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镇江金山的诗句

1.关于镇江金山的诗歌

登镇江金山 潮平水阔两岸齐,雄风雾列远山迷。

登临金山添豪气,江天尽揽入画题。访镇江金山江天禅寺留玉阁 文 / 曲槐 好个八风吹不动, 禅师一纸寺中来。

秃头无坐锋芒露, 留玉阁前步步回。题润州金山寺 (唐)张 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说明] 张祜,字承吉,唐代诗人,一生未做过官,人称张处士。

他初离姑苏,后至长安。为元稹所贬抑,逐至淮南。

最后隐居曲阿(今江苏丹阳),卒于宣宗大中年间。杜牧曾赠诗说:“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这首五律描写了独立江心的金山寺的景貌,僧徒归山和游览借宿的生活,清新洒脱,流畅自然。特别是五、六两句明白如话而又十分工切。

题金山寺 (唐)孙 鲂 山载江心寺,鱼龙是四邻。楼台悬倒影,钟磬隔嚣尘。

过橹妨僧定,惊涛溅佛身。谁言题咏处,流响更无人? [说明] 孙鲂,字伯鱼,唐南昌人。

《题金山寺》有意识地与张祜同题之作比一高低。前六句描写了金山寺的雄伟景象,末两句显示了作者的自负。

送识上人游金山登送陀岩 (宋)范仲淹 空半簇楼台,红尘安在哉?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烟景诸邻断,天光四望开。

疑师得仙去,白日望蓬莱。 [说明] 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北宋名臣,文学家。这首诗气派阔大,尤其是“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两句,气势雄浑。

上人为和尚的尊称。识是僧名中的一个字。

金山晚眺 (宋)秦 观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气昏昏上接天。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

[说明] 秦观(1049—1100),北宋文学家,江苏高邮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同为苏门四学士。

这首诗四句四景,合成一幅金山晚眺的优美图景,十分清丽。 瓜洲夜泊 (清)郑 燮 苇花如雪隔楼台,咫尺金山雾不开。

惨淡秋灯渔舍远,朦胧夜话客船偎。风吹隐隐荒鸡唱,江动汹汹北斗回。

吴楚咽喉横铁瓮,数声清角五更哀。 [说明] 郑燮(1693—1765),清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

曾居住镇江金、焦二山读书作画。此诗写的是夜泊瓜洲情景。

诗情画意,历历如在目前。次北固山下 (唐)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去?归雁洛阳边。 [说明] 王湾,唐洛阳人,先天进士,官洛阳尉。

作者客游在外,经过北固山下时作此诗,通过写景抒发了新春思乡之情,此诗在当时很有名。 采桑子--润洲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宋)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说明] 这首词是作者写多景楼宴会遇友的情景。

写得情景交融,挥洒自如。上阕连用四个“多”字,语如贯珠;下阕听琵琶助兴,有人面桃花之趣。

北固(清)张玉书 古桧祠堂久寂寥,净名遗筑倚山椒。槛前碑版留三国,树杪江声咽六朝。

草复大堤春试马,雨余多景暮归樵。可怜万井炊烟里,鹅鹳军声响丽谯。

[说明] 张玉书(1642—1711),江苏丹徒人,其故宅在今镇江市南门大街张家巷内。顺治进士。

康熙时为相二十多年,世称京江相国。诗中写北固山的荒凉景象,遗迹模糊,寒潮呜咽,万户炊烟,五夜更声都足以引人遐思。

题鹤林寺壁 (唐)李 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说明] 李涉,字清溪,洛阳人。唐宪宗时,曾贬官峡州司仓参军,文宗太和中,任太学博士,后因故流放康州。

这首诗写作者为官不得志,终日如醉如梦,忽觉春光已尽,勉强登山游览,可惜花事阑珊,无春可寻。偶然经过竹院,与山僧闲谈,感到在纷扰社会中,暂得半日清闲,心情也很娱悦。

梦溪 (清)戴守梧 溪水潺潺入郑湖,花如覆锦满平芜。梦中山水萦情处,沈括风流绝世无。

[说明] 戴守梧,字桐荪,清同治时人,丹徒县廪生。资敏学博,年少即成《禹贡注》。

二十多岁即去世,有《陈箧集》。此诗是其《京口竹枝词》中的一首。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写得情景并佳,恰到好处。

2.关于镇江金山的诗歌

1、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宋代: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

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

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

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译文: 山河是如此的雄伟壮丽,露珠滚滚,微风轻拂,顿感微微寒意。

寄声月亮,能否借我镜子让我看清这月下美景。那深谷中的鱼龙凄戚长鸣久久不绝,倒映在水面上的星辰也随着微波摇动,海面上水雾弥漫黑夜漫长。

远远望去,月光下那紫金山上的建筑犹如银阙晶宫。 以飞霞为玉佩,头戴高冠,遗世独立俯视这人间大地。

月光如冰雪般洁白,照耀的大地明亮透澈,那万里之外的景物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回首遥望那海上三神山,仿佛群仙都在对我笑,邀我与他们同游。

乘着那鸾鸟驾驶由凤羽为车盖的马车,挥挥手扬长而去。 2、金山寺 宋代:梅尧臣 吴客独来后,楚桡归夕曛。

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

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译文: 我从吴地独自前来,船桨在落日的余晖中归来向楚地。

山峦与大地浑然一体,佛寺与江波相望。 海鹘只观望却不取近山之物,鸥鸟像被驯服一样自然成群。

寺中老僧遗忘了岁月,只是在山石看着江上的浮云。 3、金山晚眺 宋代:秦观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气昏昏上接天。

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 译文: 西津江口,一钩初月天上悬;江中水气,迷迷蒙蒙上接天。

清江水,白沙滩,模糊一片难分辨,只有点点灯火,分明是渔船。 4、游金山寺 宋代: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译文: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 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 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 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

5、大风留金山两日 宋代:苏轼 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 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

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従掀舞。 细思城市有底忙,却笑蛟龙为谁怒。

无事久留童仆怪,此风聊得妻孥忏。 潜山道人独何事,半夜不眠听粥鼓。

译文: 塔上的一个铃铛在自言自语:“明天有狂风不能渡过江南去。” 早晨风吹白浪拍击着青色山崖,又从山崖倒射船窗化作点点飞雨。

高大宽阔的楼船不敢航行,一叶小小的渔舟却任随风浪翻舞。 细思量奔往湖州又有何事可忙?倒暗笑蛟龙掀起怒涛为了什么缘故。

无事久留童仆就会责怪,这场大风使妻儿同意我在此地暂住。 潜山道人独自在做些什么,半夜不睡静静地倾听寺中的木鱼梆鼓。

3.金山、焦山、北固山有关的诗词

金山: 饮中泠泉 文天祥(南宋) 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此铸文渊。

男儿斩去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 游金玉岩 冯子振(元) 双塔嵯峨耸碧空,烂银盘涌紫金容。

江流吴楚三千里,山压蓬瀛第一峰。 云外楼台迷鸟雀,水边钟鼓振蛟龙。

问僧何处风涛险,郭璞坟前风浪冲。 春日与乔白岩游金山 唐寅(明) 山峙清江万里深,上公乘兴命登临。

凭阑指顾分吴楚,满眼风波自古今。 春日客途悲白发,祗园兵燹废黄金。

日斜未放沧浪渡,饱酌中泠洗宿心。 浪淘沙江行望金山 宋婉(清) 谁削玉嶙峋,千尺云根,蛟龙深户海西门。

金碧楼台青黛树,小李将军。 雁影落纷纷。

浪起江豚。 钟声两岸客边闻。

登涉不如遥望好,倒景斜曛。 金山寺 吴承恩(明) 几年梦绕金山寺,千里归舟得胜游。

佛界真同江月静,客身暂与水云留。 龙宫夜久双珠贝,鳌背秋生片玉浮。

醉倚石栏时极目,霁霞东起海门楼。 访金山.登楞枷台 赵朴初 再来眼顿明,挂壁雪舟雪。

忧是旧金山,江心云月下。 江水不尽流,花开春复秋。

了了因缘法,低头五比丘。 焦山: 游镇江登金山、焦山 作者:唐寅 人间道路江南北, 地上风波世古今; 春日客途悲白发, 给园兵燹废黄金。

《和子瞻焦山》 金山游遍入焦山,舟轻帆急须臾间。 涉江已远风浪阔,游人到此皆争还。

山头冉冉万竿竹,楼阁不见门长关。 金山共此一江水,只有胜绝无此闲。

野僧终日饱一饭,与世相视如髦蛮。 门无舟楫断还往,说法教化鼋鼍顽。

偶然客至话乡国,西望落日低铜镮。 岷峨正在日入处,想象积雪堆青鬟。

稻田一顷良自给,仕宦不返知谁扳。 久安禄廪农事发,强弓一弛无由弯。

行逢佳处辄叹息,想见茅屋藏榛菅。 我知此地便堪隐,稻苗旆旆鱼斑斑。

北固山: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水调歌头 多 景 楼 陆 游 江左占形胜, 最数古徐州。 连山如画, 佳处缥缈著危楼。

鼓角临风悲壮, 烽火连空明灭, 往事忆孙刘。 千里曜戈甲, 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 岁方秋。 使君宏放, 谈笑洗尽古今愁。

不见襄阳登览, 磨灭游人无数, 遗恨黯难收。 叔子独千载, 名与汉江流。

永 遇 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南 乡 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4.描写镇江三山悠久历史文化名城的语句

镇江是一座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

镇江有3000多年文字记载的悠久历史,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不仅是“甘露寺刘备招亲”,“白娘子水漫金山”等传说的发源地,也是《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梦溪笔谈》等巨著的诞生地。“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历代文人墨客在镇江留下的名篇佳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

镇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具出土文物及史籍考证,古属禹贡九州之扬州,西周初期为宜候封地,北宋更名为镇江。

镇江风光旖旎多姿,具有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向以“天下第一江山”而名闻四方。金山之绮丽,焦山之雄秀,北固山之险峻,丰姿各异,人称“京口三山甲东南”;南郊的鹤林、竹林和招隐三寺,山岭环抱,林木幽深,又延伸入城,被誉为“城市山林”。

镇江不仅自然风景见长,而且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享誉千古的金山江天禅寺,久付盛名的焦山碑林,别具风情的宋元古街,精巧独绝的过街石塔,隐于苍松翠柏中的昭明太子读书台,雕塑珍品六朝陵墓石刻,风景名胜西津古渡等,记下了这座古老城市的漫长足迹,也吸引了无数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 古人以“天下第一江山”来形容镇江山水名胜之气势。

镇江风光旖旎多姿,具有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著名风景区以沿江夹峙的京口“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及市区南山国家森林公园最为著名。

三山以“江、山、寺、洞、泉、林”景观俱全而著称,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和北固山“寺冠山”的精妙特色,堪称江南建筑艺术瑰宝。 镇江文物古迹星罗棋布,被誉为“文物之邦”。

焦山碑林号称“江南第一碑林”。西津古渡街被誉为“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还有丹阳的南朝陵墓石刻。镇江还是有名的美食之乡,以维扬菜系为特色,兼收南北风味。

有高档特色菜肴皇家食谱“乾隆御宴”,著名小吃“镇江三怪”中,镇江香醋更是驰名中外。镇江,古称“宜”“朱方”“丹徒”、“京口”、“润州”、“南徐州”。

名字,有两种说法:一是因镇江北部沿江岸—带地势比较低洼,在古代常受水害,所以在水名之前加一吉祥词,以示祈望而得名。 二是在公元1113年宋代(宋徽宗改和三年)改润州为镇江府时才有的。

据说,当时统治者认为镇江的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故取名镇江。 镇江之名至今已沿用了800多年。

镇江名称的演变反映了镇江一直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自l985年以来,镇江已被列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1987年,镇江港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具有比较完整的海关、商检等口岸管理服务机构设施。从此,“镇江”之名更加声誉大振,蜚声四海、五洲。

历史文化名城镇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东汉末年,孙权从苏州迁到镇江建都,定名京城,不久又西迁南京,镇江改称京口。

千百年来,历代名流大家纷至沓来,放歌题咏,挥毫泼墨,李白、白居易、苏轼、陆游、文天祥等人都留下了瑰丽的诗文。更有《白蛇传》-“水漫金山”、《三国演义》-“甘露寺招亲”、“梁红玉击鼓战金兵”等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给镇江增添了神奇美丽的色彩。

此外,镇江市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古时有八大名寺,香火旺盛,高僧辈出。

千年古刹金山江天禅寺是水陆道场的首创之地,成为佛教圣地。焦山定慧寺已故主持茗山是全国十大高僧之一,佛学深湛,在华人世界中有着很高的宗教地位。

宝华山为“律宗第一山”,是明清时期全国最大的传戒道场,全国70%以上的僧侣都在此受戒。茅山道院被誉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

每到香期,上山香客达三、四十万人。宝华山每年也有全国乃至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僧尼慕名前来朝佛受戒。

此外,还有圌山绍隆寺、镇江清真寺都展现着镇着浓厚的宗教文化。

5.所有涉及关于镇江的诗

游金山寺①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注释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③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④中泠:泉名,在金山西。

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⑤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

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⑥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⑦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⑧江中炬火: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

)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见如此。”

⑨谢:告诉。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

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苏轼认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所以他说,自己如果有了田产而不归隐,就“有如江水”。由此可见,现在未能弃官还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念 奴 娇 叶梦得 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

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馀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终古恨,长歌时发。·1705· 《宋词鉴赏大典》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灭。

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鬓。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叶梦得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今南京)时,登镇江 北固山有感而作 。此词步苏轼名作《 念奴娇·赤壁 怀》古词原作之韵,在构思和谋篇上与东坡之词有颇 多类似。

词的上片是借景抒怀。起句“ 云峰横起”,奇峰 突起 ,气势不凡。

下句“障吴关三面”,是写云峰分 布情景:云雾缭绕的山峰象屏障一样把古吴国所属地 区遮去了三面 。三面,是指东、西、南三面。

吴关,·1706· 《宋词鉴赏大典》泛指吴国辖境,此处指今江苏沿江一带。接下去“真 成尤物 ”,是作者对云峰的赞叹。

尤物,原意指尤异 的人物,一般是指女性,这里借指云峰的奇特可爱。紧接以下两句写从江干极目望去,回潮倒卷之处,水天浑然一体,无边际可寻。

这句是用韩愈《祭河南 张员外文 》“洞庭汗漫,粘天无壁”的下一句,很切 合词意,押“壁”字韵,可谓天衣无缝。一个“秋” 字点出时令 。

下面五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面说过,作者曾两次出知建康府,第一次到建康时不过五十岁 多一点,还不算老,“绿鬓人归”,回去时头发还是青 的;可是这次重返故地,已是过了花甲的人了,人虽 还活着,但已是满头白发,回想当年情景,有如大梦 一场 ,只有诗情未减,下笔仍象往日那样雄浑奔放。

作者在这里虽然感到年岁日增,精力已不如前,但并 无伤感情绪,还以“诗句犹杰”自豪,胸襟是很开朗 的。词的下片 ,则是作者看了眼前景物,思潮起伏,兴起了一系列的感慨。

首先他想到东汉末年崛起江东 的孙策,也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时而引吭高歌。当 时孙策正值英年,手握雄兵,有澄清天下之志。

可惜 他壮志未酬就短命死了 ,饮恨千秋。“万里”以下五 ·1707· 《宋词鉴赏大典》句,应是作者兴尽下山,回到自己座船以后的思想活 动。

他向西望去,万里浓云绵亘,此时北岸临江的瓜 步一带,夕阳正照着军营中的旌旗或明或暗,鼓角声 水调歌头 多 景 楼 陆 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2509· 《宋词鉴赏大典》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陆游词作鉴赏 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陆游三十九岁 ,以枢 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出任镇江府通判,次 年二月到任所。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

多影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固下滨大江,三 面环水,登楼遥望,淮南草木,历历可数。

这年十月 初,陆游陪同知镇江府事方滋登楼游宴时,内心感叹 而写下此词赋。永 遇 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

6.有关镇江的诗词

游金山寺①苏轼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注释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③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④中泠:泉名,在金山西。

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⑤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

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⑥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⑦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⑧江中炬火: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

)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见如此。”

⑨谢:告诉。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

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苏轼认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所以他说,自己如果有了田产而不归隐,就“有如江水”。由此可见,现在未能弃官还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7.描述金山寺的句子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见宋·苏轼《游金山寺》。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唐、宋时屹立长江之中。

乡国:家乡;苏轼故乡在四川眉山。这两句大意是:登上金山顶峰遥望家乡,长江南北的众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视线。

大凡人在仕途失意之时,容易思念家乡,苏轼写这首诗时正是如此。他在这首记游诗中寄寓了浓郁的乡情,并流露出买田归隐的心愿。

这两句是全诗写景抒情的框纽。江南江北的诸多青山,本是美好的景物,但作者登上金山绝顶不是为了欣赏江南风光,而是为了遥望家乡,此时,他只觉得这众多青山遮挡了他望乡的视线,因此笔下流露出埋怨嗔怪的意味。

其实,从江苏镇江到四川眉山,相隔千里万里,即使是一马平川,想从金山望见眉山也绝不可能。这种跌宕的笔法,正是为了突出作者望乡的痴情。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