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宋词讲堂

1.诗词知识专题讲座稿

诗歌专题知识讲座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一、诗歌类别古诗从形式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从字数看,基本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四种;作者往往在隋唐之前;隋唐时期的古体诗,题目中一般有“行、吟、歌、引”等标志性字眼。

近体诗是指隋唐时期出现的比较讲究音韵格律的诗歌,又称“格律诗”,大致可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较严格,讲究二、四、六、八押韵;一首诗的句数也有限定:绝句四句,律诗四联八句,其中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古体诗(古风)四言古诗如:《诗经》古体诗的特点①作者是唐代以前的诗歌,一般都是古体诗。②唐诗中凡题目里有“行、吟、歌、引”等标志性字眼的均为古体诗。

②每首诗的句数不限,可长可短。五言古诗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七言古诗如: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杂言古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近体诗(格律诗)绝句五言绝句如:王之涣《登鹳鹊楼》近体诗的特点①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

②诗歌有严格的音韵格律要求,即绝句二四押韵,律诗二四六八押韵。七言绝句如:杜牧《泊秦淮》律诗五言律诗如:杜甫《春望》七言律诗如:杜甫《登高》另外,依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诗歌还可分成不同的类型,如从艺术手法上分,有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从表现内容上分有:田园诗、边塞诗、怀古诗、羁旅诗、思乡诗、登临诗、闺恋诗、哲理诗、游赏诗、送别诗、咏史诗等。

二、诗歌形象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类:①诗中的主人公形象。

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

②诗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通过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我们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

③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

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具体言之,古诗中常见的形象有以下几类:①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吾庐独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③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④爱民惜才的形象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⑤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三、思想情感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应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

如辛弃疾曾经。

2.93岁教授再登讲台教律诗对联:别让唐诗宋词在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

本文图片 中青在线近日,一段93岁高龄教授登台讲授律诗对联的视频,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转发。“三尺讲台,只为传承。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先生的敬意。这段视频里的老教授,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

择一事,终一生。1951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潘鼎坤便与讲台结缘,一站就是60余载。

直至90高龄,依然在为大学生做“我爱微积分”等专题讲座。在他的讲述中,枯燥的数学原理变得生动鲜活:他用“以猪寻猪”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用已知条件求解未知的奥妙,还会引用李煜的名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这一次,潘教授没有讲自己的专业——高等数学,而是选择“试讲中文对联、诗词中的对称美”。

“不能让唐诗宋词这样的好东西在我们手里绝了。”从小念私塾、熟悉诗词格律的他,看到一些出版物上的诗词时,常会皱起眉头,“平仄都不对”。

为了讲好这次课,潘教授认真地准备了好几个月,讲稿写了厚厚一沓。自嘲“班门弄斧”的他,为自己找了一个强大“后盾”— —《中文大辞典》。

他将《中文大辞典》中关于诗词格律的内容进行了“翻译”,用毛笔誊写了绝句、律诗平起式、仄起式的写法, 在可以不严格遵循平仄规律的地方都画上了红圈。“其实,数学与诗歌具有相似性。”

在潘鼎坤看来,数学是表达自然规律的诗歌。数学表达自然规律,诗歌表达人的意志情感,“两者都很抽象,但都表达得十分深刻、准确简洁,而且都强调对称美。”

一身穿了多年的藏蓝色中山装、一只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还有一口略带江浙口音的普通话……5月16日下午,拄着拐杖的潘教授刚走进能容纳百余人的教室,便赢来了热烈掌声。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他始终站在讲台上,从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起,带着大家走近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不用麦克风,中间不休息,没喝一口水。四块黑板擦了写、写了又擦。

记不清讲稿内容时,他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没有人主持开场,预定时间里,他讲完了全部内容,就如同平常的一次上课下课。讲座结束,慕名前来的师生围在了老教授身边。

他们中,有同样两鬓斑白的老教授,有坐校车从另一个校区赶来的青年学子,还有已经毕业多年的老校友。“老师的课,传达着浓浓的师者情怀和 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

一名青年教师告诉记者。“我没有心脏病,也没有高血压,每月都领退休金,不干点什么,‘一把火’烧了挺可惜的。”

一次辅导讲座上,潘鼎坤面对学 生说,“课堂是我一生最快乐、最享受,也是最留恋的地方。只要你们愿意听,我愿意一直讲下去。”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