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三百首》概要是什么《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 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衍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 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 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 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 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2.古诗,作者简介和大意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解: 这首小令,前三句各写了不同的三种事物。我们看到:西风潇瑟的深秋季节,地下没有红花,树上不见绿叶,也没有芳草,有的只是干枯的藤,苍老的树,和归巢的晚鸦,以及一曲溪水,溪上有小桥,桥畔有人家。这景色,正仿佛前人曾经写过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隋炀帝)。从第三句看,与前两句不同:既有“瘦马”,自然有人骑在这疲惫无力的马上(隐约写出人)。这时候,“夕阳西下”,眯出时间。“断肠人在天涯”——直至此刻,才明显地写到旅人,写到旅人的心情。这是一幅凄清、萧瑟、充满离愁的画面。开头两句写景,对这幅萧瑟凄清的秋景图,作进一具皴染。第五句是结穴之笔,于是人物形象,特别是人的感情,跃然纸上,使形象鲜明起来。 —— 选自《中国文学史》—— 相关链接: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天净沙·秋思 别情(西厢记·节选)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6.天净沙·离愁 李致远 越调·天净沙·离愁 敲风修竹珊珊,润花小雨斑斑,有恨心情懒懒。一声长叹,临鸾不画眉山。 4马致远,思乡 12杜甫,反映社会现实,讽刺统治阶级 14民歌,歌颂木兰 16诗经,抒发对美好女子的爱慕 17诗经,抒发对伊人的思念 18屈原,忧国 11.将进酒,劝酒歌 12石壕吏,杜甫,反映社会现实,讽刺统治阶级 13.琵琶行,白居易,写琵琶女的凄惨身世 14木兰诗,民歌,歌颂木兰 16关雎,诗经,抒发对美好女子的爱慕 17兼葭,诗经,抒发对伊人的思念 18离骚,屈原,忧国 3.求三个字的有古诗词出处的公司公司名称【秋浦歌】 李白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4.解释5句带“花”字的唐诗,简介全诗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这首诗,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诗坛,播诸图画。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 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不错,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但被 “悲秋意识” 牢笼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 用一个大书特书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诗人。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任弘文馆校书郎。 不久,任江西、宣歙、淮南等节度使幕僚,以后历任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及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终中书舍人。杜牧对政治、军事都有颇为卓著的见识,曾联系时事研经读史,注《孙子兵法》,可惜不为统治者所用。 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之论。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 后人为了区别于杜甫,称其为小杜,又为了区别于李白、杜甫,称杜牧与李商隐为小李杜,足见杜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 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 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 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 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 全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 「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 崔护 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县)人。贞元十二年(796)登第(进士及第)。 大和三年(829)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终岭南节度使。 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这句诗说:不等主人再邀,作者就急切地说到:“等到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到你这儿来赏菊花呢!”这不请自来的话,看起来有些不客气,但它正好说明了作者与主人关系之密切,也体现出了这次欢饮的情绪之好。重阳佳节正是在秋天,人们多在这一天登高望远,而此时恰值菊花正艳。 诗人没有想去登山,却提出要赏菊,足见雅趣之浓。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此处引申为观赏。 这句将意犹未尽的怡然之乐溢于字里行间。 这首《过故人庄》读来琅琅上口。 写农家生活,简朴而亲切;写故人情谊,淳淡而深厚。无怪乎杜甫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和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5.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 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