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没有一首写湘潭的诗啊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是时有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白二十韵。又有寄高适、岑参、贾至、严武、郑虔、毕曜、薛据及张彪诗。 时赞公亦谪居秦州,尝为公盛言西枝村之胜,因作计卜居。置草堂,未成,会同谷宰来书言同谷可居,遂以十月,赴同谷。 途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皆有诗。至同谷,居栗亭。 贫益甚,拾橡栗,掘黄独以自给。居不逾月,又赴成都。 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经木皮岭、白沙渡、飞仙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岁终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 时高适方刺彭州,公甫到成都,适即寄诗问讯。760庚子肃宗上元一(干元三年)闰四月改元,杜甫四十九岁。 在成都。春,卜居西郭之浣花里。 表弟王十五司马遗赀营造,徐卿(疑即知道)、萧实、何雍、韦班(应物侄)三明府供果木栽,开岁始事,季春落成。时韦偃寓居蜀中,尝为公画壁。 初秋,暂游新津,晤裴迪。秋晚至蜀州,晤高适。 冬,复在成都。761辛丑肃宗上元二,史朝义杀史思明。 杜甫五十岁。居草堂。 开岁,又往新津。二月,归成都。 秋,至青城。旋又归成都。 是时多病,生计艰窘。始有迁地吴楚之念。 冬,高适至成都,尝同王抡过草堂会饮。762壬寅肃宗宝应一四月改元,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 诗人李白死(701-762)。杜甫五十一岁。 自春至夏,居草堂。与严武唱和甚密。 武时有馈赠。七月,送严武还朝,以舟至绵州,抵奉济驿,登陆,遂分手而还。 会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秋末,回成都迎家至梓,然颇有东游之意。 十一月,往射洪县,到金华山玉京观,寻陈子昂读书堂遗迹。又访县北东武山子昂故宅。 旋复南之通泉县,访郭元振故居,于庆善寺观薛稷书画壁。又于县署壁后观稷所画鹤。 763癸卯代宗广德一(宝应二)七月改元闰正月,李怀仙杀史朝义。杜甫五十二岁。 正月,在梓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欲还都,俄而复思东下吴楚。间尝至阆州(四川阆中),因游牛头、兜率、惠义诸寺。 既归梓,又因送辛员外,至绵州。自绵归梓。 又往汉州。夏,返梓州。 初秋,复别梓赴阆。九月,祭房管。 秋尽,得家书,知女病,因急归梓。十一月,将出峡为吴楚之游,于是命弟占归成都检校草堂。 764甲辰代宗广德二,杜甫五十三岁。春首,自梓州絜家东荍出峡,先至阆州。 会朝廷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以行程既定,不赴召。二月,离阆东去,闻严武将再镇蜀,大喜,遂改计却赴成都。 三月,归成都。六月,严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 2.有没有一首写湘潭的诗啊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是时有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白二十韵。又有寄高适、岑参、贾至、严武、郑虔、毕曜、薛据及张彪诗。 时赞公亦谪居秦州,尝为公盛言西枝村之胜,因作计卜居。置草堂,未成,会同谷宰来书言同谷可居,遂以十月,赴同谷。 途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皆有诗。至同谷,居栗亭。 贫益甚,拾橡栗,掘黄独以自给。居不逾月,又赴成都。 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经木皮岭、白沙渡、飞仙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岁终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 时高适方刺彭州,公甫到成都,适即寄诗问讯。760庚子肃宗上元一(干元三年)闰四月改元,杜甫四十九岁。 在成都。春,卜居西郭之浣花里。 表弟王十五司马遗赀营造,徐卿(疑即知道)、萧实、何雍、韦班(应物侄)三明府供果木栽,开岁始事,季春落成。时韦偃寓居蜀中,尝为公画壁。 初秋,暂游新津,晤裴迪。秋晚至蜀州,晤高适。 冬,复在成都。761辛丑肃宗上元二,史朝义杀史思明。 杜甫五十岁。居草堂。 开岁,又往新津。二月,归成都。 秋,至青城。旋又归成都。 是时多病,生计艰窘。始有迁地吴楚之念。 冬,高适至成都,尝同王抡过草堂会饮。762壬寅肃宗宝应一四月改元,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 诗人李白死(701-762)。杜甫五十一岁。 自春至夏,居草堂。与严武唱和甚密。 武时有馈赠。七月,送严武还朝,以舟至绵州,抵奉济驿,登陆,遂分手而还。 会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秋末,回成都迎家至梓,然颇有东游之意。 十一月,往射洪县,到金华山玉京观,寻陈子昂读书堂遗迹。又访县北东武山子昂故宅。 旋复南之通泉县,访郭元振故居,于庆善寺观薛稷书画壁。又于县署壁后观稷所画鹤。 763癸卯代宗广德一(宝应二)七月改元闰正月,李怀仙杀史朝义。杜甫五十二岁。 正月,在梓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欲还都,俄而复思东下吴楚。间尝至阆州(四川阆中),因游牛头、兜率、惠义诸寺。 既归梓,又因送辛员外,至绵州。自绵归梓。 又往汉州。夏,返梓州。 初秋,复别梓赴阆。九月,祭房管。 秋尽,得家书,知女病,因急归梓。十一月,将出峡为吴楚之游,于是命弟占归成都检校草堂。 764甲辰代宗广德二,杜甫五十三岁。春首,自梓州絜家东荍出峡,先至阆州。 会朝廷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以行程既定,不赴召。二月,离阆东去,闻严武将再镇蜀,大喜,遂改计却赴成都。 三月,归成都。六月,严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 3.关于“湖南”的诗句有哪些1. 元代:王冕《梅花》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2. 唐代:刘商《随阳雁歌送兄南游》 塞鸿声声飞不住,终日南征向何处。大漠穷阴多冱寒, 分飞不得长怀安。春去秋来年岁疾,湖南蓟北关山难。 寒飞万里胡天雪。夜度千门汉家月。去住应多两地情, 东西动作经年别。南州风土复何如,春雁归时早寄书。 3. 唐代: 元稹《送王十一南行》 夏水漾天末,晚旸依岸村。风调乌尾劲,眷恋馀芳尊。 解袂方瞬息,征帆已翩翻。江豚涌高浪,枫树摇去魂。 远戍宗侣泊,暮烟洲渚昏。离心讵几许,骤若移寒温。 此别信非久,胡为坐忧烦。我留石难转,君泛云无根。 万里湖南月,三声山上猿。从兹耿幽梦,夜夜湘与沅。 4. 唐代:杜甫《燕子来舟中作》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5. 唐代: 杜甫《楼上》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4.描写湘江的古诗词有哪些1、《再上湘江》唐,柳宗元。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2、《渡湘江》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3、《秋宿湘江遇雨》唐,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4、《晚泊湘江》唐,宋之问。 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 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 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 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5、《湘江曲》唐,张藉。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 6. 湘江 作者:许彬 (唐) 孤舟方此去,嘉景称于闻。烟尽九峰雪,雨生诸派云。 沙寒鸿鹄聚,底极龟鱼分。异日谁为侣,逍遥耕钓群。 5.关于湘江的诗词一、回答:有关湘江的诗词如下 1、《再上湘江》唐,柳宗元。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2、《渡湘江》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3、《秋宿湘江遇雨》唐,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4、《晚泊湘江》唐,宋之问。 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 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 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 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5、《湘江曲》唐,张藉。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 二、扩展知识: 1、湘江简介:长江支流湘江,是湖南省最大河流。湘江,其源头有4种说法:一是传统的正源(俗称东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白石乡的石梯,河源为海洋河,北流至兴安县分水塘与灵渠汇合称湘江;二是南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乡龙门界;三是广西兴安县南部白石乡境内海洋山脉的近峰岭,河源称上桂河(白石河),往东流至西波江口称湘江;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狗岭,河源为潇水,在永州市的萍岛汇合广西来水称湘江。学界较流行的说法是白石河源。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至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如海洋河为源,湘江干流全长844公里, 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以潇水为源,干流全长948公里,流域面积94721平方公里。 2、咏物诗简介: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6.湘潭中考必背的古诗有哪写中考必背80句诗句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论语•里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8.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远《三峡》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1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1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柳宗元《小石潭记》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1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诗夜游》 1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1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1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2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2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观刈麦》 33.几处早莺争暖树,夜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3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6.商女不天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3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3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4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4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4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4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4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9.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初中生必背优秀诗文名句 ——专家推荐篇 51.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饣甫 糜。——汉乐府《东门行》 5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东汉•曹操《龟虽寿》 5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54.花间一壶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