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芦笙的诗句1. 天风吹出掖垣声,浏亮缑山午夜笙。 2. 仙人吹笙期子来,碧桃花下应相待。 3. 何处笙歌留粉黛,几家楼阁绚青红。 4. 晞发扶桑露气新,三花树底坐调笙。 5. 奔腾骇涛濑,窈眇韵笙磬。 6. 秦筝间赵舞,吹笙复鼓簧。 7. 惨惨笙歌合,遥遥望眼迷。 8. 鹤笙鸾驾隔苍烟,天上那知更有天。 9. 日中斗鸡驰道塞,日暮捶鼓纷吹笙。 10. 巧添绮绣丛中景,浓污笙歌窟里尘。 11. 灯烧菡萏膏烟结,瓶沸笙簧水火争。 12. 翠裙红烛坐调笙,一曲娇歌万种情。 13. 笙歌吴苑酒,裘马雒京尘。 14. 步出居庸关,水石响笙竽。 15. 止将文酒销戎隙,懒把笙歌贮画堂。 16. 笙歌前路拥,拜舞接光辉。 17. 吹笙捣药皆厮品,要作蓬山骂坐人。 18. 梨花疏点贴窗流,斜月笙箫处处楼。 19. 不知何处笙歌起,传得新愁上客心。 20. 芦笙含风满簟花,出门葭菼川麻麻。 21. 枕上笙箫听渐近,杨梅卢橘过江来。 22. 清音刘亮天颜喜,弹罢还教合凤笙。 23. 灯月交光照绮罗,元宵无处不笙歌。 24. 却忆旧时风景好,琉璃光里听笙箫。 25. 知是六宫妃子至,殿前嘹亮奏笙簧。 26. 几处笙歌鸣别院,不知圣御在谁家。 27. 促织絮寒霜气白,隔墙谁弄紫鸾笙。 28. 月华淡淡清无暑,笑把瑶笙学凤鸣。 29. 银台绛蜡何煌煌,笙歌劝酒催华觞。 30. 玉笙低引紫箫长,不许商音断客肠。 31. 吹彻瑶笙人更寂,桃花洞里日初长。 32. 图书披箧笥,词赋入笙簧。 33. 松中漻漻呼我出,耳中微吟白玉笙。 34. 玉女鸾笙时下来,前头四足神鱼舞。 35. 云间双鹤下,疑听紫鸾笙。 36. 方士房中龙虎鼎,侍儿花底凤凰笙。 37. 晓来别院递笙歌,百子池头长绿荷。 38. 曾从海上栽若木,吹笙更截昆仑竹。 2.描写苗族的诗句1、仙境的苗寨 作者:蓝计 苗寨美,美得让人羡, 伸手,蓝天白云仿佛触手可及; 低头,连绵葱郁峡谷尽收眼底; 远眺,白墙青砖苗家民居鳞次栉比; 细瞧,错落有致的梯田, 近观,随风摇曳的油菜花, 远望,蜿蜒大气的绕城河流, 仰视,急弯陡峭的盘山公路, 还有那峡谷间飘渺的薄雾, 竟纷纷涌入眼帘,怎么看也看不够。 桥下的梯田、苗寨、山路、河流, 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2、千户苗寨 作者:程愫 苗族春天里的景象,烂漫多姿, 如同仙女下凡给你带来不尽的动感, 苗寨四月里的春风,暖洋洋的, 如同有一双温柔的小手在抚摸着我的脸庞, 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 我披着和煦的阳光走进了, 苗族侗族雷公山麓河流谷地。 这儿坐落着中国最大的原生态的净土, 童话世界——西江千户苗寨。 揭开她美丽的面纱,一睹她那神秘的风韵。 3、苗族人 作者:刘子成 我骄傲,我自豪, 我是来自大山深处的苗族人 我们民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 但我们并没有遗忘历史, 多少年来, 人们通过口传方式, 一代接一代地传唱着我们几千年悲壮的历史, 用刺绣形象地镌刻着我们, 先祖们苦难的奔波历程, 一辈接一辈完好地传承着我们。 4、怀念我的西江苗寨 作者:王凡凡 西江苗寨的心跳, 诉说河谷坡上, 苗家儿女变迁的风骨。 叠嶂的吊脚楼哟, 你曾牵绊了, 多少怀情的男子? 枫林里,笑声如旧。 夕阳里,炊烟, 成为桃园的美景。 我想,陶渊明似曾在, 这里陶醉。 是苗家少女, 载舞的节拍吧! 5、记往事 作者:侯继红 芦笙欢快的潜响。 刀山火海的渊源, 典藏了,女儿红,醇净了, 南花绣娘的笑—— 巴拉河畔, 灯光潜影了, 远山的红叶。 纺车,把岁月拉长。 板凳舞,把月亮皎洁。 大簸箕苗寨上, 遥望,吊脚楼前的女子, 委婉了,男孩的情。苗家历法, 精确了,成长的速度。 子正人统的奠量。 3.形容贵州的诗句1,《贵州杂咏》 明代 杨慎 绮缯缠髻作雕题,铁距穿鞋学马蹄。 清晓樵斤探虎穴,黄昏汲瓮下猿梯。 译文:用美丽的布条缠绕着发髻在额上刺花纹,穿着铁制的鞋子学着马蹄走路。 清晨时分樵夫去探虎穴,黄昏的时候老人从长梯下去打水。 2,《次贵州二首 其一》宋代 李纲 青枫夹道鹧鸪啼,古郡荒凉接岛夷。 译文:道路两旁长满枫树,鹧鸪在不断的啼叫,以前的县城连着着小岛荒凉无比。 3,《贵州》元代 范梈 离思久不惬,幽情晚旋添。 天宜明月独,山与宿云兼。 译文:离开家乡很久很不舒服,到了晚上思念家乡的心情更是加深。 天色宜人一轮明月高挂,山峰和云彩连接在了一起。 4,《题贵州南山岩》 宋代 曾丰 崒嵂穷头与汉齐,谽谺深处著招提。 译文:高山峰顶与天空齐平,山谷深处有很多的沼泽。 5,《到贵州》宋代 赵希迈 涉历长亭复短亭,兼旬方抵贵州城。 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 译文:长途跋涉从长亭到短亭,用了二十天的时间才抵达贵州城。 白鹭在江面旋转飞过,白云在青山空缺处露出来。 4.关于竹的诗句自古以来竹子一直是诗人、画家们笔下的题材。 古诗中关于竹的诗句很多: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的句子;唐朝王维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白居易“阁畔竹萧萧,阁下水潺潺”等等。 扬州八怪的郑板桥,画了很多竹子画,并在上面题诗,他在《竹石》画上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意思是人要有风骨,无论做什么事,没有咬定和坚韧的精神,是难于立根的。 “竹公溪畔水茫茫,溪上人家赛竹王;铜鼓蛮歌争上日,竹林深处拜三郎。” 5.描写冬至节的诗句有哪些陆游有《辛酉冬至》诗:“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杜甫有《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白居易有《邯郸冬至夜》:“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小岁日对酒吟钱湖州所寄诗》“独酌无多兴,闲吟有所思。 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杨柳初黄日,髭须半白时。 蹉跎春气味,彼此老心知。”。 6.描写芦苇的诗句1、《与侯春时同年南池夜话》 作者:唐代许浑 芦苇暮修修,溪禽上钓舟。 露凉花敛夕,风静竹含秋。 译文:芦苇修长的身影伫立在暮色中,溪里的家禽纷纷上了渔船。傍晚露水透着凉意,花收敛了花瓣。风静止着,竹子透着秋天的气息。 2、《送耿处士》 作者:唐代贾岛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译文:山川和草原在秋色下显得非常宁静,芦苇在晚风中欢乐的鸣唱。 3、《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4、《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 作者:唐代贯休 芦苇深花里,渔歌一曲长。 人心虽忆越,帆态似浮湘。 译文:江上芦花深处传来打渔人悠扬的渔歌声,人心虽然还惦记着吴越之地,但船帆却已经毫不留恋地行驶在湘江之上了。 5、《行舟芦苇中》 作者:宋代:彭汝砺 芦苇萧萧吹晚风,画船长在雨声中。 浮生厌足江湖味,好在溪边旧钓筒。 译文:芦苇林吹来潇潇的晚风,船行在雨中的芦苇林中像画一样。此生已经厌倦了江湖上的事情,悠闲自得的在河边钓鱼。 6、《送浙东德师侍御罢府西归》 作者:唐代张贲 杨柳渐疏芦苇白,可怜斜日送君归。 释义:杨柳渐渐的落叶,芦苇也白了,傍晚残阳的时候就送你回去。 7.描写“贵州”的诗句有哪些1、春初来贵阳,春半即回首。——明·祁顺《二月十五日别贵州贡士》 译文:春天刚开始的时候来到贵阳,春天过了一半就要回去了。 2、春云蒸赤水,秋雨瘴青山——明·李攀龙《送祠部莫郎中贵州提学》 译文:春天的云汽在赤水上蒸腾,秋天的雨水使青山蒙上了瘴气。 3、冬来行部驾轺车,一日之间气候殊。——宋·陈遘《贵州》 译文:冬天驾着一辆轻便的马车来到贵州,一天之内气候环境全然不同。 4、春云蒸赤水,秋雨瘴青山——明·李攀龙《送祠部莫郎中贵州提学》 译文:春天的云汽在赤水上蒸腾,秋天的雨水使青山蒙上了瘴气。 5、去披炎岭雾,坐使瘴花春。——明·李梦阳《送陈左使赴贵州二首 其二》 译文:去的时候披着炎岭的雾气,一直待到瘴气中的花开了。 8.笙的芦笙介绍芦笙,是苗、侗、水、瑶、仡佬等族单簧气鸣乐器。 古称卢沙。苗、侗、水语都称梗。 苗语又称嘎斗、嘎杰、嘎东、嘎正等。侗语又称梗览、梗览尼、梗劳等。 瑶语称娄系。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等省区。 历史悠久,形制多 样,音色明亮、浑厚,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常用于芦笙舞伴奏和芦笙乐队合奏。经过 改革,已在民族乐队中应用,可独奏、重奏或合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关于芦笙的起源,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在重峦叠翠的苗岭山下,在清澈碧绿的清水 江畔,在山明水秀的苗家山寨,很早以前住着一对老夫妻,阿爹叫篙确,阿婆叫娓袅,他们40岁才生下一个姑娘,取名榜雀。 姑娘心灵手巧,长得比孔雀还美,比黄莺还会歌唱,苗 家后生都很喜欢她,而榜雀暗地却爱上了青年猎手茂沙。勇敢的茂沙武艺高强,曾杀猛虎为 父报仇,射鹰精为民除害。 有一次,杀死白野鸡怪救了一位姑娘。姑娘得救了,茂沙也走远了,这姑娘原来就是榜雀,父母见到爱女无比高兴,热泪盈眶。 榜雀因找不到茂沙而茶饭不想、容颜憔悴。多才多艺的老阿爹,采金竹、削簧片,做出一支精巧的芦笙,用它吹出优美 的音调,篙确老爹又教寨子里的青年做芦笙、吹芦笙。 赛芦笙那天,远近苗寨的青年都赶来 参加,终于引来了头插白野鸡翎的茂沙,榜雀一眼就认出了他,篙确老爹请他到家里做客, 榜雀精神焕发,与茂沙畅叙衷情,两人结为美满夫妻。在锦绣的侗乡,传说芦笙始于三国时代。 孔明出兵进犯侗家寨,以战鼓为号。当时侗族首领 孟获,则令人凿竹吹音,作为纠集人马、进攻或退却的信号,后来逐渐地演变为芦笙。 在一些地区的侗歌中,还记述着制作芦笙的详细过程,说是开始曾用木头削制簧片,吹不出声音来,继而改用竹子或牛角制作,虽发了音,但吹起来太费力,后来孟获的儿子从战甲上取下一些铜片,仿岩洞滴水声,将其锤得很薄,装在芦竹管上,才发出动听的声音来,从而 相继制成了各种大小不同的芦笙。在我国乐器史上,芦笙出现的年代较葫芦笙为晚,公元12世纪初南宋时期,芦笙的前身“卢 沙”才见于文献记载,当然在记入史籍前还有着相当长的岁月。 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有:“卢沙,?人乐,状类箫,纵八管,横一管贯之。”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七)乐 器 条中记述更详:“瑶人之乐有卢沙、铳鼓、葫芦笙、竹笛。 ……卢沙之制,状如古箫(指排 箫),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嘎其声。”上述记载表明,卢沙的外形虽与排箫相似,但演奏方法却与芦笙是一致的。 在广西一带的瑶族等少数民族中,同时存在着卢沙和 葫芦笙两种乐器。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也有:“辰、源、清州蛮……农隙时,至一二百 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 芦笙一词作为乐器之名,始见于明代文献。明 代钱古训《百夷传》中写道:“村甸间击大鼓,吹芦笙,舞干为宴。” 在明代倪辂所著《南 诏野史》中,记载着进入滇中的苗族“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 终日不倦。”明代田汝成的《炎缴纪闻》也有:“峒人,暇则吹芦笙。” 明代邝露《赤雅》 中也有:“侗……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即芦笙),长歌闭目,顿首踏足,为混沌舞。” 清代田雯蒙斋《黔书》载:“其笙截竹为管者六,通其节而栉比之,……又截竹径尺,衡绾 于六管之御而吹之。” 芦笙是从葫芦笙演变而来的,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葫芦性脆、不结实,又易漏气,竹簧也 容易吸湿变音。明代音乐家朱载?就曾在其“辨笙不宜用真匏”的文章中说出了它的缺点。 在黔、桂、湘等省、区,我国少数民族的先民们,逐渐在葫芦笙的基础上,制成了木制笙斗 和金属簧片的芦笙,从而获得了较大的音量和优美的音色。在苗、侗、瑶等民族中,芦笙不 断发展,并逐步取代了十分盛行的葫芦笙。 本世纪60年代初,云南音乐工作者在西双版纳布 朗族地区,曾收集到一支古老的十四管排笙,笙管分为左右两排穿过笙斗,它已不用葫芦而 用竹管做笙斗,簧片也改为铜簧,其外形,与宋代“状如古箫,编竹为之”的卢沙相似。这支遗存的古排笙,足以为葫芦笙演变发展为芦笙的历史作见证。 旧社会,苗、侗等族人民受尽历代统治者的深重压迫和剥削,呻吟喘息在死亡的边缘,过着 “柴火当棉袄,蕨根当粮草,松胶当灯照,赤脚当鞋跑”的日子,芦笙也和它的主人一样遭 到摧残。清代封建统治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民族同化政策,不许苗胞讲苗语、穿苗族服装 ,更害怕苗族人民借吹芦笙和跳芦笙舞来“聚众造反”,蛮横地下令禁止吹芦笙。 当统治者 逐寨搜缴芦笙时,苗族同胞就把它埋藏起来,待搜缴者一过,又取出来吹奏。苗家不堪忍受 反动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曾先后掀起了多次武装起义和拒粮抗款的英勇斗争。 咸丰、同治 年间,苗族英雄张秀眉领导的抗清起义中,芦笙成了进军的“号角”,激励着起义者前仆后 继、英勇战斗。1949年11月,苗、侗等族人民在**的领导下获得了新生。 1950年国庆节的10月3日晚上 ,苗族著名芦笙手东丹干等人,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幸福地见到了**,在这个民族大 团结的文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