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最长的唐诗公元 883年唐僖宗中和三年,韦庄作《秦妇吟》,全诗1666字,为现存最长的一首唐诗。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东西南北路人绝,绿杨悄悄香尘灭。 忽看门外起红尘,已见街中攂金鼓。居人走出半仓惶,朝士归来尚疑误。 是时西面官军入,拟向潼关为警急;皆言博野自相持,尽道贼军来未及。须臾主父乘奔至,下马入门痴似醉。 适逢紫盖去蒙尘,已见白旗来匝地。扶羸携幼竞相呼,上屋缘墙不知次,南邻走入北邻藏,东邻走向西邻避;北邻诸妇咸相凑,户外崩腾如走兽。 轰轰昆昆乾坤动,万马雷声从地涌。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烟烘烔。 日轮西下寒光白,上帝无言空脉脉。阴云晕气若重围,宦者流星如血色。 紫气潜随帝座移,妖光暗射台星拆。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寃声声动地。 舞伎歌姬尽暗损,孾儿稚女皆生弃。东邻有女眉新画,倾国倾城不知价;长戈拥得上戎车,回首香闺泪盈把。 旋抽金线学缝旗,才上雕鞍教走马。有时马上见良人,不敢回眸空泪下。 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妆成只对镜中春,年幼不知门外事。一夫跳跃上金阶,斜袒半肩欲相耻。 牵衣不肯出朱门,红粉香脂刀下死。南邻有女不记姓,昨日良媒新纳聘。 瑠瓈阶上不闻行,翡翠帘间空见影。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 仰天掩面哭一声,女弟女兄同入井。北邻少妇行相促,旋拆云鬟拭眉绿。 已闻击托坏高门,不觉攀缘上重屋。须臾四面火光来,欲下回梯梯又摧。 烟中大叫犹求救,梁上悬尸已作灰。妾身幸得全刀锯,不敢踟蹰久回顾。 旋梳蝉鬓逐军行,强展蛾眉出门去。万里从兹不得归,六亲自此无寻处。 一从陷贼经三载,终日惊忧心胆碎。夜卧千重剑戟围,朝餐一味人肝脍。 鸳帏纵入岂成欢?宝货虽多非所爱。蓬头垢面狵眉赤,几转横波看不得。 衣裳颠倒言语异,面上夸功雕作字。柏台多士尽狐精,兰省诸郎皆鼠魅。 还将短髪戴华籫,不脱朝衣缠绣被;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鱼为两史。朝闻奏对入朝堂,暮见喧呼来酒市。 一朝五鼓人惊起,呼啸喧争如窃语。夜来探马入皇城,昨日官军收赤水;赤水去城一百里,朝若来兮暮应至。 凶徒马上暗吞声,女伴闺中潜生喜。皆言寃愤此时销,必谓妖徒今日死,逡巡走马传声急,又道官军全陈入;大彭小彭相顾忧,二郎四郎抱鞍泣。 沉沉数日无消息,必谓军前已衔璧;簸旗掉剑却来归,又道官军悉败绩。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升粟。 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 六军门外倚僵尸,七架营中填饿殍。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 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来时晓出城东陌,城外风烟如塞色。 路旁时见游奕军,坡下寂无迎送客。霸陵东望人烟绝,树锁骊山金翠灭。 大道俱成棘子林,行人夜宿墙匡月。明朝晓至三峯路,百万人家无一户。 破落田园但有蒿,催残竹树皆无主。路旁试问金天神,金天无语愁于人。 庙前古柏有残枿,殿上金炉生暗尘。一从狂宼陷中国,天地晦冥风雨黑;案前神水呪不成,壁上阴兵驱不得。 闲日徒歆奠飨思,危时不助神通力。我今愧恧拙为神,且向山中深避匿;寰中箫管不曾闻,筵上牺牲无处觅。 旋教魇鬼傍乡村,诛剥生灵过朝夕。妾闻此语愁更愁,天遣时灾非自由。 神在山中犹避难,何须责望东诸侯!前年又出扬震关,举头云际见荆山。如从地府到人间,顿觉时清天地闲。 陕州主帅忠且贞,不动干戈唯守城。蒲津主帅能戢兵,千里晏然无戈声。 朝携宝货无人问,夜插金钗唯独行。明朝又过新安东,路上乞浆逢一翁。 苍苍面带苔藓色,隐隐身藏蓬荻中。问翁本是何乡曲?底是寒天霜露宿?老翁蹔起欲陈辞,却坐支颐仰天哭。 乡园本贯东畿县,岁岁耕桑临近甸;岁种良田二百壥,年输户税三千万。小姑惯织褐絁袍,中妇能炊红忝饭。 千度仓兮万丝箱,黄巢过后犹残半。自从洛下屯师旅,日夜巡兵入村坞;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 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家财既尽骨肉离,今日垂年一身苦。 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万家,朝饥山上寻蓬子,夜宿霜中卧荻花!妾闻此父伤心语,竟日阑干泪如雨。出门惟见乱枭鸣,更欲东奔何处所?仍闻汴路舟车绝,又道彭门自相杀;野色徒销战士魂,河津半是寃人血。 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自从大宼犯中原,戎马不曾生四鄙,诛锄窃盗若神功,惠爱生灵如赤子。 城壕固謢教金汤,赋税如云送军垒。奈何四海尽滔滔,湛然一境平如砥。 避难徒为阙下人,怀安却羡江南鬼。愿君举棹东复东,咏此长歌献相公。 2.有名的唐诗,长一点,不要太长(想要还有) 感遇十二首之一 五言古诗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注解】: 1.葳(wei1)蕤(rui2):草木枝叶茂盛下垂下的样子。 2.自尔:自然。 3.“闻风”句:闻到了风吹送过来兰桂的香气,而生爱慕之心。 【赏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诗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张九龄 (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武后神功元年(697)中进士后,曾任过左拾贵,是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 有《曲江集》。后人评他的诗“首创清淡之派”,《感遇》诗12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感遇十二首之二 五言古诗 张九龄 幽人归独卧, 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 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 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 何所慰吾诚? 【注解】: 1.“滞虑”一句:心中没有困惑才显得孤独清高。滞虑,困惑。 2.飞:比喻身在朝廷。 3.沉:比喻闲散在野。 4.理自隔:朝野相去甚远,情势隔断不通。 【赏析】: 此诗中作者自比幽居的隐士,虽然自己被贬官在外,没有尘世间的杂念,但是一片忠君报国的赤心不灭,仍然怀念远在朝延的君王。 诗中以“高鸟”比喻君王,以“飞”比喻在朝廷,以“沉”比喻在野,非常形象新颖。 感遇十二首之三 五言古诗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 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 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 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 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 此木岂无阴? 【注解】: 1.岂伊:岂唯。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 【赏析】: 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 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中前四句是“比兴”,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感叹。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 结句以反诘作收,深沉有力,情味无穷。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五言古诗 李白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 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 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 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 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 陶然共忘机。 【注解】: 1.斛(hu2)斯:复姓。 2.翠微:青翠的山坡。 3.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4.机:世俗的心机。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 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共忘机”。 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同时也是作者政治失望的一种表现。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 然陶诗显得平淡恬静,既不着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 而李诗却着意渲染。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绵州彰明县青莲乡。 李白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因吴筠及贺知章推荐,唐玄宗召为翰林供奉承,但不久又赐金放还。安史之乱后,被牵连累,长流放于夜郎。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附当涂令李阳冰,公元762年病死于当涂。李白才华横溢,性格豪放,刻苦向前人学习,善于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和素材。 他的诗风格豪放,雄奇壮丽,表现了浪漫主义色彩,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之为“诗仙”。 月下独酌 五言古诗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注解】: 1.将:偕,和。 2.相期:相约。 3.云汉:天河。 【赏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全诗围绕一个“独”字,写一种世无知音的孤寂之情。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 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 3.有名的唐诗,长一点,不要太长(想要还有) 感遇十二首之一 五言古诗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注解】: 1.葳(wei1)蕤(rui2):草木枝叶茂盛下垂下的样子。 2.自尔:自然。 3.“闻风”句:闻到了风吹送过来兰桂的香气,而生爱慕之心。 【赏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诗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张九龄 (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武后神功元年(697)中进士后,曾任过左拾贵,是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 有《曲江集》。后人评他的诗“首创清淡之派”,《感遇》诗12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感遇十二首之二 五言古诗 张九龄 幽人归独卧, 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 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 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 何所慰吾诚? 【注解】: 1.“滞虑”一句:心中没有困惑才显得孤独清高。滞虑,困惑。 2.飞:比喻身在朝廷。 3.沉:比喻闲散在野。 4.理自隔:朝野相去甚远,情势隔断不通。 【赏析】: 此诗中作者自比幽居的隐士,虽然自己被贬官在外,没有尘世间的杂念,但是一片忠君报国的赤心不灭,仍然怀念远在朝延的君王。 诗中以“高鸟”比喻君王,以“飞”比喻在朝廷,以“沉”比喻在野,非常形象新颖。 感遇十二首之三 五言古诗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 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 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 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 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 此木岂无阴? 【注解】: 1.岂伊:岂唯。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 【赏析】: 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 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中前四句是“比兴”,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感叹。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 结句以反诘作收,深沉有力,情味无穷。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五言古诗 李白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 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 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 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 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 陶然共忘机。 【注解】: 1.斛(hu2)斯:复姓。 2.翠微:青翠的山坡。 3.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4.机:世俗的心机。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 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共忘机”。 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同时也是作者政治失望的一种表现。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 然陶诗显得平淡恬静,既不着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 而李诗却着意渲染。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绵州彰明县青莲乡。 李白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因吴筠及贺知章推荐,唐玄宗召为翰林供奉承,但不久又赐金放还。安史之乱后,被牵连累,长流放于夜郎。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附当涂令李阳冰,公元762年病死于当涂。李白才华横溢,性格豪放,刻苦向前人学习,善于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和素材。 他的诗风格豪放,雄奇壮丽,表现了浪漫主义色彩,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之为“诗仙”。 月下独酌 五言古诗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注解】: 1.将:偕,和。 2.相期:相约。 3.云汉:天河。 【赏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全诗围绕一个“独”字,写一种世无知音的孤寂之情。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