柳”和“留”的谐音,折柳赠别,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 到了隋、唐时期,折柳赠别更为盛行,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记述这种习俗。隋朝的《送别》诗这样写道:“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对折柳赠别之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灞桥不知送别了多少离别情,日久天长,灞桥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 8.谁有关于灞河柳树的古诗1、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⑤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2、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3、戴叔伦《赋得长亭柳》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4、刘禹锡《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5、周德华《杨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6、李白 《劳劳亭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7、罗隐《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9.杜甫 灞河诗句折柳赠别始于汉朝,亦是我国流传甚久的送别习俗。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在都城长安东门外有座灞桥,灞河两岸柳树成行,被世人称之为灞桥柳,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送别离长安东行的亲友故旧,多在灞桥停步告别。 这里的岸柳排排,柔丝荡荡,送行者取“柳”和“留”的谐音,折柳赠别,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 到了隋、唐时期,折柳赠别更为盛行,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记述这种习俗。隋朝的《送别》诗这样写道:“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对折柳赠别之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灞桥不知送别了多少离别情,日久天长,灞桥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