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的趣事和从中明白了什么典故推敲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2.有关诗词的趣事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应换成“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原文 《刘公嘉话》云: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逐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论诗,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选自《诗话总龟》) [编辑本段]译文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朋友。 3.古诗趣闻急求有关于古诗词中的数字或趣闻,越多越好我记得有一个故侯门似海:崔郊,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曾寄居姑母家中,并与姑母家的一名丫环相爱,两人的感情甚笃.但后来他的姑母以四十万钱的高价将这个婢女卖给了当时任襄阳司空的于颐.这一年的寒食节,此女子随于颐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荫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诗赠予她: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后来,一个记恨崔郊的人把这首诗作为罪证,抄下来给于颐看.于颐派人将崔郊请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诗问道:“这首诗是你做的吗?”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诉了于颐他和那个婢女的夙因.于颐非常感慨.他对崔郊说:“这个女子虽是我用四十万钱买来的,但四十万钱算不得什么,你该早就对我讲才是!”于是,于颐亲自作主,将那女子嫁给了崔郊.红叶题诗: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于佑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大家都笑他.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舍,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佑哪里得来的,于佑便如实告之.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佑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人面桃花:在唐代有一个名叫崔护的年轻书生到长安城来赶考,刚好是清明节前后,便在大雁塔附近来春游,走到一个一片桃花掩映的农家遇到一个美丽的农家少女,于是借口口渴要了些茶水,闲聊几句,崔护便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又来了,但是柴门禁闭,桃花依然盛开,有时在柴门上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过了几天,当他再次到这里时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便赶去农家问问发生什么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哭的非常伤心的说:“我的女儿前几天去走亲戚,回来见到门上的诗,便一病不起.”崔护听后大吃一惊说出了写诗的原因,并要求见少女一面.当他看到奄奄一息的少女时,便大声哭喊也许是他的真心感动了苍天,少女苏醒过来,后来他们就结为夫妻,传为千古佳话.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4.求一则有关诗词的趣事《岁暮归南山》。 这首诗的作者是孟浩然啊。这孟浩然也是盛唐时期一位著名的大诗人。 他是襄州襄阳人,就是现在的湖北襄樊人。所以,人们都管他叫孟襄阳。 一生之中作了很多有名的诗,他的诗属于山水田园派,与当时的王维齐名,并称为“王孟”。孟浩然,大才啊,苏轼苏东坡赞扬孟浩然说他为“造内法酒手”,这是很高的评价。 “内法酒”就是宫廷御酒,能造内法酒的人,那自然是高手。没听说二锅头对凉水的人进宫给皇帝造酒的。 这就说明孟浩然才华横溢。孟浩然自己也这么认为。 他生活在襄阳,这个地方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啊。关于这些名人贤士的故事数不胜数,这对年轻时期的孟浩然,影响很大。 孟浩然在青少年时期读的都是儒家经典,他姓孟啊,据他自己考证,春秋的亚圣孟子使自己的老祖先。所以,孟浩然以此为荣,发奋图强,刻苦读书,希望有一天学业有成,入仕为官,也好光宗耀祖。 但事情就是这样的,你有大才,未必能当官。你觉得挺有能耐,哎,仕途老不顺利。 在当时一提起孟浩然来,大家都知道,“哎呀!这小子诗写得好,大才!”大才,不管用。孟浩然眼巴巴盼着能够得到朝廷的重视,哎,朝廷还没一个人重视他。 真是年年失望年年望啊!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地呢?为什么我这一身才华无人赏识呢?为什么朝廷上那些不如我的人,甚至说那些没有学问的人,都深居高官,这,这不公平!不公平啊,那年代就那样。 怀才不遇的人多了去了。 为此事,孟浩然一直闷闷不乐。一生气!我隐居去!我,我不当官了!当官有什么好?不如做个隐士!到这时候,他有点阿Q精神了。 一跺脚,隐居鹿门山。在这里创作了大量的诗作。 这些诗传出去,得到了人们很高的评价,名声一时传遍京师啊。当时很多名人都与孟浩然有书信往来。 哎,孟浩然觉得机会来了。我认识这么多的当今名士,而且还有很多都是朝廷命官。 今年可是大考之年,平我的才华,凭这些人在京师的关系,我要是去考试,能考不中么?可是,我这要是一去考试,就不能够隐居在此了,是不是可惜啊?但又一托自己的胡须,都已经花白了,看着胡须,喊着自己的名字:“孟浩然啊孟浩然,难道你真的心甘情愿在此鹿门山隐居,了此一生么?”看来这个孟浩然还不是真正的隐士,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想当官。 于是孟浩然,离开鹿门山,赶奔京师长安,他要参加进士考试。 这个时候,孟浩然多大了?四十岁了!到了长安,参加考试。觉得自己答的挺好,高高兴兴把试卷交上去。 等着放了榜了,找了半天,榜上无名。没中!哎呀!孟浩然失望之际啊。 找了家酒楼喝闷酒,正喝着,走进来一个人。 “哎呀,孟兄,你在这儿呢,找你找的好苦啊。 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儿喝酒呢。”孟浩然抬头一看,好朋友,也是当时的大诗人,名士,王维王摩诘。 咱不说了么,孟浩然和王维并称“王孟”,那不仅因为两个人写诗的风格有相近之处,也是因为两个人是好朋友,交情莫逆。但同样是大诗人,两个人的境遇大不相同。 王维还比孟浩然小两岁,头七年,人家就中了进士了,官拜太乐丞。后来由于一些事情遭贬离了京师。 但是,过了些日子,又被重新任用,召回了长安。孟浩然和王维交情深厚,到了长安,没少受王维的照顾。 今天王维知道发榜,也提朋友着急,他就出来看榜,从头看到尾,从尾看到头,没找到孟浩然。 完了!准知孟浩然落榜了。 怕孟浩然想不开,赶紧到店房中找。店房里没找到,他就满大街逛酒馆。 因为孟浩然爱喝酒啊,可以说有点嗜酒,平常王维没少陪孟浩然喝酒。果然这么一找,给找到了。 “哎呀,孟兄,你跑这来了。别自己喝闷酒了。 我明白,不就是今年落榜了么?咱们来年再考啊。 另外,孟兄,我给你透露个信,当今圣上看到你的诗了,赞不绝口啊。 这就是没有人递一句话啊,这要是有人一递,一举荐你,您就上去了。别喝闷酒了,别喝了。 我哪天碰到皇上,找机会给你说说。你别着急!”“哎!摩诘,这就是命啊!你不认不行啊。 在这个世界里,你有才也白搭,无人赏识。 ”“哎,别说这些牢骚话!别喝了!走!正好今天翰林院没人,我带你到哪儿,咱俩好好聊聊,聊点痛快地事儿。 想这些烦心事干嘛呀,没用!走走走!”说着,王维一挎孟浩然的胳膊,生拉硬拽给拽到内署去了。内署是哪儿?就是翰林院。 现在王维在翰林院供职。私自把孟浩然拉这儿来了。 其实孟浩然经常过来,咱说了,孟浩让当时交接了一大批名人高士,翰林院来过几趟。今天一看,翰林院果然空无一人。 王维呢,在这里还藏着酒呢,拿出来,“在这儿喝多好,又没人打扰。你我边喝边谈。 赋诗唱和,岂不美哉!”孟浩然一看,也乐了,“唉!也是,不想那烦心事了。 中举也是活,不中举四十年也活这么大。” “说得就是啊,别想那个了,来来来……”王维拿出了酒杯,给倒上酒。两个好朋友就在这翰林院内,赋诗唱和。 几杯酒一下肚,人一晕晕乎乎,再有知己在身旁,什么烦心事都没了。两个都是大诗人,约合越高兴,越谈越高兴。 高兴起来,拍案大笑,“哈哈哈,哈哈哈……”这一笑一拍坏了。 怎么?惊动人了。 这是朝廷里面,今天当今皇上唐玄宗李隆基闲暇没事儿,由宦。 5.诗词趣事晋朝时,有一个叫谢尚的人,从小就很懂事。 谢尚八岁的时候,他父亲谢鲲当上了太守。太守是地位很高的地方长官,权势很大。 因此,不少人都来奉承巴结谢尚的父亲,家中的宾客来往不绝。 有一次,谢鲲领着谢尚去会见客人。 客人们见这个小孩长的很聪明可爱,就向他提出一个个问题来考他。小谢尚对答如流,谁也难不倒他,客人们不住嘴地称赞他。 谢尚对人们的赞扬心理有数。他知道有些人是出于真心;有些人是出于应酬场面,随声附和;而更多人则是为了向父亲讨好,而过高地赞扬自己。 谢尚很看不惯庸俗地吹捧他的人,就想找个机会反驳这些人一下。 正巧,有一次,谢尚家举行宴会,宾客满座。 有个客人看到谢尚在座,对谢鲲献殷勤说:“到底是有其父必其子。咱们太守有谋略,公子也年少聪明。 谢公子真是一座之中的颜回啊!” 颜回是古代有名的聪明少年,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学生。谢尚觉得自己比不上颜回,那个人的夸奖也太过分了。 于是,立即站起来反驳他说:“满座上的人,没有一个比的上孔夫子的,哪里来的颜回?” 言外之意是,颜回那样贤能的人,是孔夫子教育出来的。现在,你们这帮成年人中没有一个向孔夫子那样有学问,怎么能培养出向颜回那样有学识的学生来呢?。 6.求关于诗词的趣事,最好是词的,拜托啊,要快这个比较有趣的,就是关于一枝梨花压海棠的那个。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当时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张先于是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则当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还有一个野史的,也很有意思。 同性恋之风在中国源远流长,到了明清,随着市民经济日愈发展,也随着市民娱乐(包括戏剧小说业)的蓬勃兴盛,同性之好越来越多地浮出水面,著于文字。福建一地甚至被公认为培育“男色”的温床。李渔曾写道:“此风各处俱尚,尤莫盛于闽中……不但人好此道,连草木是无知之物,因为习气所染,也好此道起来。深山之中有一种榕树,别名叫做南风树。凡有小树在榕树之前,那榕树毕竟要斜着身子去钩搭小树,久而久之,钩搭着了,把枝柯紧紧缠在小树身上,小树也渐渐倒在榕树怀里来,两树结为一树,任你刀锯斧凿,拆他不开,所以叫做南风树。”文人雅客多将“南风”视为风雅,清代书画名家郑板桥与性灵文人袁枚便是其中最知名的两位。 “(余)好色,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这是郑板桥的自述。他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有一次,一美少年因嗜赌犯律,当众被施杖责。郑板桥观刑时,见少年美臀受创,竟心疼得忍不住落泪! 再多加几个,有个东坡肉的。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7.诗词的趣事和从中明白了什么典故推敲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 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 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 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8.搜集外国人学习中国唐诗宋词的趣事和另外外国人学中文的尴尬趣事 -------------------------------------------------------------------------------- 多伦多信息港 2004-12-23 22:20:00 深圳新闻网 【多伦多信息港】望文生意 洋人:“你们中国人的确是一个勤奋的民族。” 中国人:“怎见得?” 洋人:“每当我早晨经过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着‘早点’两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的人,不要迟到。” 老外评老外 初到美国时,几个中国同学请我到一家中餐馆上给我接风洗尘。 小林看到邻桌几个洋人在用筷子,便说:“现在会用筷子的老外越来越多了!” 小王接着说:“那些老外不但会用筷子,还会点菜呢。他们再也不是只会叫杂碎、春卷了。” 小张正要开口,只见邻桌一个已吃饱喝足的老外慢条斯理地走到我们桌前来,用他那极其标准的京片子说:“请你们搞清楚,在这里,你们才是老外。” 打架三次 一位美国友人回国,请他谈谈观感。 他说:“在你们这儿吃一餐饭,要打三次架。” 他解释说:“一进餐厅,为了推让座位,主客就开始互相拉扯,接着上菜,主客又要你推我挡一番,最后为了付账,更会展开一场精彩激烈的争夺战。” 无法控制 一位外国留学生在大陆某地参加“普通话演讲比赛”,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诸位女士、诸位先生,我首先得向各位道歉,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我与贵国语文的关系就如同我跟太太的关系一样,我很爱它,却又无法控制它。” 外国人的好与更好 有一个刚来中国不久的外国人,他只会说两句中国话:“很好”、“更好”。 一天,仆人说:“我要请假两星期。” 外国人说:“很好。” 仆人说:“因为我父亲死了。” 外国人说:“更好。” 不是东西 一位自命为中国通的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时说:“中国人把物品称为‘东西’,例如桌椅、电视机等等,但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称东西,例如虫、鸟、兽、人……等等,所以,你和他都不是东西,我自然也不是东西!” 外国人看麻球 有个好吃的洋人,从中国带了几个麻球回国去,逢人便说:“你们看中国的麻球,真稀奇! 没有洞,豆沙是怎么放进去的?再说,你们看,这芝麻,一颗颗地贴,需要多少时间啊!” 中国太奇妙了 有位美国朋友访问了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 譬如: ‘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处处都漂亮 一位外国朋友不知道中国人的“哪里!哪里!”是自谦词。一次他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时,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非常漂亮,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说了声:“哪里!哪里!”不料,这位朋友却吓了一大跳!想不到笼统地赞美,中国人还不过瘾,还需举例说明,于是便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结果引起全场哄堂大笑。 数学中文 一位美国数学系的研究生来台湾搜集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资料,朋友请我代为招待。他是首次来到东方,也没有学过中文,可是竟在短短半小时内学会写错综复杂的“张”字——而且还是草书。 惊讶之余,不免向这位天才请教。他说:“这没有什么,我只是用一笔把三又四分之十三这个数字写出来而已。” “吻”字新义 美国青年比利学习中文。当学到“吻”这个字时,比利提出了疑问:“吻字会意就是‘勿’,‘口’,不动口如何接吻?” 有人想了想,笑着回答:“中国人个性比较含蓄,‘勿’‘口’就是‘不必说话’的意思。 你接吻的时候,会说话吗?” 吃水饺 在纽约的一家中国餐馆,我亲眼看见一位外国朋友吃水饺用的方式是“中餐西吃”,按西餐的习惯,先喝汤;他把那一大碗青菜豆腐蛋花汤先喝完,然后开始操起他的刀叉;先用刀将每一只饺子切开,使肉馅和饺子皮分开,然后吃一口饺子皮,再吃一口馅…… 慢慢咀嚼、品尝,吃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向我投来微微的一笑。我见状,走近问:“好吃吗?”他用生硬的中国话答:“如果再能配上一点果子酱和奶油,那会更加OK。” 魏什么 德友人魏特茂,娶了中国太太。某日遇一老翁,两人寒暄起来。 老翁:“您贵姓?” 德佬:“我姓魏。” 老翁:“魏什么?” 德佬:“为什么?姓魏也要为什么?” 各种各样的“汁” 有一次,专考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托福”试卷上出现了一道填空题:“绞尽___汁”。 试卷收上来,老师发现答案多种多样,但都没答对,如: “绞尽墨汁”; “绞尽乳汁”; “绞尽果汁”; “绞尽汤汁”; 老师在后来评讲试卷时,对这批未来的来华留学生说:“你们真是‘绞尽脑汁’也没写出‘绞尽脑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