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社会风气的诗句

1.关于“赞美社会好风气”的诗句有哪些

1.早春持斋,答皇甫十见赠

唐代:白居易

正月晴和风气新,纷纷已有醉游人。

帝城花笑长斋客,三十年来负早春。

2.太湖石

唐代:白居易

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

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

3.醉太平·西湖寻梦

清代:王蕴章

炉烟一窗,瓶花一床,更添十里湖光,对南屏晚妆。

藕风气香,竹风韵凉,等他月照回廊,浴鸳鸯一双。

4.绿章封事

唐代:李贺

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

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

绿章封事咨元父,六街马蹄浩无主。

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

金家香弄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

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

5.送董元达

宋代:谢逸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

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破屋应数间。

2.形容风气的诗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蒋子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东晋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用诗句来概括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白居易《牡丹芳》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 徐凝《赏牡丹》牡丹娇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王毂《赏牡丹》 中国自古就有咏物传统,咏花诗是咏物诗的重要大类.“花”意象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与精神价值.唐声势浩大的“尚花”风习和咏鹤热潮,以国花产生的方式,推动中国精神体验的攀升. 一“花”意象的审美精神价值 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唐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书写推向极致.花风即唐宋风,因缘于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气而呈现不同的气象.文人个体命运遭际、升迁贬谪、物喜己悲等主客观原因又导致他们对于“花”的书写融入了强烈的个性特征,生发出摇曳多姿的文化风貌.从审美文化史、文人思想心态史、绘画史等多角度,可以窥见从唐积淀了怎样的文化底蕴和人格形态,揭示出唐人文精神、文化心态、文人审美趣味的流变.国花牡丹的精神气质,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二 牡丹晋身唐代国花的历史文化机缘 “尚花”时尚折射和牵动着时代气象.不同的时代风尚与不同的花的特质和意象内涵相契合,使某一种或某几种花形与神承载着当时文人的理想人格追求,彰显出时代之气象、文化之风貌以及文人的心灵世界. 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隋代即有赏牡丹的记载,但直至盛唐,牡丹才真正取代六朝咏梅的遗风,成为占据咏花新宠地位的“国花”,洵非偶然.经过了将近四百年分裂、动乱之后,唐代出现了一个经济、文化全面繁荣的社会局面,成为整个东方世界最强盛的帝国.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中外贸易交通发达,“丝绸之路”畅通引入了外来文化,异国的服装、音乐、舞蹈、美术、宗教等等,都威为长安风尚.佛儒道三教并存,使唐代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态势.这种空前的大交流大融合,使唐王朝处于四方朝拜的尊者地位,洋溢着积极进取、昂扬奋发:雍容豪迈的精神. 这种盛世辉煌的精神也体现于建筑上.唐有三大皇宫,即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官.大明宫最大,位于长安城北禁苑东南的龙首塬上,以规模宏伟著称.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十月,于龙朔二年(662年)四月完成,是为太上皇修建的避暑别宫,初名永安宫.贞观九年,改称大明宫,在其后的200余年间一直是大唐的政令中枢.这里有巍峨的朝堂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有国家最高的衙署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史馆、弘文馆、命妇院、集贤院,有碧水荡漾、风景如画的太液池,诸多的后宫别殿中的麟德殿旁夹城内,还有汇集文人墨客的翰林院.著名文人李白、杜甫、岑参、王维、自居易、韩愈、刘禹锡等都曾在大明官内活动,留下许多描写大明宫的文学作品.高宗于龙朔二年(662年)四月迁入大明宫(此时称蓬莱宫),并修建大明宫内第一座正殿——含元殿,有所谓:“含元建名,《易·乾坤说》曰:含宏光大.又曰:元亨利贞,括万象以为尊.”此殿长期作为举行冬至、元日的朝贺及登基、册封大典等重要仪式的场所,是大唐国力的象征,承载了二百余年风起云涌的大唐气象. 与此相应,唐代的宗教与世俗岁时庆礼,也规模空前.唐代的礼佛之盛,有玄奘法师在贞观年间西行取经归国后,在朝廷资助下翻译了大量经文典籍.更为空前狂热的是,唐皇帝曾七次于皇家寺院法门寺举行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一次开示佛指合利.此后唐皇帝每隔130年迎一次佛骨,成为举国参与的盛典.《旧唐书》中记载了迎佛骨的壮观场面:“自开远门达安福门,彩棚夹道,念佛之音震地.上登安福门迎礼之,迎入内道场三日,出于京城.诸寺士女云合,威仪盛饰,古无其比.” 唐代曾多次由宫廷举办皇帝“与民同乐”,共度元宵佳节的盛大活动.公元713年,宫廷组织了几千女子的队伍,在灯火通明的京城踏歌三天三夜.据(《旧唐书》记载:“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初,有僧婆陁请夜开门然灯百千炬,三日三夜.皇帝御延喜门观灯纵乐,凡三日夜.”张祜《正月十五夜灯》云:“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灿烂盛大的“踏歌”场面,尽显盛世辉煌.盛唐的民间体育运动也极具气魄.清明拔河于唐为盛,唐玄宗李隆基在军队中积极推广,后从宫内梨园搬到宫外广场,变成全民欢庆的盛大集会.《唐语林》记载“明皇数御楼设此戏,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进士河东薛胜为《拔河赋》,其词甚美,时人竞传之.”盛唐拔河所用绳子“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千余人开拔,其场面宏伟壮观,气势磅礴. 如此遍及朝野僧圣俗的盛唐气象,为其“国花”的追 寻注入巨大魄力.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

4.形容社会风气不好的词语有哪些

形容社会风气不好的词语有礼崩乐坏、瓦釜雷鸣、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物欲横流、趋炎附势、人情冷淡、纸醉金迷、世态炎凉、歪风邪气 。

1. 礼崩乐坏(lǐ bēng yuè huài):

释义: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造句:春秋是先秦礼制最健全之时期,认为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传统观点应得到修正。

2. 瓦釜雷鸣(wǎ fǔ léi míng):

释义: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

造句:用人唯才唯德,必不致发生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情事。

3. 世风日下(shì fēng rì xià):

释义:指社会风气日趋败坏,一天不如一天

造句: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是一个终日叹息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的人物。

4. 人心不古(rén xīn bù gǔ):

释义:旧时指人心奸诈、刻薄,没有古人淳厚。

造句:世衰道微,人心不古,治安状况当然跟着江河日下了。

5. 物欲横流(wù yù héng liú):

释义:指想得到物质享受的欲望泛滥,到处都是。

造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在这个人心不古的社会,我们只能随波逐流。

6. 趋炎附势(qū yán fù shì):

释义:指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造句:即使由于装备和技术的关系,露营本身已经成为一个趋炎附势的问题。

7. 人情冷淡(rén qíng lěng dàn):

释义:指在别人得势时就奉承巴结,失势时就不理不睬。

造句:我不禁感叹,如今这世道人情冷淡,像卡勒这样的人真的快赶上大熊猫了。

8. 纸醉金迷(zhǐ zuì jīn mí):

释义: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

造句:意志薄弱的人,往往失足于纸醉金迷的大都市。

9. 世态炎凉(shì tài yán liáng):

释义:指一些人在别人得势时百般奉承,别人失势时就十分冷淡。

造句:潭水清澈碧绿,好似看尽人间世态炎凉的眼眸,沉静,深邃。

10. 歪风邪气(wāi fēng xié qì)

释义:指不良的作风和风气。

造句:他以一身正气压住了歪风邪气。

5.有关批判现代社会风气的古诗七言绝句

1、《杜陵叟》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译文:

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每年种了贫瘠的田地一顷多。

三月份没有雨刮着旱风,麦苗不开花不多枯黄死。

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没熟都已经干枯。

官吏明明知道但不报告真相,急迫收租、凶暴征税以求通过考核得奖赏。

典当桑园、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规定的租税,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

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的粮食。

虐害人伤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象钩、牙齿象锯一样地吃人肉!

不知什么人报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怜悯、了解人们的困苦。

白麻纸上书写着施恩布德的诏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

昨天里长才到门口来,手里拿着公文张贴在乡村中。

十家缴纳的租税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们君王免除租税的恩惠。

2、《送人赴安西》岑参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译文:

你看那位壮士,手执胡钩跨上骏马,英姿勃勃地越过陇山头。

他从小就立志报效国家,杀敌立功绝不是为了做官封侯。

万里之外的故乡景象将会在你的梦中出现,边疆的月光常常会引起你的别离忧愁之情。

你此去应该早日消灭那些胡族侵略者,不要优柔寡断将战事一拖经年。

扩展资料:

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大类。其中平起式又分两种:一、平起平收,首句押韵;二、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仄起式也分两种:一、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二、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按平仄律,七言绝句有四种标准句型: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其平仄粘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也要避免犯孤平和三平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言绝句

6.形容好的社会风气的成语

形容好的社会风气的成语如下: 1、市无二价 解释:买卖没有两种价钱,买卖公道,不欺骗人。

形容社会风气好。亦作“市不二价”。

出处:《汉书·王莽传上》:“又奏为市无二价,官无狱讼”。 2、风清弊绝 解释:贪污、舞弊的事情没有了。

形容坏事绝迹,社会风气良好。 出处:宋·周敦颐《拙赋》:“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3、路不拾遗 解释: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

形容社会风气好。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扩展资料 社会风气,简称风气。指社会上或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竞相仿效和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

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与精神面貌。 从微观角度考查,实际上这是群体中人际关系的一种氛围,是影响群体意识、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风气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人们的言论和活动中,对人们的思想、心理和情感常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及国家的关系,则是社会风气好坏的最重要的指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社会风气。

7.求描写社会风气的文言文

道德经 节选: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为政》 论语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左车右儿),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世家赞》 史记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刺世疾邪赋》 赵壹 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

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逾增其荼毒。秦汉无以相逾越,乃更加其怨酷。

宁计生民之命?为利己而自足。 于兹迄今,情伪万方。

佞诌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

妪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

捷慑逐物,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

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

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

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欲于目前。

奚异涉海之失柁,坐积薪而待然?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桡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

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 有秦客者,乃为诗曰: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

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伊优北堂上,抗脏依门边。 鲁生闻此辞,紧而作歌曰: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

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

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8.求描写社会风气的文言文

道德经 节选: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为政》 论语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左车右儿),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世家赞》 史记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刺世疾邪赋》 赵壹 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

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逾增其荼毒。秦汉无以相逾越,乃更加其怨酷。

宁计生民之命?为利己而自足。 于兹迄今,情伪万方。

佞诌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

妪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

捷慑逐物,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

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

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

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欲于目前。

奚异涉海之失柁,坐积薪而待然?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桡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

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 有秦客者,乃为诗曰: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

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伊优北堂上,抗脏依门边。 鲁生闻此辞,紧而作歌曰: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

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

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