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与菖蒲有关的诗句

一、与菖蒲有关的诗句

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

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喜爱。

江南人家每到端午时节,悬菖蒲、艾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而且在我国古代菖蒲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陆游有诗云: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

还有解缙的《菖蒲》: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斫碎一川波。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日夜磨。

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秋来只恐西风恶,销尽锋棱恨转多。

二、有关菖蒲的诗句

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喜爱。江南人家每到端午时节,悬菖蒲、艾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而且在我国古代菖蒲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

陆游有诗云: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

还有解缙的《菖蒲》: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斫碎一川波。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日夜磨。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秋来只恐西风恶,销尽锋棱恨转多。

三、关于菖蒲的句子

《本草正义》:菖蒲味辛气温,故主风寒湿邪之痹着。

治咳逆上气者,以寒饮湿痰之壅塞膈上,气窒不通者言之。辛能开泄,温胜湿寒,凡停痰积饮,湿浊蒙蔽,胸痹气滞,舌苔白腻垢秽或黄厚者,非此芬芳利窍,不能疏通,非肺胃燥咳及肾虚之咳逆上气可比。

开心孔,补五脏者,亦以痰浊壅塞而言;荡涤邪秽,则九窍通灵,而脏气自得其补益,非温燥之物,能补五脏真阴也。而俗谓菖蒲能开心窍,及反以导引痰涎,直入心包,比之开门迎贼者,过矣。

且清芬之气,能助人振刷精神,故使耳目聪明,九窍通利。凡寒饮闭塞,肺气不宣,则令人音喑,菖蒲能逐饮宣窍,而声自开,以视虚劳金破之不鸣,显然有别。

主耳聋以下十二字,其义殊与上文不类,大观本不在白文之例,恐是后人羼入,姑存而不论。其止小便利一说,盖指清气下陷,收摄无权之症,辛温能升举下陷之气,或可治之。

四、形容菖蒲的句子

1.《纲目》:菖蒲气温,心气不足者用之,虚则补其母也。

肝苦急,以辛补之是矣。 2.《本草汇言》:石菖蒲,利气通窍,如因痰火二邪为眚,致气不顺、窍不通者,服之宜然。

若中气不足,精神内馁,气窍无阳气为之运动而不通者,屡见用十全大补汤,奏功极多,石菖蒲不必问也。 3.《本草新编》:石菖蒲,必须石上生者良,否则无功。

然止可为佐使,而不可为君药。开心窍必须佐以人参;通气必须君以苍术;遗尿欲止,非加参、芪不能取效;胎动欲安,非多加白术不能成功;除烦闷,治善忘,非以人参为君,亦不能两有奇验也。

4.《本经逢原》:菖蒲,心气不足者宜之,《本经》言补五脏者,心为君主,五脏系焉。首言治风寒湿痹,是取其辛温开发脾气之力。

治咳逆上气者,痰湿壅滞之喘咳,故宜搜涤,若肺胃虚燥之喘咳,非菖蒲可治也。其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

出音声,总取辛温利窍之力。又主肝虚,心腹痛,霍乱转筋,消伏梁癫痫,善通心脾痰湿可知。

凡阳亢阴虚者禁用。以其性温,善鼓心包之火,与远志之助相火不殊,观《本经》之止小便利,其助阳之力可知。

5.《重庆堂随笔》: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清解药用之,赖以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滋养药用之,借以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

6. 《本草正义》:菖蒲味辛气温,故主风寒湿邪之痹着。治咳逆上气者,以寒饮湿痰之壅塞膈上,气窒不通者言之。

辛能开泄,温胜湿寒,凡停痰积饮,湿浊蒙蔽,胸痹气滞,舌苔白腻垢秽或黄厚者,非此芬芳利窍,不能疏通,非肺胃燥咳及肾虚之咳逆上气可比。开心孔,补五脏者,亦以痰浊壅塞而言;荡涤邪秽,则九窍通灵,而脏气自得其补益,非温燥之物,能补五脏真阴也。

而俗谓菖蒲能开心窍,及反以导引痰涎,直入心包,比之开门迎贼者,过矣。且清芬之气,能助人振刷精神,故使耳目聪明,九窍通利。

凡寒饮闭塞,肺气不宣,则令人音喑,菖蒲能逐饮宣窍,而声自开,以视虚劳金破之不鸣,显然有别。主耳聋以下十二字,其义殊与上文不类,大观本不在白文之例,恐是后人羼入,姑存而不论。

其止小便利一说,盖指清气下陷,收摄无权之症,辛温能升举下陷之气,或可治之。 《别录》主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则即《本经》之主风寒湿痹,复叠无别,殊是蛇足。

温疟亦时行之戾气,而兼有湿痰蒙蔽,菖蒲涤痰辟秽,裨助正气,故能治之。然疟之虚实寒热,各各不同,偏举小儿,似嫌泛滥,且作浴汤外治,其效亦鲜。

《别录》此条,皆非精要,大是可疑,或后人有所点窜欤?甄权治耳鸣,则湿痰蒙其清气,而甲木少阳之气,郁而不伸者,即开通九窍之功效也,若肝肾阴虚,浮阳上扰之耳鸣,则非辛温开窍之所宜矣。甄权又治头风泪下,亦惟寒风外束者为宜,若肝阳自扰之头风,又不可一例论治。

甄氏又谓治鬼气,濒湖谓治中恶卒死,客杵,则皆阴霾不正之气,固芳香辟秽之正治也。 《大明》谓除烦闷,止心腹痛、霍乱转筋,皆指寒湿交互,汩没真阳者,菖蒲秉芳冽之正气,自能胜邪而行气定痛。

后人霍香正气等方,以及脑麝等疫证诸丸散,皆即此例。然菖蒲虽温,辟恶可言,而温中尚嫌不足,其直中三阴之大痛吐泻,转筋冷汗,脉伏色青等症,亦非此所能独当大任。

五、菖蒲有什么古诗

陆游有诗云: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

曹邺《代罗敷诮使君》:未必菖蒲花,只向石城生。 李贺《正月》:官街柳带不堪折,早晚菖蒲胜绾结。

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曹邺《代班姬》:手把菖蒲花,君王唤不来。

李白《嵩山采菖蒲者》: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 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

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 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喜爱。

江南人家每到端午时节,悬菖蒲、艾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而且在我国古代菖蒲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

六、和端午有关的诗句

关于端午的诗句古诗 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月五日 北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同样是竞渡,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热闹与郁愤。

竞渡诗 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竞渡曲 唐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乙卯重五诗 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 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 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同州端午 唐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端午日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 唐 杜甫 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 向公泣血洒行殿,佐佑卿相乾坤平。

逆胡冥寞随烟烬,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

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 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向卿将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 卿到朝廷说老翁,漂零已是沧浪客。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和中甫端午韵不依次 宋 文天祥 黄茅古道外,羸马发南州。 有客嗤齐鲁,何人念楚囚。

岁年付流水,风雨满沧洲。 手把菖莆看,黑头非所求。

浣溪沙 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宋 苏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端午游真如迟适远従子由在酒局 宋 苏轼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

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

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

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

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

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少年游 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宋 苏轼 银塘朱槛曲尘波。

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 宋 苏轼 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胡为设方丈,养此肤寸舌。

尔来又衰病,过午食辄噎。缪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

爨无欲清人,奉使免内热。空烦赤泥印,远致紫玉玦。

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

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

浣溪沙 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齐天乐 宋 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

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 宋 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

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

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

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

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 宋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七、含有蒲字的诗句

1.南朝梁˙任昉˙为扬州荐士表:「至乃集萤映雪,编蒲缉柳.」2.元˙高启˙南州野人为吴邑曾令赋诗:「我本野人偶叨禄,向汝未忍施鞭蒲.」3.后汉书˙卷二十五˙刘宽传:「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4.唐˙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诗:「蒲鞭挂檐枝,示耻无扑抶.」5.宋˙陆游˙赛神曲:「岁岁赐粟,年年蠲租,蒲鞭不施,圜土空虚.」6.宋˙陆游˙江东韩漕晞道寄杨庭秀所赠诗来求同赋作此寄之诗:「政成蒲鞭亦不用,地上钱流仓粟红.」7.南朝梁˙江淹˙始安王拜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章:「臣职右南阳,谢蒲鞭之政.」8.文选˙枚乘˙七发:「鱼鳖失势,颠倒偃侧,沋沋湲湲,蒲伏连延.」9.战国策˙秦策三:「夜行而昼伏,至於菱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服,乞食於吴市.」10.唐˙顾况˙宿湖边山寺诗:「蒲团僧定风过席,苇岸渔歌月堕江.」11.宋˙陈与义˙休日早起诗:「蒲团著身宽,安取万户邑.」12.文选˙班固˙东都赋「於是发鲸鱼铿华钟」13.句下李善˙注:「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鱼击蒲牢,辄大鸣.」14.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蚤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