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大全600首拼音一上:《静夜思》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下:《春晓》、《村居》、《所见》、《小池》。 春 晓 村 居 所 见 小池 孟浩然. 高鼎 袁枚 杨万里春眠不觉晓, 草长莺飞二月天, 牧童骑黄牛, 泉眼无声惜细流,处处闻啼鸟。 拂堤杨柳醉春烟。 歌声振林樾。 树阴照水爱晴柔。 夜来风雨声, 儿童散学归来早, 意欲捕鸣蝉, 小荷才露尖尖角,花落知多少。 忙趁东风放纸鸢。 忽然闭口立。 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上:《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赠汪伦》。 赠刘景文 山行 回乡偶书 赠汪伦 苏轼 杜牧 贺知章 李白荷尽已无擎雨盖, 远上寒山石径斜, 少小离家老大回, 李白乘舟将欲行,菊残犹有傲霜枝。 白云生处有人家。 乡音无改鬓毛催。 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年好景君须记, 停车坐爱枫林晚, 儿童相见不相识, 桃花潭水深千尺,最是橙黄橘绿时。 霜叶红于二月花。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不及汪伦送我情。二下:《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绝句》。 草 宿新市徐公店 望庐山瀑布 绝句白居易 杨万里 李白 杜甫离离原上草, 篱落疏疏一径深, 日照香炉生紫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岁一枯荣。 树头花落未成阴。 遥看瀑布挂前川。 一行白鹭上青天。 野火烧不尽,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流直下三千尺, 窗含西岭千秋雪,春风吹又生。 飞入菜花无处寻。 疑是银河落九天。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上:《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叶绍翁 王维 李白 苏轼萧萧梧叶送寒声, 独在异乡为异客, 天门中断楚江开, 水光潋滟晴方好,江上秋风动客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 碧水东流至此回。 山色空蒙雨亦奇。知有儿童挑促织, 遥知兄弟登高处, 两岸青山相对出, 欲把西湖比西子,夜深篱落一灯明。 遍插茱萸少一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浓妆淡抹总相宜。三下:《咏柳》、《春日》、《乞巧》、《嫦娥》。 咏柳 春日 乞巧 嫦娥 贺知章 朱熹 林杰 李商隐碧玉妆成一树高, 胜日寻芳泗水滨, 七夕今宵看碧霄, 云母屏风烛影深,万条垂下绿丝绦。 无边光景一时新。 牵牛织女渡河桥。 长河渐落晓星沉。 不知细叶谁裁出, 等闲识得东风面, 家家乞巧望秋月, 嫦娥应悔偷灵药,二月春风似剪刀。 万紫千红总是春。 穿尽红丝几万条。 碧海青天夜夜心。 四上:《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苏轼 陆游 李白 王维横看成岭侧成峰, 莫笑农家腊酒浑, 故人西辞黄鹤楼, 渭城朝雨浥轻尘,远近高低各不同。 丰年留客足鸡豚。 烟花三月下扬州。 客舍青青柳色新。不识庐山真面目, 山重水复疑无路, 孤帆远影碧空尽, 劝君更尽一杯酒,只缘身在此山中。 柳暗花明又一村。 唯见长江天际流。 西出阳关无故人。四下:《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独坐敬亭山》 《 望洞庭》 《忆江南》 李白 刘禹锡 白居易众鸟高飞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江南好, 孤云独去闲。 潭面无风镜未磨。 风景旧曾谙。相看两不厌, 遥望洞庭山水翠, 日出江花红胜火, 只有敬亭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乡村四月》 《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 》 翁卷 范成大 张志和绿遍山原白满川, 昼出耘田夜绩麻, 西塞山前白鹭飞, 子规声里雨如烟。 村庄儿女各当家。 桃花流水鳜鱼肥。乡村四月闲人少, 童孙未解供耕织, 青箬笠,绿蓑衣,才了蚕桑又插田。 也傍桑阴学种瓜。 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上:《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七律.长征》。《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秋思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下:《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 《牧童》 《舟过安仁 》 吕岩 杨万里草铺横野六七里, 一叶渔舟两小童,笛弄晚风三四声。 收蒿停棹坐船中。归来饭饱黄昏后, 莫欺老眼犹明在,不脱蓑衣卧月明。 和雾和烟数得渠。《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六上:《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诗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春夜喜雨》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诗歌朗诵技巧一、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 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 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⒈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 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 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⒉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 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 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 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 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⑵深刻 细致的感受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 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⑶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 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⒊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 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三、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 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⒈停顿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⑴生理停顿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⑵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 3.诗歌的朗读技巧诗歌都比较相通的,需要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发挥,找到一篇学习经验文字,希望对你有帮助: 说起朗诵,总会有很多人想到舞台,或者想到课堂,亦或是想到相关的聊天室。 其实朗诵的确需要特定的场合和语境来烘托出一种意境。下面我就谈的自己对朗诵的粗浅看法。 一、普通话和朗诵的关系。我把普通话比喻成大树的根,有了根,树干才能牢固在地面之上,但是有很多朋友会问,学好了普通话却没有学好朗诵,这是为什么呢。 普通话其实是个咬字和读音的基础,对朗诵来说还需要体会其中气息的运用,字词的滑音,还有断句方式,文章意境的把握,甚至于配乐的结合等因素决定。如果认真学习普通话的教学书籍的话,也许问题的根本就会更深入,尤其是里面的平仄音的问题,音调的问题,在考试的时候往往对字音严格,对情感运用和音色控制就没有考查的那么细致了。 所以任何一门艺术或者说技能都需要深入了解和练习,才能明白本源和专业区别,普通话很棒不等于朗诵的味道很棒,更不等于配音或者其他职业技能很强大,这点要非常明确,基础有了,仅仅是开门的钥匙, 而不是武功秘籍。 二、朗诵的要点是什么?刚才说的比较笼统,这个问题的回答就需要细节了。 首先,我们的前提是你有了说普通话的基础,那么你有没有文学修养呢,或者有没有文字的良好阅读感呢,这个是阅读量和个人修养的有关系的了。为什么这么问,因为朗诵之前必须要掌握文字的意义,甚至写作背景。 怎样把文字中的景象用声音表达就成了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比如我们一般会选择现代诗歌或者古诗词曲来选材。那么我们就要深刻的诗歌中的意境,作者的创造时期,如果你的阅读感觉融入文中,才能身临其境,让你和听众在你的声音中慢慢的,静静的体会此情此景此人此事此笔落的瞬间。 其次,句子的情感要有起落,和连贯,断错等明显的对比,经常说的就是抑扬顿挫,可是扬的不是高潮,挫的不是铺垫,也就效果大跌,朗诵要结合文字的理解,甚至是你自己的理解能够符合语言的逻辑,才能真正体会出这个文章中的高低起伏,感情的走向,才能让人的耳朵听出其中的主旋律,才能让人也会跟着你的声音一起共鸣。还有,个别的朋友在朗诵时候过于强调咬字,把感情和滑音,词语段落的过渡忽视了,这点有点丢了西瓜捡芝麻的意味了,注意朗诵也有他的旋律和语感,不能单纯为咬字而忘记了重要的该有的情愫。 4.关于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刘禹锡 《竹枝》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温庭筠 《杨柳枝》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子夜秋歌》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 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 5.适合朗诵的古诗词读起来有气势将进酒 我告诉你将进酒绝对合适,尤其是上面那一段特别气势~而且那首诗绝对是之中经典,文章一气呵成,浑然天成,看到的第一遍就爱上了,第三遍的时候就背下来了。 .是我背的最快的一首~ 滕王阁序 文章不错,不过篇幅可能有点长,你要是截一段也是不错的,不过我觉得滕王阁序文章虽然大气,但缺少了将进酒的那种震撼。 记得吗?你的名字叫炎黄! 现代人写的,文章压了“ang”这个韵,这个韵读起来的话特别有气势,而且文章很大气,也是歌颂中国古代文明什么之类的,可以考虑一下。 满江红 满江红确实不错,我们班原来演讲,然后同学就是凭借这个那第一的,但自认为文章未必比得上将进酒什么的~而且朗诵起来应该不会有将进酒的激情。 凤凰涅磐 郭沫若的名作,不过这个比较适合两个人,不过如果配乐的话效果是极其得好,有一次我们学校校庆的时候有学长和学姐来朗诵,超级震撼!但是郭沫若的东西很容易让人读成“无病呻吟”的感觉,因为那个时代的诗都是什么“啊”“呦”之类的~蜀道难蜀道难啊,李白名篇阿。 .文章也是很瑰奇吧,虽然这诗我不太喜欢~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写的是边塞诗,边塞诗都有那种气势磅礴的感觉,不过比较不要把握吧~司马将军歌 代陇上健儿陈安简单说,气势就是属于李白的诗的气质~念奴娇 井冈山 念奴娇 鸟儿问答**的性格所致,诗词很有气势,毕竟是一代伟人,拥有属于伟人的胸怀嘛~。 6.适合朗读比赛的诗歌简单点好记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再别康桥 作者: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7.读书有关的古诗词名句1、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清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 颜真卿《劝学》) 3、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唐 姚合《别贾岛》) 4、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宋 苏轼 《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 5、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 (宋 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 6、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宋 朱熹《劝学诗》) 7、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8.古诗朗读的技巧诗词是最常见的文学形式。 它以凝练的语言、强烈的感情、飞腾的想象、和谐的韵律、深邃的意境来高度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诗歌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朗诵的技巧也不相同。 一、格律诗的朗诵技巧 一般意义上的格律诗,指中国古典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格”是格式,“律”是声律,声律包括平仄和押韵。格律诗对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都有严格的要求。 根据诗的字数和句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即律诗、排律和绝句。 律诗:有五言、七言之分。 五言律诗每首为八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排律:也叫“长律”,至少在十句以上,有长达一二百句的,多是五言,七 言的很少。 绝句:又叫“截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之意。 绝句也分五言、七言。 五言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1、格律诗讲究平仄、押韵与对仗。 平仄,是根据古代汉语的声调来确定的。 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固定的,形成几种格式。“平”,在古代汉语中指“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则指“阴平”和“阳平”。 “仄”在古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和“人声”。而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和“去声”。 诗歌的平仄交错,可使声调多样化,使人听之和谐悦耳、音韵铿锵。 对仗,就是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每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一联的前一句 叫做“出句”,后一句叫做“对句”),把同类性质的词依次并列起来,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绝句不讲究对仗,用不用对仗都可以)。 对仗的种类有很多种。 押韵,指把同韵母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对句”的句尾处)押韵 不止是律诗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也是一般诗歌所应具备的共同特点。 总之,格律诗讲究平仄,注重对仗,注意押韵,有自己的声律美和形式美。2、2、格律诗的朗诵要划好语节。 凡格律诗都有一定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它是用明显的格律来包容凝聚的思想感情。因而,我们在朗诵前,应参照诗句的具体语义及每行字数划分为一定规格的语节来表现它。 语节,相似于音乐中的节拍,每一语节中字数多,字的疏密度就小,反之,字数少,其疏密度就大,这就形成了语流速度的不同。 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比较规整,节拍感很强,它们都体现在语节上,而语节的存在正是格律诗的重要标志。 不同的格律诗有不同的语节划分。 因此,划好语节就成为朗诵格律诗的第一步。 下面我们重点来看看五言和七言绝句、律诗的划分情况。 中国古典诗歌中每句都有一定的“顿数”,并有规律可循。 一般“五言诗”是每句两顿,每顿两个字或一个字,并且主要是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而“七言诗”则比五言诗增加一顿为每句三顿,其主要是第五个字或第七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 实际上,格律诗的节奏主要在于平仄格律,而平仄的安排又是与“顿”相结合的,在顿与顿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语节。 照此说来,我们无须再自划语节了,按照以上划分规律不是可以了吗?诚然,照此规律朗诵是可以的,它可有较强的韵律感、品味感与吟诵感,有时,还可有力地点指诗眼。 但有时会破坏诗句中语义的完整性。因而,从这一角度出发,有些诗可以减少顿数,将五言诗改为一顿,将七言诗改为两顿。 这样,可以使诗的末尾语义完整,让人听得更清楚。 例:李白的《静夜思》可划分为两种: (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二)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例:《早发白帝城》 (一)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以上五言诗和七言诗究竟划分为哪一种更合适,可根据诗文的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用在古诗词赏析中,可用第一种划分稍好些,因它能较好地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特征。而在一般朗诵中,用第二种划分较好些,因它能较完整、清晰地体现诗义,朗诵起来也不过于死板。 尤其在诗句的最后三个字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概念时,就更需要用此种划分法来朗诵,否则会因形害义。 3、押住韵脚 在诗句末尾韵母相同的字称为韵脚。 马雅可夫斯基曾说:“没有韵脚,诗就会散架子的。韵脚使你回到上一行去,叫你记住它,使得形成一个意思的各行诗维持在一块儿。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押韵更是极为重要的,没有韵脚难称格律诗。韵是诗歌语言音乐性的重要条件。 例如《春晓》。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 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 9.关于学习古诗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颜真卿《劝学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 章碣《焚书坑》一、立志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神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明 杨继盛《言志诗》)二、勤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 刘过《书院》) 三、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金缕衣》)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 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佚名《昨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 文嘉《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 钱泳《明日歌》) 四、方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五、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六、乐趣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 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 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 (民国 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