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理解答案人坐秋天鸟鸣空 用的是谁的诗歌这个只能算是好句子吧,没有原诗句的,就是说没有古人写过有关的诗,只是该作者自己一时有感而发的。 人坐秋天鸟鸣空----易水寒 2010-09-14 12:53:28来自: 姜户川乱陆(All is well) 又到一年秋,这菊黄蟹肥的时节,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 人坐秋天鸟鸣空----易水寒 赏玩山水,探古寻幽,需要一种心情,磊落自然,不再有俗事的粘滞。 日日置身闹市,又自独立于喧嚣。清风涤荡你的肺腑,天籁拨动你的心音。一泓流水,一弦丝竹之音合鸣,你便知道,你该去看看秋天了。 秋天是一种廓然空阔的心绪。相对于春的繁丽,夏的浮华,冬的死寂,秋是一位洞明世态炎凉,又还未至垂垂老矣的中年伟男。梦里空花已醒,雨雪暗晦已过,心中一烛明灯,驱散了所有积聚的夜色。曾经的满地落红,已化做脚下黑黑的土地;头顶的一季暑热,已剔除遮蔽过多的虚浮的繁阴。高天大地,你站在地平线上,正好清赏秋天。 秋天是一种淡然惬意的闲适。燃烧的秋山,是你曾经高举的旗帜。田垅山坡一片片的金色,湛妙圆融,唯我独尊。 黑土地上开始休养生息的农人,悠闲地坐在田塍上,静心凝神,隐逸如禅。万山逶迤足下,一水洪峰踏过,站在山冈高坡,看秋风落叶如一片片迭落的时光,观云起云涌如人生天地匆匆过客。秋草有情,径自凋敝;黄花无意,引领南山远眺。阡陌相交,炊烟袅袅,那是秋天里写不尽的诗情。 蓝天是大地的眼睛,碧水是秋天的眼睛。走进秋天,凝望那一泓碧水,山、云、树,会重叠了你的身影……鸥鸟为歌,清风为伴,蓝色的绸缎托起你蓝色的畅想。有草地如席连绵群山,起伏你走过的足迹;有卵石如棋布局奇诡,壮美你未来行程的生命。或是晨光初照,或是山衔夕辉,独坐秋天,高天、淡云、远山、近树、鸟鸣,幕天席地,一曲幽远的天籁交响在你心底里升起。 拾一枚吻过秋水的卵石珍藏,是收藏一种秋天的情怀。 2.春天鸟鸣的古诗词春天鸟鸣的古诗词 : 1、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诗经·小雅·出车》 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3、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南朝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5、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6、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7、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 李华《春行即兴》 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 9、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0、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11、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 【宋】辛弃疾《浣溪沙》 12、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元】白朴《天净沙·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唐·韦庄《台城》 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唐·杜甫《望岳》 鹤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鹤《春宫怨》 3.鸟鸣涧 古诗《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注释】 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 涧:夹在两山间的小溪。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 月出:月亮出来。 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 【译文】 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赏析】 关于该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该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4.鸟鸣涧古诗《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注释】 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 涧:夹在两山间的小溪。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 月出:月亮出来。 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 【译文】 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 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赏析】 关于该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 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 不过,该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 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 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 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 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联想的。 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 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 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 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5.古诗《鸟鸣涧》鸟鸣涧【唐】 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词语注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 河流名。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桂花:一种春桂,木犀的通称。 春天开花或秋天开花。空: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出来。惊:惊动,惊扰。 时:时而,偶尔。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山鸟:山中的鸟白话译文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中的鸟,时而在山涧处发出轻轻的鸣叫声创作背景编辑王维写《鸟鸣涧》的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该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古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鸟鸣涧》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是一首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作之一。 《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夜深人静,月亮还没有出来,万籁无声。 忽然,月光穿云而出,给大自然披上了盈盈轻纱。田野空旷,幽谷静谧安详。 这是世界都睡着了吗?诗人在静思中发现,这春山空而不虚。作品赏析编辑这首诗写春山之静。 “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 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动静结合。 花落,月升,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 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四季桂)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景。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世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 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 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 王维鸟鸣涧书法帖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 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 《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 "《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 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结合的方法衬托出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 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 而我们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 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陆游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 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 6.古诗《鸟鸣涧》诗词即诗意译文: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 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 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鸟鸣涧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体裁:【五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本诗亦然.而"人闲"二字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赏析〕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恬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接下诗人又写出了更有诗意的一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由于山中太幽静了,因此,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 王籍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这首小诗与此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细品味,王籍诗句不免给人以说理的感觉,哲理意蕴十足,但缺乏形象生动的描绘,而这首诗却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诗中虽然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但是“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唐诗鉴赏辞典》),可见还是后来居上。 7.关于鸟鸣的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鸟飞反故里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唐·韦庄《台城》 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唐·杜甫《望岳》 鹤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鹤《春宫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