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轻舟的诗句《早发白帝城》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咏怀》 年代: 魏晋 作者: 阮籍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年代: 宋 作者: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行香子·一叶轻舟》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一叶【轻舟】。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岩陵。君臣一梦,今古虚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清。 2.含有“轻舟”的诗句李清照词《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艨舟, 载不动、许多愁。 宋祁《诗词》积雨涨秋濠,轻舟共此邀。菰蒲敛鋩锷,莲芡熟橐韬。岸静鱼跳月,林喧鸟避篙。归时兴不浅,风物正萧骚 寻幽泛轻舟,待月步闲庭。翌日倏分携,南北各如萍。我寻住孤山,师亦往东明。人间一为别,天上七周星。江湖既相望,煦沫安足凭。今年春之暮,草堂花飘零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香山还带付轻舟,如影随形过不留, 善念乃能通帝座,令江海屋暗添筹。 《点绛唇·醉漾轻舟 桃源 》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直把杭州作汴州,轻舟已过万重山,但悲不见九州同,明月何时照我还,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南曲四首(其三)】 储光羲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 元 白朴 一夕梵唱一夕秋,一叶轻舟一叶愁。 千寻碧湖千寻酒,丝竹慢,唱不休, 红颜总是归尘垢。 听钟十年后,隔雨看小楼,却叫人怎生回头? 只知道这点点 \(^o^)/~ 望满意 3.关于轻舟的诗句《早发白帝城》年代: 唐 作者: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咏怀》年代: 魏晋 作者: 阮籍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年代: 宋 作者: 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行香子·一叶轻舟》年代: 宋 作者: 苏轼一叶【轻舟】。 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岩陵。 君臣一梦,今古虚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清。 4.轻舟已过万重山后面的诗句1、“轻舟已过万重山”是最后一句,后面那没有诗句。 2、“轻舟已过万重山”出自唐代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全诗如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该诗大意: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4、《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5、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5.“一叶轻舟”出自什么诗句“一叶轻舟”出自宋代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一叶轻舟”指的是像一片小树叶那样的小船。形容物体小而轻。叶:树叶。扁舟:小船。 《江上渔者》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江上渔者》赏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含有“一叶轻舟”的其它诗句: 1、四顾水光无际,自操一叶轻舟。——宋·王炎《陈推官幽居十咏·重湖泛月》 2、暮江初涨浪翻狂,一叶轻舟泛渺茫。——宋·陆游《大溪滩折柂》 3、傍人借问家何处,一叶轻舟水面浮。——宋·杨公远《次金东园渔家杂咏八首其一》 4、一篙春水滑无声,一叶轻舟过短亭。——宋·本之《诗一首其一》 5、一叶轻舟一破裘,飘然江海送悠悠。——宋·陆游《舟中作》 6.关于"一叶扁舟"的古诗词有哪些1、《题画》 明·于谦 江村昨夜西风起,木叶萧萧堕江水。 水边摐蓼正开花,妆点秋容画图里。 小舟一叶弄沧浪,钓得鲈鱼酒正香。 醉后狂歌惊宿雁,芦花两岸月苍苍。 2、《和陶饮酒二十首》 宋·苏轼 小舟真一叶,下有暗浪喧。 夜棹醉中发,不知枕几偏。 天明问前路,已度千重山。 嗟我亦何为,此道常往还。 未来宁早计,既往复何言。 3、《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青玉案·芦花飘雪迷洲渚》 宋·谢逸 芦花飘雪迷洲渚。送秋水、连天去。 一叶小舟横别浦。数声鸿雁,两行鸥鹭。 天淡潇湘暮。蓬窗醉梦惊箫鼓。 回首青楼在何处。柳岸风轻吹残暑。 菊开青蕊,叶飞红树。江上潇潇雨。 5、《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7.李白写过一首对轻舟过峡时的动态美景描写的诗是哪一首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韵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评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 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 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 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 雨而泣鬼神矣!”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 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