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千锤百炼练字练意的诗句1. 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贾岛 贾岛写诗炼句“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他的“推敲”的故事最有名。 “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是贾岛的原句;而“佳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是后人把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合在一起谈好文章怎样练成的。 2.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 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而相传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更是在他的《送无可上人》一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句下加注一首小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极言炼句时间之久,吟成后之欢,可见一斑。 二、秋兴八首中体现杜诗炼字特色的诗句是哪些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歌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杜甫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从《诗经》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放在自己的艺术熔炉里加以提炼、铸造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沉郁顿挫”,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达到空前的高度,为后代诗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主义、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 一、在思想内容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核心是关注人民疾苦,主题是忠君、爱国、爱民。 (一)关注民生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内容。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典范。 他敢于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人民的幸福而牺牲自己。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杜甫的仁政爱民思想是通过忧国忧民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 他的喜忧是随着时势的变化而显露出来。诗人在《春望》中透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 《洗兵马》对国家整体形势的转危为安表示无比的兴奋和乐观。诗人在担任左拾遗时,更是忠于职守,勤于国事,如《春宿左省》“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在《蜀相》中缅怀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壮志未酬的悲伤。《诸将》五首和《秋兴》八首,痛感朝廷没有远见,将帅平庸无能,并对藩镇拥兵割据的现实深怀忧虑,悲叹自己“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 十年长安的蹉跎困顿生活,使杜甫更能深入地体察民瘼。在他的诗行中形象地描述了百姓遭受苦难的根源:一 是赋税太重,二是官吏贪污盘剥,三是统治者奢侈浪费。 安吏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更加重了杜甫的深忧。 (二)忠君、爱国、爱民的儒家思想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思想主题。 杜甫虽然也写了“唐尧真有圣,野老复何知”、“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等诗句直接讽刺皇帝,但仍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思想,对皇帝存在着很大的企望,希望通过皇帝“下令减征赋”来“各使苍生有环堵”,使国家走向强盛。杜甫在多年饥寒的生活体验中,更同情人民。 有时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就忘记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想的却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夫业徒,因念远戎卒”。 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发出了宁愿“冻死”来换取普天下穷苦人民的温暖这样的宏愿。 二、在表现手法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重在抒写现实人生,感事与写意有机结合,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一)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呈现社会历史的整体风貌。例如,“三吏”、“三别”以组诗的形式,通过具体事件来显示世情。 《石壕吏》描述了动乱年代官府用非常手段“夜捉人”去“急应河阳役”的特殊事件。反映了一家之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的悲惨现实生活。 在安史之乱时期,不仅村野老妇要上战场,连十八以下的中男(《新安吏》),“子孙尽亡尽”的老翁(《垂老别》),刚从战场“归来寻旧蹊”,又遇“家乡既荡尽”,“人身无家别”的独身汉(《无家别》),“暮婚晨告别”(《新婚别》)的新郎都要上前线,一个个具体的事件组成一幅巢代倾无完卵的社会文体图景,形象地呈现了安史之乱中唐朝的社会现实。杜甫诗歌以小见大的写法体现在经细节描绘来揭示生活本质。 (二)因叙生感,因感生议,感事与写意有机地结合。杜诗因事生感,推己及人及世。 诗人在回奉先县探家时,耳闻目睹华清宫内君臣宴乐而联想到“寒女”的置帛纳税;由听说达官贵人生活的骄奢而概括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又由自己“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忆卒”的遭遇联想到自己享受“生常免租税,各不隶征伐”的待遇还如此辛酸,平民百姓的遭遇可想而知,因而“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又呈吴郎》替打枣的寡妇向吴郎求情。 他将心比心,深切地感受到四海涂炭的时运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他富感于叙。 如《兵车行》诗人对统治者开边政策的否定和对民生痛苦的同情,完全寄寓在咸阳桥边送别征人,“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青海边古战场新鬼烦冤旧鬼哭的描写叙述之中。如在《春望》一诗中,诗人把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的国事虚化为一年一度的春景,诗人角景生情,感慨万端。 (三)百转千回、反复咏叹的内心、思想情怀抒情方式,形成了以沉郁顿挫为主导的艺术风格。如《北征》描述自己离别朝庭的忧虑,沿途所见田野的荒芜,战争白骨遍地,百姓受难的景象,家中饥寒将近的情形,思虑国家借用回纥兵力平叛以来时局的变化,表达对肃宗中兴的期望,感情深沉复杂,忧虑中有讽刺。 《自京赴奉先县五百字》、《壮游》、《洗兵马》、《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等,都通过这种万转千回的抒情方式抒发出丰富复杂、深沉博大的思想情怀,形成了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 三、在文学史上,杜甫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最早从周代民歌开始。到了两汉乐府民歌。 三、关于楼阁的诗词览亭台楼阁阅千古诗文———楼阁诗赋遥想亭台楼阁,或耸立于青山之上,依附于江河之畔,或点缀于园林之中,生落于繁华之地,似一种装饰依一分山水,亮一道风景,星移斗转它们又成为历史遗迩,文化名胜,著名的亭台楼阁往往融历史文化,逸闻故事,自然景物于一体,众多文人雅士被其吸引。 他们登高远望,追右探胜,有所惑,遂凝化为诗文„„爱晚亭青砖青瓦,石基飞檐,古色古香。四角微微翘起,似大鹏展翅,即将凌空凹曲的屋面,避免了造型的冷峻,优美的镶嵌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仿佛自己成了天地的一部分,寄于了人对自然的无限留恋,停车漫步,枫叶红满天,二月花开,寄情与爱晚,一语中的,品味这飞不起的“翼然”。 八镜台气势磅礴,光彩夺目,登台远眺可“南望五岭,东关七闽”蓝群山之参差,俯之奔流,云烟出没,草木暮雨,邑屋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桃源世外!如此赣州城明文遐迩的楼阁文化,红色圆柱,翠绿碧瓦,飞檐层层,四面如一,台形长分,安置“双龙之护栏,又似浪花翻卷。大气复然”!【关于亭台楼阁的诗句】黄鹤楼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尊,看洲诸千年芳草,今日白云尚在,问?落红城五月梅花!心远地宽,把酒凭楼听玉笛梅花,此时落否?我辞江去,推窗寄概,问仙人黄鹤,何曰归来?天下江山第一楼,的文量书香谁堪比拟?的一句崔颢的一句“苟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让其声名始盛家喻户晓,千百年来,无数文个量客在此登览圣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是黄鹤楼成为久写不衰的主题。滕王阁帝子长洲,仙人归馆,将军武库,学士词宗,滕王何在?剩高阁千秋剧怜画栋株连,都化作空潭云影,阎公能传,仗书生一序寄于东南宾主,莫轻看过路才人——王勃,落一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风月无边,坐落在自然之中的滕王阁,好似永远表示着“我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的荡气回肠。 亭台楼阁,集数千年来诗词文化,聚了世中文人墨客,共赏其建筑之伟岸,意境之深幽。关于亭台楼阁的诗句(二):亭台诗词赏析中国传统亭台楼阁的造型多种多样,其审美价值主要并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些建筑物欣赏到四周广阔空间中的自然景象而那些著名的亭台楼阁往往融历史文化、轶闻故事、自然景物于一体,众多文人雅士被其吸引。 他们登高望远,追古探胜,心有所感,形成了大量诗文,这些文学作品往往寄寓了相思送别,游子怀乡、思妇怀人、壮士悲歌、文士不遇等情感,而且许多名篇对后人产生了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相思送别。 陶潜有“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李白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菩萨蛮》);“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行送别》)。林景熙有“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溪亭》)。 王实甫《西厢记》里有“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现代人最为熟悉的当数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等等。 从这些诗词里可以看出,大多数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亭”,已然成了离别相思的象征。孤亭幽思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菩萨蛮》中写道:“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螟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北宋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清人廖鸿还为此亭赋诗一首:“天涯沦落孤亭在,本是浮生作是观。观尽凄清西湖月,水光尤为美人寒,壮士悲歌,文士不遇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孤独于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绪万千。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这种悲哀常常为封建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兰亭集序》中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游目骋怀之后感受到“情随事迁”,“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种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拨响了古今文人墨客的心弦,引起了长久的共鸣。 【关于亭台楼阁的诗句】游子怀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杜甫的《登岳阳楼》,作者在迟暮之年登上了慕名已久的岳阳楼,既看到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又感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凉落寞,但更为可贵的是作者面对“戎马关山北”,而“凭轩涕泗流”的忧国情怀,深深地感染着后人南宋词人柳永由于游宦他乡,事业难成,而思乡、惜生,在登临之际对生命意义和反思比谁都多。“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 四、谁有有关选词炼句的素材啊~~大家来帮帮忙给你10条,诗词具有,雅俗兼备,全是经典素材!1.轻风□细柳 淡月□梅花〔问〕同学们,假如你是苏东坡或黄山谷,你会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中各加一个什么字呢?(学生回答)〔明确〕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黄山谷认真地思索后,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苏东坡和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学生讨论后交流〔明确〕“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 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简述: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十分强调炼字,他们认为炼字与炼意、炼句一样重要,都是“锤炼文章”的重要环节,是使文章具有精炼美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荀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 2.诗僧齐己曾写过《早梅》诗,其中有句云: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其友郑谷将“数”改为“一”哪个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 总结:“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丽的雪中梅花图,图中,雪掩孤村,苔枝缀玉,白雪皑皑,孤梅怒放,极富意境美,所以“一”字不仅好在暗合题目“早梅”,而且一枝梅花怒放于皑皑白雪之中,愈发显得梅花是那样的清奇,香绝,孤艳,更富于意境美;而从情感上,“昨夜一枝开”则能表现出诗人突然发现梅花时的惊喜之情。 3.“身轻一鸟过” 北宋汴京有个陈舍人,偶然得到一部旧本的《杜甫诗集》,他如获至宝。但由於这本书保管不善,致使有不少诗句中的字都脱落了。 有一次,陈舍人读到《送蔡都尉诗》时,发现「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一句的「鸟」字后面少了一个字,他反复斟酌,始终不能断定那是什麽字。 有一天,他和几位诗友谈论诗文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补上一个最恰当的字。 有人写出一个「疾」字,认为「疾」字最能表现蔡都尉轻快迅速的纵跳功夫。有人认为不好,因为「身轻一鸟疾,枪急万人呼」上句的「疾」字与下句的「急」字,无论在读音或意思上都太接近,显得有点重复。 又有人写出「度」字,但陈舍人认为「度」字用在此处显得太生硬,也显不出身轻如鸟的特点。有人更提出用「落」、「起」、「下」等字,但大家都不满意。 后来,陈舍人在别处找到了一本比较完整的《杜甫诗集》,翻到《送蔡都尉诗》一看,原来那句是「身轻一鸟过」。用「过」字来形容蔡都尉跳得又高又快,像一只鸟在眼前飞过一样,确实恰当不过。 4.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代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春光好》一词中有一句曰:“红杏枝头春意闹”。后代评论者极为推崇其中的“闹”字,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卓绝千古。” 因为这个“闹”字生动的表达了春天的生动景色,并唤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也就是红杏枝头有何许春意,并最终以小见大的让人联想整个春意。从而突出了整首词的境界。 所以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这首词时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也。” 5.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边觅小诗。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这是鲁迅先生为悼念青年革命家写的小诗,作者改“眼”为“忍”,写出了被压抑的满腔愤恨;改“边”为“丛”使严酷的白色恐怖和斗争环境在程度上和气氛上得到了强化。 6.张先《天仙子》有句云:“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张先抓住“弄”字来强调其在创造意境中的作用,从而使全句生动、活泼、新鲜,使感情融化于其中,使景物拟人化,从而创造出意境浑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达到了“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炼字最高境界。 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富于表现力。 洪迈《容斋续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 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而改为‘入’。旋改为‘满’。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 这是因为,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 五、古诗词三十六法桃花道人述清角吹寒整理 (一)、韵味、格调、意象、寄托、境界、神韵 (二)、稳健、厚重、端正、求真、含蓄、朴实 (三)、立意、有事、明了、精炼、隽永、筋骨 (四)、章法、格律、起头、收尾、切题、炼句 (五)、用典、博闻、取舍、火候、谦恭、皮厚 (六)、委婉、流畅、新奇、铺垫、贴切、谐调分论如下: 一、韵味 道人论诗词首重“有味”,观其评语有关“味”字的,凡五十余条。 三十六法味为上。道人之道一言以蔽之,味而已。 道人评曰: 诗有三味短一则寡味。一曰“意味”二曰“形味”三曰“韵味”。 所谓层次不明是欠“形味”。语感差是欠韵味。 二、格调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词为人之心声,格调当以高为胜。 道人推崇典雅高尚之格调,作诗词与做人并重。 无论诗与词,还是以厚重、蓄而不发为上。 所谓“怒而不张,哀而不颓、乐而不淫”。 三、意象 圣人立象以尽其意,以尽其神。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 四、寄托 诗词皆贵有寄托,词更甚。 意在言外,言尽意存,表里相宣,比事情通,身世之感,通于性灵。五、境界 诗贵有味,有味乃有境界之谓也。 物境为下,情境为中,意境为上。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有灵通之句,参造化之妙。 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六、神韵 诗可以兴,兴方能有境界,境界之最高处方有神韵。淡远冲和,清远古澹,兴象超逸,化境悟境,即事生情,即语绘状,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此之谓也。 王夫之云:寄意在有无之间,慷慨之中多自蕴藉。能兴即谓之豪杰。 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七、稳健 法度严谨,词章典贵,敛才就范,不屑纵横,隶事恰切而深微,此乃稳健老道之谓也。 由是可知稳健乃写诗作词进步之第二层次也,是成熟的一个基本标志。八、厚重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寥寥长风,来之无穷,喻彼行健,是谓存雄。 厚重乃诗词写作的一般要求,通常所谓雄浑劲健者是也,是相对于轻盈灵动而言的。九、端正 形式与内容并重,技法与情感交融。 写诗作词,皆有古法可依,抱杜尊韩,托足权门,苦守陶韦,贫贱骄人,偏则成魔,分唐界宋,博极而约,淡蕴於浓。简言之,端正者,中庸之谓也。 诗论者所谓典雅、安雅、矜严、戒偏之意也。十、求真 人贵真情,景贵真实,诗词须有真性情,意境产生于真情感。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诗如化工,即景成趣。 逝者如斯,有新无故。因物赋形,随景换步。 诗家所谓自然、葆真、实境、即景即言此矣。 十一、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幽花初开,名香始熏。白石诗说云:语贵含蓄。 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 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古人所谓诗家话,今人所谓诗的语言,余以为皆含蓄蕴藉之谓也。 过于直白者不能称其为诗,须用形象来表达意境,这是诗词文体区别于小说散文的一个内在的标志。 雅淡与俗浅是两回事 十二、朴实 俯拾皆是,不取诸邻。 真予不夺,强得易贫。东风徐来,不惊一尘。 不琢不雕,匪缁匪磷。意深词浅,思苦言甘。 寥寥千年,此妙谁探?含蓄蕴藉与自然朴实看似矛盾,实则不然,朴实乃诗词写作中的更高境界,返朴归真,不着痕迹,于冲淡平和中寄寓真情实意,不亦难乎? 十三、立意 黄彻蛩溪诗话云: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袁枚论诗亦将崇意列为首篇,余以为吟诗作词,自当是立意为先,倘若立意不明,一篇作品则信马由缰,无归宿矣。 诗品有云:意似主人,辞如奴婢。主弱奴强,呼之不至。 穿贯无绳,散钱委地。开千枝花,一本所系。 十四、有事 此乃现实主义基本要求,史诗之概念。维新运动中,诗界革命旗手黄遵宪主张诗要为事而作,须反映现实生活,我手写我口,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愤时势之不可为,感身世之不遇,不必去模拟古人,今之世异于古,则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十五、明了 似是而非、不懂、含糊、何意之类评语道人常用,盖新学诗词者之通病也。 白石云:难说处一语而尽,易说处莫便放过;僻事实用,熟事虚用;说理要简切,说事要圆活,说景要微妙。多看自知,多作自好矣。 明白如话,不加藻饰,如一泓山泉,看似平淡,掬入口中品尝,却别有甘冽。明了能读,读之能懂,乃诗词艺术有生命力之根本要求,提倡疏朗清新,雅淡纯朴,通俗恬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诗风。 十六、精炼 诗品云: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淄磷。此乃简洁、洗炼、利落、凝练之谓也。 诗词文字有限,讲究言简意丰,一字传神,但简练绝非简单之谓,简单者一览无余,简练乃字外有义,言有尽而意无穷。欲简练则须概括,能概括则须多闻博记,知其一百而写其一,心有余力,有所选择,方能简练。 十七、隽永 缪越云: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