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暖字的古诗词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喜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春暖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风痹宜和暖,春来脚较轻。莺留花下立,鹤引水边行。 发少嫌巾重,颜衰讶镜明。不论亲与故,自亦昧平生。 元日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月夜 / 夜月 朝代:唐代 作者: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2.表达天气寒冷的古诗词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劲:猛烈.哀:凄厉.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牖:窗户.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 唐·李白《北风行》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回风:回旋的风. 3.求关于夏秋冬天的古诗,整首的要,要表明夏秋冬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1。 10 望秦川唐·李颀秦川朝望迥。厚冰无裂文,忽然闭口立。 天阶夜色凉如水。秋逼暗虫通夕响。 夜深知雪重。3。 2。5送 兄唐·七岁女别路云初起。 6 惊 雪唐·陆畅怪得北风急,浮萍一道开,开门雪满山。试上高楼清入骨描写夏天的古诗。 借问袁安舍,凄其霜露浓。姑苏城外寒山寺,歌声振林樾,积素广庭闲, 岂如春色嗾人狂,已惊岩下雪如尘, 漫漫轻云露月光。 晴日暖风生麦气,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 不解藏踪迹,日出正东峰。卷地风来忽吹散, 便引诗情到碧霄。 隔牖风惊竹,翛然尚闭关。9秋夜曲唐·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 望湖楼下水如天, 不作一行飞。 洒空深巷静, 芙蓉向脸两边开。天人宁许巧:1,映日荷花别样红。 孤舟蓑笠翁,树阴照水爱晴柔,寒色五陵松, 剪水作花飞、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逶迤城阙重,早有蜻蜓立上头,为有暗香来.毕竟西湖六月中、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幕苍山远、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 数树深红出浅黄,万树松萝万朵云10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晴空一鹤排云上。 水晶帘动微风起,潭面无风镜未磨,清镜览衰颜。接天莲叶无穷碧, 白雨跳珠乱入船。 4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2。 7秋词(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唯有蜻蜓蛱蝶飞。10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 青箬笠。5望湖楼醉书,风雪夜归人,白银盘里一青螺,绿阴幽草胜花时, 江枫渔火对愁眠, 征衣未寄莫飞霜。 5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唐·王维寒更传晓箭。2, 为瑞不宜多, 前庭如月晖, 露似珍珠月似弓、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 半江瑟瑟半江红,北风叫枯桑, 楼台倒影入池塘。 8 苦寒吟她·孟郊天寒色青苍、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8 秋词(二)唐·刘禹锡山明水净夜来霜。 描写秋天的古诗。4雪唐·罗隐尽道丰年瑞, 满架蔷薇一院香,白云深处有人家。 意欲捕鸣蝉。停车坐爱枫林晚,短日有冷光9南秦雪唐·元稹才见岭头云似盖,霜叶红于二月花.黑云翻墨未遮山,凌寒独自开, 桃花流水鳜鱼肥, 离亭叶正稀。 6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8 山亭夏日唐·高骈绿树浓阴夏日长, 闻歌始觉有人来。 莫愁前路无知己:1,麦花雪白菜花稀,风光不与四时同, 我言秋日胜春朝。7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 北风吹雁雪纷纷。 4。描写冬天的古诗。 客有归欤叹。日长篱落无人过、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万径人踪灭。 千峰笋石千株玉, 坐看牵牛织女星,独钓寒江雪, 丰年事若何。乱入池中看不见。 可怜九月初三夜.宋·苏轼、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 轻罗小扇扑流萤。6 晓出净慈寺宋·杨万里。 3,复见窗户明。3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 所嗟人异雁、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时闻折竹声。9初夏即事宋·王安石石梁茅屋有弯碕。 遥知不是雪,流水溅溅度西陂, 天下谁人不识君。遥望洞庭山水翠。 7别董大唐·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秋声万户竹,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长安有贫者, 夜半钟声到客船。远近山河净。 小荷才露尖尖角,偷采白莲回。 4.这首是哪两首诗词啊,要作者,题目的暖风红杏游人来满园醉熏屐齿小诗词原文: 题临安邸 南宋诗人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1、题:数 2、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3、邸(dǐ):官府,官邸,旅店、客栈。 4、休:暂停、停止、罢休。 5、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6、熏:吹。 7、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8、直:简直。 9、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诗词译文: 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亭榭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西湖游船上轻歌漫舞日夜不歇。 整日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游人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在他们眼里,杭州就是汴州,没什么两样。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题临安邸》表现了当时的社会。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句鉴赏: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慢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用“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又何时能开始?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既能理解为一般游客,也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统治者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 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这首诗针对南宋黑暗的现实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 诗词原文: 游 园 不 值 (南宋)叶绍翁 应 怜 屐 齿 印 苍 苔 , 小 扣 柴 扉 久 不 开 。 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 , 一 枝 红 杏 出 墙 来 。 注释译文: 【注释】 1。游园不值 :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 2。 应:应该。 3 值:遇。 3。怜:怜惜,爱惜。 4。屐齿 :木屐(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 底的锯齿,可以防滑。)本文指木底鞋踩在地上,留下的印子。 5。苍苔:生长在阴暗潮湿地方的苔藓植物 6。 小扣 : 轻轻地敲。 7。 柴扉 : 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柴门。 【解读】 诗人想去朋友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但是敲了半天门,也没有人来开。 主人大概不在家。也许是担心游人踏坏了地面的青苔,故意不开门。 但是一扇柴门,虽然关住了游人,却关不住满园春色,一只红色的杏花,早已探出墙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今译】 大概是院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门。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满园”两句,或实写景致,或暗喻所访之人德行(满园春色)既为己所知见(一枝红杏),久之必为人所知。 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风轻,阳光明媚。 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 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 这样敲呀,敲呀,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迎客。怎么回事儿?主人真的不在吗?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表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 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未免太小气了! 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 在他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的当儿,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冲着人打招呼呢。 诗人快意地想道:啊!满园的春色已经溢出墙外,任你主人把园门闭得再紧,也关它不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但是,后来读者并不以这点儿为满足,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