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凤冠霞帔的诗句

1.描写古代凤冠霞帔的句子,最好不要那种帽子的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抉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届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问兮,宜嗅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 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慕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招。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伺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选自红楼梦第五回 描写警幻仙子的。

2.描写古代女子结婚时的词语,比如什么凤冠霞帔之类的,句子更好

1、冰肌藏玉骨,衬领露酥胸。

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

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情。

2、回眸一笑百媚生,身如巧燕娇生嫣。清风轻摇拂玉袖,湘裙斜曳显金莲。

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

秋波湛湛妖娆姿。春笋纤纤娇媚态。

斜軃红绡飘彩艳,高簪珠翠显光辉。 3、娇娇倾国色,缓缓步移莲。

貌若王嫱,颜如楚女。如花解语,似玉生香;国色清清,兰味馨馨。

一髻弯,真是锦江滑腻蛾眉秀,赛过文君与薛涛。 4、云鬓乱堆无掠,玉容未洗尘淄。

一片兰心依旧,十分柔态倾颓。樱唇血气全无,腰肢屈屈偎偎。

愁蹙蹙,蛾眉淡;瘦怯怯,语声低。哼哼啧啧,无病而呻,也罢: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见那晓风残月杨柳凄清,自怜软玉温香,冶夜倡条。

5、懒梳妆,倚朱窗,钗环不戴。面无粉,冷淡了胭脂。

然,玉容美貌依旧,粉面生春不改。 一片痴心,只忆桃花旧。

婷婷楚楚,玉女仙娃。深可爱,实堪夸! 6、佼佼乌丝,玉带珠花。

兰性喜如春,娇面红霞衬,朱唇绛脂匀。巧眉杏眼,袅娜如花轻体,窈窕嫣姌美仙家! 7、细雨蒙蒙空悲眸,纤纤小玉碧佳音。

蛾眉淡扫紧深锁,已是饱噙泪珠;樱唇难启羞涩涩,颜似红霞衬,低头无语凝噎。碧袖盈盈拂清波,天上人间,美不胜收! 8、粉红玫瑰香紧身袍袍袖上衣,下罩翠绿烟纱散花裙,腰间用金丝软烟罗系成一个大大的蝴蝶结,鬓发低垂斜插碧玉瓒凤钗,显的体态修长妖妖艳艳勾人魂魄。

9、黄色绣着凤凰的碧霞罗,逶迤拖地粉红烟纱裙,手挽屺罗翠软纱,风髻雾鬓斜插一朵牡丹花还真有点:黛眉开娇横远岫,绿鬓淳浓染春烟的味道。10、碧绿的翠烟衫,散花水雾绿草百褶裙,身披翠水薄烟纱,肩若削成腰若约素,肌若凝脂气若幽兰。

娇媚无骨入艳三分。11、看她折纤腰以微步,呈皓腕于轻纱。

眸含春水清波流盼,头上倭堕髻斜插碧玉龙凤钗。香娇玉嫩秀靥艳比花娇,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一颦一笑动人心魂。

12、寐含春水脸如凝脂,白色牡丹烟罗软纱,逶迤白色拖地烟笼梅花百水裙,身系软烟罗,还真有点粉腻酥融娇欲滴的味道。13、大朵牡丹翠绿烟纱碧霞罗,逶迤拖地粉色水仙散花绿叶裙,身披金丝薄烟翠绿纱。

低垂鬓发斜插镶嵌珍珠碧玉簪子,花容月貌出水芙蓉。14、淡绿色的长裙,袖口上绣着淡蓝色的牡丹,银丝线勾出了几片祥云,下摆密麻麻一排蓝色的海水云图,胸前是宽片淡黄色锦缎裹胸,身子轻轻转动长裙散开,举手投足如风拂扬柳般婀娜多姿,15、风髻露鬓,淡扫娥眉眼含春,皮肤细润如温玉柔光若腻,樱桃小嘴不点而赤,娇艳若滴,腮边两缕发丝随风轻柔拂面凭添几分诱人的风情,而灵活转动的眼眸慧黠地转动,几分调皮,几分淘气,一身淡绿长裙,腰不盈一握,美得如此无瑕,美得如此不食人间烟火16、一袭大红丝裙领口开的很低,露出丰满的**,面似芙蓉,眉如柳,比桃花还要媚的眼睛十分勾人心弦,肌肤如雪,一头黑发挽成高高的美人髻,满头的珠在阳光下耀出刺眼的光芒,鲜红的嘴唇微微上扬,好一个绝美的女子。

3.古代的“凤冠、霞帔”是什么样的

凤冠是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

明朝妇女出嫁时也可佩戴。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更显雍容华贵之美。

冠上饰件以龙凤为主,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凤用翠鸟毛粘贴,色彩经久艳丽。 凤冠上金龙升腾奔跃在翠云之上,翠凤展翅飞翔在珠宝花叶之中。

凤冠口衔珠宝串饰,金龙、翠凤、珠光宝气交相辉映,富丽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达到。霞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礼服的一部分,类似披肩。

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宋代将它列人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父母为什么总会给孩子做虎头鞋、狗头帽?旧时民间,父母有给孩子做虎头鞋、狗头帽的习俗:活灵活现的虎头鞋、狗头帽做工精细,刺绣美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制品。

那么,人们给孩子做虎头鞋、狗头帽仅仅是因为它好看吗?虎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吉兽之一,又是百兽之王。人们认为,有虎相伴,必定避邪免灾,永保平安。

待孩子长到一岁之时,父母便做虎头鞋给孩子穿。鞋头被一个大大的虎头所占据。

在有的地方整只鞋都做成老虎的样子。 虎头为鞋面,虎身为鞋帮。

有民谣说:“头双蓝,二双红,三双紫落成。”意思是孩子要穿3种颜色的虎头鞋。

第一双为蓝色,意为拦住孩子保性命;第二双为红色,意思是避邪免灾;第三双为紫色,取平安长大成人之意。关于狗头帽,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在浙江宁波一带,有一大户人家。

主人叫桂根,已经年过60 了还没有子嗣。一日,夫妻俩听闻弟弟过世,便有心减轻弟媳的负担,将弟弟家中两个孩子之一带过来抚养。

怎奈弟媳误解了他们一番好意,不但没有让他们带走孩子,还恶语相向。老两口叹着气回到家中。

没过多久,桂根媳妇竟然怀孕了。两口子高兴得不得了。

怀胎十月,转眼到了分娩的时候。恰巧这时桂根家的铺子出了问题。

不得已,他将产婆提早叫来,让她照顾临产的妻子。处理完店里的事情,桂根心急如焚地赶回家中:然而到了家,他看到的却只有泪流满面的老伴,竟没有孩子的踪影。

问了才知道,原来老伴生下的孩子不会哭,不一会儿就憋死了,怕桂根看到伤心,产婆已经将孩子扔了。 听到了这个消息,桂根失声痛哭,自己的孩子还没见上一眼就没了。

第二天,夫妻俩被自家的老黄狗叫醒。循声过去,只见狗窝里躺着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

桂根老伴一看,正是昨日死去的孩子,小孩面色红润正睡得香甜。老两口赶紧把孩子抱到了屋中。

原来,弟媳妇早就觊觎桂根家的财产了,本来以为他们没有子嗣,哪成想桂根老来得子。 于是,她买通产婆,在孩子出生之时将他掐死。

然而,产婆做的这一切却被桂根家的老黄狗发现了。老黄狗尾随产婆,将她丢弃的婴儿衔了回来。

守了一夜,孩子才渐渐恢复呼吸。后来,这件事在民间传开。

人们觉得,是狗保住了孩子的性命。民间也就兴起了做狗头帽给孩子戴的习俗。

人们相信,给孩子戴上了狗头帽,孩子就可以消灾免祸、大吉大利了。

4.描写女红的诗句

女红——属于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环。

在过去多半是指女子的针线活方面的工作,像是纺织、编织、缝纫、刺绣、拼布、贴布绣、剪花、浆染等等,举凡妇女以手工制作出的传统技艺,就称为“女红”。中国女红艺术的特点是讲究天时、地利、材美与巧手的一项艺术,而这项女红技巧从过去到现在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而来,因此又可称为"母亲的艺术"。

大体上分纺织、浆染、缝纫、刺绣、鞋帽、编结、剪花、面花、玩具等九类。 女红,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

“女红”最初写作“女工”,后来随时代发展,人们更习惯用“女工”一词指代从事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的女性工作者,它的本义反而被置于从属地位,为避免混淆,人们用“红”为“工”的异体,“女工”的本义被转移到“女红”一词上,而它本身则转型成功,借另一意义获得重生。《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

《辞海》的解释要全面的多:女工,(1)亦作“女功”,“女红”。旧指妇女所作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

(2)旧指做女红的妇女。今泛指女工人。

女功,同“女工(1)”。文献记载 《淮南子·齐俗训》:“锦绣篡组,害女工者也。”

《礼记·郊特牲》:“黼黻文绣之美,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 《史记·货殖列传》:“太公劝其女功,极伎巧,通鱼盐。”

《汉书·哀帝纪》:“齐三服官,诸官织绮绣,难成,害女红之物,皆止,无作输。” 颜师古注引如淳曰:“红亦工也。”

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女工吟咏于机杼。” 《桃花扇·栖真》:“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

历史 从养蚕栽棉到纺纱织布,从穿针引线到缝衣置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在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纺织和服饰是两朵艳丽夺目的奇葩,所以,与之密切相关的女红活计,它的历史应该是很悠久了。

据考古发现,一万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已经使用骨针缝缀兽皮;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不但会使用骨针,而且会使用捻线和纺轮;而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出现了麻线和绸片,丝线和丝带等原始的纺织品,这些都形成了女红及其用品的雏形。我国三千多年的农业社会,不仅树立了以农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形成了男耕女织的传统,女子从小学习描花刺绣,纺纱织布,裁衣缝纫等女红活计,在江南一带尤为重视。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夫家对于择妻的标准,都以“德,言,容,工”等四个方面来衡量之,其中的“工”即为女红活计。再加上当时手工业高度发展,女红在这个时期才从普遍的意义上真正广泛的流行起来。

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女红活计,在古代的艺术作品中亦有所反映,最脍炙人口的诗赋,莫过于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首千百年来被人们用来勉励自己知恩图报的绝妙好诗,同时也描述了慈母为儿子缝衣纳衫做女红的画面。

同是唐代的另一位诗人秦韬玉,一首《贫女》诗,把一位擅长针黹的女红巧手贫家女的闺怨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时还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在绘画作品中反映女红图景的,最早的可追溯到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再有河北井陉县出土的金代墓室中的粉绘《捣练图》。

它们分别再现了宫廷和民间的女红场景。清代画家任薰所绘的绣花仕女扇面,则展示了一位古代千金小姐以绣房女红为消遣,养性的奢华生活。

另外,有关女红的神话传说,名人逸事亦不少。战国时期荀子的《蚕赋》和晋代干宝《搜神记》中都有蚕神马头娘的神话;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关于织女的传说;孟母用停机断织比喻废学来教育孟子的故事,被汉代的刘向编进了《列女传》中;元末明初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了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的事迹。

当然,自古以来的女红高手亦是层出不穷。据说三国时期的吴王赵夫人就有“三绝”绝活:可在指间以彩丝织成龙凤之锦是为“机绝”;能用针线在方帛之上绣出“五岳列国”地图是为“针绝”;又以胶续丝发作罗丝轻幔是为“丝绝”。

相传唐代永贞元年有一奇女子卢眉娘,年仅十四就能在一尺绢上绣七卷《法华经》,字仅粟粒之大,且点划分明,然品题章句,竟无遗漏。到明代,上海的顾绣出类拔萃,名扬四海,其中的刺绣高手代表人物为韩希孟。

清末民初也有一位较出名的女红刺绣专家沈寿,曾入宫廷传授绣艺,办过绣校和女红传习所,为了更好的研究刺绣,甚至还东渡日本考察。另有《雪宦绣谱》女红专著出版问世,影响深远。

在服饰方面,登峰造极的服装恐怕莫过于皇宫贵族的龙袍官服,凤冠霞帔了。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随著时光的流逝,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机械化替代了手工活,女红也因此受到很大冲击,原本小。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