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登山的古诗登山 作者:许棠 信步上鸟道,不知身忽高。 近空无世界,当楚见波涛。 顶峭松多瘦,崖悬石尽牢。 猕猴呼独散,隔水向人号。 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写山的唐诗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小传】: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内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一队;可"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注释】: 1.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 《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当涂县:"博望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 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方舆胜览》卷一五太平洲当涂:"天门山,东曰博望,西曰梁山。 李白诗'天门中断……'"。 2.楚江:长江流经战国时楚国的一段,李白称其为为楚江。 李白《天门山铭》:"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寔为吴津"。 3.至此回:一作直北回。 长江流至当涂分为东西两脉,西脉流经梁山下,直赴东博望山而折向北流。回:此为转折意。 【赏析】: 此诗为开元十三年(725)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翻译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3.你能帮助我写两段描写太阳落山时情景的话和两首古诗吗还有描写大雨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乐游原》 作者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山水古诗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 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 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 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 愿为持竿叟。 王维 《青溪》 言入黄花川, 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 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 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 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 垂钓将已矣。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孟浩然 《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 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 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 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 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 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 共醉重阳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瞑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勃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颖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崔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张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刘禹锡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情还有晴。 杜牧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张祜 《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水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首页管理相册标签教学资料(25)学生习作(6)信息技术(14)教育随笔(9)网络文摘(6)教学课件(0)实用软件(1)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整理) [ 2007-3-5 11:00:32 | By: 随缘 ]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整理) 祖国的万水千山如此多娇,历来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欣赏不完的诗词绝句,下面就给大家提供几首,请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自己搜寻更多。请选择喜欢的诗词,多读几遍,体会诗人的情怀,看谁记得最多。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 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融。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也善于捕捉音响、色彩、画面、感受相交织的动人一刻,统一于最能传达情韵的意境之中,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 5.谁能说出30句带花的唐诗 要【唐诗】哦1)桃花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山中春怀 【唐】齐己 何物不为狼藉境,桃花和雨更霏霏。 2)梨花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初冬夜饮 【唐】杜牧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3)兰花 兰溪 【唐】杜牧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病起 【唐】贾岛 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 4)梅花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梅花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5)菊花 晚菊 【唐】韩愈 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 饮新酒 【唐】元稹 闻君新酒熟,况值菊花秋。 6)杏花 清夜怨 【唐】李商隐 绿池荷叶嫩,红砌杏花娇。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7)牡丹 白牡丹 【唐】白居易 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 牡丹 【唐】王睿 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8)蔷薇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唐】李白 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 仙萼池亭侍宴应制 【唐】沈佺期 闲花开石竹,幽叶吐蔷薇。 9)海棠 蜀中春日 【唐】郑谷 海棠风外独沾巾,襟袖无端惹蜀尘。 春日书怀 【唐】薛能 垄月正当寒食夜,春阴初过海棠时。 10)茶花 红茶花 【唐】司空图 景物诗人见即夸,岂怜高韵说红茶。 同朱庆馀宿翊西上人房 【唐】周贺 屋雪凌高烛,山茶称远泉。 11)荷花 韩翃舍人即事 【唐】李商隐 萱草含丹粉,荷花抱绿房。 晓出净慈寺 【宋】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杜鹃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杜鹃花 【唐】成彦雄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 13)杨花 春感 【唐】李白 榆荚钱生树,杨花玉糁街。 章江作 【唐】韦庄 杨花慢惹霏霏雨,竹叶闲倾满满杯。 14)桐花 桐花 【唐】白居易 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唐】李商隐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15)桂花 长沙赠衡岳祝融峰般若禅师 【唐】刘长卿 桂花寥寥闲自落,流水无心西复东。 送高三之桂林 【唐】王昌龄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16)茉莉花 法性寺六祖戒坛 【唐】李群玉 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檀口 【唐】赵鸾鸾 衔杯微动樱桃颗,咳唾轻飘茉莉香。 17)石榴花 夏日 【唐】刘复 映日纱窗深且闲,含桃红日石榴殷。 石榴歌 【唐】皮日休 蝉噪秋枝槐叶黄,石榴香老愁寒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古诗《山石》全诗山 石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① 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 芭蕉叶大支子肥。② 僧言古壁佛画好, 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 疏粝亦足饱我饥。③ 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 ④ 天明独去无道路, 出入高下穷烟霏。⑤ 山红涧碧纷烂漫,⑥ 时见松枥皆十围。 ⑦ 当流赤足蹋涧石,⑧ 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 岂必局束为人鞿?⑨ 嗟哉吾党二三子,⑩ 安得至老不更归? 【作者】 768-824,字退之,排行二,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 昌黎。贞元八年 (792)进士。 曾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其后任监察御史等 职。 贞元十九年 (803)因言关中旱灾贬阳山(今属广东)令。元和中,随裴度 平淮西,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终 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 缢文,世称韩文公。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同倡古文运 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驱驾气势,雄奇壮伟,光怪陆离。虽有因避 熟求生、以文为诗、追求奇险而缺少韵味之作,但其木色则是雄厚博大,波澜 壮阔。 有《昌黎先生集》,《全唐诗》存诗十卷。 【注释】 ①荦确(落却):险峻不平。 微:窄狭。 ②支子:即栀子,常绿灌木,花大色 白,极香。 ③疏粝(音利):粗糙的饭食。疏,不细密。 粝,糙米。 ④扉: 门。 ⑤穷烟霏:在云雾中走遍了。 ⑥纷烂漫:光辉互相照耀。 ⑦枥:高 大的落叶乔木。围:两手合抱为一围。 ⑧蹋:同踏。 ⑨局束:拘束。 鞿 (音基):牲口含在口中的嚼子。为人鞿:受人控制。 ⑩吾党:志同道合的 朋友。 【赏析】 此诗取首句头两宇“山石”为题,井非歌咏山石,而是叙写游踪。 他所游 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时间是贞元十七年 七月二十二日,即公元八○一年九月三日。 韩愈作为杰出诗人兼散文家,在这篇诗里汲取了游记的写法,按照行程顺 序,叙写从攀登山路、“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 闻和所感,是一篇游记体的诗。 虽按顺序叙写,却经过筛选和提炼。从“黄昏到寺”到就寝之前,所写者 只有“蝙蝠飞”、“芭蕉叶大支子肥”、寺僧陪看壁画和“铺床拂席置羹饭” 等殷勤款侍的情景,因为这体现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为人鞿”的幕 僚生活对照,突出了结尾“归”隐的主题。 关于夜宿和早行,入选的也只是最 能体现山野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若干镜头,同样是结尾“归”隐念头形成的根 据。 这篇诗的另一特点是:诗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时间、特定天气里所 呈现的不同光感、不同湿度和不同色调。 “黄昏到寺”之后,先用“蝙蝠飞” 带来暮色,又用“新雨足”表明大地万物刚经过雨水的滋润和洗涤,这才写主 人公赞赏“芭蕉叶大支子肥”,而那芭蕉叶和支子花在雨后日暮之时所特有的 光感、湿度和色调,也就通过“大”而“肥”的独特形象显现出来。接着写夜 景:看壁画而以火照明,静卧无所见而听百虫呜叫,都准确地表现出深山之夜 的幽暗与恬寂。 写“月”而冠以“清”字,表明那是“新雨”之后的月儿,尽 管她深夜出岭,已是下弦,却能照进窗扉,特别明净。写朝景,新奇而多变。 先以“天明独去无道路”总括了山中雨霁,地面潮湿,黎明之时,浓雾弥漫的 特点,然后以“出入高下穷烟霏”画出了雾中早行图。“高下”,指山势时高 时低。 “烟霏”,指流动的雾气。“穷”,尽也。 主人公“天明”出寺,眼则 是一片“烟霏”世界,“出”于“高”处,“入”于“低”处;“出”于低处, 又“入”于“高”处。“烟霏”既“尽”,朝阳照耀,画面顿时增加了亮度, “山红涧碧纷烂漫”的奇景就闯入眼帘。 “山红”而“涧碧”,互相映衬,色 彩已极明丽,但由于诗人敏锐地把握了雨后天晴、秋阳照耀下山花、涧水所特 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感到仅用“红”、“碧”还不够,故又用“纷烂漫” 加以渲染,才把那“山红涧碧”的美景表现得鲜艳夺目。而以此为背景的主人 公“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之时,无怪乎逸趣盎然,忍不住要吐 露“人生如此自可乐”的情怀了。 这篇诗,极受后人重视,影响深远。苏轼游 南溪,曾和此诗原韵,作诗行怀。 至于元好问“拈出退之《山石》句”来对比 秦观的“女郎诗”,更为人所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