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中用什么韵的多平水三十韵是最常用的,严格的话就要按照韵部来用韵,也可以通押,比如一东和二冬。一般的格律诗要押平声韵,古体诗和歌行也能押仄声韵,而且可以换韵。词的韵则有平有仄,这要看你选用什么词牌了。大体说来词韵比诗韵要宽松,诗韵中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是分开的,词韵中可以合并。 个人觉得最好用的是 ong, an/ian, ao, iu, ei/i, 仄声是 u, an/ian, iu 入声韵要注意,很多入声字的读音与现代普通话不一样了,所以这要看韵书。大体说来,格律诗与词中不合格律的地方一般都要读作入声,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此句平仄应该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绝句忌三平,因此 “白” 应读为入声。或者岳飞的 “凭栏处潇潇雨歇”,“歇”一定要读为入声,不然的话就完全不合格律了。《白香词谱》后面附有词韵,可以参看。 2.【在宋词中“韵”“部”各指什么(虚心求教,最近胡乱的看书看到关韵律 亦作“韵律”. 1.声韵和节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旧唐书·元稹传》:“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 叶圣陶 《游了三个湖》:“听湖波拍岸,挺单调,可是有韵律.” 2.指某些物体运动的均匀的节律.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五:“她的肩背有韵律地波动着.” 诗词创作要重视艺术性,并重几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韵律”,要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在这些方面,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详见有《诗品》、《词品》、《曲品》等.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古韵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叫一个韵部.例如,宋代吴棫(约1100~1154)把古韵分为9部,郑庠把古韵分为6部.后来也推广到先秦典籍中没有用来押韵的字上去,如段玉裁把古韵分为17部.清初古韵学兴盛,这个词也有人用来指《切韵》系统韵书的“韵”.如《广韵》有206韵,段玉裁说:“是书依陆氏法言二百六部之旧.”这里说的“部”就等于平常说的韵,“二百六部”就是206韵 记得采纳啊。 3.宋词的韵是怎么回事很高兴为楼主作答、我这么和你说吧 词和诗有很多的差别 词的话有词的规格,我给你发一首词的格律 格律对照词:苏轼《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中平中仄(韵), 空床响琢,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花上春禽冰上雹。 中仄平平(韵), 醉梦尊前,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惊起湖风入坐寒。 中平中仄(韵), 转关濩索,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春水流弦霜入拨。 中仄平平(韵), 月堕更阑,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更请宫高奏独弹。 词的韵也是有要求的,要求哪些必须要有韵 当然,通篇多韵也是可以的 你说那个平仄的问题么,因为有新韵旧韵之说 我个人也不多做解释,百度了一个东西,你自己看下 旧韵也不等于是古音,历代韵书只是个示范,是书面的标准用法,也可以说是个大杂烩,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方言是和当时韵书是一样的,道理很简单,当时没有普及的“普通话”,隋陆法言编《切韵》也是吾辈数人,定则定矣! 但使用起来有个习惯问题,普通话虽然是中华正音,但不是每个人都说的标准,也不是信手拈来就能合律,旧韵有许多处要比新韵宽,习惯了也不觉麻烦。比较起来,如果旧韵不拘韵部(但不突破平仄)的话,那么,新韵与旧韵的区别也就只在入声字上,即旧韵中的入声十七部中普通话读成平声的那些字,如“国”字,习惯了旧韵的人,无论如何是不会拿它当平声用的。更主要是大部分地区还存在入声字,本人是北方人,口语中也有大量的入声字,并非象一些人说的只在南方方言区才有入声字。最早编中华新韵时入声字也是单列的。 现在新韵虽然用的人多,但好像还不能对抗旧韵,在“对联协会”(记不准名称了)征联时,有一项规定,用新韵必须注明!看来新旧共存是长期的,谁也代替不了谁。现在也没有科举考试了,由着自己的习惯最好!说到底诗词大部分不过是一种游戏、爱好,如果你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业内人士,它也是一种技能、标签,象征! 4.宋词里面的句和韵是什么意思指句中音调和谐,句末韵脚相叶。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韵是韵诗的简称。其规则由林方亮于2009年提出,2015年定稿。韵的主要特点是"句内格律、句子押韵、诗句对称、诗长不限"。具体规则见林方亮《韵及其规范》。 韵的规范 (一)名词含义 在阐述韵的规范以前,先约定一下规范中名词的含义。 1,字音 字音:指一个汉字的读音。韵创作中注重字音所含的字韵和字调。字音以现代汉语拼音为准。 字韵:指一个汉字的汉语拼音韵母。 字调:指一个汉字的汉语拼音声调。四声调加上轻声,共5声,对应5个字调。字读第几声,字调为几;读轻声,字调为0。所以,字调分为1、2、3、4、0。如"林",拼音为"lin"第2声,那么"林"字字调为2。 字调具有高低相对性。如字调3,较1、2为高;较4为低。因此,字调2、3具有高低两重性。 字调调向:指一个汉字字调的方向。字调1、2向上;字调3具有双向性,可向上或向下;字调4、0向下。 2,句步 句步:指诗句中不超过3个字的基本语节。分为一字步、二字步、三字步。如句子"莫负婵娟再登高。"(林方亮《相约登赤城》),句步为:莫负/婵娟/再/登高,分别为二字步、二字步、一字步、二字步。 句步的含义与通常语法中语节的含义有所区别。超过3个字的单纯词,语法上,不许破词,算1个语节;韵中,为反映阅读的真实性,控制句长,实现建筑美,允许破词,将其继续划分为3字以内的句步。如"爱新觉罗",是4字,超过3字,语法上是1个语节,但句步划分为2个:爱新/觉罗。 辅步:辅助句步的简称,指与对称(见下)共同表达语义并与其组成语法意义上的句子的句步。如"也知道/你的清白不能使潭水清白,你的清白只可能使你淘汰。"(林方亮《荷露》)中,"也知道"是辅步,"你的清白不能使潭水清白,你的清白只可能使你淘汰"是对称的二个诗句。 步音:指一个句步末字的字音。 步韵:指一个句步末字的字韵。 步调:指一个句步末字的字调。根据字调,步调对应为1、2、3、4、0,共5调。与字调一样,步调也有高低相对性,步调2、3具有高低两重性。 5.诗词中用什么韵的多平水三十韵是最常用的,严格的话就要按照韵部来用韵,也可以通押,比如一东和二冬。 一般的格律诗要押平声韵,古体诗和歌行也能押仄声韵,而且可以换韵。词的韵则有平有仄,这要看你选用什么词牌了。 大体说来词韵比诗韵要宽松,诗韵中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是分开的,词韵中可以合并。个人觉得最好用的是 ong, an/ian, ao, iu, ei/i, 仄声是 u, an/ian, iu入声韵要注意,很多入声字的读音与现代普通话不一样了,所以这要看韵书。 大体说来,格律诗与词中不合格律的地方一般都要读作入声,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此句平仄应该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绝句忌三平,因此 “白” 应读为入声。或者岳飞的 “凭栏处潇潇雨歇”,“歇”一定要读为入声,不然的话就完全不合格律了。 《白香词谱》后面附有词韵,可以参看。 6.什么叫韵;在古诗中什么叫限韵、什么叫使用韵,古诗一般用哪些韵“韵”,这个字你看可以分为“音”和“匀”,“音”嘛。就是音乐咯!“匀”就是平坦整齐的意思!(汉字很神奇你有些可以直接从字面上读懂它!)所以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很坦然的、宽裕的、柔和的音乐,但这个音乐是文字朗读上、散发出来的、贴近自然的、音律。 我的限定词很多,抱歉!只是这个“韵”是汉字里最抽象的一种感情载体! 就好像你听到一声悠扬的哼唱,你听到的是歌声,但感觉确实里面的音与空气发生的震荡所产生的共鸣(也就是说感觉是空气自己发出的),什么叫“韵”,这个不是直接创造的,是自然的、有些过程的、产生的音律达到了与我们认知上美的感受,我们就称为“韵”。很烦吧,举个例子,我用“啊”字拖长音,改变音调,你到最后感受到的只有元音后面的那个韵脚eng(鼻音),这就是韵。 给你首现代版的新古诗,看我的标注! 《淑梅》【典韵】 棂台小炊(ch"ui"), 荒原雪堆(d"ui"), 庐燕檐下榻花归(g“ui“), (自己加的不是原文!韵不过三,不然会腻,歌也一样!往下读) 一雨白梅(m”ei“), 冷素纷飞(f”ei“), 胡琴马啸雏鸦已轮回(hu“i”), 婉歌别了谁(she“i”)? 读起来什么感觉,很有节奏吧!这就是押韵!韵是汉字读音以外的东西,拖长了才会明显,所以要慢读!下面是剩下的全文!感兴趣的话读一下,这个更贴近现代人的主官感受。先说这么多!别关问题我下次来说“限韵”!慢慢来别急,古诗这个东西本来就是需要时间体会的,能体会才能创作它! 坐看青尘俯刻狼珏玉碎, 关下潇潇雪落城池一垒。 语出何续怎诉邀你推杯, 醉极一笑淑我一城凄美。 你浴柔花不知窗寒访闺, 麻草枯荣谱章又是一岁。 而环扣指纤手密绣锦味, 琵琶过枕徒画烟马塞北。 凝香雪, 台上有人醉, 伊人泪, 滴弹断思睡, 莫憔悴, 为伊终不悔, 枝头坠, 正待我唤谁。 城头望月, 月语听悲, 春来千里融冬水, 二月花碎, 幻境回味, 羌笛怅然旧调惹新蕊, 淑落一剪梅。 好了,我来回答“限韵”。这个词是说让你作诗,但限定某几个字让你作为韵,或者限定某些韵 让你作诗。这个不难,比如上面那首诗,如果不准用ui做韵,那就用其他咯,古代社会用来考察文人的古诗词能力的,为了拉开等级故意刁难而为之!也是科举题目之一在那时! 7.诗词中的韵部是指什么古代韵书中把可以在一起押韵的字归成类,每类叫一个韵部。 如东、同、中、虫、崇、嵩、戎、弓、融、雄、冯、风、充、隆等字,在中古时的韵 文中,可以一起押韵。宋代所编的韵书《广韵》就把它们归在一起,合为一个 韵部,称为“东部”。 关于词的韵部,并没有正式的规定。 词韵不像诗韵要求那样严格,在科 考时代,诗韵是由朝廷颁布或者认可的,故近体诗一律要求押本韵,不得落 韵、出韵。 而词则长期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词人填词用韵只需唱之上口、听之 顺耳,用韵很宽,没有作诗那么严格的要求,一般情况下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均可通押。 如清人戈载所编的《词林正韵》一书将古韵分为19部,每部都详 细介绍了可以在一起押韵的字,如第二部平声:三江七阳通用,其中三江中有 江、缸、窗、邦、双、泷、庞、撞、扛等字,七阳中有阳、扬、杨、洋、羊、徉、芳、妨、望、茫、肠、浪、丧等字,这些字是可以放在一起押韵的。 值得一提的是,依我们现在看来是同韵母的,中古音却分为了若干韵 部,中古音有些韵部所收的韵字是不同韵母的,现在却收在了一个韵部中,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些可以通押的字以我们现代汉语音韵的角度来看是同 韵的,但实际上却是有区别的,比如,“东”与“冬”,前者的韵母为ong, 后者为ong, “删” en、“寒” an、“咸” em、“衔” am, “侵” yem、“覃” ang、“真” yen。 这些韵部之间在韵头、韵腹和韵尾上都有所不同, 因此不能相混,在同一韵部里有些韵字,我们现在看是不同韵的,但在中古它 们却是同韵的。 如四支收有“垂”、“悲”、“为”、“吹”等字,当时它们 同“支”是同韵母的,十灰中收有“来”、“台”、“开”、“才”等字,又 收有“雷”、“杯”、“回”、“梅”等字,当时它们的韵母同是ai。 这种现 象是因为声韵变化造成的,但我们应明白,中古音韵部之分不是随意的,而是 有音韵学依据的,因此必须严守韵部。 8.宋词的平仄韵是怎样定的字有定声是指不同位置上的字在声调上有相对固定的要求。汉字的发音有四种声调,古四声为“平、上(shǎng)、去、入”,新四声以普通话为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汉语拼音中对应的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新四声中没有入声字(我们全椒话中有许多入声字,如曲、直、局、促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用普通话朗诵古诗词,有时会感到别扭的缘故。若用新四声依律作诗,则用普通话朗诵就不会别扭。汉字的声调又有平、仄之分,古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为仄声,新四声中的“上、去”为仄声。作诗时,平声字和仄声字相互交替,会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讲究平仄的句子叫“律句”,律句中每个字的声调相对固定,如五言律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律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交替很有规律。举个对应的实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句子若用全椒话读来,不仅抑扬顿挫,且语调铿锵,很有乐感和力度。要注意的是,字有定声是相对固定,不是绝对固定。句子中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是固定的(特殊情况这里就不说了),其它位置上的字一般可平可仄。七言律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五言律则“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里面不包括韵脚的平仄),即句中的第二、第四或第六字的平仄是非讲究不可的。平仄的交替不仅在一句之内要讲究,在一联之中也要讲究,上句某字是平声,则下句对应位置的字就应该用仄声,反之亦然。如上面实例中“大漠”二字是仄声,“长河”二字是平声。平仄的问题一通百通,大家若有兴趣可细细揣摩,也可找一些书来看看。 联有定对是指律诗必须要有对偶句,而且是在特定位置。律诗八句,两句为一联,分为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要求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联和尾联,中间的联都必须是对偶句),不仅平仄要对,意思也要对,词性及词的结构也要对,非常严格。关于这个问题,楹联里面再专门介绍。我们通常讲的对仗、对偶、对联意思基本相同,但也有区别。对仗是一种表现手法;对偶是一种句式,即用对仗手法作出的句式;对联是指作品,即对偶句式的作品,可以独立于律诗之外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韵有定位是指律诗的韵脚有特定位置。除独立的对联外,诗词曲赋都是要押韵的,无韵不成诗。诗中押韵的位置叫“韵脚”,一般是在句末的字。律诗的偶句必须押韵,即二、四、六、八句最末一字是韵脚。第一句也可以押韵,但五言律通常第一句不押韵,七言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再多说两句,律诗的韵,很讲究平仄,押平声韵就四个或五个韵脚都要是平声字,反之亦然,否则就不入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