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平阳县古诗词

1.《二十五史旧唐书 平阳公主》古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

平阳公主,高祖第三女也,太穆皇后①所生。义兵将起,公主与绍②并在长安,遣使密召之。绍谓公主曰:“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罹后患,为计若何?”

公主曰:“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绍即间行赴太原。公主乃归鄠县③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

公主掠地至无装备盩厔④、武功⑤、始平⑥,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士无得侵掠,故远近奔赴者甚众,得兵七万人。公主令间使以闻,高祖大悦。及义军渡河⑦,遣绍将数百骑趋华阴⑧,傍南山⑨以迎公主。

时公主引精兵万馀与太宗⑩会于渭北,与绍各置幕府,俱围京城,营中号曰“娘子军”。京城平,封为平阳公主,以独有军功,每赏赐异于他主。

【译文】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的第三女,太穆皇后所生。李渊起义时,平阳公主与柴绍同在长安,李渊派使者秘密召唤他们。柴绍对平阳公主说:“尊公将扫清乱世,我准备迎接起义之师,可是让你同去只恐不便,让你留下又怕你遭害,不知怎样才是?”

平阳公主说:“夫君应当速去,我一个妇道人家,遇到特殊情况便于隐藏,我自有打算。”柴绍便秘密地奔赴太原。平阳公主便回到鄠县的庄园,散尽家财、招募逃亡到山中的反隋义士,得数百人,起兵以响应高祖……

平阳公主攻打到盩厔县、武功县、始平县,全部攻下。每到一地,申明法令,严禁士兵侵扰百姓掠夺财物,所以远近之人闻知奔赴投军的很多,兵力发展到七万人。平阳公主派人将情形密告李渊,李渊大喜。

等到义军渡过黄河,李渊派柴绍率领数百骑趋驰到华阴县,在南山脚下迎接平阳公主。这时,平阳公主带领一万多精兵与唐太宗会师于渭水以北,并与柴绍分别设置幕府,同时包围京城,军营中称为“娘子军”。城平定后,被封为平阳公主,因为她独自立下战功,高祖每次赏赐都和其他公主有所区别。

拓展资料: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1]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

2.林升的诗词有什么

林升,字梦屏,平阳(今属浙江)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孝宗淳熙时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只要粗识汉字的老人,大概都读过《千家诗》.如果对古典诗词感兴趣,一定会记得千家诗所选的宋·林升写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因为这首诗风格明快,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成为人们十分喜爱的千古名篇广为传诵.清乾隆五十五年编纂的《东瓯诗存》收有此诗,并注明作者是“平阳人”.据民国《平阳县志》、《西湖志》等地方文献载,林升大约生活在南宋绍兴至淳熙之间,善诗文.他既然是平阳人,到底是今日的平阳哪里人?日前,因受托编写平阳·苍南姓氏通览文化稿,我对这首名诗的作者进行了查考.查阅今日的平阳、苍南两县的林氏谱牒,据平阳八丈《林氏宗谱》(今日苍南县灵溪镇百丈村,谱系清乾隆辛亥年[1791]编修)载:“林升,字云友,梦屏,葬西程山,娶渡龙(今苍南灵溪镇)杨氏,生雄、熙.”林升系灵溪厦林迁始祖林时鸣四世孙.两宋绍兴前后儒士,谱中未注明其有无获取功名.而其子林雄,谱载为“宋绍兴廿七年(1157)武进士授承议大夫……娶钱仓时氏,生一子方大,娶游岐张氏,合葬小亭(今灵溪浦亭)”;林升孙即林方大,字正荣,宋景定三年(1262)武进士.再以林升为中心上溯:父仲美;祖清;曾祖时鸣;高祖岐;曾高祖萼九;曾高祖萼九兄芸八.芸八和萼九均系由福建长溪(今霞浦)赤岸迁至横阳亲仁乡荪湖里(今苍南繁枝林坳)的林嵩的嫡孙,林嵩是横阳林氏(包括今日平阳、苍南和泰顺林姓)的始迁祖,唐末大顺元年(890),由闽迁浙之横阳荪湖,唐元符进士,金州刺史,礼部尚书,现在平阳、苍南、泰顺三县直系嫡传约十万之众.至此,我认为可以得出结论:《题临安邸》的作者林升,系今日苍南县人,即原平阳县荪湖里人.行文至此,不得不提到本地报纸和全国发行的《文学遗产》上曾刊文认为:林升系平阳人,并与南宋著名学者叶适的《水心文集》第六集第十二卷的一篇短文《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扯到一起,认定“林升卿”即林升.并说“叶称其为‘卿’,可见是叶的长辈或年长的朋友”等云云.那么,“林升卿”是谁呢?据乾隆年间当地林谱载,林升卿系晚林升三代的另外一个人,但也是林升房族里的同祖晚辈.升卿父三兄弟,与林升卿同辈的有亮卿、清卿、允卿、春卿、淳卿共6位“卿”.叶适是永嘉(今温州)人,南宋淳熙五年进士,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哲学、史学、政论及文学方面都很有成就,现不妨花些笔墨抄录其《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全文:林君好学有文,贫不能葬其父,属余为之言.余谢以母丧犹在殡,方图葬未克,不忍言也.林君乃言:“吾先人葬大父时,乡先生林英伯为谋于江南故人叔材,亦得治墓葬.”不以为嫌,今其无可辞,余闻而伤之.士贫累世,命也.若死不得葬,乞于人而后葬,此贫之不可讳之极也,亦可以继世为之乎?何子遇之深也!虽然不可以讳此名而使其亲不得葬也,其往告之,当有见哀者.据查,现存的《叶适集》中既未有称前辈为“卿”,又无习惯称晚辈为“卿”.那么何以会称林升为“林升卿”呢?这显然是武断的 “后学”们给这位博学的老前辈“校正”时套上去的.如果叶适老先生地下有知,又会作何感想呢?。

3.平阳公主文言文

“平阳公主”出自古诗《娘子军》,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平阳公主,高祖第三女也,太穆皇后所生。义兵将起,公主与绍并在长安,遣使密召之。绍谓公主曰:“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罹后患,为计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绍即间行赴太原。公主乃归户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时有胡人何潘仁聚众于司竹园,自称总管,未有所属。公主遣家僮马三宝说以利害,潘仁攻户县,陷之。三宝又说群盗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各率众数千来会。时京师留守频遣军讨公主,三宝、潘仁屡挫其锋。

公主掠地至周至、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士无得侵掠,故远近奔赴者甚众,得兵七万人。公主令间使以闻,高祖大悦。及义军渡河,遣绍将数百骑趋华阴,傍南山以迎公主。时公主引精兵万余与太宗军会于渭北,与绍各置幕府,俱围京城,营中号曰“娘子军”。京城平,封为平阳公主,以独有军功,每赏赐异于他主。

六年,甍。及将葬,诏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太常奏议:以礼,妇人无鼓吹。高祖曰:“鼓吹,军乐也。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何得无鼓吹!”遂特加之,以旌殊绩。

【翻译】

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地位低微时嫁给了柴绍。唐高祖率兵起义,柴绍和妻子商量说:“你父亲想平定混乱的天下,我想投奔起义军,一起离开不可行,我独自走后又害怕你有危险,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妻子说:“你最好赶快离开。我一个妇女,到那时自己会有办法的。”柴绍立刻秘密的赶往太原。于是妻子回到酃县,拿出家里的积蓄,组建一支军队来呼应唐高祖,士兵有七万人之多,和李世民(她的哥哥)一齐包围了京城,自称是“娘子军”。京城攻下后,被封为平阳公主。

4.关于王者归来的古诗词

如日东山能在起,众神跪在我身边,山登绝顶我为峰. 有朝一日游地府. 有朝一日龙得水,必令长江水倒流龙在沙滩被虾戏,必要血染半边天. 宏图霸业谈笑中,大鹏展翅恨天低. 有朝一日我出头,龙卧浅滩等海潮,待我风山再起时,虎落平阳被犬欺。

谁无虎落平阳日,我要气吼山河震. 有朝一日游天边,我要天下尽我鸣,必让长城永不倒. 有朝一日凤回巢. 有朝一日凤翔天. 虎伏深山听风啸,一入江湖岁月摧. 有朝一日狮入林,我让地府底朝天. 海到尽头天做岸. 天下英雄出我辈. 有朝一日虎归山,我要天下唯我尊。

5.古诗中的中国叫什么

中国古代的称谓:九州、华夏、中华、神州、赤县 九州,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九州之称,由来已久。“九州”原是虚指,后来才逐渐具体化。

从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写作“A”,正象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之形,《说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当与《诗经·王风·关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与行政区划无关。

古时降水丰沛,人们往往居于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为居住区域的名称,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阳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说,犹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类。“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确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之“九”;一是虚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泽”、“九薮”、“九原”等之“九”。

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确指,而应是虚指。所以从本意上讲,“九州”决非指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而当是众多有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的总称;由人之故,又引申为“全国”的代称,犹“天下”、“四海”之谓。

到后来,“九州”终于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因在现有可靠资料中,具体的“九州”只见于战国,而未见于春秋,所以其时间可能在战国初期。

《周礼·夏官·职方氏》曰:“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逸周书·职方解》与《周礼》全同,考虑到《周礼》较有系统,很可能是《逸周书》抄袭的《周礼》。)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

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

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

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

北方为幽州,燕也。” 《尚书·禹贡》:“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尔雅·释地》曰:“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杨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九州。” 《淮南子·地形训》曰:“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兖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申土。”

《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河图》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总叙·州郡·第一引《河图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

昆仑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宫州,又曰齐州,东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东曰阳州。”

上述材料虽然联系密切,但区别也很明显,尤其是前四条与后三条之间差异更大。如各条中均有弇州(或作兖州,弇、兖字通。

《初学记》形讹作拾州),但前四条定位在济、河间,后三条则定位在“正西”;冀州、阳州(形讹作扬州、杨州,阳古作阳)也是如此。所以上述材料应当基本分为两派:前四条为一派,可暂称为《周礼》派;后三条为一派,可暂称为《河图》派。

《周礼》派各家虽然也略有差异,但“九州”所包括的地域基本符合周朝的统治范围,并且各州分布亦与汉晋分布大致相同,易于理解,并无多少疑点,疑点最多的是《河图》派。《河图》派既曰“正西弇州”,而弇州就在山东西部(或曰济、河之间),古来如此,至今仍然,那“九州”范围岂不只限山东地区了吗?并且《河图》派有八个州均按以东南西北确定的八个方位分布着,正中则是冀州。

也有人撰文,论证了自黄帝始的先夏氏族和夏氏族可能都起于山东,夏代中晚期乃渐西迁至于河南的观点。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则《河图》派的诸种疑点都能迎刃而解。

如果禹治水等活动的范围就在除胶东以外的山东地区,那根据茫茫禹迹所画的九州(虚指)自然就只能限于山东。后来(战国初期)九州具体化,如果明白真相的话(已有很多人不明真相了,如《左传·昭公元年》),学者仍会将它限于山东,在山东境内寻找要确定为州名的地名。

这是最合理的解释。 并且,《河图》派九州现在多能在山东境内找到地名来源。

具体如下: 弇州,即今兖州。今市西30里有山名嵫山,大概因有奄国在附近,所以嵫山又名崦嵫山、奄山,为神话中日之所入。

其上有神称弇兹,《山海经·大荒西。

6.描写风景红色的古诗词

钱起 【访李卿不遇】

画戟朱楼映晚霞,高梧寒柳度飞鸦.门前不见归轩至,城上愁看落日斜.

陈嘉言 【晦日宴高氏林亭】

公子申敬爱,携朋玩物华.人是平阳客,地即石崇家.水文生旧浦,风色满新花.日暮连归骑,长川照晚霞.

刘禹锡 【秋晚新晴夜月如练有怀乐天】 雨歇晚霞明,风调夜景清.月高微晕散,云薄细鳞生.露草百虫思,秋林千叶声.相望一步地,脉脉万重情.

居易 【庾顺之以紫霞绮远赠,以诗答之】 千里故人心郑重,一端香绮紫氛氲.开缄日映晚霞色,满幅风生秋水纹.为褥欲裁怜叶破,制裘将翦惜花分.不如缝作合欢被,寤寐相思如对君.

赵彦端 浣溪沙 过雨园林绿渐浓.晚霞明处暮云重.小桥东畔再相逢.睡起未添双鬓绿,汗融微退小妆红.几多心事不言中.

7.含有宣丞的古诗词

宋 作者: 无名氏

《鹧鸪天》

日暮迎祥对御回。宫花载路锦成堆。天津桥畔鞭声过,宣德楼前扇影开。奏舜乐,进尧杯。传宣车马上天街。君王喜与民同乐,八面三呼震地来。

宋 作者: 无名氏

《鹧鸪天》

宣德楼前雪未融。贺正人见彩山红。九衢照影纷纷月,万井吹香细细风。复道远,暗相通。平阳主第五王宫。凤萧声里春寒浅,不到珠帘第二重。

宋 作者: 无名氏

《沁园春》

衮绣堂前,福星开度,寿星入垣。有建隆臣普,上天宰辅,绍兴臣鼎,平地神仙。入秉钧衡,出分藩屏,托住东南半壁天。年来好,甚烽消万里,尘静三边。紫宸几度传宣。刚不肯归班押讲筵。纵云台勋业,已登盟府,金城筹策,犹念中原。好袖山河,更扶日月,色正三台第一躔。王韩去,愿齐休社稷,於万斯年。

宋 作者: 张镃

《杂兴》

至艺得於天,音律谁同明。道上车铎逢,地底黄钟成。

伟哉创业主,用才极其精。太常识斯人,吾知不负丞。

忽疑贞观间,四海几措刑。遐想登后夔,巍巍治难名。

宋 作者: 赵蕃

《奉寄子耕簿公尊兄兼呈德化令君丞公二首》

寄声江夏无双士,并谢蓝田不负丞。符檄经行有题赠,江湖别后欠缄縢。

一时交旧半为土,老我鬓须逾可憎。独自对书思友益,夜窗长愧短檠灯。

宋 作者: 陈与义

《寄新息家叔》

风雨淮西梦,危魂费九升。一官遮日手,两地读书灯。

见客深藏舌,吟诗不负丞。竹林虽有约,门户要人兴。

宋 作者: 王洋

《次韵周秀实见寄长篇》

当年识君恨不早,丽句清高人缥缈。有如商律变初秋,慢绿夭红俱一扫。

自亲兰杜袭馀芳,归爇寒炉陋昏枣。乃知形骨纵龙钟,胜处精神不衰老。

我辞官下曾几时,囊甑虽贫未空倒。女儿索嫁金无馀,绿过知难坐丘嫂。

人言贵贱在天公,饥饱更须关富媪。是事姑置无相闻,瓜蓏分区竹有孙。

署风长养远林密,雨脚并合前溪浑。伤心事虑渐消省,胡不俯仰随欣欣。

有时放意枕书卧,亦复倚杖看荷翻。殷勤不如偶相遇,过我思同明月尊。

世间明月向人好,丞不负余余负君。

==============

宣字在古诗词中通常作宣讲、宣召、宣旨或地名;

丞字为大丞、古同“承”,秉承。

故而同时具备这两个字的古诗句没有找到,因此根据楼主的要求找到较相符合词义的古诗词几首供你参考。也可根据这些古诗词来作新句,古为今用未尝不可:)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