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嘉峪关”的古诗词有哪些一、烟笼嘉峪碧岧峣, 影拂昆仑万里遥。暖气常浮春不老, 寒光欲散雪初消。雨收远岫和云湿, 风度疏林带雾飘。最是晚来闲望处, 夕阳天外锁山腰 白话释义:烟笼嘉峪关碧向高峻,影掠过昆仑万遥。温暖的气候常在春不老,寒冷光想散雪初消。雨水收集远帕和云湿,风度疏林带雾飘。是最晚来闲望处,夕阳天外锁住山腰 朝代:明 作者:戴弁 出处:《嘉峪晴烟》 二、北上高楼接大荒,塞原如掌思茫茫。朔风怒卷黄如雾,夜月轻笼淡似霜。弱水西流青海远,将台南去黑山长。远人遥指斜阳外,蔓草含烟古战场 白话释义:往北登上高楼和大饥荒,塞原如掌想到茫茫。北风翻卷黄如雾,晚上月亮轻笼淡似霜。弱水向西流青海远,将台南去黑山长。远方的人指着远处斜阳外,蔓草含烟古战场 朝代:明 作者:戴弁 出处:《北陌平沙》 三、回首昆仑万叠山,黄沙白草几人还!名心我比班超少,不待封侯巳入关 白话释义:、回首昆仑万叠山,黄沙白草几人回!名心我与班超少,不待封侯已经入关 朝代:清 作者:施补华 出处:《题嘉峪关驿壁》 四、半生踪迹未曾闲,五岳游完鬓乍斑。却出长城万余里,东西南北尽天山 白话释义:半生命踪迹不曾熟悉,五岳游完头发或斑。退出长城万里,东、西、南、北到天山 朝代:清 作者:洪亮吉 出处:《出关作》 五、一纸将军令,重门六扇开。当关资虎将,题壁费鸿裁。日月无中外,轮蹄自去来。酒泉明日到,小憩尽残杯 白话释义:一张将军的命令,重门六扇开。当老虎要关资,题壁费鸿裁。时间没有中外,轮蹄自去年来。第二天到酒泉,小休息尽残杯 朝代:史善长 作者:清 出处:《进嘉峪关》 2.描写《嘉峪关》的诗句,是什么1、烟笼嘉峪碧岧峣, 影拂昆仑万里遥。——戴弁 《嘉峪晴烟》 2、却出长城万余里,东西南北尽天山。——洪亮吉 《出关作》 3、驰鸣玉垒移封旧,雁带金城振旅还。——陈其学 《防秋登嘉峪关纪事》 4、暮宿嘉峪关,别酒破萧瑟。——施补华 《出嘉峪关作》 5、名心我比班超少,不待封侯巳入关!——施补华 《题嘉峪关驿壁》 6、一纸将军令,重门六扇开。史善长 《进嘉峪关》 7、冈峦重叠戴雄关,关势峥嵘霄汉间。——宋伯鲁 《入关》 8、长城高与白云齐,一蹑危楼万堞低。——裴景福 《登嘉峪关》 9、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四首》 10、雄关楼堞倚云开,驻马边墙首重回。——林则徐 《塞外杂咏》 3.关于嘉峪关的诗句描写嘉峪关的诗词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出塞》--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塞上 胡宿 汉家神箭定天山,烟火相望万里间。 契利请盟金匕酒,将军归卧玉门关。 云沈老上妖氛断,雪照回中探骑闲。 五饵已行王道胜,绝无刁斗至阗颜。 闻山海古榆关,今日行经眼界宽;万顷洪涛观不尽,千寻绝壁渡应难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青云。(明.陈棐《祁连山》) 七古.嘉峪关秋望 边塞暮雨催霜秋,黄花泼香竞野畴。 最是烽堠经世面,长烟落照立云头。 浪淘沙.嘉峪关 雪舞冻云低,变幻熊罴。飞檐重阁比天齐。铁马冰河闻柝斗,风掣旌旗。 叹赏一砖泥,远望安西。丝绸古道旅人稀。梦上昆仑寻隐士,再论禅机。 七绝.咏嘉峪关 关山南北共争雄,云压缭垣雪压峰。 黄昏宿燕归来晚,怨锁双扉鸣漠风。 古风.嘉峪关吟(二首) 一 秋登嘉峪关 天高云谈远 仰视古关隘 犹聆壮士面 俯拾残箭镞 顿觉体生寒 伊吾古天地 思绪怅茫然 二 茫茫戈壁缈缈天 遥想迁客泪不干 叹服先贤投笔志 驼铃声里夕阳圆 七律.咏嘉峪关 胡杨已老叶仍青,沙枣花开香满庭。 种柳千丛欺大漠,驰峰万里揖长城。 钢花更比春花艳,古月岂如今月明? 莫道河西焦苦地,楼台处处阻云行! 破阵子.游嘉峪关 万里长城西起,边陲锁钥雄浑。 悬壁纵伸山脉里,策马挥鞭第一墩。 轻蹄重辙痕。 战鼓咚咚又击,呐声阵阵欣闻。 天地静观奇布阵,铁马金戈气势存, 沙场壮士魂。 卜算子.嘉峪关 百丈伟雄关, 楼角悬星斗。 万里城垣远接天, 垣上飞云走。 秋夜月如钩, 风雪长相守。 昔日狼烟不再看, 牧笛东风柳。 4.描写山海关 嘉峪关 玉门关的诗句嘉峪关: 嘉峪关诗的突出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描绘大漠雄关的瑰奇景观。 有侧重写关的:“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青云。” (明·陈棐《祁连山》)有侧重写风沙的;“风摇柽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清·汪漋《敦煌怀古》)。更多的诗是侧重描摹关城的雄姿:“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险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清·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冈峦重叠戴雄关,关势峥嵘霄汉间”(清·宋伯鲁《入关》);“长城高与白云齐,一蹑危楼万堞低。锁钥九边联漠北,丸泥四郡划安西”(清·裴景福《登嘉峪关》)。 明清时期这些诗作从不同侧面展现出“天下雄关”的粗犷而奇异。嘉峪关是西北的军事要冲,许多嘉峪关诗反映了西北政治军事形势。 清初,常出兵西北,金戈铁马,鼓角相闻。雍正军机大臣鄂尔泰的《送查大冢宰领大将军敕出嘉峪关》诗就反映这种场面:“宣麻西下领诸侯,小驻筹边望戍楼”,“旌旗一变思汗羽,挞伐重光问虏酋”。 清末陕甘总督左宗棠收复新疆也是从嘉峪关向西进军的。幕僚施袖华有诗云:“暮宿嘉峪关,别酒破萧瑟。 凌晨出西门,送客旌旗密”(《出嘉峪关作》)。后来西北地区太平无事,但嘉峪关仍驻重兵:“防边自古建雄关,圣代于今卧鼓闲”,“风腾瀚海鲸鲵吼,月冷荒城剑戟环”这是陕西提督周达武《登嘉峪关》里的诗句。 上海关: 有关山海关的诗作,其内容很丰富,有赞美长城的险要和景观的壮丽的,有反映时代的风云及其他抒怀之作,但最富特色的是描写战争和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爱国名将戚继光镇守蓟州长城一线长达16年之久,他曾率兵出关作战,写《出榆关》:“前趋皆大将,列阵尽元戎。 夜出榆关外,朝看朔漠空”,反映了当时军威之壮。万历中期,女真族崛起,东北多战争,黄洪宪《山海关》中写道:“长城古堞俯沧瀛,百二河山拥上京。 银海仙槎来汉使,玉关秋草戍秦兵。星临尾部双龙合,月照平沙万马明。 闻道辽阳飞羽急,书生急欲请长缨。”表达了诗人请缨杀敌、报效国家的壮志。 明末,山海关常有朝庭重臣统兵与后金作战,大学士、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孙承宗的《重登山海关城楼》:“甲胄诗篇少,乾坤戎马多。幻仍看海市,壮拟挽天河。 塞上人先老,山头月奈何?群雄骄语日,一剑几经过。”抒发了人生易老,报国任重,壮志难酬的感慨。 清代前期有关山海关的诗作,多反映时代的巨变,民生疾苦,语多沉痛哀怨。思想家顾炎武的五言长诗《山海关》是其中的一首。 全诗36句,首先写山海关的险要地理形势,其次写明清战争及山海关的防务,最后写吴三桂迎清兵入关及明亡后山海关环境的悲凉。风格古朴平实,慷慨生哀。 陈天植《山海关》:“疆场百战地,烟火几家残”;王模的《榆关》:“荒沙寒白骨,新鬼啸黄泉”、“前年百战地,遗恨至今存”。把山海关作为一个古战场来凭吊,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对战死沙场者遗恨的同情。 尤侗的长诗《山关行》真实地反映了清初京郊闹饥荒,清廷招募穷苦百姓经由山海关向辽东移民,百姓扶老携幼,号哭上路的惨状:“山关去,往辽东,诏徙十万填新丰”;“白头龙钟扶老翁,红颜伶俜携儿童”;“亲戚坟墓天一方,惜别临歧泪如雨。”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玉门关: 和王七玉门关吹笛 (高适)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玉门关盖将军歌(岑参) 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南邻犬戎北接胡, 将军到来备不虞。 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 金铛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著只是苍头奴。 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矑。清歌一曲世所无, 今日喜闻凤将雏。 可怜绝胜秦罗敷,使君五马谩踟蹰。 野草绣窠紫罗襦,红牙缕马对樗蒱。 玉盘纤手撒作卢, 众中夸道不曾输。枥上昂昂皆骏驹,桃花叱拨价最殊。 骑将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我来塞外按边储, 为君取醉酒剩沽。 醉争酒盏相喧呼,忽忆咸阳旧酒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唐. 王昌龄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唐. 戴叔伦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关山月》唐. 李白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七首》唐. 王昌龄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玉门关盖将军歌》唐. 岑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唐. 王之涣。 5.描写嘉峪关的诗句有哪些1、《嘉峪关前长城近处远望》 清代:于右任 天下雄关雪渐深,烽台曾见雁来频。 边墙近处掀髯望,山似英雄水美人。 释义: 嘉峪关的雪越来越深,在烽火台经常看到大雁。 在墙的附近摸着胡子向远处眺望,山看起来像英雄,水像美人。 2、《嘉峪关登筹边楼时宁远查大将军入觐》 清代:方正瑗 金锁严关绝塞开,旅人乘兴上楼台。 天山雪影浮空去,瀚海风声卷地来。 揽辔平生微有志,筹边万里愧无才。 遥闻戍鼓传呼急,内召将军拔马回。 释义: 当金锁被关闭时,旅行者来到了城楼上。 雪在天空中飘动,海风卷着浪花的声音而来。 一个年轻人的生活是非常雄心勃勃的。 他听到鼓的消息,朝内召集将军回来。 3、《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一》 清代:林则徐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释义: 嘉峪关把守严格,万里征召而来的人驻扎在关下。 城阁连接一片,城墙斜压,云彩低空飘荡。 天山高险陡削,遥望茫茫大海,眼神迷离。 谁说崤函有着千年的险峻,和它比只不过是一团泥。 4、《登嘉峪关》 清代:裴景福 长城高与白云齐,一蹑危楼万堞低。 锁钥九边联漠北,丸泥四郡划安西。 雪中苜蓿绿鹰觜,天上桃花红马蹄。 飞将神兵纷出塞,圣恩可许到伊犁。 释义: 长城和白云齐高,一登上高楼,万段的城墙就很低了。 长长的城墙一直连接到大漠以北,西域四郡划分。 雪中苜蓿绿鹰紫,天上桃花红马蹄。 飞神军队纷纷出塞,圣恩可以传达到伊犁。 5、《登嘉峪关》 近代:水梓 嘉峪关西接大荒,万山形势锁高岗。 雄才大略今何在,凭吊汉武与秦皇。 释义: 嘉峪关的西部连接着大荒漠,万山连环围住高岗。 雄才大略今天又在何处,凭此吊念汉武帝与秦始皇。 6.写嘉峪关的诗词嘉峪关诗的突出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描绘大漠雄关的瑰奇景观。 有侧重写关的:“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青云。”(明·陈棐《祁连山》) 有侧重写风沙的;“风摇柽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清·汪漋《敦煌怀古》)。 更多的诗是侧重描摹关城的雄姿:“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险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清·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 “冈峦重叠戴雄关,关势峥嵘霄汉间”(清·宋伯鲁《入关》) “长城高与白云齐,一蹑危楼万堞低。锁钥九边联漠北,丸泥四郡划安西”(清·裴景福《登嘉峪关》)。 7.赞美四大古国的诗句抛弃忧伤,拎起行囊,冲向藏梦深处的殿堂。少年的世界里,稚嫩的我们或许深藏了太多的过往,曾经的感伤或许占据了心房,始终坚信,梦还在路上。 身边的来来去去,低头,问候,更显庄重。自身的安静,我习惯了努力去躲避喧嚣。静,成了最美。行李箱在地上摩擦出兹兹的声响,心却早已找到了自己的芬芳。 疏影横斜,摇曳,炙热的空气中洋溢着一丝丝清爽,校园微微一角的驻足,找到属于自己片刻的美好。红尘匆忙,了此芬芳。晴朗的天空中若隐若现的朵朵残云,片片黄叶,似乎在期许着淡淡的秋凉。依约相逢的记忆里,絮语黄昏的午后。校园中无数次陌生的擦肩而过,熟悉已久的点头问候,那么寻常,却又有不一样的温馨。 8.描写黄山云雾飘渺的诗句有哪些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黄山,写下了《赠黄山胡公晖求白鹇(有序)》和《送温处士归白鹅峰旧居》两首,在后一首中留下了:“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名句。 在结尾处,李白恋恋不舍地写下:“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可惜这一愿望李白并没有实现,这是李白的遗憾更是黄山的遗憾。 唐代诗僧岛云留居黄山,深爱黄山,据史料记载他是最早登上天都峰的人,他的诗留存下来的有10首,是唐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人,在他的诗中,对轩辕黄帝在黄山炼丹羽化成仙的传说就有记载:“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 终待登临最高顶,便随鸾鹤五云车。” 元代郑玉笔下的黄山,没有过多的描写景色,但却把游山的感觉写得如此传神: 江左诸峰罕出群,谁云华岳与平分? 几千百涧流苍玉,三十六峰生白云。 幽谷高人抱真独,荒岩野草剩芳芬。 几回独向风前立,夜半吹箫天上闻。 明代诗人余绍祉的诗则更多的是一种写实的风格: “翠壑丹崖千丈画,白云红叶一溪诗”。 这是描写黄山秋景的千古绝唱,“翠”、“丹”、“红”、“白”这四个描写颜色的字,把黄山秋日缤纷的色彩描绘得五彩斑斓,一个“云” 字,一个“溪”字,把黄山秋日的天高地阔,秋高气爽衬托得无比准确,使人读来如临其境,“千丈画”三个字把黄山大自然神来之笔所绘就的巨幅画图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一溪诗”三个字又赋予了画面溪水孱孱的美妙动感。 两句诗14个字,把一幅有声有色、壮阔秀丽、众花争艳、峰水相衬的黄山秋日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现当代的大家更是感怀吟咏,留下了不可胜数的名篇佳句,他们的作品几乎屡见于国内外成百上千种报刊,总数当远远超过古代诗人。 黄宾虹在迎客松下吟颂:今古几游客,劳劳管送迎。 苍官不知老,披拂自多情。 许承尧在江丽田琴台边感叹:鸣琴客久去,石床犹在兹。 蓊蔚四山静,冷冷水环之…… 郭沫若末到黄山之前就先从黄山风光摄影展上预习了黄山:我未到过黄山,今来影上大观。仿佛身在云海,胸中涌起波澜。 胡绩伟置身于黄山风云之中疑惑万千:转眼山变海,弹指岛环峰;骤然劈头雨,刹时满目松。 唐?|在黄山定是想起了一千多年前的李谪仙:千树悬崖采药去,一林幽径觅诗还。 我来欲作胡公客,求取新生双白鹇。 张万舒聆听着阵阵松涛热情地赞叹: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 穆青儒雅地抒情:昂首青霄界,惊造化,黄山幻景,松奇石怪。 雪虐风摧亿万载,芙蓉娇娆不败。 邵燕详把思绪引向了千百年前:山啊山,你亲眼见过海枯石烂,你亲身经历过谷换陵移,你比参天古木的年轮该有更多的记忆。 明代的程敏政就有这样的诗句:“眼看奇绝口难名,变态分明似化成。” 清代的金照吟道:“黄山变态自天公,移步看看又改容。” 真可谓“一片之云有异势,一尺之松无凡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