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古长安的诗句

1.咏柳抒怀的诗句

柳,作为歌吟对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屡见不鲜。

在诗人们的笔下,柳树是报春的使者,最早向人们传递春姑娘的讯息,唐代诗人元稹《生春二十首》(其九)诗中写道:“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宋代诗人朱淑真也有“全惜东风与为主,年年先占得韶晖”(《咏柳二首》其一)的诗句。 冬去春来,“春风杨柳万千条”,到处是柳的天地、绿的世界。

古代诗人以其生花妙笔着意描绘春来柳树发芽染绿、装点春色的景致。南朝梁元帝萧绎的《绿柳》可谓这方面较早出现的力作之一: 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

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 此诗首句描绘柔长的柳技拂拭大地,清代诗人高鼎也有“拂堤杨柳醉春烟”(《村居》)的佳句;次句摹写柳絮随风飘舞的情形;第三句着墨于柳色;末句则写柳叶。

全诗写柳枝、柳絮、柳色、柳叶,突出一个“绿”字.形象鲜明,似淡而实美。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写得更富有诗情画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此诗以“碧玉”比喻早春二月的绿柳,以“绿丝绦”比喻绿柳干条万缕的垂丝,以“剪刀”比喻春风,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柳树嫩绿轻柔的绰约风姿,赞美了春风神奇的力量,是举世公认的咏柳名作。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新柳》诗:“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吟咏新春之新柳,无惊人之语,却尽传新柳之神韵,意趣横生,也是咏柳代表诗作之一。

柳枝柔软细长,春风吹拂,宛如妙龄女子翩跹起舞,婀娜多姿,故古代诗人称之为“柳腰”,并常以此形容女子纤柔的腰身,这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上林柳腰细,新丰酒径多”(《和人日晚景宴昆明池》)与唐代诗人韩偓的“药诀棋经思致论,柳腰莲脸本忘情”(《频访卢秀才》)便可窥见一斑。 柳叶纤细如眉,给人以阴柔之美感,因而,古代诗人多用以形容女子长而美的眉毛。

唐代诗人李商隐便有“柳眉空吐效颦叶,榆荚还飞买笑钱”(《和人题真娘墓》)之诗句。 柳花,其色如鹅黄,成子后,上有白色绒毛,随风飘落为柳絮。

古代咏柳诗不仅描写柳絮随风飘动的情景,而且以此状写他物。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记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晋谢安在寒冷下雪之日与儿女们议论文学方面的事情。

谢公即景而问:“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谢朗接着道:“撤盐空中差可拟。”而其侄女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①这则小故事脍炙人口,而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状写白雪随风飘落的情景,绘形绘色,贴切新奇,尤其为后人所称道。 自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传颂千古的诗行后,杨柳便与人间的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至汉代又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据《三辅黄图》中记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在古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东),往往折柳赠别,即折柳用以牵系行人(“柳”与“留”谐音),表示送行者依依不舍的别情。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忆秦娥》一词中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也即指此事。

唐代诗人戎昱《移家别湖上亭》云:“柳条藤蔓系离情”,古诗咏柳常常与抒写离情别绪融为一体。乐府横吹曲辞中有《折杨柳》,所收大抵是汉魏六朝时的作品,其内容不外是写折杨柳赠别,所谓“曲城攀折处,唯言怨别离”(南朝·陈·岑之敬:《折杨柳》)。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也都作有《杨柳枝词》,内容承继乐府旧曲《折杨柳》,而又有所创新,白居易在《杨柳枝词八首》(之一)中便写道:“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我们从白居易《杨柳枝词八首》(之八)“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又可看出这类诗作的确是咏柳与抒写离情别绪水**融在一起的。 折柳赠别,多在春天。

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春景与无计可消除的离情别绪相互映衬,令人更觉离愁无限,更行更远,故唐代诗人王维《送沈子归江东》②诗写道:“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古代诗人爱柳、咏柳,也喜植柳。北宋诗**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酷爱柳树,他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并曾在此堂前亲手种植一株柳树,谓之“欧公柳”。

其《朝中措·送刘原甫出守维扬》中的词句“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便是追忆诗人植柳之事。北宋大诗人苏轼也偏爱柳树,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他在杭州太守任上,募役救灾,疏浚西湖,在湖上筑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杭人名之为“苏公堤”。

“苏堤春晓”现为“西湖十景”之一。 古诗与柳关系密切,古诗咏柳抒怀,情真意切,表现手法也别具一格。

愿当代诗人从古代咏柳诗中吸取精华,从生活中吸收养分,创作出更多更新更美的咏柳诗来。

2.描写秦兵马俑的句子

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

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出土后由于空气干燥,颜色就慢慢地脱落了。

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

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

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

秦始皇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

陶马高1.5米左右,身长2米左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人、马车和军阵是通过写实手法的艺术再现。

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

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胖瘦、表情和年龄有差异。

统一六国之后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

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艺术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跃跃欲试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俑坑发现种类齐全,数量空前的青铜兵器极大地丰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领域,其中长铍,金钩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

兵器铸造的标准化工艺、兵器表面防腐处理技术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2000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

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

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还有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无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鶡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

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如将军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双重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带双卷尾长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态和威严的魅力。

一般战士的神态: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昂首静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两者虽然得刻画一个“思”字,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宇轩昂略带傲气,后者沉静文雅。秦俑表现的是古代军事题材,它既没有选择两方交战、将士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选择将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场面。

而是捕捉了将士披甲,直兵列阵地,严阵以待的临阵场面。尽管我在这个井然有序的静态军阵营,艺术家们在单个陶俑的雕塑上,还是力求“偶动与静之中”。

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锐的武士俑昂眉张目,肃然伫立,神态坚定而勇敢,他们好似整装待发,又好似处于临战状态,还有那一件件驾车的御手俑,双臂前伸,紧握髻绳,目视前方,待命而发;那一匹匹曳车的陶马,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鼻嘶鸣,跃跃欲试;那一件件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机警的立于马前,一旦令下,就将驰骋疆场。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

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

3.急求描写大唐盛世的诗词

忆昔(杜甫)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阴山骄子汗血马, 长驱东胡胡走藏。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 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今今上犹拨乱,劳身焦思补四方。 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为留猛士守未央, 致使岐雍防西羌。犬戎直来坐御林,百官跣足随天王。 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 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 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 洒血江汉身衰疾。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通过描写长安豪门贵族争竟豪奢、追逐享乐的生活,也为我们留下了古长安的繁华景象,“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南陌百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四通八达的大道与密如蛛网的小巷相联通,街上车水马龙,珠光宝气,长安作为当时世界大都市的非常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梁家画栋中天起,汉帝金陵云外直。”画栋飞梁的宫殿建筑,比街连绵的豪门宅第,充分展示了大唐的繁华

4.关于古都西安的朗诵诗词

长安古意 卢照邻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长安 年代:【唐】 作者:【范祖禹】 东风吹尘客心起,京华去蜀三千里。

我来踏雪走函关,下视秦川坦如坻。 晓登太华三峰寒,凭高始觉天地宽。

却惜京华不可见,烟花二月过长安。 长安通衢十二陌,出入九州横八极。

行人来往但西东,莫问兴亡与今昔。 昔人富贵高台倾,今人歌舞曲池平。

终南虚绕帝王宅,壮气空蟠佳丽城。 黄河之水东流海,汉家已去唐家改。

茂陵秋草春更多,豪杰今无一人在。 细观此事何足愁,不如饮酒登高楼。

秦王何苦求九鼎,魏武空劳营八州。 当年富贵一时事,身后寂寞余高丘。

春风开花不易得,一醉何必封公侯。 贺铸 望长安 排办张灯春事早。

十二都门。物色宜新晓。

金犊车轻玉骢小。拂头杨柳穿驰道。

莼羹鲈鲙非吾好。去国讴吟,半落江南调。

满眼青山恨西照。长安不见令人老。

杜甫《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5.古长安中的玄都观今还有吗刘禹锡诗“游玄都观”玄都观今还纯在吗

你好,已经不存在长安的玄都观了。

只有南岳还有一个 ,在隋朝,玄都观是全国道教的学术研究中心,隋文帝杨坚任命王延为观主。在盛唐时,玄都观尤为兴盛,《唐会要》载:“玄都观有道士尹从,通三教,积儒书万卷,开元年卒。

天宝(713~742年)中,道士荆月出,亦出道学,为世所尚,太尉房绾每执师资之礼,当代知名之士,无不游荆公之门。 ”玄都观曾经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现在连玄都观本身,也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但它的灵魂,却跳出长安,远远联结着岭南连州,所以,虽然没有看到玄都观,我对玄都观依然有一份兴趣在。

南岳的玄都观位于南岳山之半,系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道士谭教清将始建于南齐的佛寺吸云奄改建而成。 庵侧原有省心亭,民间惯称之为半山亭。

观内原有一木质竖匾,上书“天下名山”四字,为宋徽宗手笔,早失;铜铸“千僧锅”一口,上有“清顺治七上造”字样,亦失。山门上有一石刻名联云:“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

道教著名宫观。 在湖南省衡山祝融峰至南岳镇之间。

玄都观又名半山亭、吸云庵。初建于南朝齐梁时代,清代光绪四年(1878)扩建为观,并辟为道教全真十方丛林,全称“十方玄都观”,后屡废屡建。

现主要建筑有山门、玉皇殿、三清殿、斋堂、道舍等,多为近年重建。观外古松苍劲,云雾缭绕,观内花草飘香,仙乐飘扬,环境清雅,宛若仙宫。

为衡山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