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不合韵律要求的宋词

1.求与四季有关的诗词,要求韵律美、意境美,完整的

自己挑选吧! 春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刘昚虚《阙题》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刘昚虚《阙题》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李华《春行即兴》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钱起《春郊》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戴叔伦《苏溪亭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杨巨源《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张籍《春别曲》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李山甫《寒食二首》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唐·杜牧《怅诗》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王涯《春游曲》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夏: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隋·杨广《夏日临江》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杜甫《夏夜叹》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唐·韩愈《送刘师服》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唐·贾弇《孟夏》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唐·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宋·朱淑真《即景》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陆游《初夏绝句》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秋: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南朝宋·谢惠连《捣衣》 白露滋园菊,秋风落槐南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唐·王绩《野望》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李颀《望秦川》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李白《赠庐司户》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李白《秋下荆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持秋风。

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野五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冬: 谢灵运《岁暮》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冬夕》 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一条藤径绿。

2.宋词的韵律

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韵的情况,古今有很多不同。隋唐时代如《切韵》、《唐韵》等都分得很细,宋朝《广韵》定为206韵,但由于有些韵可以“同用”,唐代实际用112韵,宋代用108韵,金元时合并为106韵。清朝的《佩文诗韵》集韵之大成,分为平、上、去、入四部分。平声包括上平声一东、二冬等15韵和下平声一先、二萧等15韵,上声包括一董、二肿等29韵,去声包括一送、二宋等30韵,入声包括一屋、二沃等17韵,共106韵。学作古体诗,用韵上应首选《佩文诗韵》。

押韵以格律诗的要求最为严格,许多字如一东中的“终”、“风”、“公”和二冬的“钟”、“峰”、“恭”,我们现在读音一样,律诗却不能通押,如果通押,就犯了出韵的错误,就要遭人耻笑,考试就要落第。中唐以后,才逐渐出现邻韵通押,如杜牧的《清明》诗用的十三元韵,但首句却用了邻韵十二文。词押韵不那么严格,像平声,词就合并到了14韵。

不少文人喜欢玩这种押韵杂技,于高难动作中见功夫。苏东坡有一首次韵诗,就写得精炼自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压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压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所谓诗压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例句:

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ái)。

一水护田将绿遶,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遶(绕)”字不压韵,因为“遶”字拼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压韵的。

词的韵,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上去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此处略,详见《王力·诗词格律·第111页》)。据说是古代著名词人的词,参酌而定的。从前遵用的人颇多。其实这十九部不过是把诗韵大致合并,和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

平韵与仄韵的界线也是很清楚的。某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就不能作平韵。除非另有一体。 只有上去两声是可以通押的。这种通押的情况在唐代古体词中已经开始了。 宋词与格律诗相比,格律诗不但只押平声韵,还具有特别严格的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的规定,而宋词既能押平声韵,也能押仄声韵,还可以在一首作品里“出韵",甚至让平声、仄声两种韵先后出现,以至连续交错。

3.为什么很多律诗绝句读起来不合平仄的要求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即现在常说的古风诗,不讲究平仄;近体诗即律诗,有平仄限制。

在古代律诗不仅讲究平仄,还要求压韵,诗压平韵;词可压平也可压仄,通常是一韵到底,也有换韵的词牌,元曲平仄通压。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某些人说话的声音特别好听,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是因为音调的缘故,也就是韵律的缘故。翻开古代文学,其实早在《诗经》的时候,就开始出现韵律,在西晋南北朝时有些诗句已符合平仄,但在唐代之前,人们并不把韵律平仄作为写诗的要求,主要以叙事追求意境为主。

到了唐代,随着人口的爆发式增长,文人一拨接一拨的出现,诗歌这门技艺得到了快速发展,又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供人们玩赏娱乐的东西实在难寻,于是人们总结出来律诗这玩意,类似一种游戏,比比谁最会玩。唐代写诗的很多,但史上留名的至多有几万人,因为好的诗歌不但追求格律还需要有高雅的意境和一定的思想,而且这些牛逼的诗人到最后写的诗歌也不一定符合格律,因为格律是服务于诗歌,为的是写出更好的诗歌,如果局限于格律,把格律当准则,那就真真成了“八股文”了。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尽管律诗对诗歌的贡献特别大,但也阻碍了诗歌更好的发展。于是人们建议把格律放宽点,然后就出现了宋词。

宋词发展了一段时间,人们觉得规矩还是太多了,然后出现了元曲,后来又兴起了小说,白话文,现代诗歌以及瞎**写。任何伟大作品都是有技巧,讲规矩的,即便现代的大作家,他们的作品,在注重内容的同时,都有很高的文字技巧。

在一年写好几本书的当下,谈论上面内容,只因为现实中的我实在是病的不轻,我就是那种说这文学应该如何如何发展,而实际上一年下来帮别人写N多本书的编辑。我是编辑我可耻,我为国家浪费纸。

4.为什么很多律诗绝句读起来不合平仄的要求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即现在常说的古风诗,不讲究平仄;近体诗即律诗,有平仄限制。在古代律诗不仅讲究平仄,还要求压韵,诗压平韵;词可压平也可压仄,通常是一韵到底,也有换韵的词牌,元曲平仄通压。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某些人说话的声音特别好听,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因为音调的缘故,也就是韵律的缘故。翻开古代文学,其实早在《诗经》的时候,就开始出现韵律,在西晋南北朝时有些诗句已符合平仄,但在唐代之前,人们并不把韵律平仄作为写诗的要求,主要以叙事追求意境为主。

到了唐代,随着人口的爆发式增长,文人一拨接一拨的出现,诗歌这门技艺得到了快速发展,又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供人们玩赏娱乐的东西实在难寻,于是人们总结出来律诗这玩意,类似一种游戏,比比谁最会玩。唐代写诗的很多,但史上留名的至多有几万人,因为好的诗歌不但追求格律还需要有高雅的意境和一定的思想,而且这些牛逼的诗人到最后写的诗歌也不一定符合格律,因为格律是服务于诗歌,为的是写出更好的诗歌,如果局限于格律,把格律当准则,那就真真成了“八股文”了。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尽管律诗对诗歌的贡献特别大,但也阻碍了诗歌更好的发展。于是人们建议把格律放宽点,然后就出现了宋词。宋词发展了一段时间,人们觉得规矩还是太多了,然后出现了元曲,后来又兴起了小说,白话文,现代诗歌以及瞎**写。

任何伟大作品都是有技巧,讲规矩的,即便现代的大作家,他们的作品,在注重内容的同时,都有很高的文字技巧。

在一年写好几本书的当下,谈论上面内容,只因为现实中的我实在是病的不轻,我就是那种说这文学应该如何如何发展,而实际上一年下来帮别人写N多本书的编辑。我是编辑我可耻,我为国家浪费纸。

5.求与四季有关的诗词,要求韵律美、意境美,完整的

春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刘昚虚《阙题》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刘昚虚《阙题》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李华《春行即兴》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钱起《春郊》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戴叔伦《苏溪亭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杨巨源《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张籍《春别曲》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李山甫《寒食二首》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唐·杜牧《怅诗》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王涯《春游曲》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夏: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隋·杨广《夏日临江》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杜甫《夏夜叹》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唐·韩愈《送刘师服》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唐·贾弇《孟夏》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唐·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宋·朱淑真《即景》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陆游《初夏绝句》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秋: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南朝宋·谢惠连《捣衣》 白露滋园菊,秋风落槐南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唐·王绩《野望》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李颀《望秦川》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李白《赠庐司户》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李白《秋下荆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持秋风。

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野五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冬: 谢灵运《岁暮》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冬夕》 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

6.古代的诗词讲究的韵律主要指那些

主要指 用韵、平仄、对仗。下面的这首《格律诗三十八句口诀》可能对你了解诗词格律有所帮助:

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